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我国大豆产业良种要先行
2010-02-10何艳琴
何艳琴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品种管理处,北京 100125)
振兴我国大豆产业良种要先行
何艳琴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品种管理处,北京 100125)
大豆是我国最主要的油料作物,针对我国大豆产业面临的新特点,要振兴我国大豆产业,必须充分发挥良种和栽培技术的增产作用,抓好大豆品种布局和先进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实施大豆专用品种产业化,国家也应在政策和资金投入上给予支持。
大豆;品种;栽培技术;转基因;产业化
大豆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大豆不仅是食用植物油和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而且豆粕也是饲养业饲料中不可缺少的原料。近几年来,由于我国进口大豆数量急剧增加,跨国粮商不断进驻和兼并我国大豆加工企业,导致国内大豆收购加工价格大起大落,广大豆农收入受到严重影响,大豆加工企业停产倒闭现象不断出现。如何振兴我国大豆产业,是当前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1 大豆产业的新特点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大豆为原料的食品和饲料大幅度增加,加之受到粮食安全的约束,大豆产需缺口不断扩大。我国既是大豆生产大国,又是消费大国,近几年呈现出以下新特点:
1.1 消费需求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消费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方面转变,突出表现对肉蛋奶等蛋白质食品、植物油消费快速增长,这些增长都离不开以大豆为原料和饲料。2007年人均消费豆类食品更多。2007年人均消费肉类52公斤,比1978年的9.1公斤增长471.4%;水产品36公斤,比1978年的4.9公斤增长634.7%,说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除了豆类食品大量增加外,饲料需求量也急剧扩大,大豆豆粕消费总量三分之二用于饲料。随着畜牧业的发展,豆粕需求量还会增加。
1.2 我国大豆产业已被外企控制
1.2.1 进口大豆迅速增加。1985-1995年,我国平均年进口量为8万吨,出口为119万吨,出口量是进口量的15倍;2000年进口1042万吨,出口21万吨;2003年进口2074万吨,出口26.7万吨;2007年进口3082万吨,出口46万吨;2008年进口3744万吨,出口46.64万吨;估计2009年大豆进口量还会增加,进口将是出口的80倍。目前,我国大豆进口量已占全球贸易量的45%左右。
1.2.2 国外的加工企业控制我国大豆产业。由于我国大豆大量进口,国外加工企业不断涌入并在我国东南沿海形成了大豆加工企业群。这些企业规模大,设备先进,80%以上的进口大豆由外企控制加工,使我国绝大部分加工企业被跨国粮商兼并或入股成为大型的股份企业,控制我国大豆生产、加工、销售和质量多个环节。
1.3 我国大豆品种量多、质优,增产潜力大
我国是世界大豆品种资源大国,据统计,现在拥有审定品种1 100多个,生产中常用的品种有300多个,有些良种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其中,高油大豆含油率21.5%以上的品种有205个,占已审定品种的18.6%,有的含油率高达24.61%;高蛋白质含量45%以上的品种有103个,占已审定品种的9.4%,有的蛋白含量达到51.97%;高产大豆品种一般亩产都在180公斤以上,中黄35号亩产达到了371.8公斤。从生产实践来看,黑龙江农垦1 000多万亩大豆,2002-2007年年均亩产为168.7公斤,高产项目区亩产达到194.3公斤;2008年全区大豆平均亩产达到173.6公斤,高于世界大豆平均亩产161.3公斤,也高于美国亩产170.0公斤。这些都说明,我国大豆产业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没有出路,我国大豆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产量上潜力都是很大的。
1.4 我国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品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我国年均生产的1500万~1600万吨大豆都是非转基因大豆,颇受日本、欧盟等国欢迎,一般出口价格比转基因大豆价格要高20%~30%。在加工方面,国内加工非转基因大豆为主的企业数量多,分布广,带动就业面大,产品多样化,对确保就业和豆农生计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国内加工企业具有接近原料产地、运输成本低、产销对接容易等优势。目前,非转基因大豆在国内和一些国家颇受欢迎,共同认为非转基因大豆是安全产品,其发展势头很好。
