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识字运动*
2010-02-15王建华
王 建 华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识字运动*
王 建 华
为创建模范的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政府积极开展识字运动。小先生制、救亡室突显了中共急于实现这一目标的迫切心情;但忽视质量的形式主义,使得大部分识字组都是空架子。为走出困境,边区政府多次进行路径转换,从集中办学到分散自主,从强制动员到群众需要与自愿,从汉字到新文字再到汉字的回归。识字运动路径的转换反映了中共改造乡村社会的艰难过程,彰显了群众路线在这一过程中的方法论意义。
陕甘宁边区;识字运动;路径转换;群众路线
Abstract:In order to create model anti-Japanese base areas the Sha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government launched a vigorous campaign of learning to read.The“little teacher”system and national salvation rooms highlighted the eagerness of the CPC to realize this goal.But formalism ran wild and quality was neglected,many learning-to-read groups being just a skeleton.In order to get out of the dire straits the Border Region government changed the approaches once and again:from running schools in a concentrated way to localities running schools on their own and in a dispersed way,from coercive to voluntary learning,and a regression from Chinese characters to new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n returning to Chinese characters.The switches of approaches during the campaign pointed to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by the CPC in their efforts to transform the rural society and also to the mass line itwas following.
识字运动是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学者们多从识字运动对提高群众文化水平或社会动员能力等方面论述其积极意义,研究视角多是单向度的,即过分强调党在改造乡村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主客体间的相互影响。在识字运动过程中,政党与乡村社会间实际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分析这一过程,可以揭示党改造乡村社会的内在逻辑,深化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形成与创新机制,以及党自身成长规律的理解。有鉴于此,本文从梳理识字运动的路径转换入手,探寻党改造乡村社会的成功与挫折,走出困境的路径选择及其所蕴涵的方法论意义。
一、抗日战争初期的扫盲运动
早在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就提出,苏维埃政权应“施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775页。。抗战爆发后,为创建模范的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政府提出,要把“广大群众从文盲中解放出来,普遍地进行普及教育,使每个特区人民都有受教育的机会”①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4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 第15页。。边区施政纲领进一步提出了“发展民众教育,消灭文盲”的任务②李光、王致中等编《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1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6页。。识字运动随之成为中国共产党改造乡村社会的重要内容。
