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峰镇蚕桑产业的发展模式及其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

2010-02-10

中国蚕业 2010年2期
关键词:平坝文峰蚕农

何 川

(南充市蚕业管理总站,四川南充 637000)

文峰镇位于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城郊,是南充市 50个蚕桑基地乡镇之一。全镇辖 10个村,1.8万余人,幅员面积 32km2,耕地1000hm2,分为嘉陵江冲积平坝和浅丘陵两种地形。2008年,全镇养蚕1.5万盒,产茧量 525t,养蚕量、产茧量、人均产茧量、蚕茧质量和户均拥有桑园面积等均居南充市蚕业基地乡镇首位,是南充市“蚕业第一镇”。

文峰镇的蚕业主要集中在位于镇周围的嘉陵江冲积平坝上的乌木桥、耀目坝、渭钟沱和观音堂 4个村,这 4个村相连成片,桑园面积达333hm2,占全镇桑园面积的 80%。以这 4个村为主体和代表的文峰镇蚕业,以生产最持久、成片桑园规模最大、养蚕数量最多、生产技术水平最高、蚕业经济效益最好、蚕业综合利用应用面最广、蚕业与文化旅游结合最紧密、城乡经济共融、互动作用最强和新农村建设中产业支撑最明显等优点,位居南充市首位;在南充市的蚕业、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文化旅游等方面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亮点。现就文峰镇蚕桑产业的发展模式,以及它对南充蚕桑产业与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和启示作一分析,以供业界人士参考。

1 文峰镇蚕桑产业的发展模式

1.1 以良田沃土大规模发展蚕桑产业

文峰镇冲积平坝上 4个村的大规模栽桑始于1990年。此时,四川省因为人多地少,且地形多为丘陵和半山区,多坡地和梯台地,再加上受传统思维和保证粮食生产的影响,桑树进地困难,栽植成片桑园更难;所以,全省推行的栽桑模式是南充市提出的,以“四边桑”为主、小桑园和大行间作桑为辅的“三结合”栽桑模式。而文峰镇冲积平坝上的这 4个村的村民,认识到蚕桑产业的比较效益优势,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就以平坝之良田沃土,大规模地栽植了成片桑园,是南充市最先以自然条件最好的土地发展蚕桑生产的地方。20世纪 90年代中期,4个村栽植的桑园面积就达到了200hm2,占4个村总耕地面积 333hm2的 60%。1995年以后,整个中国的蚕桑产业进入低谷时期,四川省的蚕桑产业也有很大滑坡,但文峰镇这 4个村的桑园没有毁损一块。当2005年中国的蚕桑产业又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潮时,这 4个村也掀起了一个发展新高潮,在 2年内新栽植了近133hm2桑园,在原基础上增长了近 70%,是南充市成片桑园规模最大的乡镇。

1.2 以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专业于蚕桑产业

文峰镇位于南充市城南,距市区仅 6km,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文峰镇主要从事蚕桑生产的这 4个村又位于镇周围的嘉陵江冲积平坝上,这里的冲积土为沙壤土,土层深厚肥沃,沟渠纵横,排灌方便,无旱涝之虞,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在发展蚕桑之前,蔬菜生产曾是当地的重要产业。这 4个村的桑园面积和养蚕量分别占了全镇的 80%和 90%。2005年前,这 4个村还有近 133hm2的土地种植水稻、莲藕、蔬菜等农作物,出售农产品和供村民自己食用,也有部分蚕农养猪;但是,现在这 4个村的 333hm2田地几乎全部桑园化,蚕业不再是过去的副业,而成为主业,村民完全专业于蚕桑产业和发展旅游业;蚕农的猪肉、粮食和蔬菜 90%以上都是从市场购买。该镇现在是南充市养蚕量最多、蚕桑产业技术水平最高和蚕桑产业效益最好的乡镇。

1.3 以较高的综合收益稳定蚕桑产业

文峰镇蚕桑生产中技术配套应用多,技术水平高,平均每 667m2桑园养蚕 4盒,平均盒种产茧量45kg,每 667m2桑园产茧 180kg以上,每盒蚕种收益在 950元以上。十多年来,桑园立体种植和综合利用良好,桑园冬季一直间作冬菜,为冬菜厂提供原料,养蚕和桑园间作收益合计平均每 667m2桑园达到 4000元。蚕沙和桑枝等副产品已大量得到综合利用,桑叶茶、桑叶枕等桑叶系列保健产品已开发投放市场;蚕茧也被现场制作成蚕丝被供游人选购。近两年来,以冲积平坝上大面积成片桑园为基础打造的“千年绸都第一坊”蚕业文化园旅游景区,促进了当地旅游和经济的发展,也巩固了蚕业基础。

