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粮食储藏标准体系的现状与展望

2010-02-13吴存荣唐怀建王艳艳

中国粮油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储粮粮油储藏

吴存荣 唐怀建 王艳艳

(河南工业大学粮油标准化研究所,郑州 450052)

我国粮食储藏标准体系的现状与展望

吴存荣 唐怀建 王艳艳

(河南工业大学粮油标准化研究所,郑州 450052)

按照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空白状况,到逐步建立管理规定、颁布技术法规,再到制定发布技术标准、管理标准,直至制定标准体系的整个过程,结合粮油储藏设施的逐步改善和粮油储藏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概述了我国粮食储藏标准体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简要分析了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本领域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可借鉴的经验以及发展的四个特点,认为我国粮食储藏标准体系将在储粮安全管理方法标准、与储粮工艺相配套的检测技术标准和储粮品质评价方法标准等三个方面逐步得到完善。

粮食 储藏 标准体系

民以食为天,粮食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粮食安全如同能源安全、金融安全一样,是牵动全局的战略大事。粮食储藏是粮食生产流通中的重要环节,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粮食储藏标准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标准是标准体系中最基本的元素,研究和完善科学的粮食储藏标准体系是确保储藏粮油质量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做好粮食储藏标准化工作,对于保护农民利益、提高粮食储藏监管与服务能力、规范粮食市场秩序、确保粮油产品质量安全、提升我国粮油产品质量的国际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 粮食储藏标准体系发展历程

仓廪实,则天下安。粮油仓储工作就是要确保储藏粮油的安全、减少损失损耗、防止污染、延缓品质劣变。做好粮油仓储工作,离不开先进、成熟的粮油储藏技术,也就是应根据不同粮油种类、储藏条件、粮油生理生化变化、粮油品质(工艺品质、烘焙与食用品质、种用品质等)变化规律,采用不同储藏方法和措施,对影响粮油储藏的相关因子进行控制,确保粮油安全[1]。经过60年的努力,我国粮食储藏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有些方面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粮油储藏标准化水平得到逐步提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仓储条件比较差,仓型繁杂、结构简陋,管理方式上也比较粗放。粮食仓储行业以“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创业精神,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2]。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投资兴建了一批苏式平房粮仓,粮食仓储规范化管理逐步深入,粮食部从1955年开始在粮食仓储企业开展“四无”粮仓活动,在“无虫、无霉、无鼠雀和无事故”安全储粮技术的基础上,制定了“四无粮仓”管理规定,使粮食的安全储藏得到了制度保证,全国出现了大批的“四无粮仓”,减少了粮食储藏的损失[3]。此后还发布了《国家粮油仓库机械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粮油仓储方面的管理规定。

1987年开始,商业部陆续颁布了《粮油储藏技术规范》、《国家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储粮虫霉鼠雀防治办法》、《“四无粮仓”和“四无油罐”的若干规定》、《“四无粮仓”和“四无油罐”评定办法》、《〈“四无粮仓”和“四无油罐”评定办法〉的补充规定》、《国家粮油仓库仓储设施管理试行办法》等多个技术法规,进一步从技术和管理制度上规范了粮食仓储管理行为。粮食仓储技术与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粮食储存损耗逐步达到每年不超过0.1%的水平[1]。