边区识字运动的基本单位是识字组。它以家庭为单位,或把“生活和工作接近的人,尤其是同吃饭、同睡觉的人”编在一起,每三至五天由组长发一次纸条给各组员,规定每天识多少字。同时,每个村庄设一个识字促进会,小组太多的村庄加设分会,由小组长联席会推举三至七人组成识字促进委员会,每个委员管理若干小组。促进会的任务是:供给小组识字教材,训练不识字的或识字少的小组长,检查小组成绩等。③《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4辑,第18、39页。在革命战争环境下,识字是一项政治任务,为超额完成任务,各级政府均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推动识字运动,体现时代特点的有“小先生制”和“救亡室”等。
(一)小先生制
所谓小先生制,是针对农村教师匮乏、社教任务艰巨的困境,由先识字的小学生充当老师,识得多的去教识得少的,识得快的去教识得慢的,即随学随教的一种方式。小先生的最大意义在于回家的时候,教不识字的家人与邻居,劝他们加入识字组。1938年边区教育厅要求各小学特别是高级(等)模范小学训练小先生,发扬小朋友的积极性,由教育厅发给小先生证章,并给予奖励④《边区教育厅计划在三个月内消灭一万个文盲》,《新中华报》1938年5月15日。。因此,小先生这个名称也是一种荣耀,“乡村中的大大小小没有不喜欢他、看重他的”⑤楚云:《陕行纪实》,读书生活出版社,1938年,第51页。。
作为识字运动中的积极分子,小先生在推动乡村社会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延安市高级小学校为例,该校有一百多个小先生,每人负责教两三个群众。为促进群众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一方面开展“教五十个汉字竞赛”;另一方面还经常向群众宣传学文化的重要性。每逢节假日,组织宣传队,向群众做演讲,教农民唱歌或演简单的戏剧,做游戏、跳舞等。⑥李加斌:《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少年儿童工作》,《延安文史资料》第2辑(1985年8月),第124~125页。通过小先生的宣传鼓动,既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有力地配合了抗战动员工作。小学生张福仓以《我的工作》为题的作文,提出自己的“工作”是:“第一,给我们的爸爸、妈妈、哥哥、姊姊、弟弟、妹妹说日本鬼子的可恶,日本鬼子的野心,日本为什么要打中国?第二,宣传读书的好处,不读书的不好处,叫家里一切的男女老少都要读书识字。第三,宣传卫生的重要,不但要自己家里的人讲卫生,还要宣传别人讲卫生”⑦杨实编《陕北的群众动员》,扬子江出版社,1938 年,第57页。。由此可见,小先生的作用已经超越了识字的范畴,成为党的方针政策的特殊宣传者与执行者。
(二)救亡室
为适应抗战救亡的需要,1937年抗大第三大队九队把列宁室改名救亡室,毛泽东曾为此亲笔题词祝贺⑧《罗瑞卿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第105页。。此后,边区工会、农会、学校以及政府各级机关的列宁室多改名为救亡室。作为一种文化生活的组织,每个救亡室也就是每个团体的图书室和娱乐室,通常是选一间比较宽敞漂亮的房子做场地,里面张贴着孙中山或列宁等伟人的挂像,陈列着各种图书和娱乐品,在这里可以开展识字、唱歌、弹琴、下棋等活动。救亡室的日常工作由各团体中推选出来的委员负责,人数视救亡室规模大小而定,一般包括文化、教育、娱乐、体育、墙报等委员。⑨楚云:《陕行纪实》,第70页。
农村中类似救亡室的组织还有民革室、俱乐部等组织(本文均简称救亡室)。救亡室是最接近群众的组织形式之一,因而也是推行识字运动的最好机关。针对乡村中救亡室的作用尚未引起干部的足够重视,救亡室还不很普遍,已经建立起来的,“有的因为办理不善,还有许多弱点和缺点”,未能发挥应有作用的问题,《共产党人》刊文指出,应广泛建立救亡室,做到每一个偏僻的乡村都有这一组织,“在过去已经有了而办理不善的地方,应尽量改正其缺点”①李大章:《怎样开展群众的社会教育》,《共产党人》第4期。。1940年3月,《中央关于开展抗日民主地区的国民教育的指示》明确规定:“在各村、各乡小学校内或小学校外,建立民革室、救亡室、俱乐部一类的文化教育活动的中心。”②《中央关于开展抗日民主地区的国民教育的指示》,《共产党人》第6期。
与小先生制和救亡室相呼应,边区识字运动以“突击年”、“运动月”的形式全面展开。1937年4月12日,西北青年救国代表大会提出从5月1日到12月底为“普及教育突击年”。据此后的工作总结,8个月中,共有6万会员涌进文化战线③《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4辑,第38页。。边区党委还决定自9月1日到20日为“识字运动月”,要求全边区最低限度需组织与发展识字组员3万人。为完成这一任务,边区党委提出从各级党政机关物色教员,另以小学教员、小先生为补充④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编《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文件汇集(1937年—1939年)》甲1,1994年, 第25~26页。。之后,各地又开展了“冬学运动”,即利用冬季闲暇时间在乡村扫盲。
