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桑树栽培现状与发展建议

2010-05-29胡兴明叶楚华

中国蚕业 2010年2期
关键词:桑园蚕桑桑树

李 勇 胡兴明 吴 恢 叶楚华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70)

湖北省桑树栽培现状与发展建议

李 勇 胡兴明 吴 恢 叶楚华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70)

通过调查分析湖北省在桑树分布、品种资源、桑园管理、桑园病虫草害防治及桑园复合经营等现状和目前存在的桑园单位面积效益低、利用率不高、降低成本的技术应用少、经营规模小等问题;提出了加强桑园管理、提高桑园经济效益、加强政策导向着力提高桑园利用率、重视节本增效和提高叶丝转化率栽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重视桑园的适度经营等发展建议。

桑树;品种资源;栽培;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根据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要求,为了了解湖北省桑树栽培现状,2009年 11月中旬,我们对湖北省蚕桑主蚕区罗田、郧县、南漳、远安和夷陵等县(区)的桑树分布、品种资源、桑园管理、桑园病虫草害防治及桑园复合经营等桑树栽培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就目前湖北省桑树栽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1 桑树栽培现状

1.1 蚕区分布

湖北省地处北纬 29°05′~ 33°20′之间 、东经108°21′~116°07′之间,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具有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征。湖北省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利于农业生产,是全国蚕业区划确定的蚕桑生产适宜区[1]。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蚕桑生产的发展,根据桑树对生态条件的要求,结合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全省逐步形成了三大蚕区,即鄂东蚕区、鄂西北蚕区及鄂西南蚕区,2008年全省共有桑园面积24 866.7 hm2,饲养蚕种 31万盒,生产蚕茧 12 384 t,综合产值超 4亿元,其中蚕茧产值近 2亿元(表 1)。

?

鄂东蚕区地处大别山南麓,北高南低,由北向南逐渐倾斜,形成低山、丘陵和平原湖区的地形。大部分地区谷宽丘广,坡度平缓,中部和南部一般是 200~500m的丘陵区,地势逐渐开阔,为发展蚕桑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土地资源。该区包括麻城、罗田、英山等市(县)。2008年该区桑园面积11 666.7 hm2,产茧量 6 964 t,占全省总产茧量的 56.5%,是全省最集中的蚕桑产区。其中以罗田和麻城桑园面积最大,2008年罗田县桑园面积为 4 333.3 hm2,占全省桑园总面积的 17.4%。由于鄂东蚕区地形多样,所以在桑树品种及栽植形式上,根据地形而异。平原湖区主要是冲积土和湖泥土,该类地区桑树生长好,一般栽植形式为无干密植桑园,主要桑品种是湖桑系列、桐乡青、育 2号、育 71-1等。丘陵及山地的地表多为花岗片麻岩风化的砂土(俗称麻骨土),主要含石英、云母,砂性强,有机质少,团粒结构差,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影响桑树正常生长发育;而这类桑园是该区的主要形式,占全区桑园面积的 60.0%以上,大多栽植中、高干型的湖桑及当地良种桑。按桑品种布局和树型养成形式来分,全区湖桑中、低干养成的约占 75.0%,广东桑类型无干密植的约占20.0%,其余是高干、乔木养成的当地品种桑。

鄂西北蚕区地处南阳盆地的南缘,岗地广泛分布,岗顶平宽,土层深厚,但岗地主要为姜石黄土类型,土壤质地粘结,灌溉条件、透水性能较差。因此,多栽植中、高干型的成片湖桑及当地良种桑。该区桑树地方品种资源丰富,群众又有利用农忙间隙养蚕的习惯。该区包括郧县、郧西、南漳等县(市)。2008年该区桑园面积 7 200.0 hm2,产茧量1 988 t,占全省总产茧量的 16.1%。该区的郧县、郧西、南漳县是全省蚕茧主产县,2008年 3县桑园总面积为6 666.7 hm2,其中郧县和南漳两地的桑园面积为2 000.0 hm2,郧西桑园面积为 2 666.7 hm2,分别占全省桑园总面积的 8.0%和 10.7%。