2 充分发挥良种和栽培技术的增产作用
振兴我国大豆产业既有体制机制创新问题,也有科技进步问题。从长远来看,科技进步将是影响大豆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央领导指出,今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资源开发转变”。这就为振兴我国大豆产业指明了方向。专家研究表明,在粮食增产四要素中,粮食增产科技进步贡献率品种为33.4%,栽培技术为34.8%。也就是说,采用良种和栽培技术其增产贡献率为68.2%。目前,我国大豆生产在良种和栽培技术方面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品种混杂、栽培技术不配套等问题的存在既是发展大豆生产的主要障碍,也是今后发展大豆生产的潜力所在。
2.1 调整优化大豆区域布局
我国绝大多数农区都适合发展大豆生产。目前,东北北部地区增加大豆种植面积的可能性不大,应调整结构,扩大轮作比重,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结构,重点生产高油大豆,兼顾绿色、高蛋白食用大豆;东北中部和南部地区应适当提高大豆比重,建立玉米和大豆隔年轮作的基本种植制度,推广少(免)耕、秸秆还田和节肥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业综合效益。在黄淮海流域,应稳步恢复大豆面积,发展高蛋白大豆;在河北、山东两省大豆集中产区重点发展高油大豆,使大豆生产向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在南方地区,要大力发展间套复种,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满足当地对特色食用大豆的需要,形成商品化菜用大豆生产基地,扩大出口。根据有关部门规划,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使我国大豆年播种面积恢复到1.5亿亩,其中,北方春大豆面积稳定在8 000万亩左右,黄淮海夏大豆面积恢复到5 000万亩,南方大豆面积达到2 000万亩。全国大豆平均亩产达到150公斤,总产达到2 250万吨以上,保证食用高蛋白大豆的完全自给,油用大豆自给率达到45%以上,提高菜用大豆国际市场占有率,逐步扩大出口量。
2.2 因地制宜采用先进的栽培技术
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差异较大,优良品种只有和配套的栽培技术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现实生产力。各地生产条件不同,要求栽培技术措施也不同。北方大豆栽培主要有五种模式:
2.2.1 大豆三垄栽培技术。20世纪80年代初,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采用农机与农艺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大豆机械化高产综合配套体系,称之为“三垄”栽培技术。所谓“三垄”,是指在垄作基础上采用三种机械化操作技术:一是垄体、垄沟分期间隔深松,二是分层深施底肥,三是垄上双条精播。大豆“三垄”栽培技术改善耕层结构,扩大土壤容量,促进土壤的通透性,提高地温,协调了水、肥、气、热的关系,促进大豆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增加绿色面积,提高光能利用率。 “三垄”栽培技术较普通的垄作栽培方法增产10%以上,常年大豆亩产能稳定在165公斤以上。
2.2.2 大豆窄行密植技术。窄行密植大豆植株分布均匀,叶面积指数提高,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由于缩小行距,株距相对扩大,使植株群体根系分布均匀,增加了吸收水肥能力和范围,改善了植株营养状况。与传统的70厘米宽行距播种法相比,窄行密植可增产20%以上。
2.2.3 行间覆膜技术。采用大豆行间覆膜技术具有增温、保水两大优点。此技术应用于平播地块。干旱时平时无效降水汇集到苗的根部就变成了有效降水;雨季时撤掉覆膜,又使降水得到充分利用。黑龙江省应用行间覆膜技术,使大豆单产水平大幅度提高。示范证明,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大豆行间覆膜技术可增产30%以上。
2.2.4 大豆膜下滴灌技术。膜下滴灌技术是集覆膜技术与滴灌技术两者优点的一种新型节水灌溉技术。黑龙江大兴农场积极推广了膜下滴灌技术,与普通种植模式相比,旱田作物苗齐、苗壮、长势良好,显示较强的增产潜力。据专家介绍,膜下滴灌技术比正常灌溉节水35%~75%,亩增产可达30%。
