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住院患儿的护理
2010-02-10刘绍平李招娣余连芳
刘绍平 李招娣 余连芳
手足口病是1957年首次在新西兰发现的一种新型传染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目前常见病毒为柯萨奇病毒A16或肠道埃可病毒71型(EV71病毒)。多发生于婴幼儿,主要是以手掌、足趾、口腔及肛周臀部出现红色皮疹或小的炎性水泡为特征。个别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和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 常见暴发流行。。目前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给予对症治疗和精心的护理。三明市第二医院2010年1月至5月共收治 91 例手足口病患儿,经过治疗和严格消毒隔离,严密病情观察等护理措施后均康复出院,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91例患儿中男49 例,女42 例,年龄6个月~6岁7个月。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口腔黏膜病变。4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发热持续1~5d,均有皮疹,发生部位主要为手、足、口部,伴有臀部皮疹者15例,5例伴有无菌性脑膜炎其中1例伴有抽搐,2例伴有肺炎。73例伴有口腔黏膜病变,表现为口腔黏膜及咽峡部充血、小水泡、溃疡、饮食受限。
2 护 理
2.1 加强消毒隔离
本病传染源为患儿和健康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密切接触途径传播。
2.1.1 病房环境
入院后将患儿及时隔离,安置在空气流通、清洁、温度适宜的隔离病房。病室用紫外线空气消毒机消毒每天2次每次2h。
2.1.2 地面
患儿房间、走廊、污物间、洗手间等地面,使用500mg/L 含氯消毒剂湿拖地面,2次/d。
2.1.3 物品每天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患儿可接触的物品表面,如病区的床头柜、床栏架、玩具等。小件物品可采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15min,然后用水冲洗2次/d根据病区患儿的数量配备足够的体温表,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消毒方法为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清水冲净擦干备用。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物品,如一次性压舌板等。诊疗、护理患儿过程中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每天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2.1.4 患儿管理
患儿皮肤可出现多发甚至泛发的炎性丘疹、疱疹,加上出汗刺激,皮疹可因患儿搔抓而继发感染;而且抓破疱疹,疱浆渗出会引起病毒的传播。因此,应每晚给患儿沐浴,剪短指甲,进行各种注射或贴胶布时要避开皮损处[1]。患儿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导致引起剧烈疼痛而影响食欲,在加上发热导致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容易引起感染,因此每天要落实患儿的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对于危重患儿,放置在单独的病室,采取专人护理。医疗器械、设备专人专用。
2.1.5 被服的管理
患儿的被服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后放置专用污衣袋内,并做好标识,再送至洗衣房进行消毒清洗。
2.1.6 排泄物的管理
因三明市第二医院设有污水处理系统,患儿的粪便可以直接经厕所排入污水处理系统处理。
2.1.7 非医务人员的管理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探视。
2.1.8 医疗废物的管理
使用后的医疗废物置入专用双层黄色医疗废物袋内、封口。锐利器具用后及时放入专用利器盒内,以防止医务人员、伤员及家属被锐利器具伤害。医疗废物集中放置,标志清楚、醒目,并有防污染扩散和人群接触的措施。
2.1.9 手卫生
根据卫生部2009年颁布的手卫生规范执行。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患儿后,均要认真洗手,尤其是给患儿换尿布、处理粪便,或直接接触患儿分泌物、血液、口腔黏膜、皮肤疱疹等高危险操作后;看护人在接触患儿前、替患儿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世界患者安全联盟提出的安全口号是“清洁卫生更安全”。因此洗手是降低感染做好自我防护最简单和最总要的方法[2]。
2.2 发热的护理
一般手足口病患儿均有发热,也有不发热者,发热期间,护士加强体温检测,对体温<38.5℃的患儿,可采用冰敷、冰袋、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体温>38.5℃的患儿,物理降温同时可遵医嘱用退热药,以防高热惊厥。发热患儿应卧床休息,低热患儿可酌情减少活动。退热期出汗后腰及时更换衣服,保持皮肤干燥,避免受凉。
2.3 饮食及口腔护理