为完成扫盲任务,各级组织还通过竞赛的方式提高识字速度。在个人之间,小组与小组、乡与乡、区与区之间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识字竞赛。在竞赛过程中,成绩最好的被称为识字英雄。识字英雄可以得到许多奖品,使得其他组员个个都羡慕识字英雄,个个都努力学习、赶超识字英雄;乡村每个角落由此充满了识字运动的浓厚气氛。许多青年、儿童在务农或放羊的时候也不忘识字,“常常用小木炭当笔杆在石头上学习写字”。劳动间隙,三四个人凑到一起,好像开讨论会似的“彼此互相问答”。⑤楚云:《陕行纪实》,第52页。
陕甘宁边区的识字组织包括识字组、半日校、夜校、冬学等多种形式。经过几年努力,边区识字运动取得了如下成绩:1939年,共有识字组385组,识字组员24089名;半日校202 所,学生3323名;夜校548所,学生8086名;冬学673处,学生13609名。1940年,共有识字组员24000名,夜校、半日校学生14000名。⑥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编《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汇集(1941年)》甲1,1994年,第389页。还有冬学965处,学生21689名⑦《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新华日报》1944年6 月6日。。
这一时期的识字运动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识字内容脱离乡村实际,在课程安排上强调军事、政治,在时间安排上影响农业生产;加之把识字运动当做突击任务来完成,没有认识到文化建设是长期艰苦的工作⑧《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汇集(1941年)》甲1,第142页。,边区识字运动没有收到预期效果。总结1940年之前的识字运动,边区党委宣传部认为,大部分识字组都是空架子;冬学虽在数量上完成了任务,但学员的大多数是儿童⑨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编《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文件汇集(1940年—1941年)》甲2,1994年, 第23页。。1941年边区政府工作报告同样提出,“有许多识字组是有名无实的”(10)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3辑,档案出版社,1987年,第216页。,识字运动“收到的效果跟工作中所投下的人力物力比较起来,都远不相称”,许多冬学学生今年毕业,明年来时依然是个文盲。对此,边区党委认为,地广人稀,使用文字机会太少,固然是造成文盲“扫不胜扫”的原因之一,但方块汉字难学难记是最主要的原因(11)《开展冬学运动》,《解放日报》1941年10月24日。。
二、一九四○年至一九四二年的新文字运动
中国拉丁化新文字的创造与苏联扫盲运动有关。十月革命后,在远东地区有10万侨居苏联的中国工人,他们大多不识字,成了苏联政府扫盲的对象。为解决汉字扫盲遇到的困境, 1928年2月,莫斯科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问题研究所开始研究汉字是否也可以拉丁化;中共党员瞿秋白、吴玉章、林伯渠等参加了这一工作。1929年2月,瞿秋白在苏联汉学家郭质生的协助下,拟定了“中国拉丁化字母”的方案。1931年9月,“中国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海参崴召开,并成立“远东边区新字母委员会”以推行新文字工作。1934年8月,中国第一个新文字团体“中文拉丁化研究会”在上海成立。在推行新文字的过程中,上海、北平、广州等各大城市的教授和学生,积极响应,甚至国民党的中央委员,如蔡元培、孙科等也赞助新文字运动,学习新文字渐成一种时尚。①倪海曙编著《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始末和编年纪事》,知识出版社,1987年,第4~13页。
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首先在延安市与延安县试办新文字冬学。经过40天的试验, 1400多文盲中,有一半以上能用新文字写信、看报②《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3辑,第68页。。1941年6月,边区政府决定在全边区范围内试办新文字冬学。为适应新文字冬学的要求,延安新文字干部学校从高级班抽出38名学员,组成13个工作辅导小组,分赴边区4个分区和直辖的9个县市,举办新文字教员训练班,参加学员626人,为各分区和直辖县市培养了一批新文字教学骨干③吕应利:《延安新文字干部学校》,《延安文史资料》第6辑(1992年10月),第87页。。与此同时,各市县均成立冬学委员会,各级组织与群众团体成员即为冬学委员,负责宣传、动员学生入校,新文字冬学随之在边区全面展开④《延安县1941年10月11月工作报告》,陕西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2—1—178。。
