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癌性发热的体会
2010-02-11李世杰指导老师
杨 凯 李世杰(指导老师)
1.四川省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5;2.四川省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5
癌性发热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目前西医治疗癌性发热主要采用解热镇痛药和皮质类固醇激素,疗效不持久且存在较大副作用,严重影响癌性发热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在治疗癌性发热具有较明显优势,作用较持久,无明显毒副作用临床报道。笔者导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癌性发热,在临床治疗和学习中总结了一些治疗经验,现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癌性发热属于祖国医学 “内伤发热”的范畴,多由恶性肿瘤引起体内阴阳失调,脏腑气血虚损,痰淤湿毒内蕴化火所致;或因放疗化疗损伤机体气血阴阳,毒邪积聚化热化火。其病因与患者体内有形之癌密切相关。癌块本身就属有形之邪,阻碍气血运行,进而气机郁滞而化热;同时有形癌块阻碍气血津液的运行,进而产生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使气机郁滞而化热;癌症本身给患者以巨大的精神压力,从而产生情志上的变化,所谓七情内伤,进而导致气机逆乱或郁滞;癌毒本身及手术放化疗,损伤机体正气,产生气血阴阳虚衰,进而引起虚性发热。西医认为,癌性发热有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之分。前者主要是患者并发各种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所致;后者主要为肿瘤的发病过程中肿瘤组织迅速破坏、溶解,释放出大量炎症介质或毒性产物吸收刺激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发热;还有部分为化疗药物 (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及放射治疗会引起发热。
2 病证论治
中医对发热的辨证一般分为表热和里热,癌性发热多属里热证。病因多为气血亏虚、气虚阳浮、痰湿内蕴、气滞血瘀、阴精亏虚、热毒内蕴等。基本病机是癌毒蕴结,脏腑能失调,以致血瘀日久生热;或痰湿蕴而化热;或气血亏虚,经气不利,郁而化热;或治疗失当,阴血亏虚,不能制火,阳气外越发热;或因热盛伤阴发热;或热毒内盛发热。常见辩证类型包括:气虚发热;毒热炽盛型;湿热内蕴型;肝气郁滞型;阴虚发热型。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要仔细把握病情辩证论治。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60岁,因 “发热 1年余,腹胀半年”为主诉入我校附属医院,2004年7月行右下肺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低分化腺癌。入院时神清,发热,不恶寒,咳白粘痰,量多易咳,口淡,声嘶,胸闷,呕吐,呕吐胃内容物,腹胀,纳差,眠差,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肺内转移,骨转移,入院诊断为右肺癌术后发热,中医诊断为气虚发热。补中益气汤功用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脾胃虚弱,气虚发热,给予补中益气汤加减,原方如下:人参 100g、炒白术 15g、茯苓 20g、陈皮 6g、甘草 5g、葛根 15g、升麻 10g、柴胡 15g、白芍 15g、黄芪 50g、枸杞子30g。患者服用三剂后无发热,纳可,大便正常,眠可。
4 讨论与体会
癌性发热患者中我们临床遇到的以气虚发热为多,即使是别的临床证型很多也有气虚体质,尤其是中晚期癌症患者。辨证除热毒、血瘀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内虚,尤以脾肾两虚最关键。《医宗必读 》云:“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脾虚则不能运化水谷水湿停留,湿聚郁而化热,湿热交阻,则见身热不扬汗出热不退。《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篇:“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气阴互根,气虚日久或放、化疗后致阴液亏损,水不制火,阳亢乘阴,则生阴虚内热。脾虚不能生血,或某些消化肿瘤致慢性失血,以致营血亏虚,血虚不能配阳致阳亢发热。若恶性肿瘤发展至终末期,往往气血亏虚,出现阴阳两虚。大多数患者经历手术放化疗后素体正气虚弱,我们在临床中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尤其大剂量人参,黄芪大补元气,甘温除大热,扶正抗癌,治疗效果很好。
[1]张旭岗,孙伟芬.癌性发热的中医治疗 [J].中国当代医学,2006,5(13):54-55.
[2]王志武,贾彦焘.癌性发热的中医治疗 [J].吉林中医药.2007,27(17):5-6.
[3]李艺.中医药治疗癌性发热的体会.ChineseJourna1ofInformationon tcm,2006,13(2):76.
[4]罗毅.中医治疗癌性发热的探讨 [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8):22-23.
[5]李勇,刘柏,陈志坚,等.中医药治疗癌性发热的经验体会 [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21):95.
[6]刘朝霞,焦中华.癌性发热的中医辨治体会 [J].北京中医,2004,23(4):19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