在此期间,我国粮食储藏科技工作者提出了粮食储藏生态理论,并在粮库建设和粮食储藏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粮食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组织开展了低温储藏、气调储藏、低氧储藏等技术的机理研究,并建立了相关的数学模型;组织开展了粮食储藏品质、真菌毒素、害虫抗药性等方面的研究,并创新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在3批国债项目建设中,国家粮食局组织开展了气调储粮试点项目、低温储粮试点项目、粮食输送减少破碎试点项目、烘干机自动控制试点项目、就仓干燥试点项目、散粮汽车试点项目、312专项等项目[2],这些试点项目都取得了重要进展,有些技术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为今后粮食仓储行业的发展做了大量技术储备,也为制修订粮油储藏标准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在技术与实际经验相结合的基础上,国家粮食局组织制修订了一批与粮食安全储藏密切关联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如《粮食加工、储运系统粉尘防爆安全规程》、《粮食仓库磷化氢环流熏蒸设备》、《粮食钢板筒仓设计规范》、《粮食平房仓设计规范》、《钢筋混凝土筒仓设计规范》、《磷化氢环流熏蒸技术规程》、《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规程》、《粮情测控系统》、《谷物冷却机低温储粮技术规程》、《粮食烘干机操作规程》等等,这些标准的实施,对保证储粮安全发挥了很大作用,粮油储藏标准化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至到2005年,在粮油储藏标准体系中有41项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其中基础标准(名词术语、图形符号、信息编码)11项,方法标准(规范、规程、检验方法)30项。

2003年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以来,致力于粮油标准制修订、标准的宣传贯彻与咨询、标准体系建设等工作,并指导粮食储藏及物流技术工作组,完善了粮食储藏标准体系,制定的一批国家和行业标准正在粮油仓储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安全生产、质量安全、技术应用等方面发挥着支撑作用。截止2009年11月,粮油储藏标准体系已经具有了较为丰富的内容,共发展到131项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其中基础标准14项,方法标准117项,标准化对象涉及粮油仓储用图形符号代号、粮油仓储设备名词术语、粮油仓储及检验信息编码、粮油储藏技术、粮油储存品质判定及粮食质量检验方法、粮食仓库安全操作等。同时,粮油储藏领域采用国际标准方面也实现了零的突破,ISO 4112《谷物和豆类散存粮食温度测定指南》、ISO 4174《谷物、油料和豆类单向气流穿过散粮的单位压力损失测定》等国际标准已经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以《储存品质判定规则》、《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熏蒸剂、防护剂使用准则》、《粮食仓库安全操作规程》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家和行业标准初步满足了当前形势下管理好“天下粮仓”、维护好粮食安全的需要。

2 粮食储藏标准体系发展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2.1 粮食储藏标准体系发展的特点

从我国粮食仓储工作发展的历程以及粮食储藏标准体系不断得到完善的过程中,粮食储藏标准体系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2.1.1 标准来自于先进经验的总结

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四无粮仓”活动,为粮食储藏规范化管理和常规储粮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试行了20多年的《粮油储藏技术规范》为制定标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今日粮食储藏标准中的技术要素无不来自粮食仓储工作者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

2.1.2 标准体系的发展依靠仓储设施的改善和储粮技术的提高

粮食仓储设施设备和储粮技术属于制定标准的对象,而粮食储藏技术基础研究的成就、储粮设施设备和储粮技术工艺的新成果同实践中积累的先进经验相互结合,奠定了粮食储藏标准科学性的基础。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设计建设的高大平房仓、立筒仓、大直径浅圆仓等现代粮仓是建立在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基础上的新型储粮设施,全国范围推广应用的低温储藏、环流熏蒸、机械通风和粮情检测四项储粮新技术都是科学研究的新成果;这些成果和经验,经过标准化工作者的分析、比较、选择再加以综合,纳入到标准中,在提高标准适用性的同时,也为完善标准体系提供了支撑。

2.1.3 标准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储粮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粮油仓储企业经营成功的背后蕴含着标准化的作用。粮食输送设备标准化、储粮技术标准化、粮情检测技术与设备标准化、储存品质判定方法标准化、检测技术标准化等等使标准化对象满足了社会需求,扩大了适用范围,使粮食储运系统更加协调,取得了整体最佳效果。仓储企业依据标准建立了全面的质量管理制度,健全了企业管理制度,提高和发展了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

