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医养生治未病

2010-02-10杨智荣

针灸临床杂志 2010年2期
关键词:亚健康针灸中医药

彭 艳,尹 艳 杨智荣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药源性疾病的不断增多,人们开始注重养生、强调以预防为主,中医药正好合乎世人的需求,中医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认识,世界中医热正在不断升温,其中独具特色优势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法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

1 中医养生的意义

中医养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类自身发展的需求和学科发展的要求。我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将“人口与健康”作为重点领域之一,明确提出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国家“九五”攻关期间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疾病的预防工作上投资 1元钱,就可以节省 8.5元的医疗费和 100元的抢救费用。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二十一世纪的医学不能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而应该以人类的健康为主要研究方向。养生研究正在受到全世界组织和个人的瞩目,是一项必要和紧迫的任务。

中医养生学,是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探索和研究生命的理论,以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理论和方法为宗旨,进行综合性的养生保健活动,从而达到强身防病,祛病延年益寿之目的的实用性学科[1]。养生并非是消极的保养,应当是促进人类进化、提高自我素质的积极实践活动;养生也不是单纯延长寿命,而是应当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上使生命尽可能的延长,简言之,即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

2 中医养生境界是“治未病”

养生是中医“治未病”的基础工作和根本出发点[2]。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

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 ”,人有喜 、怒 、哀 、乐 、悲、恐 、惊 等七种情志,“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健康的内在要素。《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即“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第二是饮食养生。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维持健康的基本条件。养生要做到五味调和、饮食有节。《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本草纲目·序例》中亦说:“安谷则昌,绝谷则危”。合理安排饮食,使五脏功能旺盛,气血充实,提高适应自然界变化的应变能力,增强抵御外邪的力量[3]。

第三是运动养生。运动养生是干预亚健康,治未病的济世良方。人以健康为本,健康以体质为本。体质平和壮实是健康之源,而体质虚弱偏颇则为百病之因[4]。运动养生是借助身体锻炼,通过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宁神,来畅达经络、疏通气血、调节脏腑,从而实现强健体质、延年益寿之目标。《吕氏春秋》记载:“昔阴康之时,民气郁遏,筋骨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5]。“动则不衰”,运动养生“内养正气”(康健形体、调动气血、安定神志、固摄真精),结合“外防措施”(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外避邪气,预防致病因素侵袭)从而达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第四是房事养生。重肾精、节房事。中医学认为,精是构成人休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精不仅具有生殖和生长发育的能力,并能抵抗不良因素的刺激而免于疾病。所以古人强调“善养生者,必保其精”。《素问·金医真言论》中指出“夫精者,身之本也”。肾精充盛,则身健寿高,反之则身病寿短。张景岳说:“善养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从精气神三者密切相关的角度论述了节欲保精的重要意义。

第五是起居有常。指生活要有正常良好的规律,顺应规律起居和生活,就能保持健康少病,精力充沛,益寿延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卧起有四时早晚之分,安居要有规律,要求人们做到“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千金要方·养性第一》亦云:“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反之,若“起居无节”、“以妄为常”,则会耗伤人体正气,诱发疾病。

第六是药物养生。四时服药防病,主要是每逢节气来临之时,预先调整机体,使之与外界季节气候变化适应,达到强身防病之目的[6]。

第七是配合针灸推拿。[7]针灸“治未病”,即所谓的“逆针灸”[8],既在无病或疾病发生之前选择一定的时机,应用针灸方法激发经络之气,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防止疾病的发生、减轻疾病的损害程度或保健延年。早在《素问·四气调神论篇》就有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刺热篇》更进一步解释说:“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明代针灸大家杨继洲在《针灸大成·治症总要》论中风云:“但未中风之时,必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良久方解,从将中风之候也,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常令二足有灸疮为妙。”对预防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且提出:“有性畏针者,逐以手指于肾俞行补泻之”。更加把针灸治未病的思想家庭化,以手代针点穴,为针灸防病益寿奠定了大众化基础。

3 “治未病”思想与亚健康的关系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进一步揭示祖国医学“治未病”思想与亚健康的关系是:现代医学所谓的亚健康即是祖国医学“治未病”思想的体现和发展。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调控防治亚健康状态的过程中具有一定优势,如:中医学对内伤杂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与亚健康相似;亚健康人群的许多临床表现都可以用中医的四诊、八纲、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三焦辨证进行总结、归纳、概括,也就是用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去指导,用中医药的养生、治疗方法来干预和调控亚健康。

从目前国内的研究报道来看,现代医学以实验检查为主要依据,以对抗疗法为主要治疗手段,以疾病为主要治疗目标,因而对以“不定陈述”为主的亚健康状态,在调控防治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向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转化,在这种情势下,中医养生学将更多地体现出自我疗法、整体疗法、可充分调动机体潜力、重视精神诱导等“以人为本”的优势。

4 问题与展望

我国中医药基础研究发展提纲(试行)(1999~2015)中指出,“制约中医药学优势发挥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有:中医药学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健康观念及医疗模式等理论问题的系统研究及其评价体系的建立……中医药养生保健理论和方法的系统评价和优化。”从中可以看到,健康观念及医疗模式等理论问题的系统研究及其评价体系的缺乏、中医药养生保健理论和方法的系统评价和优化的空白已经严重制约中医药学的优势发挥,解决这些重大基础学科问题迫在眉睫,而中医药养生方法系统的公认的量化评价将有利于中医药养生保健理论和方法更快地走向世界。

[1]王玉川,刘占文,袁立人,等.中医养生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第 1版

[2]王琦.中医治未病解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3

[3]王琦.中医治未病解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7-18

[4]姜维,童圆圆.治未病的含义[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5(7):201

[5]高诱注.吕氏春秋,见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第六册,1985:51

[6]王钊,易宗春.上工治未病 -预防药学的发展与未来[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4(19):1-2

[7]梅辉,徐小康,李旗,等 .腰虚型亚健康针灸推拿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4):48-49

[8]李晓泓,解秸萍,翟景慧.针灸“治未病”的思考[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3):2525-2527

猜你喜欢

亚健康针灸中医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甩掉亚健康 我们在行动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跟踪导练(一)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