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
2010-02-09冯立毅
李 诚,冯立毅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
李 诚,冯立毅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80例患者分A、B两组,A组采用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华法林等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结合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中药治疗。结果:A组治愈18例,显效12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75.0%。B组治愈22例,显效14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显著疗效。
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西医结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80例,半随机分为A、B两组各40例,A组男16例,女24例。年龄23~78岁,平均(43.5±10.2)岁。发病至入院1~15 d,平均(9.1± 5.4)d。左下肢18例,右下肢13例,双下肢9例。B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19~75岁,平均(42.3± 11.3)岁。发病至入院1~15 d,平均 (8.2±6.3)d。左下肢15例,右下肢17例,双下肢8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上均有可比性(P>0.05)。1.2 临床表现 均发病急骤,患肢有胀痛或剧痛,股三角区或小腿有明显压痛,患肢浅静脉曲张,全身反应较轻,体温升高多不超过38.5℃。
1.3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安静,绝对卧床休息。患肢抬高30°左右,忌挤压、热敷,食清淡易消化食物。A组:尿激酶20万U、生理盐水250 mL,由患肢足背静脉穿刺滴入,每12 h 1次,连用5 d。滴入时患肢踝上扎止血带阻断浅静脉,以使药液进入深静脉。低分子肝素钙针5 000 U脐周皮下注射,每12 h 1次,连用2 d。5 d后加服华法林2.5 mg,1次/d,连服2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滴,1次/d,连用2周。治疗期间应监测凝血功能及血小板的变化情况,随时调整药物及药量。
B组:在A组基础上辅以中药治疗,以化瘀通络为主。药用川芎10 g,丹皮15 g,当归15 g,生地10 g,赤芍10 g,丹参15 g,水蛭13 g,川牛膝15 g木瓜10 g。早期加苍术10 g、黄柏10 g、泽兰20 g、防己20 g、薏米仁30 g,以清热利湿,行气消肿;后期加党参20 g、白术12 g、茯苓10 g、甘草10 g、泽兰10 g、仙茅12 g、以利湿化瘀,温阳健脾。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服2~8周。
1.4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患肢皮温、色泽恢复正常,Homas征(-);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肿痛消失,行走站立后轻度水肿,Homas征(-);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相同。将治愈和显效统称为有效率。
1.5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治疗结果
A组40例中治愈 18例,显效 12例,无效 10例,有效率为75.0%。B组治愈22例,显效14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2.5%。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1,P<0.05)。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Virehow提出其病因与患肢局部血流缓慢、血管内膜损伤、血液高凝状态三大因素有关。各种手术后、创伤与骨折、产后、血栓性浅静脉炎、恶性肿瘤及长期卧床的慢性疾病,是导致该病形成的主要诱因[2]。中医认为,本病属于“脉痹”、“股肿”、“血瘀症”等范畴,活血化瘀疗法在临床中应充分应用[3]。DVT诊断一经明确,在没有条件开展手术取栓、DSA下导管直接溶栓滤及网、支架置入等先进治疗手段时,尽早实施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
本研究发现,单纯西药治疗组好转率为75.0%,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转率为92.5%,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明显好与单纯西药治疗(χ2=4.501,P<0.05)。尿激酶作为纤溶药物,可以溶解新鲜血栓,但它并不能渗入血栓内,因而不能溶解陈旧血栓。低分子右旋糖酐能使已经聚集的红细胞和血小板解集,抑制凝血因子Ⅰ的激活,使凝血因子Ⅱ和Ⅷ活性降低,从而防止血栓形成。肝素作为抗凝剂虽不能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但它通过延长凝血时间可以防止血栓滋长、繁衍和再发。另外,肝素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2%~5%,口服抗凝剂每年大出血的风险约3%,因而需要在严密监护下慎重使用。鉴于西药的局限性,我们采用中西医疗法,充分发挥中药双向调节的特点,运用验方四物汤加水蛭、丹参、川牛膝等活血通络,佐以泽兰、薏米仁等清热利湿。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当归、丹参等多种中药均能使血管外周阻力降低,局部微循环改善,而且还有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释放、溶栓等作用[4]。此方量大力专,与尿激酶等西药合用,能产生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既减少了尿激酶、肝素等溶栓抗凝药物的用量,又降低了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减少了监测凝血功能的检验次数[5],为患者节省了住院时间和费用,效果满意。
[1]张柏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和预后的几个问题[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6,21(2):81.
[2]侯玉芬,张玥,程志新,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20例病因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6,12(3):214.
[3]陈伯楠,侯玉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辩证论治[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6,12(5):437.
[4]李风文,张立石,刘红,等.水蛭、丹参及其复方对血瘀大鼠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10):703.
[5]崔书克,刘成藏.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20例[J].河南中医,2002,22(2):43.
(收稿:2009-05-10 修回:2009-10-26)
(责任编辑 侯玉芬)
R654.4
A
1007-6948(2010)02-0221-02人们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the lower limbs,DVT)的认识已有近200年的历史。20世纪30年代以前,DVT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卧床休息和抬高患肢;60年代以后,手术取栓、抗凝与溶栓治疗相继用于临床;到了20世纪末,随着导管直接溶栓、球囊导管扩张和支架置入等介入技术的出现,为DVT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方法[1]。我院2004年5月—2009年2月共收治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80例,经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浙江省宁波市颐康医院普外科(宁波315040)
李诚,Tel:0574-87901803,E-mail:lic@nbhtz.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