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证2例治验
2010-02-11邱林理
邱林理
(浙江温州永强机场卫生所,325024)
病案一
患者,男。尿血2天,伴尿频尿急尿痛。
患者诉2天前无明显诱因突发血尿,日4~5次,血色紫黯,排尿时有热涩刺痛感,伴尿意频数,急迫难耐,腰痛转侧不便,眩晕、心烦、食欲不振、大便偏溏,舌质红,苔薄黄腻,脉细滑数。患者一直生活在当地,无不良嗜好。否认既往有相关病史。否认有家族病史。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色素 10.7g/dl,白细胞13500个/mm3,中性71%,嗜酸性3%,淋巴细胞 26%。尿常规:红细胞()。腹部平片:双侧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未见阳性结石和其他异常。
中医辨证分析:《金匮要略》谓:“热在下焦者则尿血”。四诊合参,辨为湿热下注,血热妄行之血淋。中药选导赤散方加白茅根、麦门冬、川黄连、藕节、血余炭。因病情急切,复以西药止血环酸注射液0.1g加入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力图快速止血。用药3天后,患者不仅血尿不减,反而尿频增剧,每15min尿血1次,昼夜不停,并挟有血块,余症同前。经组织专家讨论,根据久血伤阴耗津理论,改拟养阴消瘀止血之法治疗。处方:阿胶(烊化)9g,牡丹皮9g,鲜荷叶6g,生地黄12g,藕节10g,三七粉3g(分 2次吞服),生白芍 9g,连翘 10g,鹿角霜6g。
服药2剂后,尿频、尿血症状即见改善,续服5剂,病情日趋稳定,血尿常规检查亦恢复正常,继以知柏地黄丸固本澄源,遂获全功。
病案二
患者,男性,54岁。黑便5天,日3~5次;吐血 2天,日2~3次。
患者素有胃脘痛病史,日前因酗酒而复发,表现为胃脘部隐痛不舒,粪便质烂色暗红,日3~5次。昨起复呕吐咖啡样液体,至今已达 5次,每次吐血量约为100~300ml。经用西药止血芳酸、止血敏等止血药及输入新鲜全血而未止,遂邀中医会诊。刻诊:患者面色苍白,精神疲惫,四肢湿冷,头晕眼花,不欲饮食。查体:体温35.6℃,脉搏 102次/min,呼吸 24次/min,血压76/50mmHg。血色素 6.6g/dl,血小板 8 万/μl。
西医诊断: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大量出血。
中医辨证分析:《内经》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中气不足,脾胃亏虚,气不摄血,随之产生黑便及呕血。根据中医理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法当速固”、“血脱者补气”、“气能摄血”,以大补元气之独参汤,取别直参30g煎服,益气摄血,呕血及黑便现象得到了迅速缓解。俟病情稳定后,以黄芪建中汤调理善后,诸症遂瘥。
体会
血证是指全身皮肤黏膜、五官九窍出血病症的总称。著名医家唐容川在其专著《血证论》中提出了治疗血证四大法,即“止、消、宁、补”,为后世所推崇。“止”之法固然为四大法中的首法,“见血必止”确为临床工作者所牢记,但“止”之法多,有消瘀止血、养阴止血、清火止血、益气止血等,不能仅仅以止血药作为其“止”之唯一法。“塞流、澄源、固本”更当重视。欲塞其流,必先澄源,根据不同的出血原因和证候类型而施行不同的止血方法,才能达到不唯止血而血能自止。以上病例,初时迭进止血药,疗效不佳。运用了中医治病求本,溯本澄源理念,收到了满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