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科技界科协界委员聚焦
2010-02-15
全国政协科技界科协界委员聚焦
政协委员共话依靠科技应对危机
曹淑敏委员:加强物联网发展顶层设计
徐延豪委员:给专业科普工作者名分
江泽慧委员:“竹子王国”有低碳优势
齐让委员:建国家级科教节目制作中心
刘玠委员:工科学生实践能力让人忧
黄伯云委员:国家实验室要突出工程化
李兰娟委员:平衡微生态可防肝病加重
郑国光委员:世博会气象服务高于奥运
政协委员呼吁:将国防科技用于应急救援保障体系
委员建议:千人计划引得进还要留得住
尹泽勇委员:“软装备”技术亟待提升
徐延豪委员:科技馆重在启迪心智
田静委员:别让新兴技术跨越产业门槛时“断气”
政协委员共话依靠科技应对危机
依旧是群贤毕至,依旧是长枪短炮、围追堵截,今年政协开幕式的新闻大战聚焦的话题出奇的一致——金融危机。
“虽然国外市场萎靡,但我们的高技术产品却逆势而上,现在订单已达3个亿。”3月3日,政协科协界委员、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带来了好消息,他率领的研发团队利用炭/炭复合材料及粉末冶金材料,生产的刹车片已出口至欧洲等地。
“危中有机”在他看来,此言不虚。不仅高技术产品受欢迎,许多外向型企业也向黄伯云所在的中南大学“抛来橄榄枝”。“加速成果转化,才能化险为夷”。金融危机之后,国外许多矿石企业濒临倒闭,中国企业利用时机占领南非等外国市场,中南大学的技术人才成了抢手的“香饽饽”。
在危机中,科技创新方显持续的后劲,尝到甜头的不止黄伯云。
神州数码营业额和盈利均增长良好,作为掌门人,郭为委员表示:“我们还要提高研发经费在企业收入中的比例,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新希望”集团去年之所以有超过100多亿的销售,董事长刘永好把很大一部分原因归结于科技研发。
从西安走出的中国商用飞机副总经理吴光辉成了现场的焦点,他对大飞机的信心远甚于去年。这一年,中国商飞正式组建,大飞机享受到了包括人力财力政策的巨大支持,私募资金也是纷至沓来。
吴光辉不无感慨:“大飞机得到更多的资金来源,很多投资者正是看中了科技型企业和科技产业在危机中的生命力。科技发展带动经济发展,是走出金融危机后长久发展的一剂良药。”
一下车就被记者团团包围的联想集团首席执行官杨元庆委员表示:“我们要埋头打基础,短期内没有进一步的裁员计划,并会继续寻求海外收购的机会。”
开幕式已经结束,广场开始清静下来。但宗申摩托车集团董事长左宗申委员仍被记者缠住不放。他坦言,宗申集团虽然也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海外销量下降六成,但摩托车研发还在继续,“因为产品创新正是企业命脉所在,有技术竞争优势才能赢得市场”。他告诉记者,通过研发,把摩托车从简单的出行工具变成了可以发电、抽水的生产工具。他还希望政府进一步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扩大信贷消费范围。那么,国家如何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中发挥科技资源和科技政策的作用?
采访中,左宗申一再提及扩大农村市场。同样是着眼于扩大内需,中国科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赵忠贤委员更关注的是促进产学研结合。“国家要加快科学仪器的自主研发,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以扩大内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省科协主席李兰娟委员表示要扮演好“服务员”的角色,该省提出的“两创”即创业富民创新强省,都需要自主创新,更需要科技工作者来担负起责任。她表示,科协将帮助科技工作者提供服务,做好申请专利,鉴定、评价成果,为企业搭建桥梁。
“这个冬天确实很漫长,”哈尔滨翔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迎霞委员说,“我们会努力不裁员,但还需要政府更多的支持。”3月的北京,寒气虽然没有完全退去,却阻挡不了春天的暖意……
(来源:科技日报)
曹淑敏委员:加强物联网发展顶层设计
自去年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各部委、各地方、各企业、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纷纷积极响应。今年全国“两会”上,物联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得以强调,成为一大热门话题。全国政协科协界委员、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副院长曹淑敏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国内对物联网的内涵和产业发展仍处在研究探讨阶段,大家参与积极性高,但发展的盲目性不可忽视。有关部门要加快规划物联网的研究、产业和应用及相关政策的制定。
物联网应用可望突破
全国“两会”前夕,有网民针对物联网热潮给代表、委员提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专家说得都很美妙,谁能预测一下物联网什么时候能变成身边的现实?曹淑敏表示,物联网提出已经十年了,现在国内已经出现了一些应用,比如物流管理中的一些标签应用、汽车装上传感器后一些智能交通的应用,还有各地在无线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应用,最典型的是中国电信等运营商推出的“全球眼”等行业监控应用。目前在国内,依托于通信网的2应用已经超过500万个用户。但她认为,物联网要从试点应用阶段走向规模发展,首先必须考虑科学规划、顶层设计的问题,比如梳理概念的外延内涵,分析需要哪些基础、共性技术,培育哪些产业,如何推广应用,需要哪些政策支持,如何保障安全,等等。目前,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包括中国工程院都分别牵头做物联网相关的研究项目。而地方的资金投在物联网上的项目则更多了。因此,今年内会有非常多的物联网应用项目涌现。“物联网应用走入百姓生活,这个时间不会太长。”
今年是物联网顶层设计年
曹淑敏表示,物联网是未来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也是各国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物联网涉及技术和产业种类众多,比如传感技术、识别技术、嵌入式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技术及各种行业相关技术等。当前业界出现了一种不好的苗头,将物联网作为一个筐,将现有信息通信技术中某一个部分或物联网应用中某一个环节技术全部都包装成物联网。甚至有些人把物联网直接和信息化等同起来。
曹淑敏表示,不应无限扩大物联网的范围。物联网本质是将各种信息通信技术(ICT)集成整合应用,而不是各个独立的各个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其核心是应用,不能将国际上2万多种传感器都纳入物联网范畴。因此,要尽快对物联网进行统筹规划,尤其是加强物联网发展的顶层设计。要做好资源、频谱规划,并瞄准重大应用需求,布局共性技术、共性标准、共性产业和共性平台的建设和打造,协调产业链研发进度。从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参与的一些科研项目来看,今年一年可以说是物联网的顶层设计年,大部分顶层设计的研究课题今年下半年都将出来。
