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采供血机构内部成本控制
2010-02-11蒋丽珍张曦杨
蒋丽珍 张曦杨
采供血机构作为采集、储存、提供临床用血的卫生事业单位,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公益性组织,执行一般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目前绝大部分机构实行经费自理或财政定额补助,为实现采供血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采、供血过程进行成本控制为各机构普遍重视。本人认为应重点从以下方面加强内部成本控制工作。
1 内部成本控制的范围与内容
《献血法》规定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符合条件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而不收取金钱及其他形式的报酬,因而,构成血液及血液成分成本的血液的采集、检验、质量控制、分离、储存、运输等过程消耗的各种材料和人力,成为内部成本控制的重点内容。
2 建立内部成本控制组织机构
建立内部成本控制体系,合理确定责任中心。从血液的采集到用于临床,血液的采集、检验、质量控制、分离、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而又职责明确,便于管理与考核,因此可以按血液采集、血液检测、血液成分制备等主要环节设定控制中心。
3 做好成本控制基础工作
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建立并严格执行材料的计量、检验、领发料、盘点、退库等制度,所有物资在完成验收入库手续后方能办理领用出库手续,避免直接列支,规范财务核算;建立健全定额管理制度。
4 内部成本控制的主要措施
4.1 建立定额管理制度
4.1.1 定额内容
血液采集过程中使用的血袋、纪念品;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使用的病毒灭活器材;血小板采集过程中使用的机采耗材以及血液检测过程中使用的试剂;库存物资定额等。
4.1.2 定额制定依据
①对在血液采集、制备过程中,采供血耗材与血液产品之间在量上存在直接对应关系,实行单项定额考核,如血液采集人次与采血袋消耗数量、纪念品发放数、一次性辅助材料等,病毒灭活血浆的入库数量与病毒灭活器材消耗数量,机采血小板数量与机采血小板耗材,按照工作量和合理损耗参照历史先进水平,核定物资消耗定额。②检测耗材核定人次费用定额:血液检测包括对血液采用国产、进口试剂进行初筛、一次检测和二次检测,项目包括丙型肝炎抗体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梅毒血清检测、ABO血型、RHD血型测定等,血液检测项目和人次明确,核定人次检测费用定额,以达到对检验试剂消耗的控制与管理。③其他材料采用综合定额考核:对其他费用可以核定每毫升血液消耗定额来进行考核,根据《献血法》的规定,血站对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量一般为200mL,最多不得超过400mL,两次采集间隔期不少于6个月,因此每次血液的采集量可以视献血者的个体状况进行选择,从而相应减少血液采集成本。④库存物资定额:对采血袋、病毒灭活器材、机采血小板耗材等消耗量大且价值高的耗材,实行库存定额管理,制定安全库存量和储备定额,在保证供应的同时避免资金积压和过期浪费等情况的发生。
4.1.3 定额执行情况的检查
定额管理是进行成本控制重要方式,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定额的贯彻执行,定期检查分析定额的完成情况从而达到节约使用消耗性材料、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4.2 加强仪器设备采购管理和维护保养
加强设备采购管理工作,尤其是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加强采购前的可行性论证、采购前必须进行严格的可行性论证工作,包括申购仪器设备的必要性、先进性、适用性和合理性进行综合评价,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同时做好资金使用效益的跟踪管理工作。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必须责任到人,避免设备非正常损坏现象的发生。
4.3 加强器材采购管理,严格执行招投标采购制度
采供血机构使用的采血袋、灭活器材、机采耗材、检验试剂,用量大,价值高,因此对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是整个采供血机构成本控制的关键,推行招投标采购制度一方面是财经政策要求,同时也是单位规范物资供应途径及程序、保证采购物资质量和节约采购成本的有效措施。
4.4 严格控制血液报废
血液报废从经济上来看不仅是耗材、人工的浪费,由于实行无偿献血后牵涉到血液返还,所以,还牵涉到以后的血液返还成本。《江苏省献血条例》第四章第二十四条“无偿献血者献血量在800mL以上(含800mL)的,终身享受免费用血;无偿献血者献血量未达到800mL的,按本人献血量的3倍享受免费用血,无偿献血者的配偶、父母及子女需要用血的,其累计免费用量按献血者献血量提供”,从国外无偿献血和我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的多年用血统计数据来看,无偿献血者每年用血人数约占献血总人数的2%~3%,而根据镇江市中心血站近年来的退还情况,年平均血费返还金额的幅度增长均在20%以上,因此必须严格控制血液报废。
4.4.1 加强血液初筛工作,合理规定初筛项目,并制定严格考核办法,努力降低各项阳性指标和脂肪血浆血液报废率。
4.4.2 加强库存血液的进销存管理,实行效期预警制度,努力降低过期报废血率。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积极开展因地制宜的采供血机构重点环节的成本控制,严格财务制度管理,加强采供血全过程质量控制,防止资金的“跑冒滴漏”,才能使无偿献血工作深入持久的开展,提高临床输血水平,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确保采供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