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渭北旱塬油菜生产的技术措施
2010-02-09李玲
李 玲
(铜川市种子管理站,陕西铜川 727031)
渭北旱塬是我省重要的油菜产区之一,常年种植油菜六七十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35%左右,具有亩产200 kg以上的生产潜力,但实际产量却低而不稳。分析其原因,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占渭北油菜总面积70%的白菜型油菜虽然耐寒,但不抗病虫,且生产潜力不大;二是土壤瘠薄,氮磷俱缺,缺磷更突出,抗御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三是栽培管理粗放,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加上秋末和早春时有冻害发生、冬春降水较少、干旱频繁发生等不利气候影响,严重制约了渭北油菜生产的发展和产量水平的提高。为了寻求渭北旱塬油菜生产的发展出路,我省科研育种和推广部门经过长期的大量的研究探索和生产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宜渭北旱塬甘蓝型油菜高产、稳产栽培技术。
1 积极推广甘蓝型油菜种植
实践证明,一般年份限制渭北油菜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就是缺乏一个能抗御复杂多变气候和病虫害的优良品种。据陕西省特作所调查,从全国各地引进的210个白菜型油菜材料中,没有找到一个抗病毒的抗源材料,单纯通过白菜型油菜本身解决其抗病毒病的问题是比较困难的。甘蓝型油菜则具备较强的抗病毒病的能力,又具有高产、稳产的特性,只是耐寒性较差,但可以通过育种途径和采取防寒保暖栽培措施加以提高。因此,要解决渭北油菜高产、稳产的品种问题,就必须从甘蓝型油菜入手,积极选育和大力推广适合渭北不同区域种植的甘蓝型油菜及其防冻为中心的综合配套栽培技术。以品种为突破口,选用我省科研单位自己育成的抗寒、抗旱、抗病、高产、优质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如单杂1号、甘杂1号等,推广以防冻保苗为主要内容的配套栽培技术,实行良种良法相配套。该项目的实施,使得渭北旱原甘蓝型油菜的种植比重由实施前的30%提高到2009年的80%。甘蓝型油菜的种植界限,海拔高度由以前的700 m左右提高到1 200 m的地区。这不仅加速了渭北旱塬油菜品种类型的更新换代和栽培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且打破了长期以来渭北油菜产量低而不稳的局面。
2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品种
品种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实践证明,近几年来我省新育成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如单杂1号等,只要采取配套栽培技术,在各自的适宜地区安全越冬是不成问题的,增产也是十分显著的。
目前,渭北旱塬甘蓝品种合理布局是:海拔700~900 m的地区大力推广单杂1号;海拔900~1 100 m的地区以白菜型油菜为主,适当扩大甘杂1号、单杂1号的种植面积。
3 全面普及适期沟播技术
沟播有利于积雨蓄墒,提高地温和冬苫培土,提高越冬保苗效果十分显著,尤其对渭北旱塬种植甘蓝型油菜作用更突出。一般在同等条件下,适期沟播的较平播的增产20%以上。具体要求是:海拔800 m以下地区一般在9月1-5日播种,800 m以上地区一般在8月25-30日播种,用犁开沟,沟深 10 cm左右,顺沟溜种后盖土2~3 cm,并保留垄沟。
4 以底肥为主进行配方施肥
在适当提高施肥量的基础上,以底肥、有机肥为主,施足氮肥,增施磷肥,氮磷比为1.0∶1.0~1.5∶1.0。有机肥在深翻前施入,磷肥和70%的氮肥结合播前浅耕跟犁溜施,30%氮肥苗期冬前追施。一般亩施有机肥 3 000 ~ 4 000 kg,磷肥(P2O5)6 ~ 8 kg。 从试验调查:不施肥的冬前弱苗越冬死苗率高达79%,单一施氮和单一施磷越冬死苗率都较高,尤以单一施氮更严重,为67%。
5 及时定苗,合理密植
及时定苗能有效地避免荒苗和出现高脚苗,是培育壮苗的一项重要措施。一般要求三叶期一次定苗,最迟不能超过五叶期。
留苗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冬前壮苗的形成,从而与越冬死苗关系十分密切。一般要求水地亩留苗1.0万 ~1.2万株,旱肥地1.2万 ~1.4万株,旱薄地及迟播弱苗地1.4万~1.6万株。
6 冬苫培土
据调查,冬苫5 cm土层最低地温比未冬苫的的高2.1~2.5℃,冬苫的较未冬苫的土壤含水量0~5 cm土层高2.64%~3.17%。
冬苫具有增温保墒和保叶防冻的综合作用,能够防止低温和寒风对油菜根茎的直接侵袭,有效地缓解了根茎周围温度的急剧变化,对减轻油菜冻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渭北旱塬甘蓝型油菜栽培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关键措施,尤其对弱苗作用更大。冬苫要推行培土壅根不封顶技术,实行沟种垄作,海拔1 000 m以上地区在大冻前可“轻戴帽”3~5 cm,春季气温回升到3℃时及时扒掉“戴帽”的盖苗土,但不露根茎,以防倒春寒的危害。
7 积极应用多效化控技术
多效唑具有调节油菜生长发育、控制冬前抽薹和过旺生长的功能,并能增强油菜抗旱耐冻能力,提高越冬保苗率。甘蓝型油菜喷施多效唑后叶色变深,最大叶面积减少,苗期高度降低,冬前抽薹率降低,叶片数增加,根茎粗增加,到越冬完全匍匐地表,形似渭北白菜型油菜,冬前植株旺长现象完全得到控制。
在多效唑的喷施浓度上,以100mg/kg~150mg/kg为宜,且旺苗浓度取上限,弱苗可以不喷。在多效唑的喷施时期上,以七八叶期最好,但早期及呈旺苗地可适当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