2.2 粮食储藏标准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

整体而言,我国粮油储藏标准化发展水平与市场化发展的需要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等部分标准主要适用于传统的或国有粮油仓储企业,无法适应粮油仓储企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据报道,2007年全国粮食仓储企业中非国有企业已经占到17%[2]。粮食加工运输企业及非粮食行业的仓储企业开始进入粮食仓储市场,国有粮食仓储企业为了经营的需要,也开始租赁简易的高大厂房或新建简易的高大平房仓用于储粮。由于多元所有制企业中的大多数仓储条件简单,仓储设备不足,专业人员缺少而且游离在现有管理体系之外,给传统的粮食仓储企业监管体制带来冲击。但是,标准却不能将游离在管理体系之外的同一标准化对象游离出去。因此,这些标准在内容和要求上应作相应的修订。

2.2.2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粮食储藏期间的基本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粮食储藏标准的要求需要拓展和更新

据2009年全国清仓查库工作统计的结果,截止到2009年3月末,全国国有粮食企业粮食(原粮)总库存达4508亿斤[4],质量合格率为97.1%,宜存率为99.1%。面对如此大规模的粮食库存,其质量要求仅限于感官要求、水分、杂质、不完善粒、容重(小麦、玉米)、出糙率(稻谷)、纯粮率(大豆)等指标。储存品质判定的主导思想是检验原粮的食用品质,以能否满足人类食用的需要为粮食储藏的最终用途[5-8]。实际上,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食品安全意识增强,人们追求绿色、健康、回归自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粮油食品加工企业以及饲料生产企业为了使其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已经在要求他们的原料供应商为其提供特定质量要求的原粮。比如,制面包的粮食要保持一定的酶活性,尤其是α-淀粉酶的活性;蛋白质结构决定了面团的流变学特性,原粮及其制品应尽量保持蛋白质结构的自然状态;种子粮和制芽用大麦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应该保持在很高的水平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生产全麦粉的制粉厂或动物饲料生产企业又特别要求粮食的卫生安全,要求防范任何可能的有毒物质(毒素)和农药残留对粮食的污染;专用小麦粉生产企业需要不同烘焙特性、稳定时间、吸水率的小麦;稻米加工厂需要品种单一的稻谷才能提高大米的质量。社会在更加关注主食食品的营养、卫生和安全的同时,对粮食质量标准特别是粮食储藏期间的质量安全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储藏的粮食主要供人类食用或动物饲料用以及作为制麦芽用或种子用是粮食的基本用途,对于供人类食用或动物饲料用的粮食,一定要尽可能地保持其食用价值(包括风味、营养元素、营养效价等),粮食储藏标准应以保护这些基本品质为基础,应根据储存粮食的最终用途(供人消费或作为饲料,原粮还是成品粮,或是非食用的工业用粮)来判定粮食是否处于良好储存状态。这种全新的粮食质量安全的理念在现行的粮食储藏标准中还没有得到体现,粮油仓储企业标准化管理的理念仍然局限于保证数量、质量(传统质量)上,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需要利用市场和标准的发展促进理念上的更新和拓展。

2.2.3 粮油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正在逐步推进,但缺少具有行业特色的管理标准的支持,标准滞后的状况非常突出

近年来,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粮食企业积极探索,在粮食仓储标准化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开展的“精细化管理”活动,中粮集团、北京市粮食局开展的规范化管理“千分制”评价活动,山西省粮食局、云南省粮食局开展的示范(达标)粮库建设活动,浙江省粮食局开展的“星级粮库”评比活动,天津、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川、宁夏等省(市、区)粮食局开展的规范化管理活动等,部分仓储企业还通过了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行业整体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规范和提高,一些企业的管理水平正逐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但是,在推进规范化管理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标准的指导,也暴露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或者非标准化的问题,如个别部门和企业在注重库区是否干净整洁、设施设备配套是否完好、粮情是否安全稳定、档案资料是否齐全、经济效益是否提高的同时,还偏重于职工精神面貌是否良好、粮堆表面是否美观洁净、企业是否获得市县级以上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等等,有的企业甚至实行所谓“双白”工程(即:保管员手带白手套、脚穿白袜子,在粮堆表面覆盖的薄膜上行走及触摸屋架,不能有灰尘污染了手套或袜子),甚至有的企业要求在粮堆表面放置鲜花、铺设地毯等。这些可以在管理制度或活动方案中要求的内容(有些是不科学的要求)不能在标准化管理中加以规范,否则就违背了标准以获得最佳秩序、最佳效益的根本目的。因此,急需制定粮食储藏标准化管理的相关标准。