在物联网产业培育和产业推动中,应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由于物联网最突出的特点是整合各种信息通信技术和产品,因此应着重培养有较强研发能力、整合能力和市场能力的大型企业。美国IBM公司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将硬件、软件和服务集成的企业,我国目前尚没有形成这样综合能力很强的企业。同时,注重产学研用相结合,对物联网的科研、产业化和规模应用按照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科学布局,各环节相互衔接,避免在科研阶段设备不成熟的情况下急于进行大量应用示范。
宽带发展国家应有资金投入或政策扶持
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很多代表委员都呼吁国家应出台宽带战略。而曹淑敏委员则表示,她赞成国家要重视发展宽带,并且要给一定的投入或政策,但在国家已经出台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的背景下,单独出台国家级的宽带战略估计很难。今年曹委员对此又持何态度呢?
曹淑敏表示,当前我国的宽带建设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很多国家相比都有不小距离,原因是现在宽带主要是靠市场的力量,靠运营商自己在推动。温总理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鲜明地提出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现在大家看得很清楚,宽带是推动所有这些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社会各界一定要认识到,宽带不是运营商的宽带,而是整个国家的信息基础设施。无论是第二轮的国家经济刺激计划,还是下一步的“十二五”规划,都应把对宽带的投入上升到国家行为。或者拨出专项建设资金,或者对农村宽带的发展出台一些政策,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建设企业一定的优惠。
(来源:人民邮电报)
徐延豪委员:给专业科普工作者名分
“专业科普工作者,特别是在广大科普基地、科技馆中从事展教工作的人员,没有自己的专业技术职称系列,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普教育人才的队伍建设。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大问题。”3月6日晚,记者如约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中国科技馆馆长徐延豪。简短的开场白后,徐延豪便深有感触地谈起了自己的提案。
如今,大学有讲师、副教授、教授,工厂有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职称评定标准。徐延豪委员称,任何一个学科领域都要有自己的职称系列评定学术水平,再根据学术水平给予相应的职称待遇,他们才会找到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方向。
科技馆既不单纯是文化设施,也不能列入教育设施范畴。如今的事实是,从事展览研发的工作人员可以走研究员、工程师的职称系列,但在科普教育机构从事科普教育工作的人员却没有相应的职称评定体系,职称评聘工作一直处于混乱状态。这就从制度设计上无法引导他们提高科学教育水平,也难以培养相应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这样的尴尬现状与当前科学普及火热的势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徐延豪不无忧虑地说,目前,科普教育人员的职称只能向工程、研究系列靠拢,但工程、研究系列职称的评定标准是以工程和研究的工作量来考核,而科普教育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是在对科学探究深入理解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实施探究性教学的能力,从而引导公众对科学情境、科学现象、科学概念等有更深了解。事实上,科普教育人员从事的是教育性质的工作,而考核科普教育能力的高低缺少相应的考评机制。
职称缺失也由此引发了另一个深层次问题,由于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导致了科普教育人员队伍不稳定,大学毕业生来到中国科技馆后都愿意从事展览开发、设计、理论研究工作,因为从事此类工作可以为职称评审积累工作业绩。同时,现有在岗的科普教育人员也存在着思想不稳定、工作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一些科普教育人员千方百计地向其他部门调动或者要求转岗……
“科普教育职称系列的缺失已严重制约科普教育人才队伍建设,限制了科普教育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影响到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科普教育人才战略的落实。为此,再次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启动科普教育职称系列设置的调研工作,尽快建立、完善科普教育职称系列。”
去年两会期间,徐延豪委员就带着上述问题提交了提案,“但只得到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原则性回复,我希望此次能得到实质性的进展,希望有关部门能正式进行调研。”
中国科技馆目前约有展教人员150人,95%以上都是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不乏硕士和博士等高层次的人才。如何留住这些有相应专业背景的高学历人才,这是徐延豪委员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科普人才要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就必须要有相应的技术职称来认可,我希望他们在科普的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不仅可以当辅导员,还可以通过努力成为讲师、教授等专家型人才,这样可以使科普教育作为一个学科得到长远发展。”毫无疑问,中国科技馆科普教育人员的职称问题,在全国科技馆行业和各类科普机构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徐延豪委员透露,各省市正在为专业科普工作者酝酿相应的职称评价标准,而我国的国家标准就显得有点滞后了。
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要求,“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建成国家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500座,省部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2000座,科普教育职称序列设置问题已成为当前科普行业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徐延豪委员呼吁:“希望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将科普教育人员职称设置问题列入议程,尽快启动相应职称系列设置的调研工作,以更好地稳定科普教育人才队伍,促进科普教育专业人才的成长。”
(来源:大众科技报)
江泽慧委员:“竹子王国”有低碳优势
“低碳”是本次政协会上被委员们提及最多的话题之一,这当中就包括一直关注中国环境问题的全国政协科协界委员、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江泽慧女士,“我这次书面发言的内容就涉及低碳话题。”江泽慧对中新社记者说。江泽慧在与记者交谈时,手中拿着一个笔记本,数页纸上写满了林业统计数据。她指出,近年来,全世界的森林面积正在逐步减少,但竹林面积却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
