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风从痰辨治*

2010-02-11陈世宏马宇庆

中国中医急症 2010年1期
关键词:胆南星石菖蒲中风病

陈世宏 朱 红 马宇庆

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 318000)

中风从痰论治,始于丹溪,其《丹台玉案》云“大法中风诸症,总属风痰,初中之时,不论在表在里,必先以攻痰祛风为主,待其苏醒,然后审其经络,分其气血而治之,不可因其内气之虚,而骤用补剂”。此说盛行一时,影响深远,其后经历代医家继承研究,治痰之法逐步完善,现已成为中医治疗中风病及其后遗症最为重要的治法之一。笔者受此学说的影响,又经长期临床实践验证,深感治痰法在中风病的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现叙及如下。

1 痰是中风发病的病理基础

中风发病虽然急骤,但其病理基础却是渐积而成的,其为人体阴阳平衡失调、脏腑经络功能活动异常导致痰浊、瘀血闭阻脉络的结果。首先,脾虚不化乃生痰之源。形盛气虚之人,痰湿素盛,由于长期过食肥甘厚味,或好逸少动,食滞不消,损伤脾胃,聚湿生痰,痰浊随气血而动,无处不至,内至脏腑,外至经脉,阻碍气血运行,日久者痰瘀互结,闭阻脉络。故张山雷云“痰涎积于经隧则络中之血必滞”。脉道阻滞,水谷精微不得运行,则聚津为痰。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痰候》曰“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痰浊瘀血留滞脉络,血脉阻滞,遂成裹囊,导致中风发生。

其次,肝郁化火,夹痰化风。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气滞痰郁,郁久化热,引动肝风,横窜经络,蒙蔽清窍而猝然昏仆,㖞僻不遂。《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有云“风木过动,中土受戕,不能御其所胜”,“饮食变痰,或风阳上僭,痰火阻窍,神识不清也”;《丹溪心法·中风》云“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由此可见,痰既是中风发病之始因,也是中风发生发展的关键病机。

2 中风病常见痰证的临床表现

从中风临床表现看,卒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眼歪斜、舌强语謇多与痰有关:痰热上扰,清窍被蒙则猝然昏仆;痰浊阻滞,脉络失和,则肢体麻木、口眼歪斜、舌强语謇;从舌脉看,中风之人,舌苔多为白腻或黄腻,脉多为弦滑;从患者体质看,肥胖之人多患本病。

3 祛痰法是治疗中风的主要方法

《丹溪心法·中风》曰“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祛痰之法,能切中中风之病因病机,有标本同治之功,其在治疗中风诸法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临床实践看,治痰之法,又有祛化豁涤、清宣疏理之不同,归结起来,有如下8法。

3.1 涤痰通下法 中风之际,风火相煽,痰浊内生,风痰上涌,变证多端,痰热腑实证在中风急性期表现尤为突出。清代张锡纯认为“治此证者,当以通其大便为要务,迨服药至大便自然通顺时,则病愈过半矣”。中风痰热腑实证以便秘、口苦口干、舌苔黄厚腻、脉象弦滑为特点,可选用大黄、芒硝、厚朴、瓜蒌、胆南星、竹沥、竹茹、天竺黄、陈皮、法半夏、石菖蒲、远志等。涤痰通下法无论是中脏腑还是中经络,只要病势属痰热腑实证均可应用。除口服给药外,对急性期昏迷不能进食的患者还可以采用鼻饲、灌肠等方法。

3.2 豁痰开窍法 痰蒙神窍是中风急症中病情危重的表现,究其病因病机不外内风夹痰浊、瘀血闭阻而成,即中脏腑中的闭证。症见神昏昏聩,舌强不能语,二便闭,牙关紧闭。治疗当以豁痰开窍法治之。凉开法用于面红烦躁、舌苔黄腻、脉弦滑数的阳闭证,方药可选用局方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温开法用于面白肢冷、静卧不烦、舌苔白腻、脉滑沉缓的阴闭证,方药可选用苏合香丸。

3.3 化痰清热法 此法主要用于中风见痰火内炽者,盖内风之气,多从火化,火热灼津,易酿痰火。痰火内炽,一可上蒙清窍致元神失司;二可阻于胸膈,滞于经络隧窍,致气血经气运行不畅。据临床观察,除急性期患者常见痰火内盛外,恢复期患者亦不鲜见,其临床表现为神昏谵语,咯吐黄痰,口气臭秽,溲黄便干,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等。当以化痰清热法治之,方药选用胆南星、天竺黄、竹沥、石菖蒲、远志、法半夏、黄芩、人工牛黄等。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或芒硝,取通下涤痰泻热之意。