2.2.4 粮油储藏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标准的缺乏或标准之间衔接不到位在不同程度地制约着粮油储藏技术的发展

现有粮油储藏标准体系中,由于以往研究及生产实践方向性的引导,使得侧重原粮储藏的技术标准与设施设计(建设)标准较多,而对于油料、油脂储藏以及低温、通风储藏技术应用效果的检测等具有实际指导作用的标准较少;另外,在现行储粮设施设计标准中,由于“设计”与“使用”在技术和管理层面的无形分割,仓房设计人员在设计时依据标准从土建角度考虑较多,对粮仓设计如何满足储粮生态系统控制功能的实际需求考虑较少,对新建粮仓拟采用的储粮新技术考虑更少,因此新建粮仓不能满足储粮实际的状况时常出现。如1998年~2001年国家利用国债资金分三批在全国大规模、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的约1 000亿斤仓容的粮食仓库中,在我国中部及南部地区出现仓顶隔热性差、门窗洞口气密性差、仓内粮面温度过高的问题较多。为了改善仓房的隔热性和气密性,使四项新储粮技术能顺利地在新仓中推广应用,有关粮库不得不对新建粮仓进行隔热和气密性改造[9-16]。造成这种重复性投资的原因之一,不能排除设计标准与技术标准之间存在衔接不到位的问题;而技术标准中又缺少适用于高大平房仓、浅圆仓、钢板仓等仓型、适用于低温储粮、机械通风等粮食储藏技术的气密性要求及检测的标准。可见,标准的缺乏对经济建设所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粮油储藏标准体系的建设。

3 展望

纵观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制定的粮食储藏领域的标准,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国外农业发达国家的粮食大部分在生产的当年就进入了消费市场,粮食在农场或粮食仓储企业储存的时间没有我国储存的时间长,但他们仍然非常注重粮食储藏标准化建设工作,而且标准化的对象已经延伸到粮堆生态环境变化的测定等细致入微的方面。如国际标准化组织农产食品委员会的谷物和豆类分委员会(ISO/TC34/SC4)制定的隐蔽性害虫检测方法标准,美国国家标准(ANSI)中的储存谷物的水分与密度、比重和质量的关系,散装谷物对谷仓产生的荷载,浅贮藏结构上自由流动的谷物的负载施加的压力,花生变白的测定方法等标准。美国谷物化学家协会的标准(AACC)的干燥、流动性粒状物料的机械取样,粮食质量、微生物、真菌毒素检测取样方法,近红外快速分析方法,整粒玉米中表面污秽物及粒内虫害的检测方法,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小麦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伏马毒素等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杂质及外来物质检测方法等标准;欧盟还制定有“关于附着在谷物上及内部的杀虫剂残留量最大限量的理事会指令”,俄罗斯国家标准《国家小麦收购和供应要求》中,甚至规定了储备小麦限制性标准和供应小麦限制性标准,等等。

粮油储藏领域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1)围绕储存粮食的最终用途,以保存粮食的最佳使用品质为目标,给出应用储藏技术的指导性意见;(2)强调粮食本身的质量状况对安全储藏的影响非常大;(3)特别注重污染物及外来物质对粮食安全储藏的重要性,并对各项限制性指标(异种粮粒、来源于昆虫或鼠类的污秽物、杀虫剂或毒素等)给出明确的规定;(4)与粮食安全储藏相配合的污染物检测、储粮害虫检测、粮食储藏技术设备应用效能检测等方法标准配套齐全。

