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临床应用古今探析
2010-02-10窦迎春
窦迎春
山东中医药大学(250355)
五味子,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成熟果实。前者习称“北五味子”,后者习称“南五味子”。其味酸、甘,性温。归肺、心、肾经。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宁心安神之功,常用于肺虚久咳及肺肾两虚之喘咳,津伤口渴,阴虚内热之消渴,自汗盗汗,遗精滑泄,脾肾虚寒之久泻,以及阴血亏损之心悸、失眠、多梦等证。本品的功效及临床应用,历代相沿,又各有发挥,本文就五味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应用特点做一分析。
1 对五味子功效和应用的认识
汉代,收敛肺气为主,以治咳逆上气。
早在汉代,本药即已用于临床。《神农本草经》谓其“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赢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临床用方如《伤寒论》之小青龙汤,以麻黄、桂枝、制半夏、干姜各10g,白芍12g,五味子、炙甘草各6g,细辛3g。水煎服。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主治外寒里饮证。方中配伍五味子是为佐药,益气生津,收敛肺气,以防方中麻黄、桂枝、干姜、半夏等温散药伤肺。需注意的是其用量不宜过大,以防闭门留寇。又如射干麻黄汤,以麻黄10g,射干、紫菀、款冬花、制半夏各12g,五味子6g,细辛3g,生姜5片,大枣5枚。水煎服。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主治外感风寒,痰饮犯肺或单纯痰饮阻肺之咳喘者。另外,还有厚朴麻黄汤、桂苓五味甘草汤等方,均用五味子散中寓收,益气生津,敛肺止咳。
魏晋南北朝,首言补虚生肌,用于外科病证。
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医别录》言五味子“补虚劳,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此时,临床用治外科疾患。如《刘涓子鬼遗方·卷三》之五味竹叶汤,用竹叶、五味子、前胡、当归、生地黄、黄芩等组方治疗痈疽。该书卷五之五味子膏,取五味子1份,菟丝子5份,肉苁蓉2份,雄黄1份,松脂2份,蛇床子、远志各3份,雌黄、白蜜各1份,鸡屎半份。为细末,以猪脂煎,敷于患处。治疗头白秃疮,发落生白痂,经年不差者。五味子用于外科疾病,是此时期对五味子应用的一大特点。
唐至金元,敛耗散兼滋阴,以疗阴液被伤。
迨至唐代,《药性论》谓其:“治中下气,止呕逆,补诸虚劳,令人体悦泽,除热气。患者虚而有气兼嗽加用之。”这一时期,在仲景方的基础上,对五味子的临床应用渐多,所创新方如《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之五味子汤,以生地、赤小豆各15g,桔梗、紫菀、桑白皮、竹茹各12g,五味子、续断、甘草各6g。以化痰止咳,清热生津。主治痰热犯肺,咳吐黄痰,胸胁疼痛者。
宋金元时代,医药学家对五味子的临床应用不断扩大,用治多种病证。《日华子本草》云其:“明目,暖水脏,治风,下气,消食,霍乱转筋,痃癖奔豚冷气,消水肿,反胃,心腹气胀,止渴,除烦热,解酒毒,壮筋骨”。李杲曰:“生津止咳,治泻痢,补元气不足,收耗散之气,瞳子散大。”王好古又云:“治喘咳燥嗽,壮水镇阳。”临床用方如《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六》之五味子丸,以五味子与巴戟天、肉苁蓉、菟丝子等配伍,主治肾虚腰膝酸痛,小便白浊者。《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之平补镇心丹,以五味子与人参、熟地、远志、茯神、麦冬、酸枣仁等滋阴清热,养血安神药配伍,治疗心脾气血两虚,所致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惊惕不安,或肾虚遗精,白浊者。《杨氏家藏方·卷九》之桑螵蛸丸,以五味子配伍炮附子、龙骨、桑螵蛸等,温补下元,缩尿止遗,主治下焦虚冷,精滑不固,遗沥不断者。更有《医学启源》之生脉散,以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方。以益气生津,敛阴止汗,治热病后期,气阴两伤之证。该方现代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神经衰弱、肺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各种原因导致的休克等,属气阴两伤者。生脉注射液为本方新剂型,对循环系统有强心、升压等多方面作用,临床广泛用于抢救休克及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明清,涩肠固精,以愈肠滑泄泻。