鉴于汉字扫盲遇到的诸多困境,边区政府十分重视新文字的普及工作。1940年11月7 日,由林伯渠、吴玉章等发起成立边区新文字协会⑤《陕甘宁边区新文字协会成立大会盛况》,《新中华报》1940年11月21日。。为扫除新文字推行中的障碍,边区政府决定,从1941年1月1日起,新文字与汉字享有同样的法律地位,凡上下行公文、买卖账单、文书单据等,“用新文字写跟用汉字写一样有效”⑥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2辑,档案出版社,1987年,第541页。。1942年初,边区教育厅召开新文字冬学总结大会,在已统计的12个市县新文字冬学中,创办了215处(男)冬学,学生5091人; 23处女冬学,学生621人⑦《来函照登》,《解放日报》1942年4月2日。。由于“开学时间及程度不齐”,取得成绩也不一致,毕业考试最好者为志丹、延安(毕业者计占50%);最差者为延川、庆阳(毕业者计占12%至15%)。⑧《边区教育厅总结新文字冬学工作,志丹延安最好,延川庆阳最差》,《解放日报》1942年3月30日。
1942年8月中旬,边区教育厅召集西北局、边区新文字协会、新文字干部学校、新文字报社、新文字丛书编辑委员会等有关单位,举行新文字座谈会,讨论怎样办1942年的冬学和推行新文字。在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边区教育厅提出冬学一定要把握少而精的原则,反对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形式主义。⑨《今年怎样办新文字冬学?教育厅召开座谈会》,《解放日报》1942年8月18日。1942年,新文字冬学“以延安县为中心,教育厅直接派员至该县各区办理”(10)《今年新文字冬学以延安县为中心,教育厅表扬私人办学》,《解放日报》1942年10月20日。。1943年,边区政府终止了新文字扫盲运动(11)吕应利:《延安新文字干部学校》,《延安文史资料》第6辑,第88页。。对此,有学者认为陕甘宁边区新文字运动停办,是“由于国民党的封锁,边区的经济越来越困难,不能不以全部精力投入生产,又因整风和教育经费不足、农村学生住处分散、上学不便等原因”(12)倪海曙编著《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始末和编年纪事》,第27页。。但此后汉字冬学的继续发展表明,终止新文字冬学还有其他原因。以新文字运动的试点延安县为例,1940 年10月,延安县政府曾决定,“区乡级干部一律入学”,学习新文字(13)《延安县讨论冬学工作,决定开办冬学五十二处,区乡级干部一律入学》,《新中华报》1940年10月31日。;但1942年延安县区乡干部文化程度调查统计资料表明,区级干部无一人掌握新文字,乡级干部也仅有34人能用新文字记事。与干部教育存在同样问题的是群众教育,从延安县牡丹区五乡的统计来看,推行两年的新文字运动,只有13个人能使用(14)《李世荫关于延安县巡视报告》,陕西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10-179。。由此可见,新文字扫盲收效甚微是终止这一运动的根本原因。
三、一九四三年后的改造与发展
1942年底,中共中央西北局高干会议在延安召开,会议提出边区政府工作应从边区实际情况与抗战救国的大环境出发。就识字运动而言,1943年是“发展批评的一年”①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陕甘宁边区革命史料选辑》第5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66页。,边区政府除终止新文字运动外,还对识字运动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检讨。1944年后,以冬学为主要形式的识字运动逐渐走上群众需要与自愿的道路。
在1944年冬学工作的指示信中,边区政府指出,冬学不为群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没有采取“群众自愿入学和劝学”的原则,在分散的农村,办集中的冬学,要学生离开家庭,在校起灶,不仅不能使群众普遍入学,反而加重群众负担,引起群众不满。另外,在群众中很少宣传酝酿,反而实行了强迫动员,引起群众反感,视冬学为一种负担。针对上述问题,边区政府提出要坚决贯彻“民办公助”的方针,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冬学应采取分散的原则,以村学形式出现,凡有学员五至十人的村庄,“群众要求办冬学,就在那里办”。在教育内容上,应尊重群众意见,以群众需要为主。冬学的中心目的在扫除文盲,适当情形下,也可用以传授群众迫切需要的珠算、农业、手工业技术或简单的医药卫生知识。在选用教材上,应尊重群众意见,不求千篇一律。②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8辑,档案出版社,1988年,第199~200页。
在贯彻“民办公助”方针的过程中,绥德地委书记习仲勋提出,冬学运动首先要和群众的冬季生产相结合,不能以为冬天是“办冬学时期,生产可以暂时停顿一下”,这样下去就会脱离群众,以致“出力不讨好”。冬学运动要和冬季训练、闹秧歌、医药、卫生、妇纺、植树等联系起来,以便群众在冬学中获得“更多更有用的实际知识”。在开展冬学运动中,必须普遍地建立若干个重点,而不是平均地分散力量。只要办好一处冬学,推广开来,就可办好多处冬学。子洲县周家圪一揽子冬学就是开展冬学运动的正确方向。③《习仲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12~13页。
