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化则湿化”对湿温病治疗的启示

2010-02-10穆爱林

中国中医急症 2010年3期
关键词:通草温病中焦

穆爱林 刘 蓓

北京市宣武区中医医院(北京 100050)

《素问·灵兰秘典论》谓“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难经·六十六难》云“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主运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可见,气的升降出入,津液的输布排泄都有赖于三焦的通畅。湿为阴邪,重着黏腻,蕴蒸不化,胶着难解,常弥漫于三焦,阻滞气机,导致水液运行障碍,则诸病生焉。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到“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由于湿与三焦气化功能关系密切,故认为宣畅三焦气机,通阳化气以祛湿是治疗湿温病的一个重要准则。综观《温病条辨》,处处体现着这一理论思想,为临床治疗湿温病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 宣肺达表,透热化湿

上焦湿热证候,为湿温病初起阶段。湿热邪气主要侵袭于肺,肺受邪则郁闭,其气化不利,湿邪留滞,致使肺的宣发肃降功能障碍,而出现卫外功能失常和水液代谢障碍的病变。故湿温初起应治以宣肺化气、祛湿开郁为先。正如徐灵胎所云“治湿不用燥热之品,皆以芳香宣化淡渗之药,疏肺气而利膀胱以为良法”。

《温病条辨》谓“凡通宣三焦之方,皆扼重上焦,以上焦为病之始,且为气化之先”。拟用三仁汤,以透解肺卫郁闭之湿邪。方中杏仁开通肺气;白蔻仁配厚朴辛开苦降,燥湿行气开郁;滑石、通草、竹叶淡渗利湿清热,竹叶又兼轻清宣透,达热出表。诸药配伍,共奏宣化湿热之功。又如《温病条辨》中以清络饮加杏仁薏仁滑石方治疗暑瘵,方中鲜银花、鲜荷叶、鲜扁豆花、鲜竹叶皆轻清芳香之品,可清透肺中热邪,并具化湿之功,加杏仁以利肺气,薏苡仁、滑石性凉而淡渗,可泄在里之湿。诸药合用,使肺气通利,则湿热得解也。后世医家临床多遵循此法,每获良效。

病例:李某,男性,50岁。主因“发热、咳嗽2d”于2008年7月15日来诊。夏季暑热、湿邪交阻,加之患者起居不慎,感邪致病。症见发热,头晕,周身酸痛,偶有咳嗽,咯少量白痰,乏力,小便偏少。查体:体温38℃,精神弱,咽部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心肺(-)。舌红苔白腻,脉象濡滑略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0.4×109/L,余无异常;尿常规、肝肾功能、胸片均未见异常。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证属湿温证,湿阻上焦。处方:鲜佩兰12g(后下),鲜藿香12g(后下),厚朴 9g,半夏 12g,陈皮 9g,杏仁 12g,黄连 6g,六一散15g(包煎)。1剂药后遍体出汗,身热渐退,头晕缓解,周身酸痛亦减轻,再服2剂,上述症状明显缓解,未再发热。

本病是暑热外迫,湿阻上焦,气机不畅所致,治当芳香宣化,辛开苦泄。方中佩兰、藿香辛香宣透,芳化湿浊;陈皮、厚朴理气行滞;半夏苦温燥湿;杏仁宣通肺气;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六一散解表祛暑,清热利湿。服药后遍体汗出,乃为肺气宣通,腠理疏泄,布湿于外之兆。正如柳宝诒所云“治湿热两感之病,必先通利气机,俾气水两畅,则湿从水化,热从气化,庶几湿热无所凝结”。

2 脾升胃降,湿从内化

脾胃为气化升降之枢纽,升清降浊。而水湿之邪常常阻碍脾胃的运化功能,使水液代谢障碍,所以湿热病常见以脾胃为中心,弥漫全身的病变。由于湿热困阻中焦,使气机不利,脾胃呆滞,升降失司,故治疗湿阻中焦重在运脾气,宜苦辛之药为主,佐以理气行滞、健脾消导之品,辛开苦降,醒脾畅运,使气机畅达,水湿自从内化。

《温病条辨》云“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故治用一、二、三加减正气散,三方皆为治疗中焦湿重于热之剂,均含藿香梗、厚朴、陈皮、茯苓皮,共奏燥湿、利湿、行气之功。而三方功用又有差别,一加减正气散主要是治疗湿邪兼夹食滞、郁阻中焦之证,故方中加用杏仁、大腹皮理气;神曲、麦芽消积;茵陈解郁。二加减正气散则是治疗湿邪郁阻表里之候,故又加木防己、大豆卷,以祛肌肤经络之湿邪;加通草、薏苡仁,以加强健脾利湿之力。三加减正气散则重在治疗湿郁中焦,蕴久化热之候,故加用藿香叶轻宣达表,透热外出;加杏仁宣通肺气,加滑石清利湿热,助湿下行而解。

