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部外伤、多处肠破裂、结肠手术Ⅰ期吻合或修补成功体会

2010-02-11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29期
关键词:外伤性探查脏器

高 康

贵州省盘江煤电(集团)公司火铺矿医院(553536)

外伤性肠破裂在腹部外伤中十分常见,属于普外科多发病例,对于外伤性肠破裂,及时正确诊断和合理的治疗,选择科学有效的手术方式,是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患者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关键。盘江煤电(集团)公司火铺矿医院从1993年7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外伤性肠破裂20例,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少,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例患者中,其中8例采取手术治疗,全为男性,年龄20~46岁,全属外伤,其中树砸伤1例,刀刺伤7例。横结肠断裂1例,横结肠破裂2例,升结肠破裂3例,降结肠穿孔2例,合并空肠损伤(包括小肠系膜损伤)8例,合并回肠损伤(包括小肠系膜损伤)3例,合并胃损伤2例,失血性休克3例,合并脾破裂1例。均在伤后6h内行急诊手术。

1.2 诊断

1.2.1 详细了解受伤因素、受伤部位。仔细询问致的物体、大小、力量及作用力方向。

1.2.2 检查一般情况、面色、血压、脉搏、呼吸及精神状况。

1.2.3 检查腹痛的症状及体征,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腹胀情况及肠鸣音强弱等。

1.2.4 1例(树砸伤)行B 超检查阳性,8例均行立位X线平片检查,阳性率70%。

1.3 治疗方式

入院后立即给予补充血容量,纠酸、止血。考虑有胃破裂的给予持续胃肠减压,均行剖腹探查,入腹吸出腹腔积血,结扎出血点控制活动性出血,脾破裂1例行脾切除,后处理肠破裂。其余7例用肠钳夹住结肠破口,清除干净腹腔粪便,生理盐水冲洗干净腹腔,再仔细探查腹腔所有脏器,找出损伤的脏器,缝合结肠小破裂口。结肠及小肠大破裂口可切除部份肠段后行端端吻合。胃破裂直接修补。8例均未做造瘘。关腹时再用大量生理盐水、灭滴灵溶液冲洗腹腔。结肠吻合口处和盆腔放引流管以充分引流腹腔渗出液。术后给予抗炎补液,适当输血、纠酸、止血及对症处理。

2 结 果

术后1例(树砸伤)20天痊愈出院。其它7例(刀刺伤)平均9d出院。术后并发切口感染1例,均未发生盆腔脓肿及结肠漏。

3 体 会

目前对于结肠损伤的急诊处理方法仍存在争论,大多数外科医师倾向保守治疗。但近年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医师主张绝大部分结肠损伤可以行急诊Ⅰ期修补术或肠切除吻合术。肠破裂诊断明确后应尽早手术,预后好坏取决于早期手术,而合理的术式选择是减少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术中按顺序仔细全面探查,操作应轻柔、准确、迅速,直到找见所有损伤部位及脏器,并足以解释临床表现时方可结束。同时,在手术时尽可能做到与患者家属进行详细的医患沟通,详细向患者及家属阐述病情及手术方式、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如吻合口瘘等,以减少术后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对于手术处理,应遵从以下原则[1-4]。

3.1 切口选择

剖腹探查切口有数种,但我们选择切口是根据受伤部位方向选择,这样能暴露损伤之脏器,利于手术。

3.2 手术处理

由于腹腔脏器损伤,肠破裂、腹腔内出血、致腹腔污染,如处理不当可致手术失败,手术结肠Ⅰ期吻合必须具备:①创伤不超过6~8h,即腹腔污染基本不严重。②患者营养状况良好。③坏死肠管切除完全,手术部肠管清洗干净,保证良好血运,这样结肠吻合成功率相对提高。

3.3 胃及腹腔引流问题

术中放置胃管及腹腔引流管,保持引流管腔引流管通畅,以防胃肠胀气,同时采用腹腔引流管间断负压吸引,负压保持在150~200mmHg,引流效果好,术后发生感染及并发症少,可减少患者痛苦。

3.4 术后治疗

定期扩肛,补液足量,止血,补充维生素。适当输血,改善全身情况,利于吻合口修复,注意水电解质紊乱,输大量抗生素。定期查肝肾功、血常规,7d后排便通畅,腹腔引流管内已无液体引流出,拔出胃管及腹腔引流管。

[1] 林俊平,杨为民,吕珲等.结肠损伤临床特点和手术疗效分析[J].结直肠肛门外科,2006,12(1):41-44.

[2] 邓明辉,刘列科.32例创伤性结肠损伤一期手术治疗体会[J].成都医药,2005,31(1): 29-30.

[3] 郑乃国,姜军,黄武.外伤性大肠穿孔的术中检出及处理[J].中华创伤杂志,2000,16(1):53.

[4] 容泉.腹部创伤39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4):461-462.

猜你喜欢

外伤性探查脏器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冀西北三马坊热储构造探查的新认知
煤矿常见隐蔽致灾因素及其探查技术分析
外伤性鼓膜穿孔的护理效果
杨家圈遗址水田遗迹探查
鳖甲及其复方制剂抗脏器纤维化研究进展
在达古雪山巅
连续性血液净化机在儿童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救治中的应用
外伤性歪鼻的手术矫治
手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137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