江泽慧介绍说,竹藤是最具价值的非木质林产品,具有速生、丰产、再生能力强、用途广泛及经济价值高等特点。同时也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对改善生态、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大意义。与其它树种不同,采伐竹子不会造成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以竹代木,全竹利用,减少了森林采伐,顺应高效利用、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很多竹子比一般的树木具有更强的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能力,对于减缓气候变暖发挥着重要作用,理应大力发展。
目前,竹材造纸、竹质人造板技术研究成果正在得到广泛应用,用竹木制造的复合材料强度高,可替代玻璃钢,可降解,非常符合环保要求。
出生于江苏扬州的江泽慧19岁时一心想考入北京大学哲学心理学系,但没想到后来与木材科学、森林结下40多年的不解之缘,不过她并不遗憾,“当年如果真的研究心理学,也就不会走上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作贡献的道路。”江泽慧说。
自1956年考上当时的安徽大学林业工程专业后,江泽慧在安徽一待就是30多年。其间她和家人在“文化大革命”中还被下放到安徽农村10年。上世纪70年代末,江泽慧重返安徽农业大学任教。凭借自己的勤奋,从讲师到教授,从副校长到校长,还担任过安徽省人大副主任。1996年初,江泽慧告别安徽到北京就任中国林科院院长。
现在,江泽慧虽然不再担任行政领导,但对环保问题却关注如初,在担任政协委员后,更是建言献策,并同一批林业和生态专家踏足远行,了解考察中国林业的现状。她和专家们曾经到国内多个地区向人们讲解保护森林和湿地的重要性,让人们明白如何合理保护与开发生态资源。
江泽慧告诉记者,中国有竹类资源500多种,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林面积最大、竹子产量最多、栽培利用历史悠久的国家,素有“竹子王国”之称,与竹木相关的产业大有发展前景。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竹子一直怀有特殊的感情,人们爱竹、种竹、用竹、赏竹、咏竹、颂竹,世代相传,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竹文化传统。”从江泽慧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这位中国著名的木材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对竹子的喜爱。
(来源:中国新闻网)
齐让委员:建国家级科教节目制作中心
“当前我国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任务十分艰巨,电视科教节目作为开展科普活动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协副主席齐让委员今年的提案把目光放在“电视科教栏目”上。
第七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表明,2007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2.25%。
“虽然已有一定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齐让介绍说,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有90.2%的公众主要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2008年全国电视台播出科普(技)节目总时长为22万个小时,比2006年增长92.66%。
电视科教节目应为科普发挥更大作用
齐让表示,电视作为重要的现代传播媒体,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结合载人航天等重大事件开展的新闻报道成为电视科普的重要平台,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不足的是,目前我国电视科教节目还存在节目数量少,节目总体质量还不高以及创编队伍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还不能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科技文化需求。
“当前我国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任务十分艰巨,电视科教节目作为开展科普活动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齐让说。今年的提案中,他也提出了加强电视科普能力建设的看法。
以奖代补 制播分离 改革科教节目的体制机制
“应该建立国家级科教节目制作中心,主要负责制作高质量的科教节目,然后通过专门的发行渠道向地方电视台发行节目。”齐让认为,各电视台应开辟专业科普频道,设立专门电视科普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电教中心等各类有条件的社会机构制作高质量科教节目。
与齐让的想法不谋而合,来自中科院的王庭大委员在今年的提案中,也建议我国电视台包括中央和地方的要加大科技和科技工作者的宣传比重,建议筹建国家科技电视台,单独开设科技频道。
此外,齐让还主张改革完善科教节目发行制度,采取“后收购”方式,推动“制播分离”,让节目制作和发行进入市场,让电视台根据需要选择购买科教节目,同时允许电视台接受企业和社会的资助用于科教频道和栏目,形成制作、发行与播出的良性循环。
按受众需求 科学评估科教节目水平
目前各级电视台以收视率为单一的评价体系,导致电视节目过分娱乐和商业化,对科教节目重视程度较低。
齐让认为,“应该明确,收视率并不能真正反映电视观众的需求,政府设立的电视台应该充分关注公共利益和社会需求,体现导向作用。”他建议通过科学深入的调查研究,准确了解电视受众对科教节目的理解和需求,对电视科教节目质量水平和影响力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
鼓励电视媒体 与科技社团“结对子”
科技社团是科普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科协一个得天独厚的资源。发挥好在职科学家和退休科学家的作用,依托科技社团建立科学传播专家库,可以为科技频道和科教节目提供智力支持。
“鼓励电视媒体与科技社团、科普机构和科学家建立沟通联系渠道,调动科学家参与科普节目创作的积极性。”齐让表示,电视媒体对重大科学事件、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除快速反应外,还要及时邀请科学家向公众作出准确讲解和点评。
他强调,希望加强对科教节目制作人员的培训,逐步建立一支具备科技专业背景和媒体经验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来源:大众科技报)
刘玠委员:工科学生实践能力让人忧
“我遇到很多博士,到工厂都成了‘不是’。炼钢的博士不会炼钢,炼铁的博士不会炼铁,太多了!”全国政协科协界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玠一脸忧虑地对记者说。“可这也不能怪学生,他们在学校里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哪里有机会去炼铁炼钢?”
