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法治疗老年慢性肛裂95例

2010-02-10曹玉红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28期
关键词:后位侧位肛裂

曹玉红

老年慢性肛裂比较多见,由于老年自身特点,治疗比较棘手,恢复较缓慢。以前治疗多采用单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慢性肛裂,平均创口愈合时间长,复发率高。针对这一特点,笔者予改良法治疗老年慢性肛裂,采用开放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老年慢性肛裂9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男性50例,女性45例;其中年龄60~69岁50例,70~79岁30例,80岁以上15例。所有老年患者均为后位慢性肛裂。局部检查见截石位6点有一纵形溃疡0.5~1.5cm,多伴有哨兵痔、肛窦炎、肛乳头肥大或潜行瘘等并发病灶,属Ⅱ、Ⅲ期肛裂。

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暴露后位肛裂创面,先予手指扩肛至4指,采用4指刚柔相济的扩肛术,把病理性栉膜带钝性拉断,肛门明显扩大。依其并发病灶位置,取5点或7点位肛缘作放射状切口,长2.5~3cm,切口上方与溃疡裂口相延续。先彻底切除溃疡瘢痕组织及各种并发病灶,尤其注意潜行瘘,要完全切开,充分暴露瘘道切口。另以左手食指在肛内引导,用血管钳由切口边缘插入肛管皮下向侧方滑行,再向上分离至齿状线处。退出血管钳至括约肌间沟水平,由内括约肌下缘外侧向上分离少许,左手拇指适当向上推开肛管皮下,与肛内食指配合由切口处挑出内括约肌组织,适当牵拉后,予血管钳远离肛管后正中线切断内括约肌。肛管皮下自行回复覆盖切断凹陷处,按压局部5~10min以减少术后出血。修剪创口,置凡士林纱条引流,塔形纱布压迫。术后常规抗炎治疗,并以l∶5000 PP液坐浴,每天换药1次,直至创口完全治愈。

2 结 果

本组95例老年慢性肛裂患者,经改良法治疗,平均住院时间7d,术后止痛5d,平均创口愈合时间15d,治愈率100%。未见明显并发症,术后无感染、漏气、漏液等。随访1年以上无复发。

3 讨 论

老年Ⅱ、Ⅲ期肛裂,即慢性肛裂,常常是由于老年患者大便干燥,排便用力过度等引起齿状线以下的肛管皮肤裂损,并在此基础上继发感染而逐步形成,肛管出现纤维化、狭窄。多合并哨兵痔、肛乳头肥大、肛窦炎、潜在瘘道等并发症,一旦遇到大便干硬,排便用力过猛等,极易引起肛管皮肤破裂损伤。如果反复便秘损伤创面,渐成凹陷溃疡,故自行修复者较为少见,多需手术治疗。

老年慢性肛裂,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认为不正常的内括约肌反射性过度收缩、痉挛是肛裂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近期提出的局部缺血说也认为,内括约肌切断后,肛管静息压下降,肛管皮肤血流明显增多,有利于肛裂的愈合。因此内括约肌切断术是陈旧性肛裂手术治疗的最佳方案,此术式包括后位内括约肌切断术和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后位内括约肌切断术虽能一次性切除肛裂并发病灶,但其最大缺点是锁眼畸形。而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不能一并切除肛裂的并发病灶,另外需加切口,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改良开放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既发挥了侧切的优点,又避免了后切的缺点,利用同一切口切除溃疡和瘢痕,彻底切除并发病灶,同时又作侧位内括约肌切断(5点或7点位)。其切断内括约肌后所留凹陷由肛管皮下自行回复覆盖,而肛管皮下本身起支架作用,这样既能有效减少术后锁眼畸形、粪便污染内裤的发生,同时也利于创口的愈合。其平均愈合时间15d,明显缩短愈合时间,减少患者痛苦。

通过对95例老年慢性肛裂的治疗,笔者予改良法治疗老年慢性肛裂,取得满意的疗效,治愈100%,未见明显并发症。

猜你喜欢

后位侧位肛裂
论后位继承制度的适用价值与立法构建*
肛裂可以自愈吗
肛门侧位与后侧位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对慢性肛裂患者的疗效比较
SPECT双探头前、后位显像分别测量腮腺功能的比较研究
骨质疏松合并腰椎退行性病变的骨密度检查体位
后位子宫会影响怀孕吗
创灼膏治疗Ⅰ、Ⅱ期肛裂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30例肛裂手术临床治疗分析
侧位横移转纵移喂梁在架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肛裂防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