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的中医药临床治疗概况
2010-02-10崔健昆
崔健昆 那 坤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尔滨 150040)
心力衰竭是指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 (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下降,即心泵功能减弱,以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或综合征[1]。其主要特点为体(或肺)循环淤血和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临床上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和主要的死亡原因。现代循证医学从增加心输出量和减轻心脏负荷尚未能明显改善心衰患者生存质量及远期预后,而中医药治疗效果较好。兹将近年来中医药在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黄平东[2]从病名、证候、病机、辨治等方面较系统地回顾中医古籍中与心力衰竭相关的论述,并且归纳了心衰的病机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阳虚(心气虚加重)。唐蜀华[3]认为心之气阳亏虚为本,血瘀、水饮为标,心衰主要沿循气阳亏虚→瘀血阻滞→水饮停蓄→气阳亏虚的螺旋式发展演变规律。罗智博等[4]从心脏的生理功能出发,认为心气虚是心衰发病的主要机理,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是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杨景峰[5]认为痰瘀水互结、气血阴阳失调为本病病机。尹克春等[6]在总结邓铁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本病病机与五脏相关,以心为本,它脏为标,心阳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在治疗上以温阳、化瘀、利水为法。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本病的病理特点。
2 临床研究
2.1 辨证论治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将本病分为心肺气虚、气阴两亏、心肾阳虚、气虚血瘀、阳虚水泛、痰饮阻肺和阴竭阳脱6型。郭维琴[8]将本病分为5型:气虚血瘀型以益气活血、健脾利水为治,常用药为党参、黄芪、丹参、泽兰、车前子、茯苓、白术、桑白皮、葶苈子;气虚阳虚型以益气活血、温阳利水为治,常用药为党参、黄芪、泽兰、桑白皮、葶苈子、干姜、桂枝、苍术、白术、紫苏子、车前子、茯苓;水犯心肺型以益气活血、温阳利水、化饮定喘为治,常用药为党参、黄芪、泽兰、桑白皮、葶苈子、桂枝、附子、白术、猪苓、茯苓、车前子、白果、白芥子;气阴两虚型以益气活血、育阴安神为治,常用药为党参、黄芪、麦冬、五味子、泽兰、女贞子、鳖甲、桑白皮、葶苈子、合欢皮、远志、炒酸枣仁、知母;气血两虚型以益气养血安神为治,常用药为党参、黄芪、当归、赤芍、白芍、鸡血藤、桑白皮、葶苈子、泽兰、龙眼肉、远志、炒酸枣仁、茯神。陈可冀[9]参照传统中医思辨特点,以“虚”、“瘀”、“水”统领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病机,病证结合,将充血性心力衰竭分为3型:气虚血瘀予加味保元汤,中阳亏虚、水饮内停予苓桂术甘汤加味,肾阳虚衰、水饮泛滥予真武汤化裁。黄春林[10]结合现代心功能分级将此病分为4型治疗:(1)气阴两虚证,表现为左心功能不全,心功能Ⅰ~Ⅱ级,治宜益气养心,予生脉散加味;(2)心脾两虚、饮邪犯肺证,表现为左心功能不全,心功能Ⅱ~Ⅲ级,治宜益心健脾、温化痰饮,予生脉散合苓桂术甘汤或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3)心肾阳虚证,表现为右心功能不全或全心功能不全,心功能Ⅲ~Ⅳ级,治宜温阳利水,予生脉散、苓桂术甘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合真武汤加减;(4)心阳虚脱证,治宜回阳救逆,按先用参附注射液静脉注射或静脉点滴,再用生脉散合四逆汤加减口服维持。
2.2 专方专药 汪惠斯[11]以加减木防己汤(木防己20g,人参10g,茯苓25g,桂枝10g,桃仁10g,红花5g,葶苈子20g,生姜5g,大枣4枚)治疗心力衰竭50例,对照组44例常规服用利尿剂,硝酸酯类及ACEI制剂,对于心率过快(130次/min以上)患者加用地高辛口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高于对照组之68.2%。曹银洲[12]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包括强心剂、利尿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同时,治疗组予自拟温阳化瘀汤 (人参10g,丹参30g,黄芪30g~60g,桂枝12g,葶苈子15g)为基础方,随证加减。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9%,高于单纯西药组之73.9%。邵敏等[13]自拟益气活血汤[人参25g,黄芪50g,当归、红花各15g,赤芍20g,三七粉5g(另包)等组成]治疗慢性心力衰竭60例,总有效率达88%。
2.3 中药注射液 (1)参附注射液:宋盛青等[14]给予西医常规抗心衰治疗(包括治疗原发病,去除诱发因素,休息,限制水盐摄入,控制高血压,给予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洋地黄制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血管扩张剂等)并加用参附注射液。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为76.57%;治疗后两组LVEF、SV、CO、CI均较治疗前有改善,而以治疗组为优。(2)生脉注射液:杨顺宏等[15]在西医常规抗心衰治疗(同上)基础上予生脉注射液3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输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3.3%,高于对照组之71.7%。(3)丽参注射液:李爱民[16]在治疗组30例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丽参注射液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且疗程短于对照组;治疗组在应用丽参注射液后,心悸、气急、腹胀、水肿、紫绀等症状及颈静脉怒张、肺部湿音、肝肿大等体征均开始改善至明显减轻和消退。(4)参麦注射液:曲凡[17]将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参麦注射液静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高于对照组之73.33%;两组治疗后心功能参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丹参酮ⅡA注射液:陈建忠等[18]将2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注射液,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结果治疗组心功能及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
3 结语
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已经取得确切的疗效,能够明显改善心功能和伴随的临床症状,延缓疾病的进程,并且很少出现毒副作用。循证医学也证实中医药对于心力衰竭的长期预后是大有裨益的。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尚待统一化、客观化、系统化与规范化。这就要求中医药工作者进行长期随机、大规模双盲的临床试验,获得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循证医学的证据,方能弥补中医药目前治疗心力衰竭的不足。
[1]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14~215.
[2]黄平东.中医古籍对心力衰竭的论述探要 [J].中医药学刊,2003,21(4):392 ~393.
[3]唐蜀华.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体会[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1):23~25.
[4]罗智博,刘辛光.心气虚与充血性心力衰竭临证辨识[J].中医药学刊,2001,19(3):246~247.
[5]杨景峰,任艳芸.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思路[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99 ~ 200.
[6]尹克春,吴焕林.邓铁涛治疗心力衰竭经验介绍 [J].江苏中医药,2002,23(7):9~10.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9~80.
[8]王亚红,王振涛.郭维琴教授对心力衰竭的中医认识和辨治[J].河南中医,2003,23(10):12 ~13.
[9]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 ~138.
[10]何怀阳,李芳.黄春林治疗心衰经验撷要 [J].山东中医杂志,2005,24(4):244 ~ 245.
[11]汪惠斯,张绪生,张满芝.加减木防己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5(1):30~31.
[12]曹银洲.中药自拟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8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4,2(10):608~609.
[13]邵敏,贺启俊,刘文华.自拟益气活血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6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2):192~193.
[14]宋盛青,程宏辉,黄平东,等.参附注射液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J].四川中医,2006,24(8):42~43.
[15]杨顺宏,俞立强,陈春望.生脉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10):913 ~914.
[16]李爱民.丽参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6):570~571.
[17]曲凡.参麦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0):1102~1103.
[18]陈建忠,柴艳萍,梁亮.丹参酮ⅡA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对心输出量的影响[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7,21(2):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