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大紫方治疗手足口病60例
2010-02-12成永明任小红文洁珍
成永明 任小红文洁珍 奎 瑜
手足口病是一种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以手、足、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破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该病好发于儿童群体。笔者在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余伯亮教授的指导下,于2008年6月-2009年3月运用自拟大紫方治疗手足口病60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共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10个月~14岁,平均5.5岁。对照组60例,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9个月~14.5岁,平均4.5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观察病例均符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协编教材《皮肤性病学》[1]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即发热、口腔、手、足出现特征性皮疹。排除水痘,疱疹性咽炎,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者。中医诊断为瘟病疫毒,湿温,辨证属于外感时邪,脾胃蕴热。症见手足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破成溃疡,伴发热、拒食、烦躁、纳差,大便秘结或不畅,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或指纹紫滞。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自拟大紫方:大青叶10g,紫草8g,石膏15g,板蓝根10g,野菊花6g,萆薢6g,甘草5g,珍珠粉3g(另包)。1岁以下用量酌减。各药除珍珠粉外,均水煎煮取汁口服,每日1剂。5d为1个疗程。每日将3g珍珠粉分为3份,每次1份(1g),每日3次含服。每次含服后15min不宜饮水。连用5d。对照组予口服利巴韦林片,按10~20mg·kg-1·d-1,分3次口服,5d为1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拟定。痊愈:症状全部消失;有效:症状减轻;无效:症状无变化或加重。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采用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60例,痊愈52例(86.67%),显效5例(8.33%),有效1例(1.67%),无效2例(3.33%),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60例,痊愈34例(56.67%),显效10例(16.67%),有效6例(10.00%),无效10(16.67%)例,总有效率83.3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发疹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以发病初见发热、咽喉痛、拒食、流口水等症,口腔可见散在性小疱疹和溃疡,主要位于唇、舌、颊前黏膜和硬颚等处,手足背出现皮疹,掌跖面形成水疱,甚至波及肛周、臀部和躯干。症状轻者约1周左右可以痊愈,症状重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等。西药常规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如利巴韦林、阿昔洛韦等。
中医学根据该病的发病季节(春夏初秋)、病变部位(手、足、口腔)、症状特点(疱疹、溃疡)和发病趋势(一定范围流行),认为本病属于中医学“湿温”、“温病”、“时疫”等范畴,且属热证、实证,病位在肺、脾、胃等脏腑,邪气多在气分营分之间。当手足口病疫邪由口鼻而入,则内侵肺脾,而肺主宣发肃降,为水之上源;脾司运化水谷精微,主四肢肌肉,开窍于口。邪毒外袭肺卫,肺气失宣,卫阳被遏;脾胃受邪,则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则见发热、口痛、流涎、纳差。邪毒蕴郁,水湿相搏,外透肌表,则发疱疹;湿热熏蒸上炎,则发口疮。故证属外感时邪,湿热内蕴。治宜清热祛湿,解毒透疹,故自拟大紫汤治之。方中大青叶、紫草为君药,共奏清热解毒透疹之功;板蓝根、野菊花清热解毒;萆薢清热祛湿;茯苓健脾祛湿;石膏清热泻火以除烦,使热邪能透营转气;甘草调和诸药而解百毒。本方中珍珠粉的使用较为独特,珍珠粉每日含服,一方面能清热泻火、安神除烦,另一方面珍珠粉局部应用于口腔,可使口腔中的疱疹及病毒引起的咽峡炎直接受到珍珠粉的作用,达到局部(口腔)快速解毒消疮、收敛消肿的作用。笔者体会到,对手足口病的咽痛拒食患儿使用珍珠粉含服,往往1~2次含服之后,患儿自觉咽痛减轻则可进食。且珍珠粉味甘甜,患儿容易接受。通过对比观察发现,运用中药治疗手足口病有非常显著的临床疗效,且无明显副作用,保证了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1~72.
[2]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