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

2010-09-09王铁军

中国科技论坛 2010年1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成果校企

王铁军

(石河子大学科技处,新疆 石河子 832003)

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

王铁军

(石河子大学科技处,新疆 石河子 832003)

通过对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其转化运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目前高校科研发展条件,参考国内、外高校成果转化的经验,提出了几种适合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in sci-tech result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Xinjiang,this thesis puts forward several feasible patterns for the transformation,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cientific research conditions and lessons at home and abroad.

Key words:sci-tech result;transformation;patterns

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现代科技发展、社会经济建设对高等学校的必然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速度逐步加快,对推动新疆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2007年,新疆自治区共有高校22所,新疆高校数占全国高校总数的2.81%,表1分列了2002—2006年新疆与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与新疆高校数占全国高校总数的比例相比较,可以看出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在专利出售、技术转让数量和收入等核心指标上,新疆高校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还很显著。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特别是现有的成果转化模式不能适应新形势、新阶段的要求,高校科研与生产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结合和互动关系,使得科研与技术开发的方向与企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新疆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削弱了高校的人才、科研力量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功能。

1 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划分有多种,有技术转移模式,高校自办,校企合办产业,官、产、学、研结合模式,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模式,创办大学科技园模式以及股份制模式等。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与我国大多数高校相似。概括来讲,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可以划分为成果转让、校企合作开发、自建实体三种形式。

1.1 高校成果直接转让

这种转化模式是由高校将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通过技术交易的形式卖给企业,企业进行生产。在转化过程中,高校、企业按不同开发阶段依时间序列先后进入开发过程,属接力式、技术趋动型开发。一般地,高校做前期投入完成了技术原理的可靠性实验(如小试样机等),然后由企业接手进行中试、工业化生产及市场开发。在技术转让模式下,高校获取转让费后(通常是一次性的),所得收益恒定化,避免了实施风险以及投资之累、经营之苦。对于严重缺乏经营性人力资源的高校来说,可操作性较大。

新疆驰达电气公司购买新疆医科大学的职务发明,以赠股方式同技术发明人组成了由驰达电气公司控股的新疆富科思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专业研发“光纤化学传感药物溶出度/释放度元位在线自动监测仪”该技术将多元猝灭光纤化学传感器、多通道光纤信号转换器与光纤光谱仪结合,用于新药及固体药物制剂研究和法定药物的质量控制。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国内先进,国内市场需求约3000台,市场容量仅在国内就达数十亿元。

1.2 校企合作开发

具体有两种模式。一是合作开发。合作开发是一种半紧密型的合作创新组织,是比技术转让更富有成效的一种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组织形式,是指企业投入人力、资金,由企业根据生产和市场需求提出技术合作要求,或由高校根据其所掌握的技术将其推向生产。一般来说,合作开发的技术多是难度比较大、任何一方都难以独立完成的项目,合作的对象主要是大中型企业与科研院所。二是共建实体模式。共建实体是指企业、高等院校通过建立新的联合体,共享资源和人才,使其拥有的资源配置最优化,并使双方从中受益。共建实体是成果转化结合最高级、最紧密的形式,也是最有成效、最为成熟和最终希望建立的合作方式。目前,这种模式在新疆成果转化中所占比例不高,但呈增长趋势,反映出新疆校企成果转化开始从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的特点。

特丰药业依托新疆医科大学优势科研资源,与中科院新疆分院、北京、上海、南京及美国Genepath生物高科技公司等国内外多家知名院所、公司进行合作,现已累计研发项目76个,十几个新产品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六项科技成果通过自治区科技成果鉴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12项。特丰药业特聘专家新疆医科大药学博士高晓黎利用企业与高校的资源,自主研发的生物新药“孕马结合雌激素”在国外市场的销售额已达1000万元,一旦进入欧美市场,首批订单的额度就可达到1亿元。

1.3 高校自办生产企业

高校自办生产企业,在自己的直接组织和调控下实行科学技术的产品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其实质是高校既是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又是科学技术转化为产品并形成产业化的创造者。这种模式的特征是:以高校为主体,以科技活动及其成果为主导,构建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中试、产品化直接到形成产业并占有市场的全部流程。

石河子开发区神内食品有限公司作为石河子大学的科技型企业,神内公司自成立以来,依托大学科技优势、人才优势,紧紧围绕新疆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与大学有关院系开展科研合作,不断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使产品由单一果肉型胡萝卜汁,发展为以胡萝卜汁、蟠桃汁、番茄汁为主的神内果蔬饮料系列产品和以新疆特色资源深加工提取的β-胡萝卜素、番茄红素等特殊营养食品。1年内资产从200万到目前5000万,实现销售收入2.8亿元,创利近4000万,上缴利税2700万,带动周边300多户农民发家致富,调整了地区产业结构。

