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型大学视野下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新探
2010-02-15朱永跃马志强
朱永跃,马志强
(江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创业型大学视野下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新探
朱永跃,马志强
(江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创业型大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分析创业型大学的内涵和特征,认为国内高校要建设创业型大学,教师应具备强烈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合作意识和品牌意识。探讨我国高校的发展定位和方向、师资队伍建设状况及存在问题,并从教师引进、培养、绩效评价、学术环境和人事制度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服务创业型大学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创新的具体思路。
创业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创新
20世纪后期,在欧美乃至亚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优秀的研究型大学利用自己的知识创新成果进行创新创业,如引资创办高技术公司,加速原创性科技成果的转化,孵化、催生和兴办新的产业等[1],造就了一种全新的大学模式:创业型大学(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美国的MIT和斯坦福大学、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学等都是创业型大学的成功典范。它将大学过去的教学、科研和决策咨询使命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使命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大学从一个培养人才和生产科研成果的社会次要支撑机构向领导性社会主要机构转变,即从研究型大学向作为一台引擎为知识社会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创业型大学转变[2]。创业型大学在秉承大学原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其独特的创业理念、强烈的知识创新意识和卓越的服务社会能力,在加快知识创新、培养创业人才以及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当今大学变革的一个重要趋势。
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要想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作为创新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和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大学被寄予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与期待。创新与创业密不可分,高校要为社会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就需要对自身进行变革,走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发展道路。复旦大学原副校长杨玉良认为创业型大学是大学未来发展的重要阶段,他在复旦百年校庆时提出了要向MIT学习建立创业型大学的设想;福建省也提出要将福州大学建设成服务海峡经济发展的创业型大学。纵观国外创业型大学的发展历程,富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师资队伍是其办学的主体和发展的核心因素。目前,国内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创业型大学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而,未雨绸缪,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思路,打造一支与创业型大学匹配的师资队伍,是我国高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变的重要前提和必然要求。
1 创业型大学的内涵和特征
1.1 创业型大学的内涵界定
学术界对“创业型大学”内涵的论述丰富多样。亨利·埃兹科维茨教授将创业型大学定义为:经常得到政府政策鼓励的大学及其组成人员对从知识中收获资金的日益增强的兴趣正在使学术机构在精神实质上更接近于公司,公司这种组织对知识的兴趣总是与经济应用紧密相连的[3];伯顿·克拉克将创业型大学描述为:凭它自己的力量,积极地探索在如何干好它的事业中创新,寻求在组织特性上作出实质性的转变,以便将来取得更有前途的态势[4];Slaughter认为,创业型大学是指高校在变化的形势下采取一些企业的运作方式,展示出市场化的行为,特别是对外部资金的竞争[5]。
综合上述观点,本文认为,创业型大学指的是在回应外部各种现实变革的境遇里产生,以知识的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为目的,通过与产业界、政府等其他机构发生更为密切的相互作用,不断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使教学和研究更加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融创业文化和学术文化于一体的一种新型大学。
1.2 创业型大学的特征分析
国外创业型大学均是由研究型大学发展演化而来,但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不同的创业型大学在发展形态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尽管如此,作为一种创新型的大学发展模式,不同国家的创业型大学又有着一些共同的鲜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6,7]:
(1)很强的科研实力。创业和创新密不可分,衍生于研究性大学的创业型大学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依靠其创新性的思想和成果,而这些思想和成果的取得则取决于大学的科学研究实力。研究型大学学科齐全,有着非常强的学科交叉和整合能力,与一般大学相比在科研人才、学科建设、科研经费和学术氛围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而成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和科技成果产生的主要场所。但要强调的是,创业型大学并不是以牺牲出色的学术水平来谋求商业化,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以支持其科学研究活动。通过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加大对跨学科平台设施的投资、鼓励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相互合作等,将科学研究和创业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强烈的竞争意识。欧美国家的高等教育建立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大学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从而使大学普遍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创业型大学更不例外。当然,作为富有创业精神、勇于冒险的研究型大学,创业型大学的竞争早已脱离了生存的范畴,而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同时,这种积极的良性竞争也促使大学从封闭走向开放,注重加强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建立一套完善的产学研运行机制,与企业、政府等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社会更好地了解大学的发展目标、既往成就、教育风格和办学特色等,另一方面也能让大学深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为改进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依据。