子嘴”。⑥《子洲冬学教员学习周家圪冬学办法》,《解放日报》1944年11月15日。周家圪冬学从发起、组织到教学方法,都力争适合于极端分散的农村环境,满足群众的生活与生产需要;一揽子的形式随之成为边区识字运动努力的方向。
由于“群众对识字的需要很难在短时期内达到自觉”,一揽子冬学没能在边区有效地推广开来。总结1944年的识字运动,有相当多的冬学不是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还是重复过去的命令主义、强迫动员。譬如,摊派和指定学生,分据点强迫编组,采用捆绑或雇人代替的办法完成入学任务。在办学方式上,大部分冬学不是民办,而是公办,仍然存在“不顾地域远近,不顾时间忙闲”,一味集中办学,拒绝采用分散经营与分时教学的现象。①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9辑,档案出版社,1990年,第276页。改造与发展中的识字运动还需进一步贴近群众生活。
1944年底,边区文教工作大会召开,会议在总结教育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需要和自愿”的原则②《陕甘宁边区革命史料选辑》第5辑,第471页。。针对识字运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1945年边区政府指示:鉴于有些地方歉收情况严重,加之不能从延安派出冬学干部,“今年冬学应该是量力而行”,并看当地具体情况行事,灾情严重的地方无须办。在办学方式上,必须坚持需要与自愿的群众路线,严禁命令主义;无论公办还是民办,应视当地群众的具体情况决定。在冬学的组织形式上,应接受分散经营与分时教学的经验,依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在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应从群众的具体需要出发,以通用教材为蓝本,但不要拘泥于现成教材。去年“冬学教育中曾出现数处以妇婴卫生为主的妇女冬学,深得群众欢迎。今年各分区和各县(市)在有妇婴卫生常识教员的条件下,应创办这种冬学”。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9辑,第277~278页。至此,以冬学为主要形式的识字运动真正成为群众生活的一部分。政策,使人民从民族解放斗争中觉悟起来,完成“自己的解放,社会的解放及民族的解放”⑤武衡等主编《徐特立文存》第2卷,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6页。。为实现上述原则,中国共产党提出:以民族解放运动为根本内容,不分党派、阶级、宗教、男女,给予一切人民以受教育的均等机会⑥《目前教育几个根本问题》,《新中华报》1937年3 月29日。。识字运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念与价值诉求,边区的“文化教育政策是抗日的,适合于抗战的需要;是民主的,适合于思想自由的发展;是大众的,适合于最多数人民有受教育的机会;是科学的,适合于革命思想的向前发展”⑦《各抗日根据地文化教育政策讨论提纲(草案)》,《共产党人》第15期。。
作为国防教育的一部分,识字运动从群众自身遭受的痛苦入手,激发群众的民族意识和抗日热情,使他们明白保家卫国必须坚持抗战的道理。譬如,延安市一个商店的伙计,向别人谈到延安民众的政治觉悟时说,“外面许多中学毕业的人不如我们延安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去年,我有一位老乡来考抗大”,“他是河南某中学毕业的,但是他连正义战和非正义战都弄不清楚。”⑧毕凯:《新延安的民众教育》,《新华日报》1940年3月3日。识字运动有力地配合了边区的各种动员工作。通过识字向学员做工作,讲道理,“不但帮助了动员工作,且帮助了教育工作”,许多教员、学员都参加实际的动员工作,“学员在工作中学习,教员在工作中指导”,教育与动员真正打成了一片⑨吕良:《边区的社会教育》,《战时教育》第2卷第9期。。识字运动对完成征粮、征兵、归队、生产以及巩固边区政权等工作,也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识字运动与乡村社会改造
边区识字运动虽然走过一些弯路,但运动本身彰显了民主、平等的价值诉求,是人民群众翻身解放的生动例证。与此同时,识字教育与抗战动员、“卫生教育、反迷信教育、尊重妇女保护儿童的教育、民主教育、政府法令的教育”等紧密联系在一起,④《中央青委关于开展国民教育工作的决定》,《共产党人》第11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对乡村社会生活的新诠释,标识了进步的空间和秩序,在深重的危机中,看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文字最早是被神职人员所掌握,成为人、神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掌握文字即掌握了一种特权,识字成为身份与地位的一种象征。因此,革命教育的“最高原则”就是要消灭教育的畸形发展与愚民
