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62例急症病例的院前急救与护理
2010-02-10王心玉
王心玉
重庆北部新区大竹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0112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性2230例,女性1632例。男女之比1.37∶1;年龄:最高81岁,最低11岁,其中60~80岁118例,占30.6%,40~59岁1376例,占35.6%,20~39岁920例,占23.8%,20岁以下384例占10%。
1.2 病种分类
内科1930例,占患者总数的50%,其中心血管618例,占内科的32%;消化内科408例,占21%;呼吸内科340例,占17.6%;中毒270例,占14%;其他内科294例,占15%。外科1726例,占患者总数的44.4%,其中车祸613例,占35%;急腹症436例,占25%;其他外科677例占39%;妇产科216例,占总数的5.6%。
2 院前急救
2.1 首先要保持伤病员的呼吸道畅通,清除口鼻内的分泌物或血凝块。呼吸困难的伤病员,让其保持半卧位,以减少回心血量,达到减轻呼吸困难的目的,昏迷的伤员头偏向一侧,如舌根后坠,立即用舌钳将舌头拉出,避免阻塞咽喉部,危重患者立即面罩给氧,必要时行环甲膜切开,气管插管,保持气道畅通。
2.2 心跳呼吸骤停,立即先行徒手心肺复苏,面罩给氧,有条件进行电除颤。有研究认为,心肺骤停者3~5min内行心肺复苏和电除颤,存活率可达49%~75%,但若每延迟1min存活率可下降7%~10%,超过12min再进行心肺复苏和电除颤,其成活率几乎没有。心跳呼吸骤停的伤病员,心肺复苏越早,成活率越高。
2.3 创伤伤员的院前急救重要是止血、包扎、固定骨折和选用正确的搬运方法,尽快将伤员送到医院。在大型灾害事故中先由现场有经验的医师进行创伤分类,分别在危重、重、轻、死亡的伤员手臂上以红、黄、绿、黑4种不同颜色布带区分(红色代表危重,黄色代表重,绿色代表轻,黑色代表死亡)。先抢救危重伤员,后抢救轻伤员,最后处理尸体。现场急救越快,病死率越低。
2.4 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对严重创伤或病情危重的伤病员,要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大出血的伤员特别是严重腹部伤,死亡原因主要是伤后长时间的低血压状态,与器官功能不全密切相关,要尽快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必要时行静脉切开,以保证有效循环血量,输液部位原则上尽量远离受伤部位的大静脉。
2.5 伤员的转送,伤病员现场初步处理后尽快转送医院,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呼吸及血压变化,一旦病情加重,立即停转急救。
3 讨 论
3.1 院前急救的性质是把抢救工作从医院延伸到发病或受伤现场,对抢救危重患者的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伤残率和病死率起到积极的作用。院前急救关键是救急,稳定病情,迅速转送到医院进一步救治。因此现场急救不需要耽误过多的时间,快速处理,尽早转送,以稳定生命体征为原则。
3.2 院前急救中条件、环境都受到限制,因此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医务人员最好是全科医师类,便于对各种伤病情的状况作出初步的处理。
3.3 各种危重患者转运途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各种生命体征是否稳定,一旦病情变化,立即停车处理,同时与伤病员将被送往的医院联系,做好接诊准备工作,使危重患者能得到尽早进行救治,提高急救成功率。
3.4 院前急救中对“三无人员”应本着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应尽的职责为原则,对患者进行快速诊断治疗,同时向当地主管部门如街道、社区、民政甚至“110”等部门报告,协助寻找亲人,并对患者的各种状况作出准确记录。
3.5 社区急救是抢救猝死成功的关键。建立社区大众的自救互救网是社区急救最重要的一环。好的脑功能是急救的唯一和最高目标,脑组织在常温缺血缺氧下,只能耐受4min,在心肺复苏下可以延长到12min甚至20min,10min以内对于严重失血、窒息、气道梗阻患者进行正确救治,可以使40%患者避免死亡。危重的多发伤、严重创伤和失血性休克患者伤后“黄金1h”内,最初10min是决定性的时间。因此,社区医师的急救对抢救成功率的提高起决定性的作用。
3.6 重视社区居民的健康安全教育,使其明白疾病可以预防。首先,要积极防治猝死的高危因素,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烟等。近年来提出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可明显降低心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其次,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对待疾病的态度也很重要。对中毒、自缢致死基本都发生在社区这一特点,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宣教活动,倡导和谐的家庭关系,及时调解和解决纠纷。
3.7 在社区居民中普及以心肺复苏为主的初级救护知识。现代急救的基本理论之一即全社会参与,心肺复苏等急救技术的广泛普及和推广,使许多频死的伤病员得以生还,第一目击者的现场初级救护是复苏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是社区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总之,院前的正确急救,特别是社区急救的开展,既提高了危重症患者的存活率,又满足了社区居民的急救需求,最大限度的利用了社区门诊与急救中心的卫生资源,减少了患者的“无治疗期”永远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1]张雅新,吴丽雅.38例急诊心肺复苏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09,38(24)3192.
[2]余佩吟,谢昭雄,林楚真等.严重腹部损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8)39.
[3]安莉,胡大一.急救心肌梗塞与院前急救医疗服务[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7):594-596.
[4]杨勇,王蒙,汤彦.院前死亡病因分析与社区急救[J].临床急诊杂志,2006,7(4):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