和记者谈到创新型工科人才的培养,这位曾担任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的委员,说话语速明显快了很多。
他当然不是号召博士毕业后都去当一线工人。刘玠认为,由于缺乏一线生产经验,不了解设备运行情况等,他们从理论上设想出来的方案,难以在短时间、在可控成本范围内,与企业实际需要对接。
“你知道梨子是甜的,理论上是甜的,但是没吃过怎么知道什么是‘甜’?你‘知道’如何游泳,滑水踢水抬头,到水里试试看,跳下去就淹死了。理论和真正做是两回事。”刘玠打了两个比方。
作为1964年的大学毕业生,刘玠告诉记者,自己上大学的时候,学的是冶金机械专业,每个学期至少有两周的教学实习课,学生们都到外面工厂去参加实践。他大一时就做过机器零件,会电焊,会组装车床,参加工厂的设备维护和修理。
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经历,在上世纪90年代他带领鞍钢走自主创新道路、挽救鞍钢起死回生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此外,在刘玠看来,那些象牙塔里的博士生,学历看起来高了,但却难以发现有创新价值的研究课题。
“我有一个研究生想不出题目,我给了他一个,这个题目被老师们一致称赞,说选题太好了。为什么?它是我在现场,凭着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感觉到的,而他就感觉不到。”刘玠说,应该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再寻求理论突破,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
“在工科学生的培养上,您是否有什么具体建议?”记者问。
我认为工科学校的本科生、硕士生,毕业后应该到工厂去,没有两年三年的工作经验,不允许考博士。”刘玠说得干脆。其实,成为创新人才也不一定非得上大学,无论是技术员还是工人,都能够取得创新成果,但前提是具备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他补充说。宝钢分公司热轧厂首席操作师王军的经历印证了刘玠的话。这位高中毕业就进厂工作的宝钢工人,通过在生产第一线的刻苦钻研,实现了多项技术改造和创新,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多种奖项。
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王军是这样理解他的创新动力的,“生产一线的职工对产品、工艺和设备机械性能最了解、最关注,我是搞技术创新的,就是要立足岗位,解决企业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来源:人民网)
黄伯云委员:国家实验室要突出工程化
“‘大飞机’科技重大专项、先期8个铝材工程化研究项目只能到企业生产线上通过产学研合作去做,为了完成这个工作,企业部分生产线只能改造和停产。”
3月3 日,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开完小组的讨论会已经是晚上9点,但谈起关于国家实验室的提案,他脸上没有丝毫倦意,直入主题: “如果我们有大型工程化能力的国家实验室,企业就没必要停产了。我们创新链上‘工程化’这一环太弱了。”
黄伯云是第二次参加两会,这次带来的三个提案中,呼吁加快建设突出大型工程化能力的国家实验室的提案最为详尽。
“一般来说,科技创新活动的完整创新链应该是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化’再到‘产业化’,三者的资源投入比例大致为1:10:100。现在我们缺的就是‘10’这个环节。”黄伯云介绍,多年来,尽管政府层面着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创新周期长”的局面整体上还没有明显突破。
“这里面有个什么问题呢?高校等科研单位做基础研究,企业做产业化、市场推广,对于工程化研究,高校没钱,想做做不了,企业无利,不愿意冒风险,两个都不往中间走。”黄伯云两手一摊,满脸无奈,“而这个工程化环节要实现高效率的汇集资源、人才,实现交叉集成创新,只能由国家来做,通过国家实验室这样的大平台来做。”
为了强调“大平台”之“大”,黄伯云举了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例子:该实验室每年有3000多名客座研究人员,大约有1/4来自工业界,一年的运转经费在50亿美元以上。
而我国目前的一些情况却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00万元就建个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不同部门投入,你建你的,我建我的,投资强度低,研究方向窄、装备更新慢,没有真正交叉集成,科研人员流动性很大,要做到持续创新,要解决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支撑发展,很难。”黄伯云说着,两个眉头“碰” 到了一起。
“现在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是创新周期愈来愈短,人为的分割基础研究和工程化研究势必造成时间的延误和资源的浪费。”黄伯云认为,目前美国的国家实验室结构可以借鉴:研究型大学、研究院所主要开展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依托研究型大学的国家实验室主要是基于国家战略目标进行基础研究和工程化研究,而企业实验室大多是围绕市场做产业化技术。
“我国国情跟人家不一样,发达程度不一样,但也应该按照这个思路,集中财力,各个击破,国家实验室的定位应该注意到突出工程化能力的建设上来,用更多的经费来支持和保障大型工程化能力建设。”黄伯云建议,在“资源、能源和环境”领域优先部署突出大型工程化能力的国家实验室,特别是要尽快启动有利于国家中、长期规划和国家重大需求的金属国家实验室。
(来源:科技日报)
李兰娟委员:平衡微生态可防肝病加重
政协科协界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3月2日向记者透露,她最近的一项973项目研究表明,肠道内的微生态失衡与重型肝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从上世纪开始,李兰娟一直在研究肝病加重的机理,她发现肠道内微生态的变化是重要的诱因——重型肝炎的病人往往内毒素增高。“内毒素的增加,会加重肝细胞的损害,甚至引起肝功能衰竭。而内毒素是肠道细菌产生的。”她说,“我们进一步发现,革兰氏阴性细菌一增加,内毒素就增加。”
李兰娟做了大量的动物实验以及病人大便检测,证明肠道微生态变化与肝炎重型化有密切关系。据她介绍,正常情况下,人体内有1.5公斤细菌,其中肠道细菌对人体十分重要。尤其乳酸杆菌等能够保护肠道的屏障功能,产生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李兰娟说:“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人体的微生态,滥用抗生素和免疫制剂等破坏微生态平衡,往往会导致有害细菌增加,有益细菌减少,肠道屏障功能破坏,内毒素增加。”