鄂西南蚕区属于云贵高原延伸部分,是我国西部高原延向长江下游平原丘陵的过渡地带,地形极为复杂,有高山、亚高山和低山之分。该区位于鄂西南山区与江汉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境内丘陵起伏,坡度平缓,成土母质主要有红砂岩、黄色泥质页岩及近代河流冲积物,质地疏松,土壤肥沃,为发展蚕桑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土地资源。在远安等老蚕区有丰富的当地优良桑品种资源可供利用,桑树一般是中、高干养成,新发展的以低干密植为主。该区包括远安、夷陵、宜都等县(市、区)。 2008年该区有桑园面积 6 000.0 hm2,产茧量 3 385 t,占全省总产茧量的27.4%,是湖北省第 2大蚕桑产区。其中以远安和夷陵桑园面积最大,2008年 2县桑园面积分别达到2 666.7 hm2和 2 000.0 hm2,分别占全省桑园总面积的 10.7%和 8.0%。

1.2 桑树品种

湖北省桑树品种资源丰富,先后从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大批引进湖桑 32号、湖桑 199号、湖桑197号、桐乡青、育二号 、育 71-1、广东荆桑、新一之、农桑 8号、农桑 14号、白条桑及伦教 40号等新品种;另外,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培育的鄂桑 1号、鄂桑 2号等多倍体桑树新品种,近年来也已逐步推广。这些引进及当地的桑品种,在不同时期相继成为湖北省的当家桑品种,目前湖北省主栽的桑树品种分别是湖桑 32、桐乡青、农桑 12、农桑 14、育 71-1、湖桑 197和湖桑 199,另有部分当地黄桑、荆桑和新一之等;主推桑品种为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新选育的鄂桑 1号、鄂桑 2号。主栽桑品种中湖桑 32面积最大,占全省桑园总面积的 18.1%;其次为桐乡青,占 15.3%;育 71-1和农桑 12各占 13.9%;农桑 14和湖桑 197各占12.5%湖桑 199占 8.3%,其它桑树品种(如黄桑、荆桑、新一之等)约占 2.7%(表 2)。

?

1.3 桑园管理

桑叶是家蚕唯一的饲料,桑树的高产优质是养好蚕夺高产的关键所在,湖北省的广大蚕农已深刻领悟了这个道理。随着蚕桑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推进,湖北省的桑园管理日益趋向于高产、优质、高效和省力化。

1.3.1 一步成园技术与桑园管理 一是,通过湖桑、广东桑“一步成园”技术与立体栽培模式的应用,使桑园投产时间从 3~5年缩短为 1~2年,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二是根据湖北省的蚕作制度和生态条件,总结和推广了广东桑的收获方法,即春季重剪、夏季根刈、秋季自下而上采叶的方法,既有利于桑树生长,又提高了桑叶利用率。

1.3.2 改进和推广中耕肥管技术 湖北省一般养蚕专用桑园全年保持中耕翻地 2次,分别是结合春伐中耕 1次及夏蚕结束后 1次;兼用桑园一般结合间作农作物的管理对桑园进行中耕翻地。桑园施肥除施农家肥料外,增加了化肥的使用,桑园施肥水平逐步提高;全年由只施 1次冬季农家肥,逐步改为春、夏、秋、冬 4次施肥,主要有人粪尿、厩肥、堆肥、饼肥、种植绿肥等;同时,增施无机肥,即氮肥、磷肥、钾肥、微肥等。一般全年施肥中,春肥占 20% ~30%,夏秋肥占 50%~60%,冬肥占 20%~30%。近几年,还加强了桑园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应用,该技术的实施有效地增加了桑园土壤肥力,提高了桑叶产量;据统计,目前湖北省已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占全省桑园总面积的 10%左右。

1.4 桑树病虫草害防治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上游,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1 150~2 245 h,热能丰富,年总辐射量363 660~509 960 J/cm2。年均温度为 15~17℃ ,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为4 800~5 700℃,无霜期为 230~290 d;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年平均降雨量为 900~1 600 mm,4至 10月(桑树生长期)降雨量占全年总量的 80%左右[2]。

优越的气候条件,不仅有利于桑树的生长发育,也给桑树病虫的生存与危害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由于栽桑养蚕分布在省内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桑树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危害程度及分布也有所不同。加上桑园栽植密度大,树龄老化,过度采摘桑叶等原因,造成树势衰弱、抗性下降,致使桑树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加重。除桑黄化型萎缩病、桑萎缩型萎缩病、桑膏药病、桑紫纹羽病、桑螟、桑尺蠖、桑蓟马、桑瘿蚊、桑象虫、桑毛虫等病虫害在省内各蚕区普遍发生危害外,桑赤锈病、桑褐斑病、金龟子类、叶虫类、灰蜗牛、朱砂叶螨等病虫的发生与当地气候及环境也有着密切的关系[3]。

