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0-02-10曹雨春

中国动物检疫 2010年11期
关键词:耳标检疫疫病

侯 丽,曹雨春,李 强

(山西大同市动物检疫站,山西 大同 037004)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是对动物个体或群体进行标识,以动物编号为数据轴心,将牲畜从生产到屠宰历经的防疫、检疫、监督工作贯穿起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把生产管理和防疫监督数据汇总到数据中心,从而实现牲畜从生产到屠宰全过程的数据网上记录。2006年6月26日农业部令第67号颁布实施《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全国统一使用牲畜耳标即新型二维码耳标,启动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2007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2009年中央1号文件再一次提出要“加快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早日建成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已成为动物防检疫管理工作进入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而实现在发生疫情或出现质量安全时,能对动物饲养及动物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不同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追踪和溯源,及时加以解决。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笔者就此谈几点意见及建议。

1 对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的认识问题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作为一项新的制度,要想推广,首先是解决人们的认识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关键是领导的认识问题,有不少行政领导认为,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是落实强制免疫措施,只要把预防针打了,挂不挂动物标识无所谓;其次加挂耳标增加了防疫人员的劳动力投入,加挂标识比疫苗注射费时费力,加上动物防疫人员较少,给动物标识的实施造成了较大的阻力。三是群众对挂动物标识认识不足,认为没有必要,我们该搞的防疫注射工作都搞了,已起到了防疫注射的效果,再加挂耳标无非是搞个形式。诸如此类认识上的问题直接制约着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制度的实施。

2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1 动物标识耳标在加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推广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时间较短,经验不足,打挂动物标识耳标在质量上、技术上都存在不少问题。

2.1.1 动物标识钳、针的质量问题

动物标识钳、针质量差,一个动物标识针打30~80个标识即断或损坏,一把动物标识钳打不了1000个就报废,使用起来也不便利。

2.1.2 人为散毒问题

由于打动物标识要穿破动物耳朵,给动物造成外伤口,增加了感染机会,加挂动物标识时,难以做到一畜一针,同时消毒又不够严格,进而造成个别牲畜发生破伤风或化脓等人为感染,甚至造成人为的疫情扩散。

2.1.3 推广任务繁巨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服务面对千家万户养殖户,防疫检疫人员到户服务量巨大,信息输入工作量繁多,持有识读器的人认为增加了工作量,劳动报酬没提高,又没有强制性要求进行数据传输,使得识读器形同虚设。

2.1.4 放牧动物标识易损坏

已挂标放牧动物,特别是在灌木丛放牧的动物,常发生动物标识被刮、脱标、耳撕裂等。

2.2 动物标识在数据录入中存在的问题

2.2.1 由于经费投入有限,加之地方配套资金有的没有到位,需求的识读器数量不足,给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落实造成一定困难。

2.2.2 人员素质整体偏低 当前乡镇级动物防疫检疫人员文化水平偏低,短期内难以迅速掌握该项技术,且部分乡镇级硬件条件跟不上,而且目前在基层工作的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短时间内很难熟练掌握识读器的操作,实际操作中失误较多。

2.2.3 随着溯源设备逐步到位,发现识读器使用中个别有不能识读耳标,网络信号差、发送信息丢失,出现死机的问题,识读器在强光下识读较难,识读率不高,导致溯源数据信息不能及时上传。且存储卡的容量有限,导致在多次免疫后扫描标识出现污染、脱标损坏等现象,难以扫描,影响数据的录入。

2.2.4 动物标识脱落、动物之间相互撕咬或耳孔随着动物的成长也在逐渐变大,造成动物标识松动脱落,后期识读无法进行。动物标识经过长期的爆晒或水泡,也使得有的标识难以扫描。

2.3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在动物防疫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动物防疫监督是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实施的根本保障。实施过程中,发现如下一些问题:

2.3.1 各地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进展不平衡

绝大部分地区均按要求进行了智能识读器信息报送工作,但个别地区报送信息不积极,存在敷衍了事现象,个别地区智能识读器使用较低,未达到规定的要求,加大了动物防疫监督工作实施的难度。

2.3.2 体系不健全,实际操作难

在动物防疫监督工作中发现,虽已建立起省、市、县三级追溯网络,但没有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大牲畜虽加挂了标识,但出栏时并没有实现网络传输检疫信息,也没有实现票据打印,即在检疫环节就中断了可追溯。个别地方防疫员干脆将标识交给业主,出栏时再打,造成可追溯源头出现难落实的现象。

2.3.3 基础信息的真实性难验证

目前虽然在规模养殖场信息报送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规模养殖场信息报送不甚规范,导致统计数字缺失,缺乏可靠性。个别业主不愿让防疫员进入场内,防疫员只是将疫苗和标识交给业主,自己在外面写防疫卡、上传信息,使得信息真实性难以验证。

2.3.4 关于补标问题

在运输或屠宰环节发现的未打标动物,补标无任何实质性意义。一则不清楚当地免疫状态,二则说明不了产地,特别是在屠宰场,如果有部分生猪未打动物标识,补检后进入待宰环节,再加挂标识,虽然是形式合法,事实上是违法的。

3 建议

3.1 加大经费投入,争取财政支持

建设追溯体系需大量投资,各地应将购置追溯体系所需的设备列入规划内容,配齐设施设备,争取专项经费支持畜禽标识数据库建设,力争做到生产到餐桌防疫、检疫、监督信息的全覆盖。

3.2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素质

为提高追溯体系工作效率和使用相关设备的操作技能,确保工作人员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必须加大操作技术培训力度,提高整体人员素质,做到会操作,会上传,确保上传信息的真实性。

3.3 加大宣传力度

加大对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意义的宣传,提高各级领导,防疫、检疫人员的认识,扩大其普及面。

3.4 尽快出台与体系建设相适应的技术规范

统一耳标标准,增加耳标信息识读标准,确保动物标识不脱落、喷码残缺仍可读;统一耳标钳标准,使不同耳标生产厂家的耳标钳可以相互配套、通用;统一检疫证明格式,使得一台便携式票据打印机可以兼顾多种证明。

3.5 规范检疫监督检查程序

一是强化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的工作和责任,加强对生产防疫信息报送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并利用春、秋季防疫时间或不定期对基层兽医人员进行追溯体系建设牲畜佩标工作的督促检查。二是检疫人员必须凭产地检疫证明、有效期内的免疫卡、检疫合格证明和运载工具消毒证明出具检疫证明。三是统一强制免疫对象,真正将强制免疫落实到位,使动物防疫走上法制化道路。

3.6 建立防疫、检疫、监督一体化管理机制

即以动物防疫为基础,以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为载体,规范动物检疫行为,强化动物防疫监督,形成良好循环。

猜你喜欢

耳标检疫疫病
动物耳标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藏羊佩戴不同材质和形状耳标的试验分析
浅析当前生猪耳标管理使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牲畜耳标和电子耳标有了新的技术规范
梨火疫病的识别与防控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英国检疫隔离立法源流及启示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下)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上)
《检验检疫学刊》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