2 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科研立项与市场脱节

长期以来,新疆高校形成重科技理论、轻实际应用的研究倾向,项目选题与生产实际脱节。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内地人才相对富裕,新疆高校在全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引进了一大批博士、硕士研究生,这批高层次人才对新疆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多,研究的更少。这批高层次人才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少实践经验,因此,在科研项目上往往选择基础研究而回避应用技术研究。项目选题不是以企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而是从自已熟悉的领域或感兴趣的方向去考虑,项目研究人员难以处理好实践工作和理论研究之间的矛盾,导致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不足,科技研究的供需脱节。

2.2 鉴定与成果评价薄弱

市场经济效益是衡量、评价一项科技成果水平高低的关键指标之一,一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后,创造的经济效益越大,其科研水平就越高。这一评价标准充分体现了国家倡导的 “高校科研应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但在实际中,很多高校对教师和科技人员科技业绩的评价,仍然以论文发表、著作出版、获得好评以及成果申报等为导向,使得教师和科技人员不是从市场的需求和发展上去选题立项,而是本着职称评定和科研获奖等目标进行研究,其研究成果与市场需求不合拍,造成表面成果较多,但实际上能提供给企业采用的却很少的现状。

2.3 缺乏中试

新疆高校科技成果产生后,一般都处在实验室阶段,属于小试阶段成果。这些在实验室获得的新发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都是知识形态的科技成果,最多也只是具有某种不完全的“物化”载体的知识形态的成果,即样品、样机、初步设计等。由于科技体制原因,高校对企业的产品、工艺、设备以及对市场需求缺乏了解,科研针对性差,工程化能力低,因而只能产出“实验品”或技术型的成果,这种科技成果还不能直接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不能或不一定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他们必须经过放大实验,取得实际数据,解决扩大生产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才能最后实现转化。

2.4 投入资金不足

科技经费,特别是科技经费中研究与发展(R&D)投入经费的多少,不仅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而且体现政府以及全社会对科技事业的支持程度。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科技投入,制约了新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

(1)政府科技投入经费总规模小,增长速度慢且极不稳定

新疆 2004、2005、2006年的研究与发展经费(R&D)占该地区当年GDP的比重分别为0.27%、0.38%、0.42%,虽呈逐年递增趋势,但与国内其它省份相比,投入仍然有限。与GDP增长速度相比较,2002—2006年间,新疆科技经费增长速度大体与GDP的增长速度相当,但个别年份波动较大,如2003年为负增长;科技经费增长速度比上年下降8.6%年,2005年科技经费增长速度则大大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达到%。科技经费投入规模偏小、且不稳定的状况将直接影响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2)研究与开发经费增长有限且总量偏低

以2002—2006年新疆与部分省份科技经费投入比较来看:新疆高校科技经费仅高于西藏,总经费是甘肃省的1/4,是云南省的1/2。西藏从2002年到2006年经费增长了58倍,而新疆在5年内增长了2.3倍,新疆高校科技经费2002年为5.48亿元、2005年为9.8亿元、2006年为12.7亿元,连年虽有较大增长,但增速依然有限,且经费投入总量在全国其他地区高校相比,比重偏低,甚至低于全国高校该项投入的平均值。

2.5 高校与企业合作不协调

(1)校企合作面窄、水平低。尽管新疆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形式上呈现多种多样,但是各类型院校与企业合作面窄,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两个特点:其一,工科类专业或以工科专业为主的院校与企业联合程度要宽些,联合更紧密些,而其他科类或院校与企业联合较为松散。其二,一些院校在自身专业建设中忽略了成果的技术含量,在利用本学科优势开发科技成果的意识不够,整体水平较低。

(2)校际交流与合作不强,未能优势互补。由于特殊的政治经济安排,新疆兵团没有财政权,石河子大学属兵团和教育部共建高校,自治区财政对地方与兵团高校的资金拨付支持力度差异较大,兵地高校校际交流与合作很不充分,未能实现优势互补,致使新疆高校整体教学科研实力落后于内地同层级高校。

(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教学科研平衡失度。校企合作中,科技成果转化与教学科研工作难以平衡。一些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将大量的科研时间与精力投入在成果的应用与开发,使自身承担的培养学生的教学工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导致部分优秀教师流入水平更高的企业,从而影响了教学和科研的可持续性。

(4)企业对高校科技成果需求不旺。由高校自行转化的科技成果只占很小的一部分,绝大多数成果是由企业转化。目前,新疆存在着企业对科技成果的需求不旺的障碍。高校自身科技成果成熟度不够;企业自身R&D队伍和能力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技术水平简单且保留在引进水平上,未形成增殖创新,体现不出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最终挫伤科技成果转化的热情;企业的经营机制减低了企业接受科技成果的热情;政府对校企合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服务力度不够。在校企双方有意合作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独立的中介机构进行总体协调。