(3)多元化的资金来源。经费是大学办学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与他们雄厚的办学经费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伯顿·克拉克曾经反复强调大学的经济收入主要有三个来源:政府拨款、政府研究委员会的资助以及包括私人机构资金、校友捐赠、学生学费等在内的其他收入。一般大学的经费来源中政府拨款所占的比重较大,而创业型大学由于具有良好的经济意识和经营能力,收入来源呈现多样化的特征,而且来自政府的收入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从而使其能摆脱对政府的过度依赖,获得更大的发展自主权。
(4)浓厚的创业文化。文化是一所大学深厚的积淀物,由共同的价值观、理想和信念等交织而成。文化环境对于建设创业型大学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创业并非创业型大学的专利,几乎每所高校都会有创业活动,但是创业型大学拥有非常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这也是创业型大学最为重要的特征。教师和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与企业、社区等建立了密切联系,并且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产学研合作,形成了共同的“学术和创业共存”的价值观念、习惯和行为方式,促进了创业型大学的更好发展。
2 建设创业型大学对高校教师提出的要求
教师是创业型大学的核心元素,无论是实现从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型,还是促进创业型大学的发展都离不开教师,并且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创业型大学的内涵和特征,本文认为国内高校要想发展成为创业型大学,教师必须树立以下5种意识,并形成相应的能力。
2.1 竞争意识
国外的创业型大学都是富有竞争意识的大学。因而,国内高校要建设创业型大学,必然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树立危机感和使命感。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如果教师缺乏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那么高校作为一个整体就不会有很强的竞争力,可能被社会所淘汰,建设创业型大学也只能是句空话。另一方面,教师个人要发展和进步,要参与同事之间的竞争、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同样也只有树立积极的竞争意识,勤奋努力,才可能从竞争中脱颖而出,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更好地履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职责。
2.2 创新意识
创新是创业的灵魂,纵观国外成功的创业型大学,无一不是充满创新意识的大学。教师作为大学创新的实施者,只有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大学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才可能成为创业型大学。因而,广大教师必须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树立创新意识。一是在教学上,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内容和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性思维能力;二是在科研上,要充分认识到创新是科研的生命,要密切跟踪国际国内科学研究的前沿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新课题,创新研究思路和方法,取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三是在服务社会方面,也不能迷信经验,而是要根据不同服务对象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加以解决。
2.3 市场意识
传统的大学以文化机制维系其组织特性,而在创业型大学中,则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组织对其成员的整合[8]。为此,处于教学和科研一线的教师应在锤炼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基础上,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一是在教学上,要切实把学生(包括校内和校外的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视学生为“顾客”,将学生的需求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以学生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社会的承认;二是在科研上,要改变当前过于依赖政府纵向课题的现状,积极主动地与企业界联系,挖掘企业需求,争取更多更大的企业横向课题。这样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还能为自己和学校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培养实践能力,促进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2.4 合作意识
创业型大学的科研课题常常以项目的形式出现。科学技术发展出现的不断分化和高度综合使得项目研究需要不同学科部门、不同学术领域的教师以学科为纽带,相互协作完成。建设创业型大学,不仅要组建跨学科的科研团队,更要求参与项目研究的教师摒弃文人相轻的观念,树立开放的合作意识,与来自其他学科的教师坦诚交流,精诚合作,取长补短,以更好地完成项目,取得有价值的创新性成果。此外,创业型大学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知识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完善的产学研合作和技术转移机制将有价值的成果转移到生产部门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将企业作为自己科研成果的需求方,更要视其为合作伙伴,积极地与企业打交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2.5 品牌意识
国外成功的创业型大学都是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品牌知名度,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国内高校要发展成为创业型大学,作为高校核心的教师首先必须树立品牌意识。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夯实自己的基本功,在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更加卓越地履行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职责,为自身和学校赢得荣誉,打造良好的品牌。品牌的建立是学生、同事、学校和社会等充分认可的结果,有利于教师在学校获得更好的发展,在社会上争取到更多的客户资源。在提升教师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反过来又会促进自身的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3 我国高校发展及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3.1 高校的发展阶段与方向
根据国际惯例和我国高校的自身定位,国内高校大致可分为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等三种类型。从我国高校的发展现状来看,绝大部分高校都属于教学型和教学研究型两种,偏重于教学;985高校的科研实力相对较强,大多定位于研究型大学,其中有部分已经达到了研究型大学的标准,还有不少正在向研究型大学迈进。客观地说,每种类型的高校都有各自的发展特色,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即使是在美国这样的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三种类型的高校也都存在。因而,并非国内每所高校都要发展成研究型大学,这也不具有现实可能性。