最近,李兰娟带领课题组,通过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进行深入研究。这些研究表明,肝功能衰竭时,肠道微生态发生显著变化——有益细菌明显减少,有害的肠杆菌科细菌明显增加。谈到这项研究的远期目标,李兰娟说:“如果我们把机制搞清楚了— —重度肝炎下,哪些代谢物质和细菌是增加的,哪些是减少的,然后把增加的清除掉,减少的那些,帮助他们解困,就能预防肝炎的加重。”
作为病毒性肝炎治疗的权威,李兰娟曾建立新的治疗重型肝炎的方法——“人工肝支持系统”,并因此获得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用此方法已在全国范围内救治了3万余重型肝炎病人。“我们每年举办一期全国的推广学习班,毫无保留地把人工肝技术传授给全国肝病工作者。”
(来源:科技日报)
郑国光委员:世博会气象服务高于奥运
3月4 日,全国政协科协界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世博会期间上海正值主汛期,是恶劣天气的频发期。世博气象服务保障挑战性很大,但气象服务要求将高于奥运会。
郑国光表示,5月至10月,正值上海的主汛期,台风、高温、暴雨、强对流天气频发。世博会期间将举办各种活动上万场,游客估计有七千万到一个亿人,而且很多场馆是临时性的高科技装备,给各种气象服务保障带来巨大挑战。
针对复杂天气下的世博气象服务,郑国光介绍说,世博园内已建立专门的世博气象台,有许多更稠密的观测网充当“气象哨兵”。世博会期间,园内的天气将进行滚动播报,可以每小时发布一次预报。若遇特殊天气状况,世博气象台将及时为指挥部门应对措施提出建议,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园内建筑物设备上已经安装了防雷装置。
目前世博气象台已经建立了“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这是世界气象组织示范项目最新的成果应用。郑国光称,该系统主要体现在“多灾种综合、多部门联动、防灾减灾多环节一体化”,可对多种次生灾害的影响提前作出预警,为救灾部门提供宝贵的应对时间。
郑国光称,参加世博气象服务的人员是从参加过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气象服务人员中抽调的精英。世博气象台将在关键事件或重大时间节点派人赴现场提供保障服务,还将根据世博园区相关部门的需求,做好特殊时段、特殊天气要素的预报。目前,世博会气象服务保障体系正处在最后的测试阶段,4月1日将正式投入运行。
“实时、高分辨的观测信息是准确的天气预报的基础。过去是大网捕小鱼,现在是小网捕小鱼,目前捕捉到的气象信息更为精准些。与北京奥运会气象服务保障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气象服务保障相比,世博气象服务保障又上了一个台阶。”郑国光说。
郑国光表示,即将开幕的上海世博会在世博157年历史上第一次有了独立的气象馆,其“云中水滴”的造型非常漂亮。观众可以在馆内参加多种互动活动,可以体验当一次天气预报员。馆内的布展将展示气象与城市、人的关系和贡献,展现气象服务的先进理念和服务水平,展现中国气象业务服务的综合实力,传递世界气象人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感。
(来源:中国政府网)
政协委员呼吁:将国防科技用于应急救援保障体系
3月2 日,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在两会上,几位来自军工企业的全国政协委员呼吁,希望建立国家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将国防科技工业的高技术应用于应急救援,造福百姓。
做好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气候、地质环境复杂,各种自然灾害和疾病疫情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三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杨宝奎认为:“国防动员体系作为国家总体应急体系中的一部分,具有平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双重功能,能够在突发性自然灾害面前有所作为。”“防灾减灾日的设立,表明了国家对应急救援保障工作的高度重视。实际上,除了重大自然灾害,我们还必须密切关注社会公共安全。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应急救援保障工作的主体。”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二研究院院长宋欣对《科学时报》说。
“应急保障体系是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产物,在其完善中发挥国防技术拉动民用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但是,目前我国在这方面没有具体部门牵头,军工企业显得很迷茫,科研成果不能只放在实验室中,一定要运用起来,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路。”宋欣说。
宋欣认为,做好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目前,可用于应急救援保障的产品很多,但是比较零散,必须形成体系。这就需要有一个国家行为,对此进行立项、研究、推广和应用。
因此,委员们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尽快完善应急救援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明确统一领导、分工管理、协同配合的具体责任内容,推进行业相关标准和行业许可的制定工作;二是尽快制定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加大科技投入和产业化投入,鼓励和支持有基础的军工企业研制生产高效能的应急救援装备,并实现专业化、系列化、产业化发展;三是加强应急救援装备的统一储备采购管理工作,重点选择国内企业研制生产的成熟产品,积极推动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推动军工骨干企业参与研发
委员们认为,充分发挥国防科技工业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官、产、学、研四位一体的联合研发体系,通过多种渠道,组织有关企业联合攻关,是实现此项工作的重要突破点。
“国家应急救援保障体系的建立、运行和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应急救援技术和装备是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救援的效率和模式。”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二研究院25所技术专家董胜波告诉记者。
