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和防护措施分析
2010-02-11
贵州省人民医院急诊科,贵州 贵阳 550002
急诊科护士职业安全成为目前护理职业安全研究的问题之一。本文探讨急诊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和防护措施,总结如下。
1 急诊科护士常见职业危险因素
1.1 机械或者物理损伤
在急诊护理工作中,针刺伤是常见的职业损伤,根据针头的使用对象,可能会引起血源性疾感染。急诊护士每天要接触大量的安瓿,容易发生安瓿割伤。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或者术后对针头、刀片乱丢乱放,不但增加了污染的机率,还可能导致此类物品刺伤。在急救搬运过程中,急诊护士不恰当用力搬运患者,可能会引起急性扭伤和关节损伤。
1.2 病原微生物因素
急诊科常常接触到各种危急重症患者,其中有些患者常常为传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等,在急救过程中,来不及询问患者病史,在没有完全了解患者是否有传染病史的情况下,徒手操作,特别是护理人员受伤等处有伤口的情况下,接触到了患者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护理人员极易被感染。
1.3 化学性因素
护士工作环境中,常常接触到消毒剂如戊二醛、过氧乙酸、含氯制剂等,此类消毒剂对皮肤、黏膜、呼吸道和神经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空气消毒使用的紫外线臭氧等对人体存在毒害作用,可导致护理人员紫外线眼睛类炎症、皮炎,如果吸入的是高浓度臭氧,护理人员可出现胸闷。气急、肺水肿等;在护理工作中,可接触到化疗药物,此类药物中对细胞有毒性的药物如环磷酰胺、顺铂等,即使接触的剂量不大,但是如果频繁接触而发生药物蓄积将会产生远期影响,护理人员在体检中可能护理出现白细胞减少等,如果是处于孕前的护理人员,其流产的机会会增加,胎儿可能出现畸形等。
1.4 来自患者及其家属的危害
在急诊科的患者和家属都带有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患者均希望护士放下自己手上的活,使自己马上得到救治,否则会出现谩骂、殴打护理员。在急诊室常常会遇到醉酒、打架斗殴、吸毒类患者,此类患者非常敏感,如果护理人员抢救不及时或者其他原因暂时不能实施救治,患者就会恶语伤人,甚至会殴打护士。
1.5 身心健康方面
急诊工作不可预见性强,患者或者家属常常要求马上得到救治,同时急诊护士自己感觉到自己的责任重大,导致护士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身心疲惫。再加上有的护士属于合同协议性劳动,此类护理人员的可能有自卑感,所以以上原因可使护理人员处于紧张、疲惫、情绪不稳定等状态。
2 防护措施
2.1 对针物理损伤的防护措施
急诊工作中预防针刺伤措施[1]:①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手持针头和锐器时,不要让锐利面对着他人,以免刺伤他人;②在为不合作患者注射时,应取得他人的协助;③避免将用过的针头套回针帽,防止刺伤自己的手;如果要求这样做,则采用单手技术;④将用过的针头丢入合适的坚固的容器内;⑤针头用过后及时处理,不要将其留在治疗台、治疗车、床旁桌上,以免刺伤他人;⑥绝对不要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在工作中一旦发生针刺伤,应立即挤出少许血液,用流动水冲洗,然后用碘酒、乙醇消毒后包扎。急救搬运患者方法要正确,护理人员搬运姿势要调整,避免患者因用力不当而出现扭伤等。
2.2 对病原微生物的防护措施
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呕吐物时要配戴手套,接触患者后,要注意洗手,在观念中要树立疾病传播意识。每次接触患者后要严格洗手,树立体液传播疾病的观念。可在急诊护理工作人员中建立监督机制,护理人员之间互相监督,尽量避免病原微生物导致的感染疾病发生[2]。
2.3 避免化学性损伤措施
掌握正确使用化学消毒剂的方法,熟悉各种消毒剂的性质,掌握其配比方法,减少它们对人体的伤害;在行紫外线消毒过程中,人员要离开消毒场所,要加强对眼睛和皮肤的防护。在配置、输液化疗药过程中要小心、谨慎,戴好帽子、口罩、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戴防护镜。
2.4 提高自身处事和心理素质
在工作中遇到患者或者家属不理智语言或者蛮横态度时,要注意和患者、家属保持一定距离,要沉着,占据有利的地势环境,患者一旦大打出手,此时要动作敏捷脱身,并通知相邻医务人员、保安等,减少患者因素导致的身体损伤。
2.5 院方注意改善职业条件
院方可通过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资待遇等方式,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加强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意识教育;及时发现心理压力大而无法排解的护理人员,给予心理支持,使急诊护士全身心投入到护理工作中去。
[1]雷志荣,陈晓清,邹晓清,等.在针刺伤防范中应用风险管理程序的做法与体会 [J].护理管理杂志,2004,9(4):29.
[2]李映兰,罗贞.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J].护士进修杂志,2003,19(1):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