建设创业型大学不仅符合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而且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提升高校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目前,与国外成功的创业型大学相比,即使是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也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参照国外的标准,国内尚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型大学,但一些高校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国建设创业型大学应充分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但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标准,而是要有自己的体系。同时,并非只有科研实力强的研究型大学才可能发展成为创业型大学,一些地方性的高校同样也具有建设创业型大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3.2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状况及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社会对高校期望的不断提高,高校越来越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并将其提升到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然而,由于受到管理体制、办学思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内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建设创业型大学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选聘标准不完善。目前,科研成果已成为衡量一个大学实力的重要标准,因此各个高校尤其是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都非常重视科研工作。在招聘教师时,往往很注重应聘者的学历、职称和科研能力,着重考察应聘者发表了多少论文、承担了哪些重要研究课题等。这本身无可厚非,也确实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科研能力。然而,这种“科研一边倒”的人才引进导向忽视了教师最根本的教学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容易使教师形成自我封闭意识,科研与教学和社会需求相脱节。在教学、社会实践方面经验丰富而科研水平达不到要求的人很难进入教师队伍,导致师资队伍整体的教学能力、市场意识和实践运作能力等明显不足,不利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也制约了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2)教师培养机制不健全。教师培养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当前,高校的教师培养机制还不健全,跟不上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发展步伐。首先,在培养理念上,普遍认为教师培养就是提高教师的学历和科研能力,而对教师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基本上靠同事之间的经验交流和教师的自我训练加以提升,缺乏规范的培养机制;其次,在培养途径方面,基本上是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的知名高校进修或学术交流,出发点还是教师的科研,培养视野还不够开放。尽管高校也重视产学研合作,但其首要目的是争取项目和科研经费而不是培养教师,尚没有形成教师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将教师选派到社会这个大熔炉进行培养,致使教师的发展视野受到局限,衡量自身的标准也不够市场化和社会化。
(3)教师绩效考核不科学。教师绩效考核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存在重科研、轻教学和社会服务的倾向,如纵向课题的考核份量明显高于横向课题,容易导致教师忽视教学和人才培养以及从社会实践中寻找研究课题,形成“为科研而科研”的不良风气;二是为了考核的便利,往往过于强调对教学时数、论文数量以及科研经费等方面的量化考核,而对诸如教学理念、教学效果、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产业化等方面的考核则不太重视,不利于教师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的提高;三是考核的行政化和功利化色彩浓厚,不尊重科研活动的客观规律,导致科研浮躁之风蔓延;四是重个人考核而轻团队考核,难以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取得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五是没有引入社会化的考核机制,对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关注不够。
(4)教师岗位竞争不充分。国内高校大多为公办高校,传统的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导致教师过度依赖政府和学校,安于现状,被动等待工作分配等,缺乏竞争意识和强烈的进取心[9]。尽管国家早就启动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但高校的改革步伐非常缓慢,尚未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教师的绩效考核结果往往只与年终收入分配相挂钩,并没有将其与教师的岗位聘任管理有机结合。虽然也有部分高校实施了对教师的动态考核和岗位聘任管理,但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很难真正落到实处,论资排辈、能上不能下的状况尚未得到明显改观,制约了青年教师的发展空间,也影响了教师竞争意识的养成。
4 服务创业型大学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思路
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对师资队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而,我国高校要针对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建设创业型大学服务。
4.1 不拘一格地引进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
人才引进是高校充实师资队伍、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人才选聘标准的科学与否对人才引进的效果具有很大影响。为此,高校要建设成为创业型大学,首先就必须按照创业型大学的教师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改革和完善当前的教师选聘标准,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积极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争取得到更大的用人自主权。在选聘教师时,要坚持学术导向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原则,除了要衡量应聘者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之外,还要重点关注应聘者之前的社会工作背景和市场化运作经验、能力等,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考量标准,优化师资队伍的素质结构。此外,还可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想,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从企业界和其他相关社会机构聘请一些优秀人士长期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促进高校创业人才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
4.2 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机制,提升教师的素质水平
师资队伍的素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一所高校的竞争力,而且要随着学校的发展进行动态提升,这就需要高校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师培养机制。一方面,高校领导层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将对教师培养的投入视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而不是成本和负担,加大培养力度,并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实现教师培养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另一方面,要根据教师个人特点、岗位需要和绩效评价结果等,科学确立每位教师的培养需求,以增强教师培养的针对性,改善培养效果。此外,在培养思路上,要以专业发展和市场导向相结合,加强与企业界的合作,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给企业授课和承担企业课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市场意识,学会从实践中发掘教学素材和科研选题,拓展教学视野和研究思路,而且有利于增强教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3 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改善教师的工作绩效