在国家粮食安全预警、国家税收安全保障、非典疫情抗击、冰冻雨雪灾害控制、汶川地震救援、奥运会安保及应急指挥、平安城市建设等过程中,很多军工企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希望国家能以军工企业为龙头,整合科研院所、企业及高校资源,开发一批应对突发性灾害的产业化项目,建设应对突发性灾害的产业化基地。”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七研究院窦晓玉说。
在采访中,委员们也表示,突发性灾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具有公益性,社会效益明显,但企业经济效益有限。在项目初期,可能需要投入大量的开发资金,单靠军工企业的力量难以实现,希望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具体到扶持方式,可包括进行财政预算支持、设立专项研究基金、实施税收减免优惠、放宽信贷融资条件等,目的是激励企业调动优质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投入到突发性灾害应对的研发中去。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国防高技术成果转化,提高国家资源的配置效率。
(来源:人民网)
委员建议:千人计划引得进还要留得住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智力,这是对清华大学继续吸引国际一流教授回国工作的巨大推动!”谈起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全国政协科协界委员、清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顾秉林格外兴奋。
近年来,清华大学陆续吸引了一批海外杰出人才回校任教: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著名数学大师林家翘、“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生物学领域著名科学家施一公、德国马普光学所所长王力军、美国Brookhaven实验室终身研究员韦杰……“未来5年内,清华大学争取引进50位国际一流大学的知名教授加盟。”
“国家实力的核心是人才”,顾秉林委员说,“国际金融危机为国家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契机,我们要充分利用这次‘人才回流’的机遇,形成引进人才与已有人才协调发展的局面,特别是带动年轻人才快速成长,形成培养顶尖人才的能力。”
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智力”,来自于2008年12月25~28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召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会议。会议明确,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
至此,“千人计划”正式起航。根据计划,中国将在未来5~10年内吸引千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到中国工作,并建立40~5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基地。
全国政协科协界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认为,现在出台“千人计划”非常重要,“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知识产权战略,核心还是人才问题。”
本次金融危机,我国企业有很多机会进行海外并购,但是由于企业缺乏具有跨文化知识和国外管理经验的人才,对目标国人力资源法规、政府监管、公共关系等方面的了解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缺乏具有跨国经营能力的人才,使企业没有足够能力整合海外并购目标与自己的商业文化、管理理念和业务流程,以致错过很多良机。
但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来说,是个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好机遇”,黄伯云委员说,金融危机发生后,海外许多华人教授都在思考“到哪里发展更适合自己”。而国内有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发展机会,很多人愿意回国。“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需要参与国际竞争、国际交流的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要加紧开展这个工作。”
岁末年初,“海外抄底”的各类消息纷至沓来,上海仅去年年底的“海外人才采购计划”,就使企业家们从伦敦、纽约、芝加哥捧回了数百公斤重的简历。
“人才的选择是需要经过长期接触而得来的,不是有机会就去‘抄底’,关键要看他的业务专长与企业发展是否吻合。”顾秉林委员说。
全国政协科协界委员、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同样不赞成“抄底”海外人才的做法,“比如原来在国内搞物理的,去华尔街以后搞金融了,那是由于金融泡沫把他们吸收过去的;现在泡沫破裂了,跑回国内要高薪,引进这样的人才完全没有必要”。
欧阳钟灿委员认为,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段时间,所以目前,我国急需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的高新技术人才。
他举例说,韩国液晶显示技术发展很快,是由于引进日本相关行业的退休工程师。北京的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曾经引进过100多名韩国技术工程师,中国工程师经过学习创新,已经完整掌握了液晶显示器的核心技术,这些技术经过复制在北京、四川成都、安徽合肥、河北固安、江苏苏州、福建厦门建有6个制造基地,大大加快了我国液晶显示器技术的发展。
引进人才,学术优先
在采访中,多位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各研究所工作的全国政协委员表示,本次出台的“千人计划”门槛确实比较高,“国外大学的教授大多有很好的科研环境和工作待遇,他们会愿意回来吗?”
“各大高校和科研单位出去‘挖人’的时候都把校长、书记等派出去,他们未必了解所有的学科领域,经常找不到真正需要的人才。这次能找到真正有专业水平的人才吗?”