2.2.5 大豆少作、免耕栽培技术。少作、免耕栽培技术目前在南北方都已应用。免耕栽培是一项系统、严谨、标准、规范的技术集成创新体系,具有节本增效、保护环境、减轻劳动强度等特征。免耕栽培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对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大豆少作免耕技术节省能源,省工、省力,可以保持土壤墒情,有利于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夏大豆少作免耕高产栽培技术比传统耕作技术增产10%以上,亩增收节支60元以上,生态效益也十分明显。
2.3 实施大豆专用品种产业化
经济日报曾刊登大豆协会关于把豆农组织起来,采用大豆专用品种与加工企业实施产业化经营的经验,表明采用大豆专用品种实施产业化是豆农增收的重要途径。组织合作社生产比一家一户生产大豆购买生产资料的费用可减少10%~15%,采用高产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可提高产量15%~20%。实行专用品种种植,解决了混收混存和商品质量差的问题,大豆价格可提高10%左右。综合来看,豆农可节本增收30%以上。据蛋白加工企业测算,市场混收的蛋白含量一般为38%,而专用品种蛋白含量高达42%,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每吨大豆加工净增加利润200元,增加4个百分点可多收入800元。按合同,加工企业要把增值效益50%返还给豆农,即豆农每吨大豆可返还利润400元。上述试点经验为大豆育种工作者指出了方向,培育专用品种是我们培育新品种的重要任务,选用专用品种是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
目前,全国已培育大豆高油品种205个,脂肪含量在24.61%~21.50%之间,亩产108.4~324.1公斤;高蛋白品种103个,蛋白含量在51.79%~45.00%之间,亩产105.1~232.2公斤。其中:
东北地区高油品种121个,脂肪含量在24.61%~21.50%之间,亩产123.8~210.9公斤;高蛋白品种21个,蛋白含量在47.94%~45.00%之间,亩产在137.1~205.1公斤。
黄淮地区高油品种57个,脂肪含量在23.68%~21.50%之间,亩产 136.1~206.5公斤;高蛋白品种30个,蛋白含量在 48.16%~45.00%之间,亩产140.6~202.9公斤。
长江流域高油品种17个,脂肪含量在23.70%~21.50%之间,亩产 93.8~182.4公斤;高蛋白品种42个,蛋白含量在 51.79%~45.00%,亩产91.5~182.7公斤。
鲜食大豆品种55个,亩产鲜荚530.8~968.1公斤。
特异型大豆品种6个,低豆腥味,亩产156.0~212.2公斤。
从这些高油、高蛋白品种的含量和亩产来看,说明豆农只要采用专用品种,其增产增收潜力还是很大的。实践表明,选用高产、优质专用大豆品种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豆农和企业取得双赢的关键措施。
3 建议
振兴我国大豆产业,政府支持是关键,国家应从以下三点给予支持:
3.1 加大大豆生产支持力度
实践证明,国家对玉米、水稻和小麦都实行保护收购价等支持政策,取得了明显的市场效果。当前,大豆生产所以发展不起来,其根本原因是比较效益低。建议对国产大豆不仅要实行最低收购价支持政策,同时还应采用补贴政策,使豆农每亩生产大豆纯收益不低于粮食作物平均每亩纯收入。为了避免农业生产资料涨价影响豆农生产效益,也可以按照大豆生产成本进行补贴。国家应根据我国大豆供需情况和生产、进口情况,增加一定的大豆储备,防止谷贱伤农。
3.2 加大对大豆加工企业支持力度,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大豆主产区的加工企业,多数是中小企业,生产资金和流动资金都比较紧张,贷款难问题尚未解决,建议国家应加大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在储备方面,大豆主产区的加工企业应与国储对接承担代储、储备轮换任务,储豆与储油并进。
3.3 建立东北非转基因大豆保护区
东北大豆都是非转基因的,而进口的大豆绝大部分是转基因大豆。非转基因大豆在发达国家和东南亚地区市场很畅销,价格高于转基因大豆。为了发挥我国大豆产业的优势,提高我国大豆产业的竞争力,根据大豆生产、加工和贸易的实际,建议在东北建立非转基因大豆保护区,应明确规定转基因品种不能进入非转基因区。同时,国家要加强非转基因大豆种植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隔离带,并在生产、加工、出口和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1005-2690(2010)02-0007-03
S 565.1;F 326.12
A
何艳琴(1965—),女,辽宁阜新人。1988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高级农艺师。
2009-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