绩效评价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处于核心位置,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高校要根据创业型大学建设的要求,建立科学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为教师绩效的改善提供重要依据。一是要精心选取评价指标,除了常规的教学和科研业绩考核外,还要强化对教师创新、合作意识和社会服务绩效等方面的考核,并加大相关评价指标的权重;二是要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如对教师教学和科研绩效的考核,除了采取教师自评、领导评价、学生评价和同事评价外,还要引入企业等“外部顾客”作为评价主体,以市场化的标准来衡量教师的职业水平;三是要在完善定期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日常考核,以更加全面地反映教师的工作绩效;四是要改变当前教师绩效评价中过于追求量化的不良倾向,以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增强绩效评价的科学性。
4.4 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扩大教师的学术权力
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与硅谷的奇迹时指出,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是大学成功的秘诀之一。与传统大学相比,创业型大学更加强调教师的学术自由。实践证明,学术自由可以促进和提升大学学术、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力、学生质量和社会声誉等,从而使学校能更加积极、灵活地应对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高校应从内部制度改革入手,为广大教师营造一个相对更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激发教师的学术创造力,促进高水平学术成果的诞生。同时,要强调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的统一,强化教师的责任感。此外,要大力推行教授治校,加强学术带头人和学者们对学校决策、管理过程的参与权和知情权,从制度上保证学术权力的地位和作用。
4.5 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激发教师的工作活力
建立良性竞争机制有利于改变当前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竞争意识不强、活力不足的局面。高校要认真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要求,加快推进以岗位聘任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并从自身建设创业型大学的实际出发,拟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以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由于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关乎每位教师的切身利益,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政策性强。因而,高校在具体推进时,一定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争取得到教师的理解和支持,扎实、稳步推进。同时,要将推行岗位聘任制与完善教师的绩效评价和岗位津贴制等有机结合,加强各项政策之间的衔接,增强岗位聘任管理的科学性,真正起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激发师资队伍活力的作用,为学校的事业发展注入蓬勃生机。
[1]王雁,孔寒冰,王沛民.创业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的挑战和机遇[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3):52-56.
[2]李世超,苏竣.大学变革的趋势——从研究型大学到创业型大学[J].科学学研究,2006,24(4):552-558.
[3]亨利·埃兹科维茨等编,夏道源等译.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288.
[4]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译.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60.
[5]Sheila Slaughter&Larry L.Leslie.Expanding and elaborating the concept of academic capitalism [J].Organization,2001,8(2):154-161.
[6]刘军仪.创业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的新动向[J].全球教育展望,2008,37(12):42-45.
[7]冒澄,操太圣.走出象牙塔:西方创业型大学的实践及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9,38(3):46-51.
[8]温正胞,谢芳芳.学术资本主义: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J].教育发展研究,2009,(5):28-33.
[9]龚春芬,李志峰.创业型大学教师发展:目标选择与实现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98-100.
(责任编辑 刘传忠)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Staff in Chinese from the View of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Zhu Yongyue,Ma Zhiqiang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Jiangsu University,Zhenjiang 212013,China)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is an important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connotation and specific features of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abroad,based on which it thinks that China's university teachers should have strong senses of competition,innovation,market,cooperation and brand,if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are to be built.It also puts forward specific innovation though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s teaching staff from five aspects,including:the introduction,training,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eachers,academic environment and the personnel system,etc.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teaching staff;construction;innovation
G525.1
A
江苏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YJG08-YB30);江苏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JGZD2009012)。
2009-08-04
朱永跃(1981-),男,江苏宿迁人,江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创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