针对这些问题,“千人计划”评审专家黄伯云委员说,本次引进的海外人才是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主要集中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希望他们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
“他们一定是已经在国外有所成就、成为相关领域学术带头人的人才,必须是副教授、教授或终身教授级别,是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和企业里的精英。这些人才回国后,要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国家基础平台建设里起到带头作用;搞企业的,要拥有高新技术、能进行自主创业。”
黄伯云委员说,本次“千人计划”按照不同领域进行分类,每个领域都有国家一流科学家参与人才引进的评审,让真正的科学家来“评判”科学家。具体考量办法为,凡是申报“千人计划”的海外人才,需要递交申请材料,包括职称、基本科研学术水平,在具有国际力影响力的杂志发表文章的情况、能否在中国履行职务及履行职务时间的长短等。
据透露,凡是入选“千人计划”的海外人才,国家将拿出100万元作为生活补贴,各招收单位将按照级别提供150到200平方米的住房,以及接近国外水平的薪金。被引进者还可能被授予“国家教授”或“国家青年教授”称号。
引得进,还要留得住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生物化工研究所所长邢新会委员,是中科院“百人计划”教授,2000年从日本回国。
在这位海归博士看来,营造宽松科研氛围、健全回国创业机制,可以吸引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工作。
“海外华人回国创业,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便利和优惠政策。国家应该从管理体制上,理顺和规范各类优秀归国人员的政策,积极提供与国内优秀人才同等发展的舞台。例如,设立一条龙服务机构,或者授权部分中介机构从事此项服务,减少对当事人时间和精力的耗费。”
归国人员所在单位要营造宽松的科研氛围。邢新会说,目前,国内很多评价体制并不一定适合归国人才。比如,每年都要检查科研人员做了什么研究。 “这个检查是很重要,但是对于一些特殊人才,这个检查只能作为参考指标,到任何一个地方,要做一个新东西,没有3年是无法搞起来的。归国人员需要宽松的、鼓励性的评价体制。前3年,单位要允许归国人员没有科研成果,或是没有申请下科研经费。但在现实中,往往有这种情况,这个单位让你回来,就希望你申请经费,这种压力对海外人才来说是非常大的。”
最后,邢新会委员建议,设立海外归国人员科研基金,资助强度为每个项目200万元人民币,资助时间为两年。“这笔资金提供回国人员建立科研平台,安心做实验室建设,进行科研部署,不必为科研经费而分心。”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委员认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见效快,是个好事情。但是,不能光靠引进海外人才,更需要培养国内的学者。否则,就会造成 “娶来媳妇,气走女儿”的状况。
朱清时特别强调,现在的中国大学“官本位”的思想越来越强,一些高等院校片面地把引进人才作为领导的政绩,这严重影响海外人才引进。在引进海外人才的同时,国内的学术环境也要搞好,否则“引得进、留不住”。
(来源:中国青年报)
尹泽勇委员:“软装备”技术亟待提升
全国政协科协界委员、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尹泽勇委员3月5日告诉记者:我国使用的工程分析软件90%以上购自国外。“航空航天汽车机械,各个工程技术领域,大家都有这种危机感,”他说:“我们投巨资研发试验设备和高性能计算机,但在软件方面重视和投入不够。”
尹泽勇表示:我国使用的大量工程分析软件高价购自国外,且升级费用高昂。“而且卖给我们的软件也不是最先进的。”
尹泽勇是我国率先使用“有限元”设计技术的航空发动机专家,他的工作涉及大量工程分析。谈到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发的瓶颈,他认为软件因素至少占到一半。在高新科技和涉及国防的领域,最先进的“软装备”由国外公司保密开发使用,不可能买到。“这些东西没有,你怎么能设计出好的飞机发动机呢?”
据尹泽勇介绍,被称为“软装备”的工程分析软件,已成为工程试验之外另一种推动技术发展的手段——“一方面靠工程试验,失败后再修改,”他说:“另一方面就靠大量的数字仿真和工程分析。先把这方面做透,既缩短周期,也节省经费。”
“更多地强调靠试验也是没办法,”尹泽勇说:“当我们的工具不是很好的时候,不能等,只能失败了再修改,但从长远来说,要拥有核心竞争力,软件就得同步走。”
尹泽勇认为,开发工程分析软件需建立物理模型,完善模型需巨大投入。而我国企业不具备此实力,“现在也有一些小公司搞这类软件,但他们更多的是‘倒卖’,在国外产品上稍微加点东西,本质上技术进步不大。”
尹泽勇提议:国家首先要将“软装备”列为重点项目,成立“国家队”去竞争;另外适当投资,给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投入足够精力,否则市场化进程会很慢。他还表示,由于工程分析牵扯行业较多,国家应有统一规划,可以设立公用的(比如针对通用零部件)的基础平台。
谈到我国航空发动机相对落后的原因时,尹泽勇表示,西方一些著名公司有几十年历史,已开发几十种型号,“他们犯的错误多,所以现在一次成功的机会就大。而我们不要说经验少,教训也少。”
(来源:科技日报)
徐延豪委员:科技馆重在启迪心智
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开幕前,记者见到了徐延豪委员,当时他正在准备本次会议要提交的提案。“我正在准备的这份提案,还是呼吁各地加大中小城市科技馆建设的力度,让更多的地方都有自己的科技馆。”作为中国科技馆馆长,徐延豪的提案三句话不离“本行”。
建设重心下移 呈星火燎原之势
“目前全国各地科技馆建设高潮迭起,新立项的科技馆有十几个。”说到全国科技馆的建设状况,徐延豪自豪地告诉记者,“科技馆的建设重心还出现下移的趋势。原来只在省一级或一些经济发达城市才有的科技馆,现正在向县区一级发展,而且一些边远地区的城市也在积极筹建。”他用“星火燎原之势”来评价各地科技馆的建设浪潮。
但同时徐延豪也坦言,目前,还有几个省没有科技馆,中国科技馆正在积极推进这些地区科技馆的建设。
学校培养技能 科技馆激发兴趣
科技馆教育强调动手,讲究参与。徐延豪笑言:“科技馆最大的作用就是告诉孩子们,在玩中可以学科学。我们先让孩子们觉得科学是好玩的,让他们对科学感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科学、爱上科学。就像玩游戏机一样,孩子们为什么一玩起来,很长时间不愿意停下来?就是因为游戏吸引他们。”