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发展的特点,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给粮油储藏领域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认为,未来我国粮油储藏标准体系将逐步向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1)以系统论方法为指导,制定并完善储粮安全管理方法标准;(2)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储粮技术标准,拓展与储粮工艺相配套的检测技术标准;(3)从广义的质量观的角度着手,以保障质量安全为目的,改进和完善储粮品质指标及相关检测技术标准,尤其是强化成品粮油储藏安全限制性指标和检测方法标准。

我们应充分发挥本领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专业技术和检测手段上的优势,在强化标准体系建设、密切跟踪行业科技发展动态的同时,发挥标准的支撑作用,积极地与行业学会、协会紧密结合,宣传和引导先进的经营观念和科学的管理体制;粮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型粮食储藏管理企业应对粮食储藏技术加大基础性研究力度,并积极地将应用型技术成果与先进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储藏标准。

[1]LS/T 1211-2008粮油储藏技术规范[S]

[2]林风刚,郁士祥.我国粮食仓储业发展情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8,30(10):42-44

[3]陆晖,陶诚,林家永等.我国粮油储藏标准体系的发展状况与研究[J].粮食储藏,2007(2):30-33

[4]清查结果:粮食库存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N].粮油市场报,2009-10-13(1)

[5]小麦质量及储存品质检验[EB/OL].[2009-03-17].http://www.cngrain.org/uploads/090317001xiaomai.pdf

[6]玉米质量及储存品质检验[EB/OL].[2009-03-17]http://www.cngrain.org/uploads/090317002yumi.pdf

[7]稻谷质量及储存品质检验[EB/OL].[2009-03-17]http://www.cngrain.org/uploads/090317003daogu.pdf

[8]大豆质量及储存品质检验[EB/OL].[2009-03-17]http://www.cngrain.org/uploads/090317004dadou.pdf

[9]唐为民.高大房式仓的隔热和密闭[J].粮食流通技术,2004(3):9-13

[10]陈愿柱,刘观禄,谢春发,等.高大平房仓的局部改造对气密性改善的探索[J].粮食储藏,2004,33(1):51-53

[11]曾广义,钟国强,张再杰,等.高大平房仓隔热改造试验报告[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05(4):22-23

[12]邹伟,陈基彬,黄仿全,等.高大平房仓隔热改造低温储粮试验[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03(1):44-46

[13]胡启龙.高大房式仓吊顶刷面隔热效果与经济效益分析[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04(2):41-42

[14]蒋金安.高大房式仓的气密性改造[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4(5):37

[15]韩建民,王辉.对新建房式仓设计中待改进问题的建议[J].粮食储藏,2002,37(3):45-48

[16]吴存荣,赵素巧.粮食安全储藏与房式仓保温隔热性能设计改进的探讨[J].粮食储藏,2007(6):40-43.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Chinese Grain Storage Standard System

Wu Cunrong Tang Huaijian Wang Yanyan
(Institute of Grain and Oil Standardization,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450052)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history and the actualities of grain storage standard system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regulations and development of technical and administrative standards to issuance of standard system in China.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domestic problems are clearly analyzed and the experience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advanced foreign standards in these areas are brought forward.Four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foreign standards are summarized.To believe is that Chinese grain and oil storage standards will gradually be consummated in safety,inspection and quality evaluation.

grain,storage,standard system

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174(2010)11-0124-05

国际标准跟踪研究项目(2011709)

2009-11-19

吴存荣,男,1963年出生,副教授,农产品加工与储藏工程

猜你喜欢

储粮粮油储藏
2019年《中国粮油学报》征稿简则
欢迎订阅2019年《中国粮油学报》
西药药品的储藏探讨
渭南农户储粮的调查与分析
推广优质稻 种出“好粮油”
中储粮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之我见
国内首座球形粮仓储粮效果及特性
便于储藏的美味
沼气在防治储粮害虫中的应用
“蕴藏”和“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