随着蚕桑产业的发展,目前湖北省桑园施药防治桑园病虫害情况依据蚕区气候及桑园土质情况各异,一般全年喷药 2次,个别蚕区如远安由于受当地发展柑桔及茶园的影响,全年需喷施农药多达 6次,农药品种主要是乐果、敌敌畏等。草害方面,目前湖北省桑园一般喷施草甘灵、农达等除草剂来防治桑园杂草,养蚕专用桑园全年喷施除草剂 2次;而郧县、夷陵、南漳的部分蚕区因为是兼用桑园,故在间作农作物的日常管理中兼带桑园除草工作,一般全年仅需喷施除草剂 1次。

1.5 桑园复合经营

蚕桑生产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商品经济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蚕桑生产如何适应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尤其是在蚕茧价格波动、不稳定时期,从蚕业内涵挖潜增效,增强产业自我发展的实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近年来,湖北省各蚕区采用多种途径,提高桑园复种指数,增效明显。一是开展桑园冬季间作套种蔬菜。广大蚕区利用桑树的休眠期,根据桑园立地条件和土壤基础,在桑园间作辣椒、白菜、油菜、红菜薹等蔬菜,每 667 m2一般产蔬菜 1 000~1 500 kg,增加收入 200~300元。桑园套种蔬菜,不仅增加了效益,而且增加了桑园肥力。如,南漳县巡检镇凤山村及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头顶石村结合当地发展养殖业的契机,走出了一条桑园春、夏、秋季间作玉米、红苕,冬季套种蔬菜形成桑园茬茬连接、土地资源充分利用的桑园复合经营之路。二是桑园套种灵芝菌、百合等中药材。充分利用桑园间空地种植灵芝菌,既可有效控制杂草的滋生,免去人工除草,节省大量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又能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如,远安县凤仙食用菌有限公司创新灵芝菌栽培模式,在旧县洪家村利用桑园间空地指导蚕农进行灵芝菌套种栽培,每667m2桑园可套种灵芝5 000袋,每袋可连续收益 2年,灵芝菌 1年可以收 2季,每 667 m2桑园增加 6 000元以上,效益显著;郧县胡家营镇土地沟村桑园套种百合约 10.7 hm2,每667m2桑园套种百合可产 500 kg,增收 5 000元以上。

2 桑树栽培存在的问题

2.1 桑园单位面积效益较低

虽然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湖北省桑树栽培管理技术已有长足的进步,但桑树多分布在丘陵、山区,桑园成土母质差,多发生泥石流、山洪等对桑树生存构成直接威胁的自然灾害;另外,受传统思维“重蚕轻桑”的影响,高产桑园所占比例小,仅占全省桑园总面积的 25%左右,平均每 667 m2桑园效益仅为 1 119.44元。

2.2 桑园利用率不高

在湖北省部分蚕区普遍存在桑园利用率不高的情况,如 2008年湖北省主蚕区桑园面积最大的黄冈市有桑园 1.17万 hm2,发种 18.86万盒,每 667 m2桑园仅饲养蚕种 1.08盒。桑园利用率不高的原因,除了受茧价的波动不稳导致蚕农养蚕积极性受挫和部分桑园为新建桑园而非投产桑园外,另有部分是通过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栽桑,但不进行桑园管理形成的;这不仅违背了退耕还林政策的初衷,而且影响了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的落实。由于桑园利用率低,导致桑叶资源严重浪费,养蚕规模上不去,进而影响了蚕农的经济效益[4]。

2.3 降低成本的技术应用少

湖北省现行的栽桑技术,因为受蚕农经营规模偏小的限制,桑园管理绝大部分仍以手工操作为主,劳动效率较低。据我们调查,目前每管理 667m2桑园平均用工高达 23~25个,一些成本低,效益好(如桑园的测土配方施肥、秸草覆盖和全年条桑收获等低成本)的实用栽培管理技术没有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2.4 桑园经营规模小、生产力低

