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联合小开口手术治疗术后肠梗阻12例
2010-02-10蒋日芳毛礼蛟张香兰
蒋日芳 毛礼蛟 张香兰
江西省广丰县中医院(广丰 334600)
我们1999年至今应用中药内服联合腹壁小开口手术治疗12例早期术后肠梗阻,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早期术后肠梗阻患者,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14~62岁,平均38岁;外伤性脾破裂及胃穿孔术后各2例,化脓性阑尾炎并腹膜炎8例,均于术后72h肛门仍无排便排气,伴有腹胀、阵发性腹痛、呕吐,腹平片示腹腔有较多液平,经胃肠减压、补液、解痉等治疗后病情未得缓解者,或好转后停胃肠减压腹痛为再次出现者。
1.2 治疗方法 (1)口服中药方剂:大黄(后下)、当归、青皮、陈皮、厚朴、木香、茯苓、甘草、芒硝(冲服),剂量随年龄、体质加减。每日1剂,水煎取汁日服2次。适用于①术后72h以上;②诊为粘连性肠梗阻;③梗阻症状、体征未缓解者。(2)手术:经腹壁小开口行钝性松解。术前30min注射镇静镇痛剂,局麻下于原切口外下方约2~3cm处作一2cm小切口或经原腹壁引流孔以卵圆钳伸入腹腔,钝性分离开口近处或引流口粘连,再紧贴前腹壁达压痛点区轻柔地紧贴腹壁左右摆动2~3次,术毕置双导管引流管1根以引流、吸引,并嘱患者术后起床活动。本法的适应证及指征同肠梗阻剖腹术,但有以下情况忌用:①术后2周内出现的肠梗阻,并经胃肠减压24~48h无缓解者或停胃肠减压病情又加重者。②腹部可扪及固定压痛点,服本方中药后腹痛加重者。(3)注意事项:①整个手术操作过程轻柔细致,以卵圆钳进入腹腔后紧贴前腹壁达压痛区;②对腹腔有炎性渗出者或伴有全身症状者,术毕置管引流、负压吸引,必要时可用甲硝唑等冲洗腹腔。
1.3 疗效标准 治愈:患者于术后自觉腹痛及腹胀消失,肛门排便排气正常,饮食正常。好转:腹痛腹胀缓解,排便排气正常,数日或一段时间后再次出现胀、痛、吐、闭等症状。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2 结果
本次收住的12例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经治疗后腹痛消失,肛门排便及排气正常。腹平片示液平面消失。随访该12例患者至今未再次复发。
3 讨论
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其粘连多位于切口与术野区域。此期粘连不但有炎性浸润、水肿,且有大量纤维素渗出,故互相粘连不牢靠,可行钝性分离。内服中药,钝性分离、松解粘连,可克服剖腹手术后产生的短时肠麻痹、肠粘连等并发症。开腹手术期间肠管长时间在空气暴露,同时又受手术操作及麻醉的影响,术后不可避免出现短时肠麻痹,尤其腹膜炎术后,在此期间多有大量纤维素产生,静止的肠袢易被粘连。而施行本法未改变肠管的生理环境,并使肠管受外界的刺激减至最小。据该12例患者术后观察肠鸣音:7例腹痛伴呕吐,腹部固定压痛点者采用本法后肠鸣音无明显影响,排气及排便在24h内,其中2例未超过6h。2例阑尾炎化脓并腹膜炎者术后腹腔感染未完全控制,于施行本法后肠鸣音暂时性减弱,也在48h内排气。本法内服中药为大承汤加减,在钝性松解机械性粘连的情况下,其助消化止腹痛、行气通便而增强肠蠕动之功能更发挥完善。由此可见,本法能克服剖腹术后不可避免的肠麻痹、肠胀气,对防止肠袢间粘连有重要作用。本观察显示,采用本法治疗,不但术时短、患者痛苦小、损伤小、术后恢复好,且能避免再次剖腹手术及术后再次粘连的风险,远期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