3 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几种适宜模式

3.1 建立“需求型”科研模式

高校科技活动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新疆地处西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企业在科研投入中经费较少,如果学校仍采用旧的科研体制,先立项研究、再考虑转化推广是行不通的。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高校科研人员要改变观念,在科研立项时,改变过去的末端机制为源头机制,即从科研课题立项时就开始谋求与相关企业的结合,让产业界进入课题立项、研究和结题的全过程,在科研单位与生产单位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形成的技术创新成果直接进入企业,面向市场,服务于社会。只有这样,成果的研制才能减少盲目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才能得以实施,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才有强大的依托。

3.2 建立“联合开发型”科研模式,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

新疆目前只有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两所“211”高校,其他均为一般院校,与内地名校相比,在科研力量上有一定差距,科研力量有待加强。而且,由于受兵地矛盾等体制因素影响制约,新疆高校校际合作动机不强、合作关系僵化,导致有限的高校仍局限于普遍“单兵作战”,未形成有效、活跃、持续的校际合作模式或机制。单校力量薄弱必须通过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校际之间、校所之间以及校内系部之间的合作,构成联合科研体系,整合科研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产学研合作是推进高校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缓解科研经费困境的创新举措。相对于十余所高校,新疆兵团和地方三十多家上市公司和各类企业为高校产学研合作联盟的形成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契机。在产学研合作联盟中,新疆高校可通过以下方面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以及校际之间的联系:

(1)申请成立大学科技园,鼓励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大学科研园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技术创新基地和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由此,高校可以把科研成果转化企业商品,把高新技术及其人员与企业设备、资金、生产力结构及开放的市场网络相连接,实现产学研的互动,促进教育与经济的一体化。目前,作为“211工程”高校,新疆尚无国家级的大学科技园,在资金缺乏、高端人次引进困难以及科研合作创新团队欠佳等背景之下,适时申请成立大学科技园,无疑有助于新疆尤其是兵团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和实力提升。

(2)加强校企对接,推进校际合作。鉴于科研实力、社会资源等方面的现实差距,新疆高校更应注重整合有限资源和力量,构造区域性、特色型优势团队,积极主动依靠政府协调,通过校际联合或合作,提升研发实力,加强校企对接,帮助形成有科研优势的企业群体,创办一批能带动地方某行业或技术领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此外,在合作层次上也应逐步深入多元,与高校自身绩效评价激励和校企、公私间的利益分配制度相衔接,形成长效良性互动:转变过去单纯进行一次性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合作方式,推进技术入股、联营企业、合作研发以及人才互动等创新方式;转变短期松散的随机合作形式,促进长期、稳定和紧密的合作机制。

(3)活跃校内联合气氛。在校内各系、院(部)的相近或相似学科之间建立联合科研体系,制定相关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实现不同学科的合作,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科研设备,减少资源浪费,还可以避免科研课题的重复研究,加强学科融合,产生更多的新兴学科领域和更高的技术水平。校方有关管理部门还可以结合区域经济和市场科技发展的需求,跨单位、跨部门、跨学科领域的调集高水平、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联合攻关体,凝聚科研力量,共同完成高科技的攻关研究,创造“王牌”技术和“精品”产品,提高高校的科研实力。

3.3 加强省际、区域间乃至国际的高校科研交流互动

新疆地域广大,资源丰富,且毗邻中亚多国,政治、经济的区位和地缘优势已日渐凸现,新疆高校除应顺应区域发展实际、夯实特色优势空间之外,还应积极加强和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省际、区域间乃至国际的科研交流与互动。内地如北大、清华等一流高校对口支援新疆高校,已经为此创造了有利契机。今后,新疆高校应着重在以下两个方面进一步拓展:一是始终结合区域发展实际,继续夯实特色优势空间;二是继续巩固和充实与现有的国内外科研合作单位的互动关系,紧跟学术发展动态,并积极促成有关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的合作研究;三是转变传统的互动交流形式,推进各层面尤其是学科前沿领域的人员的学术交流互访,为拓展新的学科成长空间和科研攻关方向奠定基础。

[1]陈文.高校校办高新技术企业运行机制研究[D].河海大学,2002.

[2] 陈辉.对加快高校科技产业的看法[J].工业技术经济,2002,(3).

[3]傅廷斌.高校与企业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较好抉择[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9,(6).

[4]郭晓川.合作技术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5]季风.科技产业化呼唤中国[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刘传忠)

Research on Current Sci-tech Result Transformation Pattern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Xinjiang

Wang Tiejun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832000, China)

F062.3

A

2009-04-20

王铁军(1972-),男,新疆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科研管理。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成果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验收成果
工大成果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