手足口病的患儿由于发热导致的食欲下降和口腔疼痛而拒食,水分和营养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尤其是在夏季,容易引起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必须加强口腔护理。适当补充水及营养,有脱水者应及时补充液体及纠正电解质失衡。指导家长多给孩子饮水,配以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食物。注意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饭前、后用生理盐水漱口,不会漱口的患儿可用棉花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以免感染,并可将维生素B2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或涂金霉素、鱼肝油,亦可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2.4 皮疹护理
皮疹及周围皮肤应保持干燥、清洁,患儿应剪短指甲,皮肤瘙痒时勿搔抓,必要时包裹双手,以防皮肤破损,引起感染。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及时清理其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出汗后及时清洁皮肤,经常更换柔软舒适宽大的衣服,保持床单平整、清洁、无渣屑。温水沐浴,禁用肥皂、沐浴液等刺激性化学用品。皮疹或疱疹已破裂者,局部可用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者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同时向患儿和家属讲解皮肤自护方法的皮肤破裂的危险因素。
2.5 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
手足口病是突发性传染病,容易引发社会恐慌,造成心理恐惧,因此我们及时组织家属陪护,进行健康教育,开展心理疏导,努力消除恐慌。告知此病的特点及防治方法,鼓励配合参加到治疗护理过程中,如皮肤护理、手部卫生、消毒隔离的实施等。增加陪护责任意识和积极性。患儿处于陌生环境中,又由于陪护受到限制,再加上疾病带来的痛苦,患儿容易产生恐惧、焦躁,或哭闹不止,护理过程中以温和的态度,爱护体贴患儿,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对于年龄稍大的患儿在耐心讲解各项操作目的、方法的同时经常鼓励表扬,比如说:“你是最勇敢的宝宝!”、“你真乖!”等。对于年龄小的患儿要在巡视病房的过程中多与其接触,消除陌生感。告知患儿家长手足口病为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但由于传染性强、传播快,主要由粪-口途径和接触传播传染,潜伏期2~10d,平均3~5d[3]。普通病例病程7~10d,重症病例病程较长2周以上。每年7月份发病率最高,使家长对病有一定的认识。应该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卫生保健,做到饭前、便后应洗手,玩具、餐具要定时消毒。本病流行时,应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一旦确诊,嘱家长2周内勿送患儿上幼儿园或到公共场所,以免造成暴发流行,应引起重视。
2.6 严密观察病情
本病发展迅速,患儿语言沟通困难,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非常重要。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给予心电监护,监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变化,3岁以上患儿检测血压变化。体温37.5~38.5℃的患儿,可给予散热,多喝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患儿持续高热、心率快、呕吐、精神萎靡或嗜睡等,应警惕脑膜炎或心肌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护理过程中发现患儿易惊或嗜睡,精神差,呕吐,气急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加强巡视,并做好抢救准备。
3 讨 论
手足口病是6岁以下婴幼儿间的一种热性疾病,主要流行区域为人群集中的场所,如托儿机构、小学等。此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最常见的病原体为科萨奇病毒A16(CA16)及肠道埃可病毒71型(EV71)。本病感染性强,全年均可发送,多见于3~10月,而以4~7月为流行高峰。在流行期间,家长应少带孩子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教育孩子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玩具、餐具、衣物要定期消毒。注意孩子营养,避免过度疲劳,致抵抗力下降。患儿有高热、头痛、哭闹不安时应及时就诊。在护理上,做好消毒隔离,进行有效的口腔皮肤、心理等护理,加强健康宣教,作为临床护士应该充分意识到对患者及家属施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健康教育贯穿于护理工作始终[4]。加强病情监测,及时发现并发症给予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早期干预,可有效防止或降低并发症的发送及病死率、提高治愈率。
[1]李春兰.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25(9):838.
[2]李晓英,任爱民,吴捷.预防医源性感染的主要环节管理[J].中华医药感染学杂志,2008,18(5):681-683.
[3]卫生部2010手足口病诊疗指南[S].2010.
[4]王欣,安玉洁,陈秀云.运动医学科住院患者对不同方式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5A):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