病例:王某,女性,69岁,主因“发热伴呕吐1d”于2008年7月6日来诊。患者近期进食较多食物,偏于油腻。症见发热,呕吐,胸脘满闷,嗳腐吞酸,腹泻,大便黏滞不爽,小便可。查体:37.7℃,精神可,心肺(-),腹部软,剑突下及脐周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滑。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1.2×109/L,余无异常;尿常规、便常规未见异常。西医诊断为急性胃肠炎。中医辨证属湿温证,湿阻中、下焦,兼夹食滞。处方:藿香梗10g(后下),厚朴12g,陈皮12g,茯苓10g,杏仁 12g,大腹皮 12g,神曲12g,麦芽 12g,茵陈 6g,黄连9g。3剂,水煎分服。2008年7月9日复诊,诉偶有嗳腐吞酸,食欲不振,无发热、胸脘满闷、腹泻等症状。予上方加山楂12g,薏苡仁12g,再服3剂而愈。

本方以一加减正气散化裁,辛开苦降,消积化滞,佐以理气之品,则气机畅达,湿自然得化。

3 淡渗通阳,导邪外解

下焦湿热主要病变部位在膀胱和大、小肠,表现以二便不利为主的证候。《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温病条辨》中用茯苓皮汤来治疗湿阻膀胱,小便不通之证,以茯苓皮、猪苓淡渗利湿,生薏苡仁、通草、淡竹叶清热利湿,使热从小便而解,并用大腹皮理气燥湿而宣畅气机,使阳气宣畅,水道通调。可见,使膀胱气化通畅,是治疗湿阻下焦,小便不利之关键。

同样,湿阻大肠所致大便不通者,其治疗亦重在通腑气,行湿滞。《温病条辨》中用宣清导浊汤治之,用皂荚子燥湿开郁,宣畅气机,并通利关窍,配晚蚕砂化湿浊,畅气机,使腑气得通,大便自畅,而湿浊亦随之而下矣。吴鞠通云“肺经通调水道,下达膀胱,肺痹开则膀胱亦开”,故应“宣肺气,由肺下达膀胱以利湿”。这是因为小便通利必赖膀胱气化,而膀胱气化又与肺的通气功能息息相关。石芾南在《医原》中写到“小便短涩黄热者,肺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天气病,地气因而不利也”,故“宜用体轻而味辛淡者治之,辛如杏仁、蔻仁、半夏、厚朴、藿梗,淡如薏仁、通草、茯苓、猪苓、泽泻之类。启上闸,开支河,导湿下行以为出路”。故治疗中应主在恢复肺与膀胱气化之功能,气化则水自能行也

病例:张某,女性,38岁,主因“尿频、尿急、尿痛3d”于2008年6月20日来诊。来诊前2d自服阿莫西林胶囊,症状未见明显好转。症见尿频、尿急、尿痛,发热,口干不欲饮水,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滑。查体:37.0℃,精神可,心肺(-),腹部软,下腹轻度压痛,双肾区无叩击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胸片未见异常,尿常规示白细胞6个/HP。西医诊断为泌尿系感染。中医辨证属湿温证,湿阻下焦。处方:杏仁12g,白蔻仁12g,半夏10g,厚朴12g,藿梗10克,薏苡仁15g,通草10g,茯苓10g,泽泻10g。5剂,水煎分服。2008年6月25日复诊,诉无尿频、尿急、尿痛,偶感烦躁,无发热,舌尖红苔白微腻,脉滑。复查尿常规、血常规未见异常,上方半夏改为6g,加竹叶9g,继服5剂而愈。

《医学读书笔记》云“肺经之气化,则膀胱之气亦化,满而后出,虚而复受,不然虽满不能出也,是以膀胱中主津液,非肺金之气化不能也”。故宣肺气以利小便的“提壶揭盖”法是“气化则水行”的最佳验证。

4 结语

综上所述,治疗湿温病,重点在于宣畅气机,恢复三焦气化,气化得行,则湿方有出路。而治疗湿温病应视湿邪所在三焦之部位,治疗上各有侧重。即湿邪在上焦、中焦、下焦时可分别选用开上、宣中、导下之法。若湿在上焦,则化肺气为先;湿在中焦,则重在运脾气;湿在下焦,则化膀胱之气为要。总之,治湿之妙,功在三焦同调,而轻宣、开泄、芳化、淡渗等诸法也应随证应用之。

猜你喜欢

通草温病中焦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猜谜游戏谜底
通草画:穗版《清明上河图》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海丝非遗”通草画的传承教育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留学生温病学教学体会
中焦镜头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