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美脲与格列本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
2010-02-10段庆梅
段庆梅
(吉林省桦甸市人民医院糖尿病专科门诊 吉林桦甸 1324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到我院糖尿病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病史5年左右。全部患者均未严重并发症。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8~10mmol/L,早餐后2h血糖12~15mmol/L,糖化血红蛋白8%~10%。患者本人不同意胰岛素治疗。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30~60岁。将患者分为2组,格列美脲组50例,男性25例,女性25例;格列本脲组50例,男性25例,女性25例。2组年龄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用药方法
格列美脲组,每次1mg,每日2次,餐前30min口服。格列本脲组,每次2.5mg,每日2次,餐前30min口服。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有效:空腹血糖低于7mmol/L,早餐后2h血糖低于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无效:血糖不降或者下降不明显。
2 病历举例
(1)患者刘某某,男,52岁。糖尿病史3年,饮食和运动治疗血糖控制不理想,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8.2mmol/L,早餐后2h血糖13.1mmol/L。糖化血红蛋白9.5%。患者本人不同意胰岛素治疗,故给予格列美脲每次1mg,每日2次,餐前30min口服。1周后复查空腹血糖6.9mmol/L,1个月后复查空腹血糖5.8mmol/L,1年后复查糖化血红蛋白5.9%。无明显不良反应,判断临床治疗达标。
(2)患者李某某,男,48岁。糖尿病史3年,饮食和运动治疗血糖控制不理想,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8.1mmol/L,早餐后2h血糖13.6mmol/L,糖化血红蛋白9.2%。患者本人不同意胰岛素治疗,故给予格列本脲每次2.5mg,每日2次,餐前30min口服。1周后复查空腹血糖7.1mmol/L,1个月后复查空腹血糖5.6mmol/L,1年后复查糖化血红蛋白6.0%。低血糖发生2次,判断临床治疗达标。但是建议病人用格列美脲继续治疗。
(3)患者张某某,女,43岁。糖尿病史2年,饮食和运动治疗血糖控制不理想,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8.9mmol/L,早餐后2h血糖13.4mmol/L,糖化血红蛋白9.1%。患者本人不同意胰岛素治疗,故给予格列本脲每次2.5mg,每日2次,餐前30min口服。1周后复查空腹血糖6.7mmol/L,1个月后复查空腹血糖5.9mmol/L,3个月后复查糖化血红蛋白5.6%。4个月后复查空腹血糖7.8mmol/L。5个月后复查空腹血糖8.9mmol/L。诊断出现继发性失效,建议病人换药。
(4)患者于某某,女,59岁。糖尿病史1年,饮食和运动治疗血糖控制不理想,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8.0mmol/L,早餐后2h血糖14.4mmol/L,糖化血红蛋白8.1%。患者本人不同意胰岛素治疗,故给予格列本脲每次2.5mg,每日2次,餐前30min口服。1周后复查空腹血糖6.1mmol/L,1个月后复查空腹血糖5.9mmol/L,3个月后复查糖化血红蛋白5.2%。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和粒细胞轻度减少,立即停用格列本脲,建议病人换药。1周后复查血常规白细胞和粒细胞均恢复正常。
3 结果
3.1 2组疗效比较
格列美脲组共50例,有效48例,有效率96%;格列本脲组共50例,有效46例,有效率9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2 不良反应
格列本脲组2例出现低血糖症,1例出现白细胞和粒细胞减少,1例出现继发性失效。
4 讨论
2型糖尿病的治疗,口服降糖药首选磺脲类。格列美脲是第三代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格列本脲是第一代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格列美脲为新一代磺脲类口服降糖药,不同于其他磺脲类药之处为分子结构内侧链上含有2个-SH基,故格列美脲药特别适用对其他磺脲类降糖药失效的糖尿病人。格列美脲的降糖效果与格列本脲相似,但用量比格列本脲小,发生低血糖低于格列本脲,不但降糖作用强而比格列本脲安全。
格列美脲口服后完全由胃肠道吸收,口服后在肝脏以生物氧化物转变形式完全代谢。口服后代谢产物60%由尿排出,40%由肠道排出,为双通道排泄药物。故伴有肾功能不良者对格列美脲能较好耐受,老年人也能较好耐受。
格列美脲降糖作用机制中,除刺激餐后胰岛素分泌,不明显增加空腹胰岛素水平外,比其他磺脲类降糖药物有更强的胰外作用,有模拟或增强胰岛素作用。由此可见,格列美脲是磺脲类药物中比较理想的降糖药物,其不仅仅适用于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受损的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且同样适用于胰岛素抵抗比较明显的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
本实验观察结果显示:尽管2组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格列美脲用量少,副作用相对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综上临床观察表明,格列美脲为新一代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疗效好,副作用小,是临床医生2型糖尿病患者首选的降糖良药。
[1]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刘尊永.糖尿病综合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