据国内外一些学者调查,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桑园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5]。湖北省目前蚕农经营规模偏小,户均桑园667m2左右。作为主蚕区之一的户均桑园面积最大的郧县刘洞镇孔沟村也仅有 2 800m2。由于桑园面积小,养蚕规模受到一定限制,经济效益难以提高。

3 发展建议

3.1 加强桑园管理 提高桑园经济效益

湖北省土地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发展不平衡,决定了湖北省桑园类型的多样化。要以提高单位面积桑园效益为根本目的,依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专用桑园和兼用桑园,如罗田、远安、郧县和南漳的部分蚕区可发展专用桑园,而夷陵、郧县的胡家营镇、南漳的巡检镇可发展兼用桑园。同时,依据桑树品种特性、当地土质、气候特征,专用桑园要适当密植并辅以优质高产的桑园管理技术以提高产量和效益;兼用桑园间作农作物种类亦要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并坚持以桑树为主,间作物为辅的原则,辅以兼用桑园的优质高产高效的桑园管理技术,做到桑树与间作物的共赢。

3.2 加强政策导向 着力提高桑园利用率

鼓励各蚕区政府相关部门及蚕桑相关企业出台扶持措施,针对养蚕大户进行奖励,以应对当前蚕茧价格低迷的形势;强化退耕还林户对退耕还林桑园的管理意识,鼓励各蚕区采取村民自治的方法,把桑园养蚕量和退耕还林政策结合起来,发展壮大蚕桑产业;要加大桑园流转力度,要求各蚕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桑园流转政策,采取土地交换、土地入股合作、土地承包、返租倒包等方式,促进桑园向养蚕大户转移;培养养蚕大户,动员有劳动力、有积极性的养蚕户加大养蚕量,并为其添置蚕房设施提供支持等;充分利用桑树资源,切实促进农民增收。

3.3 加强节本增效栽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在保证桑园高产、优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桑园管理中人力、物力的投入是栽桑技术的重要课题。要加快桑园机械的开发和应用,提高桑园耕耘、剪伐、除虫机械的作业水平,研究和应用少耕、免耕技术。要建立全省不同立地条件桑园土壤性状的数据库,克服施肥盲目性,逐步推广配方施肥;根据土壤结构、肥力状况和桑树的生长规律,确定配方施肥的比例和科学施肥的次数。此外,要完善和推广全年条桑收获技术,减少采叶用工。

3.4 加强高叶丝转化率栽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尽管影响蚕对桑叶的吸收消化因素复杂,但与桑树的栽培技术有着密切关系。 如,常规的栽培技术中,施肥可延缓桑叶老化,减少桑叶纤维含量,提高蚕对桑叶的食下吸收量;摘芯处理,可以促进桑叶成熟,改善叶质等。但对提高叶丝转化率的栽培技术研究不多,今后要重视桑树生长发育调节控制技术,应用外源激素控制和调节桑树生长发育,控制和调节桑叶内部成分的合成和转化,提高叶丝转化率[5]。

3.5 重视桑园的适度规模经营 提高蚕农综合素质

应根据湖北省各蚕区不同的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由政府或相关单位创造条件、逐步扩大,培育一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具有相当经济实力、技术先进的蚕桑组织或蚕桑大户。同时,要培养一批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懂技术、懂经营的劳动者。为此,必须重视科技兴桑,建立和健全蚕桑科学技术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素质。

[1]胡兴明,吴恢.湖北蚕业科研成就与展望[J].中国蚕业,2005,26(4):15-17.

[2]周建华,叶楚华,邓文,等.湖北省桑树病虫害的防治对策[J].湖北植保,2007,(6):12-13.

[3]胡兴明,叶伟彬,叶楚华.我国桑树保护学科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J].蚕桑通报,2004,35(4):6-8.

[4]张丘陵.南川区蚕桑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蚕业,2008,29(1):60-62.

[5]叶伟彬.我国桑树栽培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蚕业科学,1996,22(4):235-239.

[S88-9]

C

1007-0982(2010)02-0030-05

2009-12-30;

2010-03-12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

李勇(1980—),男,山东荷泽,硕士,研究实习员。

Tel:027-87380765,E-mail:liyong_0507@163.com

胡兴明(1963—),男,湖南常德,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Tel:027-87380366,E-mail:hxmbgs@hbaas.com

猜你喜欢

桑园蚕桑桑树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桑树变身增收“摇钱树”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会东县桑树快速丰产栽培技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