迨至明代,医家首先对南、北五味子功效及生熟之别有了明确的认识。《本草会编》曰“五味治喘嗽,须分南北。生津液,止渴,润肺补肾,老嗽,宜用北者;风寒在肺,宜用南者。”《本草纲目》云:“五味子,入补药熟用,入嗽药生用。”倪朱谟在《本草汇言》中对五味子的功效作了综述:“五味子,敛气生津之药也。故《唐本草》主收敛肺虚久嗽耗散之气。凡气虚喘急,咳逆劳损,精神不足,脉势空虚,或劳伤阳气,肢体赢瘦,或虚气上乘,自汗频来,或精元耗竭,阴虚火炎,或亡阴亡阳,神散脉脱,以五味子治之,咸用其酸敛生津,保固元气而无遗泄也。然在上入肺,在下入肾,入肺有生津济源之益,入肾有固精养髓之功。”此时期所制新方中,多用五味子敛肺止咳,或涩肠止泻之功。如《内科摘要·卷下》之四神丸,以五味子合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温补脾肾,固肠止泻之功,以治脾肾虚寒之五更泄泻及慢性腹泻。五味子虽在方中为佐药,但为不可缺之味。《绛雪园古方选注》谓本方“四种之药,治肾泄有神功也”。又如《医学入门·卷二》之五味子膏,取北五味子与蜜熬成膏。治梦遗虚脱。
清代,在前贤用药经验的基础上对五味子的功用进行了总结。《药性纂要》云:五味子“疗梦遗滑泄”。《医林纂要·药性》谓:“宁神,除烦渴,止吐衄,安梦寐。”《药性切用》言:“敛肺滋肾,专收耗散之气,为喘嗽虚乏多汗之专药。”《本草求原》曰:“五味子,为咳嗽要药,凡风寒咳嗽,伤暑咳嗽,伤燥咳嗽,劳伤咳嗽,肾水虚嗽,肾火虚嗽,久嗽喘促,脉浮虚,按之弱如葱叶者,天水不交也,皆用之。”临证用方如《医方集解》之清肺饮,以治湿痰咳嗽。《傅青主女科》之固气汤,以治妇人妊娠3个月,损伤元气,以致血崩堕胎者。《辨证录·卷六》救亡生阴汤,以治中暑受热,发汗亡阴,大汗如雨,不能止者。
近现代,收涩补虚兼顾,虚证滑脱皆用。
现代药理学证实五味子主要含有多种木脂素、五味子素和挥发油等,有较好的镇咳、祛痰作用[1]。临床用方如《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之定喘固金丸,以生石膏、麻黄、桔梗、橘皮、五味子、砂仁、甘草组方,主治痰热犯肺,发为咳喘者。再者,本品还本品还有镇静、催眠作用[2],临床常用之组方治疗失眠病证。如邓苏平[3]用人参五味子糖浆(人参、麦冬、五味子、枣仁、远志、合欢皮)治疗气阴两虚之神经衰弱,疗效显著。杨君利等[4]报道,用由南五味子、党参、黄芪、酸枣仁组方的参芪五味子片治疗久病气血虚弱、心脾肺虚的自汗、盗汗,也收到良好疗效。而其降低血清转氨酶的作用,常用治肝脏疾病。如199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录以五味子浸膏配伍猪胆膏粉、绿豆粉和保肝浸膏制成的护肝片,具有疏理肝气、健脾消食、降低转氨酶之功能。可用于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等。此外,本品还用治虚证滑脱之证。如《当代名医临证精华》之益肾调经汤,以旱莲草20g,生地、熟地各15g,山茱萸、女贞子各13g,茯苓、白术、白芍各10g,五味子、当归各6g。水煎服。有益肾健脾,固冲调经之功,主治女子青春期月经过多或崩漏,证属脾肾虚损,冲任不固者。
2 讨 论
纵观前述,五味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功效和临床应用有所区别。本品长于敛肺止咳,常用治肺虚气弱,久咳不止,以及肺肾两虚,吐纳不力所致的咳喘;又能涩精缩尿,用于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泄、尿频遗尿;还能收敛止泻,以配伍治疗脾肾虚寒之久泻。还有较好的益气生津敛汗之功,用治热伤气阴之汗多、口渴和阴虚内热之消渴,或气虚自汗,阴虚盗汗等。其补益心肾,宁心安神之功常用于阴血亏损,心神失养所致的心悸、失眠、多梦等证。但是,因其有较强的收敛之力,故证属外有表邪,内有实热,或咳嗽初起、痧疹初发者忌用。
[1]中医研究院情报资料室.中医研究院科技资料选编[M]. 北京:中医研究院情报资料室,1973:54.
[2]霍艳双,陈晓辉,李康,等.北五味子的镇静、催眠作用[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5,22(2):126.
[3]邓苏平.人参五味子糖浆的制备及临床应用[J].中成药,2003,25(11):附6.
[4]杨君利,杨洪梅.参芪五味子片治疗自汗与盗汗疗效分析[J].现代中医药,2005,25(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