徐延豪认为,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正规的学校教育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科技馆这样的非学校教育是培养兴趣。“有了兴趣再去学习,会更好地促进学习。科技馆的责任是激发科学兴趣、启迪科学观念,所以我们的建设理念是体验科学、启迪创新、服务大众、促进和谐。”
适合大众“口味” 谁来都会有收获
除体验科学、启迪创新外,徐延豪还特别强调了科技馆服务大众、促进和谐的建设理念。“这绝不是套话。”徐延豪说,服务大众指的是服务全体观众,展览设计要针对全体社会公众,包括农民、工人、大学生、专业人士,乃至于研究所和大学的教授,各类人群到了科技馆都要能看到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在中国科技馆新馆中,特别设置了健康生活、环境家居、古代科技等适合成年人参观的展区。徐延豪介绍,中国科技馆新馆有一个叫“华夏之光”的展区,就是重点展示先人智慧、中华文明、古人的科技历程等。它能很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科学精神和我们祖先的智慧,也是中国科技馆新馆的一大特色。
凝聚专家热情 更好整合科普资源
“只要是跟科普相关,科学家都大开绿灯,这一点我感触特别深。”徐延豪说,政协委员当中,做科研的人占很大比重,无论是哪一个界别的委员,只要做科普需要他们帮忙,他们都“慷慨解囊”。有人拿出资料,有人拿出科研成果,还有人帮助我们设计科普内容。2008年,中国科技馆举办的“大师讲科普”活动中,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院士、袁隆平院士以及很多其他院士都曾积极参与科普讲座。
虽然,科研工作者都很愿意做科普,但徐延豪从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专家虽然乐于科普,但有时候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做。如果能再有一些好的方式把更多的科学家组织起来去搞科普,这将是一批很好、很宝贵的资源。”徐延豪告诉记者,中国科技馆下一步还将整合各地科普资源,让全国的科技馆共享科普资源。
在采访的最后,徐延豪再次强调,科技馆作为专门的科普基地,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它的内容建设至关重要。他希望,一些大的企业、科研院所、大学等知识密集型单位能与科技馆合作开发展览项目,将各个学科领域最经典的内容用最好的形式在科技馆展示出来,让观众在了解科技知识的同时,更加了解科学精神。
(来源:大众科技报)
田静委员:别让新兴技术跨越产业门槛时“断气”
“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加大投入,无异于给很多濒临倒闭的企业打了一剂‘强心针’。”——对于近日来见诸报端的类似话语,全国政协常委、中科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局长田静有些担忧:“国家拿出4万亿加大投入,部分用于保增长、保就业,保证原有的产业链不致断掉是应急所必需的,但更要多在调结构上做文章,借机培育和扶植一大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一些本该淘汰的落后企业因为“心脏起搏”起死回生,延续了生命;而许多代表未来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却在跨进产业化的门槛时“断了气”。这是田静委员最担心发生的情况。
2月份,田静委员去浙江调研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发现过去做传统制造业的小企业,已经自觉转向半导体照明(LED)等先进技术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当地政府也很支持,还专门提供了一条路做LED照明示范。令当地领导遗憾的是,过了一段时间,路灯暗了下来。
“国家对LED前期研发给予了多年的连续支持,但尚不足以支撑和完善整个产业的发展。”田静委员说,“这些民营企业毕竟体量有限,以几十万的投入规模,滚动发展,一旦国外公司的规模产品进入,就一扫而光了。”
其实,中科院已经掌握了一大批处于产业化转移门槛上的战略高技术成果,如半导体照明、网络新媒体、电动车、无线移动多媒体、无线传感网、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等,不仅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而且具有巨大的产业与市场带动潜力。
“科学家力所能及的事做到头了,下面的事谁来承接?”
田静委员的答案是,现在需要政府出面,有效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引导企业,把创新链与产业链“串连”起来。“我们进行政策调整,必须从战略高度增强预见性,而不是再走别人的老路。”田静委员以激光显示技术为例说,我国是显示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但从显像管到平板显示一直因缺少核心技术而受制于人。目前,中科院已经完成了激光显示技术的研发,攻克了关键技术与工艺,取得了80余项核心专利,并联合企业开展了工程化攻关。
这类项目的共同点还在于,大多已经基本完成了原理研究和实验样机研制,突破并掌握了一系列的关键技术,在成果转化中已经不存在颠覆性的技术风险。“要成功地跨过产业化的门槛,关键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原理研发—中试转化—规模生产—市场开发的有效衔接。”田静委员在小组发言中说,如果能及时有效地组织力量和资源,配合适当的体制机制设计和产业政策支持,实现创新和产业价值链的衔接,实现技术优势与市场优势的结合,完全可以在几年的时间内,培育一大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产业,成功实现产业转型,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中占领先机。
“面临金融危机的冲击,希望政府能够着眼长远,充分关注和重点支持战略性技术成果的转化。”田静委员呼吁,领导制定相关的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建立技术和产业标准;支持开展相关技术的生产性、工程性研发和示范应用,突破实用化、稳定性、可靠性、一致性等应用性瓶颈技术、工艺、设备,实现规模化生产;通过政府补贴、政府采购、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和措施,引导社会资源集聚,培育、扶持并拉动相关产业链、服务链和市场的发展。同时,进行前瞻部署,加快培育有机显示、能源微藻、染料敏化与光合转化太阳能电池、人机对话、智能机器人等一批已经崭露头角的战略性高技术。
“这些高技术如果不能跨过这个门槛,及时形成规模产业,就会停留在文章、奖励和实验室阶段,或淹没在后来技术形成的市场大潮中。”对此,田静委员忧心忡忡。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