2 文峰蚕桑产业发展模式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2.1 为南充市蚕业发展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文峰镇是南充市 20年来持续发展、历久不衰的蚕业优秀典型,南充市市委、市政府曾多次在文峰镇召开有各县(区)书记和县长、分管农业的副书记和副县长、各基地乡镇书记和乡长,以及蚕业大户等参加的蚕桑生产现场会;同时,各县(区)也组织了有各县(区)主要领导、专业技术人员和蚕农等在内的数千人次到文峰镇参观。凡到此参观的人员特别是丘陵、山区乡镇人员,对文峰镇以自然条件优越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而专业于蚕桑产业,都深感震撼并深受启发;表示丘陵、山区乡镇自然条件既不优越,也没有特色产业,更没有区位优势,理应在本地大力发展蚕桑生产。文峰镇的典型示范作用十分明显,十多年来,极大地影响和促进了南充蚕业的发展。

2.2 为南充市“中国绸都”称号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南充市在 20世纪曾是全国“四大蚕桑基地”、15大丝绸生产出口基地和 20个“丝绸工业重点城市”之一,2005年 4月获得中国丝绸协会授予的“中国绸都”称号,是中西部地区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中国绸都”[1]。由于经历了前些年的蚕桑产业滑坡,现在的生产总量正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大面积生产呈养蚕经营户面宽量小、生产水平低的局面。南充市的蚕业主要在丘陵、山区乡镇,虽然蚕业总量在四川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但丘陵、山区没有一个乡镇有象文峰镇这样成片规模化的桑园和高水平的专业化蚕桑生产。近几年,文峰镇又将蚕业和乡村旅游相结合,形成了特色产业旅游。人们在南充市区不但可以参观了解南充丝绸生产的全过程,在市近郊区的文峰镇又可参观了解蚕业生产的全过程。文峰镇发掘整理南充市本地和四川省的蚕业文化,建立了蚕丝博物馆,以实物、图片和文字等形式,展示灿烂辉煌的蚕业丝绸文化,供游人参观,为南充市“中国绸都”称号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2.3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柱产业

在南充市乡镇新农村建设中,除资金外,普遍遇到新农村建设支柱产业不明显或作用不强的问题。文峰镇冲积平坝上 4个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由于蚕业良好而坚实的生产基础,自然而然成为支柱产业。现在这 4个村的村民在继续巩固提高蚕桑产业的同时,又进一步发展旅游业,力争形成另一个支柱产业。这 4个村的村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住房质量和环境质量大为改变,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文峰镇现已成为南充市新农村建设的样板。

2.4 为特色产业旅游建立了良好的基础平台

文峰镇冲积平坝上的这 4个村以其 333hm2成片的大面积桑园和良好的蚕业生产基础,为打造南充市蚕业文化园和乡村特色产业旅游建立了很好的基础和平台。南充市和嘉陵区在文峰镇的冲积平坝上倾力打造“千年绸都第一坊”蚕业文化园特色产业旅游景区,将桑园、蚕房、农家院子、道路、码头和江景等统筹规划布局,统一设计;建设了养生文化体验区、蚕桑文化体验区、丝绸文化体验区、沿江观赏区及南方丝绸之路游览线等景区和线路;还建设了蚕丝博物馆,展示蚕丝文化。建立了四川省第一个蚕业文化园和乡村特色产业旅游景区。

2.5 为城乡经济互动提供了动力

文峰镇冲积平坝上的这 4个村,以蚕桑为主业,养蚕季节从事蚕桑生产,产品蚕茧是纯商品;非养蚕季节大部分村民早出晚归进城打工挣钱;另外,由于文峰镇距离市区仅 6km,又有公交车直达冲积平坝上蚕业文化园景区,春、秋季村民开办的“蚕家乐”,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休闲消费,也为村民在家从事服务业挣钱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因此,他们的农产品和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很高,与城市经济的互动作用强。作为“千年绸都第一坊”蚕业文化园特色产业旅游景区和村民“蚕家乐”服务业兴起的基础——蚕业,为当地乡村与城市经济互动提供了动力,促进了当地乡村与城市共融。

3 文峰蚕桑产业发展模式对南充蚕桑产业的启示

3.1 转变观念是发展蚕桑产业的前提

转变观念和坚定认识是产业发展的前提,文峰镇能成为南充市蚕业第一镇,并对南充市蚕业发展产生极大的示范和促进作用,完全是因为 20世纪90年代初冲积平坝上这 4个村的干部和村民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将桑树栽进良田沃土,并且持久地坚持发展蚕桑产业不动摇的结果。反观南充市地处丘陵山区的其它乡镇,20年来抱定传统农业不放,无论是蚕业还是其它产业,都没有发展起来。