识字运动是边区人民“自己创造民主政权的一部分”,它促进了人民自由享有民主权利的能力。经过扫盲的群众不但懂得了怎样广泛地获得民主的权利,而且开始懂得“怎样巧妙地”使用民主的武器了。在边区第一次普选时,“全边区选民平均70%以上是参加了选举”。①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辑,档案出版社,1986年,第134页。在各级参议会开会期间,民众通过提案向政府提出意见或建议,涉及如何“提高人民文化政治水平”,“提高妇女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减轻人民不必要的负担”等诸多问题②中共庆阳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编《陕甘宁边区时期陇东民主政权建设》,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 年,第645页。。另据1941年延川县工作报告,自边区推行民主的施政纲领以来,“不论大小干部,都是开口民主、闭口民主”,群众也逐渐了解民主的内涵,凡干部违反民主,遇事包办都要受到群众的反对③《延川县1941年工作报告及1942年工作计划》,陕西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2-1-184。。
识字运动影响了边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党改造乡村社会的重要一环。由于遵循需要与自愿的群众路线,1943年后,边区识字运动逐渐显露出生动活泼的景象,出现了真正适应农村需要的教育内容和形式④《柳厅长作教育总结》,《解放日报》1944年11月19日。。识字运动“因注入新的内容而使之获得新的生命”,老百姓中涌现出了具有学习创造精神的医生,用文字和艺术来教育自己和别人的通讯组和秧歌队,表达群众意见、推动群众不断向上的黑板报,以及“完全不害传染病,男女老少完全参加学习,并因而完全团结成为一个大家庭的村庄”,等等⑤《此次文教大会的意义何在》,《解放日报》1944年11月23日。。如赛尔登所言,延安的“大众教育运动不仅扩大了教育的范围,而且改变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使穷乡僻壤的民众得以告别文盲、接受新观念。新教育成为转变农村经济、文化和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⑥〔美〕马克·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03页。。
五、结 语
识字运动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各党派与团体改造乡村社会的重要一环。早在1929 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就公布了《识字运动宣传计划大纲》,提出实行义务教育,推广民众教育及识字运动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教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第694页。。1930年,教育部又制定了《实施成年补习教育计划》,提出六年完成扫除成年文盲的任务⑧罗家伦编《抗战时期之教育》,《革命文献》第58 辑,(台北)中央文物出版社,1971年,第85页。。如上所述,中国共产党也一直致力于以识字运动为中心内容的社会教育;小先生制、救亡室、“突击年”、“运动月”突显了中共急于实现这一目标的迫切心情。需要强调的是,面对识字运动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与国民政府埋怨民众思想锢闭、风气未开,各级官吏“伪造学生名册”,“具报塞责”,以致“有校无生,有生不办”相反⑨杜尼之:《民众学校之检讨》,《新华日报》1944年4月6日。,中国共产党多次进行识字路径的转换:从集中办学到分散自主;从脱离生产的识字组到一揽子冬学;从强制动员到群众需要与自愿;从汉字到新文字再到汉字的回归。识字运动的路径转换反映了党改造乡村社会的艰难过程,彰显了群众路线在这一过程中的方法论意义。如毛泽东所言,在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10)《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99页。。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在改造乡村社会的同时也在实现着自我改造,这正是一个政党生命力之所在。
(本文作者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 南京 210093)
(责任编辑 朱昌裕)
The Campa ign of Learn ing to Read in the Sha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Dur ing theWar of Resistance Aga 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Wang Jianhua
D231;K269.5
A
1003-3815(2010)-02-069-07
*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乡村社会改造研究》(09CDJ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