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不良反应与患者用药依从性
2010-02-11
湖北省赤壁市人民医院内一科,湖北 赤壁 437300
药物的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系指任何为了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的疾病、改善人的生理功能而给予正常剂量的药物所出现的任何有害的不期望的反应[1]。不良反应是药物的固有属性,由于人体存在个体差异,各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耐受能力也不尽相同,从许多资料的结果看,服药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对服药依从性具有显著意义,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者依从性下降[2],从而导致临床治疗失败或疗效不佳。下面笔者就怎样避免或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以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作以下简述,意在引起临床医药工作者的重视。
1 详细了解病人药敏史,防止药物过敏。凡是过敏体质者,或过去曾有药物过敏史者,服用药物都应格外小心,尤其是磺胺类如复方新诺明,解热镇痛类去痛片等。对曾发生或可疑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应尽力防范,对易致过敏的药在用前宜进行皮肤敏感试验 (皮试)。以往对某种药有明确过敏史者应禁止再次使用,以防对患者造成再伤害,引起患者对药物的恐惧,导致其不依从或依从性差。
2 严格掌握适应症,对特殊用药人群如老人、儿童、孕妇力求人体化给药。据报道,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ADRs)的发生率是年轻人的2倍[3]。老年人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机体的生理机能和生化反应亦发生相应的变化,机体各个器官功能状态,生理机能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四少”,细胞数减少,胞内水分减少,组织局部血流减少,血浆总蛋白减少,致使老年人对药物常用剂量和药物作用的敏感性增加。所以我们医生在对老年人用药时,要严格掌握药物适应症,详细了解药物作用机制及代谢与排泄途径,再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征适当的调整用药剂量与用药时间,以避免或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增加患者用药依从性。对儿童要考虑小儿对药物吸收、代谢及器官发育不成熟等弱点,选择安全、高效、不良反应少、小儿易接受的给药方式;对孕妇要选择对胎儿无不良影响药物,消除其顾虑,从而提高他们的用药依从性。
3 根据时间生物学与时辰药理学的原理,科学合理地选择用药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尽可能的减少了药物的不良反应。由于许多疾病的发作、加重与缓解具有昼夜节律变化的特点 (如变异性心绞痛、脑血栓、哮喘常在夜间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出血的发病高峰在上午);药代动力学有昼夜节律的变化 (如白天肠道功能相对亢进,因此白天用药比夜间吸收快、血液浓度高);药效学也是昼夜节律变化 (如胰岛素的降糖作用上午大于下午)等。利用人的生物节律特点,不但减少了给药次数,并最大限度减小药物的不良反应,更重的是取得了最佳的治疗效果,使患者的依从性显著增加[5]。
4 尽量减少合并用药,减少不良相互作用的出现。据报道,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4]。特别是老年人因多病共存,常采用多种药物治疗,不仅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依从性,且加重患者经济负担。所以尽可能的减少合并用药,减小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也是加强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有效手段之一。
5 选择适当的给药方式或适当的药物剂型,减少或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增加患者的依从性。由于注射用药所带来的痛疼往往让患者 (特别是小儿患者)惧怕或恐惧,我们可以适当地选择口服剂型、外用剂型等代替注射剂,来增强患者的依从性。有些药物气味不良的,片剂颗粒太大等,我们可选用糖衣片、咀嚼片、泡腾片或颗粒剂,来改善药物的口味;不可选用缓释片、控释片来减少服药次数,有效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使患者易于接受或主动接受,从而提高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6 在应用新药的时候更需慎重。新药虽然经过了一道道程序的审查、临床试验,但因为实验数据少,有些不良反应还没有表现出来,所以在给患者用药时不要盲目相信新药,以防不可预知的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患者造成伤害,从而影响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7 提高药学服务,加强用药知识宣传教育可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6]。要让病人在已了解药物有效性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其不良反应等项,以预防或避免不必要的困扰与危险。告知病人服药后可能出现哪些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如何识别这些药物不良反应;所用药物不良反应会出现多久,有多严重,应采取什么措施等。预先告诉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处理方法,让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导致患者用药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临床只有有效避免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才能有利于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才能有利于节约卫生资源,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1]贾公孚,李涛等.药物毒副反应防治手册 [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2]周云华.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服药依从性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4,3.
[3]徐叔云主编.临床药理学 [M],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