3.2 资金投入是提升蚕业竞争力的基础

蚕业界的一些人士和党政领导认为,蚕业初期投入少,易于发展,是适合经济落后地区发展的产业;但是,经济落后的丘陵山区乡镇的蚕农栽下桑树后,大多对桑园不投入或很少投入,单位面积桑园的效益不高;并且,他们养蚕条件很简陋,又不重视消毒防病,蚕茧单产低、质量差,蚕桑生产效益始终不高。事实上,蚕桑产业是需要一定投入和技术水平的,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其投入能力较强一些。如,从大的区域蚕业来看,过去四川蚕业在发展,江苏、浙江省作为经济发达地区蚕业也在发展,并且由于技术水平高,比四川省的蚕业发展得还好。文峰镇冲积平坝上这 4个村的村民对蚕桑生产的投入就很多,桑园施肥治虫管护水平高,蚕房建设的很标准,消毒防病严格彻底;所以,能持续稳定地高产。我们通过对文峰镇蚕桑产业特点的观察和分析后认为,蚕桑产业在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亦可存在和发展,并且经济投入能够提升蚕业的竞争力。

3.3 综合效益是保证蚕业竞争力的根本

文峰镇能成为南充市蚕业第一镇,还因为文峰镇的桑树是栽植在良田沃土上,桑树有好的立地条件,其单位面积桑园效益高,每 667m2桑园的综合效益达到 4000元(加冬菜间作收入),有较强的竞争力,所以蚕业才能持久发展。反观在南充市山区、丘陵的其他乡镇,人均土地面积比冲积平坝上这 4个村的土地面积多,却把桑树栽植在二三级坡、台地上,这些地方土地瘠薄,单位面积桑园产叶量低,桑叶质量差,每 667m2桑园平均养蚕量仅达 2盒(低的只有1盒),盒种平均产茧量也仅33kg,每667m2桑园平均收入只有 1320元,虽然比种粮食要高一些,但却仅有文峰镇冲积平坝上这 4个村桑园效益的 33%。桑园的综合效益是蚕业竞争力的根本,桑园效益高,蚕业才有较强的竞争力。

3.4 规模生产是稳定蚕桑产业的办法

规模生产有区域集中生产和分户适度生产 2个层次。文峰镇冲积平坝上的这 4个村拥有 333hm2桑园,从区域上有较大集中度,党政领导很重视蚕桑产业,将其作为本地的支柱产业;蚕茧收购企业对这样大规模的优质茧基地的发展和巩固也很重视,愿意多投入资金和技术,支持蚕农改善生产条件。户均拥有桑园 0.25hm2以上,年饲养蚕种 15盒,年蚕业收入 1.5万元,家中 2个劳动力在养蚕季节就可承担,不需要雇工,不受劳动力制约,也不增加生产成本。无论是从区域集中还是分户适度规模生产来看,文峰镇的蚕业都处于一个较佳的水平,是南充市蚕业规模生产的典型;因此,其蚕桑生产能持续发展到今天,并越来越强。建议南充市遵循基地化、规模化发展和分户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之路发展蚕桑产业。

3.5 养蚕技术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保障

文峰镇冲积平坝上这 4个村的蚕农十分重视养蚕技术的学习,并且善于配套应用技术。他们的栽桑养蚕技术水平高,蚕茧质量高,售价高,每 667m2桑园综合收入达 4000元,蚕农自然有持续发展蚕桑生产的积极性。在其他县(区)的丘陵、山区乡镇,由于蚕农的栽桑养蚕的技术水平较低,每667m2桑园平均收入仅有 1300元左右,根本无法与文峰镇相比。山区乡镇蚕农桑园效益低,蚕桑生产始终难以稳定。要想使丘陵、山区乡镇蚕业稳定发展,必须要大力培训蚕农养蚕管桑技术,提高蚕农技术水平,使蚕农提高单位面积桑园产叶量、盒种产茧量和质量,以提高桑园的综合效益来稳定蚕桑生产。

[1]寇晶,张海洲,刘安杨.“中国绸都”敢问路在何方[EB/OL].2009-05-25.http://sckjb.newssc.org/html/2009-05/25/content_544561.htm.

猜你喜欢

平坝文峰蚕农
躲雨
我的平坝窖酒记忆
平坝乡村
我的平坝窖酒记忆
文峰街
在山丘与平坝之间的文明
油库是我家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蚕农侯大国诗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