3.4 涤痰息风法 用于中风肝阳动风、夹痰阻络之证。本证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肝风夹痰浊瘀血上犯清窍、阻滞脉络所致。以头晕耳鸣、视物旋转、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红苔腻、脉弦细数或弦滑等为特征。治以涤痰息风法,方药可选用钩藤、菊花、生石决明、白芍、女贞子、墨旱莲、桑寄生、天麻、石菖蒲、远志、胆南星、半夏等。

3.5 豁痰祛瘀法 中风不同时期均有痰瘀互见的证型出现。痰瘀二邪为有形之邪,相互影响,交互为患,贯穿于本病的始终。古人有“治痰则活血,血活则痰化;治瘀要化痰,痰化则瘀自消”的说法,因此豁痰祛瘀法在中风治疗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痰瘀同治的过程中要注意寻根索绪,区分主次轻重:或涤痰为先,或祛瘀为重,或痰瘀并重,痰重瘀轻者化痰而瘀自消,瘀重痰轻者,活血则痰自除。豁痰祛瘀法常用药有陈皮、法半夏、茯苓、石菖蒲、胆南星、当归、丹参、川芎、桃仁、红花、鸡血藤、丝瓜络、川牛膝、水蛭、全蝎、蜈蚣等。

3.6 化痰益气法 此法多用于中风后期的气虚血瘀、风痰阻络证型。中风久延不愈,脾肾虚弱,正气益伤,气虚不化,即是滋生痰浊和瘀血滞留的关键所在。正如丹溪所言“夫人之气,根于脾,主于肺”,“然则痰之壅逆,非由气之虚弱不能健运乎。亦可知曰火曰痰,总由于虚,虚故为中风之根也”。若脾气虚弱,痰浊留恋,即见偏枯、肢体痿软麻木,面色萎黄,口角流涎,语言謇涩,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脉弱者。治当健脾益气、活血化痰,可用六君子汤加黄芪、党参、白术、山药、茯苓、薏苡仁等,湿重者还可加苍术、车前子、泽泻等。可见调补脾肾以治痰,实为中风康复治疗的关键环节之一。

3.7 祛痰通络法 此法大多用于中风病的稳定期、后遗症期及中经络之风痰阻络证。症见神志呆滞,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或喉中痰鸣,舌苔腻白,脉弦滑或为体胖患者。方药选用天南星、法半夏、石菖蒲、远志、白附子、僵蚕、茯苓、郁金等;痰涎盛者加苍术、车前子等。

3.8 理气化痰法 此法是一辅助治痰法,在中风病具有痰邪征象时皆可适用。古代医家有“治痰先治气”的名言。正如《松压医经》载“中风者专主正气,气虚而痰气乘之所致也”,“治痰先治气,气顺则痰利”。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亦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又如宋代朱左在《类编朱氏集验方》中指出“气滞则痰滞,气行则痰行”。故而,应用治痰法治疗中风时佐以行气法是非常必要的。方药可选用陈皮、木香、枳壳、枳实、厚朴、紫苏梗、砂仁等。

4 病案举例

林某,男性,69岁,农民,2006年11月4日就诊。10d前因劳累而自觉头晕头痛、站立不稳,被家人急扶于床上,2h后左侧上下肢无力,不能起床,左手不能握物,口齿不清,口眼歪斜。急诊收入当地医院神经内科,头颅MRI提示右侧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住院治疗11d,除头痛消失,余症依然,因经济困难而出院。刻诊:形体肥胖,神志清,轻度烦躁,言语含糊,口角右歪,伸舌左偏,左上肢肌力Ⅰ级,左下肢Ⅲ级,右侧肌力正常,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中医诊断为中风中经络(肝阳上亢、痰瘀阻络型)。拟治平肝息风、祛痰开窍,佐以活血通络。方投天麻钩藤汤合导痰汤加减:天麻、栀子、郁金、丹参各 15g,石决明 30g,茯苓 20g,黄芩、陈皮、法半夏、胆南星、钩藤、僵蚕、石菖蒲、竹茹、枳壳、甘草各10g。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温服。服药14d后面色潮红、烦躁不宁消失,余症减轻。上方去栀子、石决明,加地龙10g,续再服16d后左侧肢体活动基本正常,查左上肢肌力Ⅲ级,左下肢肌力V级,已能较清楚回答问题,口眼歪斜消失。随访半年,恢复满意。

5 结语

因中风的病因病机复杂多变,常常数因为患 (如风、火、痰、瘀),或虚实夹杂 (如气虚、血瘀、痰湿阻络)。故实际运用中,治痰法除可单独使用外,常需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配合息风、化痰、益气、活血等法协同进治,以期取得更好的疗效。

猜你喜欢

胆南星石菖蒲中风病
胆南星炮制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我向往石菖蒲 一样的人生
胆南星化学成分的研究
石菖蒲挥发油SFE-CO2萃取工艺的优化
心悸喝茉莉石菖蒲茶
胆南星炮制及质量标准研究进展与思考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中风病机及用药分析
张圣德主任中医师治疗中风病经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