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0-02-10邢玉伟王双喜

种子科技 2010年2期
关键词:黑粉黑穗病病株

邢玉伟,王双喜

(忻州市种子管理站,山西 忻州 034000)

近几年来,玉米丝黑穗病已成为北方玉米区严重病害之一,发病区域大,发病程度、发病率增高,产量损失较大,应引起高度重视。

1 病害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是由土壤带菌传病侵染植株幼苗引发的病害,侵害雌穗(果穗)和雄穗,通常于玉米抽穗后呈现症状。

雌穗被害后,果穗短粗,外观近球形,无花丝,苞叶正常,基部膨大而顶端尖,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黑粉(病菌的厚垣孢子),黑粉内有一些散乱的黑色丝状物(即寄主植物的维管束组织残余物),故名丝黑穗病。生育后期果穗苞叶破裂,散出黑粉。有的果穗受害后过度生长,无花丝,不结实,顶部为刺状。雄穗受害后小花变为黑粉包(病瘿),抽雄后散出黑粉。受害植株不产生花粉(不能形成雄蕊),植株一般矮化,有的雄穗受病原菌刺激畸形生长,雄穗成刺猬状。绝大多数病株是雌花和雄花都受害,都表现为黑穗症状,少数病株只雌花成黑穗而雄花正常,雄花成黑穗而雌花正常的很少见。

由于病原菌的侵染,有些玉米品种(或自交系)在幼苗长出六七片叶时就表现出症状:有的病苗矮化,节间缩短,呈君子兰状(矮缩丛生);有的重病苗分蘖增多,株形呈灌丛状(簇状);有的病苗心叶扭曲(株形弯曲),茎秆下粗上细,呈鞭状;有的幼苗叶片上出现黄白条纹(黄条形)等症状。

2 发生条件

玉米丝黑穗病是由土壤带菌传病为主的苗期侵染的病害,特别是幼芽期胚芽侵染率最高。初侵染源主要来自于散落在土壤里和混入粪肥中及沾附在种子表面越冬的病源菌冬孢子。病害的发生发展决定于土壤内越冬菌源数量、播种出苗期(病菌侵入期)的土壤条件(温、湿度)、气候条件、品种抗病性以及栽培技术措施等因素的影响。

2.1 菌源数量

多年连作重茬导致土壤中菌源数量大量累积,环境条件适宜即可发病。加之,不及时拔除病苗和不及时摘除病穗黑粉灰包,带菌秸秆归田,病株病穗作饲料喂养牲畜,带菌农家肥施入田块,收获后未及时处理的病株病穗残体的留存,秋天不深耕灭菌等,这些不良人为因素造成病源菌数量相应增加,病害相应加重。

2.2 环境条件差

玉米丝黑穗病是幼苗期侵染的病害,从种子萌发到七叶期对玉米幼根、幼芽都可能侵染,其中尤以胚芽侵染为主,分生区为有效侵染点。侵染高峰从临近出苗到三叶期,随着植株生长,最后于成熟期侵染穗部成为黑粉,即病原菌冬孢子。病菌冬孢子侵染幼苗的适宜温度为21~28℃,土壤含水量较低或中等含水量。玉米播种至出苗的土壤温、湿条件与发病关系密切,土壤温、湿度对玉米种子发芽生长和病原菌冬孢子的萌发有直接影响,幼苗生长的适温与病原菌冬孢子萌发的适温大致相一致。当种子发芽时病菌萌发,开始侵染幼苗。春季干旱利于侵染发病;春天气温偏低,光照不足,幼苗生长缓慢,侵染时间延长,亦可加重侵染;下湿地、阴凉地光照差、温度低,病害重于光照充足、温度较高的地块。

2.3 品种抗性弱

当前种植的玉米品种,高抗丝黑穗病的极少,对丝黑穗病免疫的品种尚未问世,但不同品种之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在土壤带菌量相同、其他环境条件一致的前提下,抗病性好的品种发病率相对低,抗病性差的品种发病率相对高。因此,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品种抗病性的强弱是一个重要因素。

2.4 栽培管理方法不当

栽培管理方法不当。如耕作粗放,播种质量差,播种过早、过深、覆土过厚导致出苗慢,侵染时间长,增加发病几率;留苗密度不适当,施肥浇水不合理、不及时,偏施氮肥,土壤水肥不平衡等不良栽培方法,使苗情长势弱,自身抗性差,这也是造成病害加重的因素之一。

3 防治方法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流行主要由种植品种、土壤菌源量、环境条件(土壤条件、气候条件)、栽培管理等因素引发。因此,在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上,应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农业技术措施及化学防治(药剂处理)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减少初侵染源,促进玉米健壮生长。

3.1 种植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也是最根本的防治措施,这样既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同时又有利于保持生态环境。轻病地块种植抗病性好的品种,重病地块种植高抗型品种,同时结合当地当时生产实际采取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尽快淘汰既感病又无独特优良性状的品种,对于高感丝黑穗病品种要严格把关,不予审定,不得引种与推广。

3.2 提高栽培管理技术

(1)避免连作。玉米丝黑穗病原菌厚垣冬孢子在土壤中生活力为3~5年,至第三年仍可侵染致病,因而连作地块的发病程度重于轮作地块,连作年限越长发病程序越重。尤其是感病品种的连作种植,土壤中的菌源量累积越多。实行轮作倒茬,避免连作,是减少和控制土壤中菌源数量,减少初侵染源,减轻病害发生的在效措施;同时也可调节土壤养分水分,起到用地养地的效果,改变生态条件,改变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一般轮作三年以上才能达到防病的效果,但轮作一二年也可起到明显减轻病害的作用。

(2)拔病株、摘病包。玉米丝黑穗病的典型症状一般要到抽穗期才可表现,但由于受病菌的侵染,有部分感病植株幼苗期即可表现出症状。在出苗后结合中耕锄草,根据病害症状特点及时拔除病株、弱苗、畸形苗,留壮苗;植株抽出雄穗后症状明显,在雄穗齐穗期病穗黑粉包尚未破裂时及时摘除病雄穗灰包,并带出田外深埋,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遗落存留和在田间的扩散,以减少越冬菌源。

(3)焚残灭菌,及时秋深耕。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株、病穗、病叶、病根残体,携出地外焚烧,清洁田园。玉米秸秆也要焚烧或妥善处理,不要留在田间。及时深秋耕灭菌晒垡,减少土壤菌源量,减轻下一年侵染源,减轻发病率。

(4)加强水肥管理。播前浇好底墒水,保持土壤墒情良好。施用不带病残体组织的粪肥作基肥,减少土壤侵染源。根据品种生长发育需要,适时追肥浇水,注意氮、磷、钾肥料合理搭配,增施有机肥,保持土壤水肥平衡,改善土壤结构,改善土壤酸碱度,提高土壤肥力。不偏施氮肥,防止玉米狂长。注意不要用病株病穗作饲料饲草喂养牲畜,以防止牲畜消化后的带菌粪肥传入土壤,减少土壤的侵染来源,以利于玉米植株健状生长,增加自身抗病能力。

(5)改进提高播种质量。精耕细作,提高和改进播种质量。避开低温适期播种,播种不宜过早,促进种子发芽早,出苗快。播种不宜过深,根据土壤墒情灵活掌握播种深度。遇干旱年份又无灌溉条件的地块,抢墒播种要适期早播,探墒播种要浅覆土。地膜覆盖有增温保墒作用,可根据当地病害、种植品种等生产实际采用地膜覆盖种植的方法。出苗后勤中耕,多中耕。这些措施都可缩短病菌侵染时间,减少病菌侵染机会,促使玉米植株健壮生长,增加抗性减轻病害侵染。

3.3 化学防治

合理使用种衣剂对玉米丝黑穗病有明显的防治效果,但目前市场上种衣剂品种很多,一定要根据不同的防治对象正确选择品种,严防使用不当产生药害。

3.4 选育抗病新品种

运用农业技术和化学农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这只是针对当前种植的玉米品种不抗丝黑穗病所采取的措施,但这些防治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和流行,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才是最根本的有效防治措施。在当前情况下,应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提高和加强栽培管理技术,合理应用农药防治,同时,应加强宣传,使农民朋友多了解掌握一些有关玉米丝黑穗病的知识,提高预防玉米丝黑穗病的认识,以有效地减少和控制病害的发生与发展,使玉米丝黑穗病逐年减轻,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农业科研育种单位应加大力度,协作攻关,尽快选育出高抗玉米丝黑穗病的优良新品种。

猜你喜欢

黑粉黑穗病病株
甘蔗重要亲本田间自然抗黑穗病测定
云南省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大理试验点结果分析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辣椒青枯病防治效果试验
23个甘蔗品种对甘蔗黑穗病的抗性测定
来呀,互相伤害呀!
袁姗姗:我想跟“黑粉”谈谈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