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蚜虫对夏播玉米制种的危害
2010-02-09范慧霞刘振宁
王 鹏 ,王 英 ,范慧霞 ,刘振宁
(1.肥城市良种示范繁殖农场,山东 肥城 271604;2.潮泉镇政府;3.边院镇政府 )
玉米蚜虫学名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属同翅目蚜科,俗名腻虫、麦蚰,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
1 发生时期和危害特点
1.1 发生时期:时间隔离是玉米制种与大田玉米花期隔离的主要方法,当前制种单位多数采用晚播15天左右,错过普通玉米的花期,从而实现隔离。在山东,玉米蚜虫苗期开始危害,6月下旬玉米出苗后有翅胎生雌蚜在玉米叶片背面为害繁殖,虫口密度升高以后逐步向玉米上部蔓延,同时产生有翅胎生雌蚜向附近株上扩散;到玉米大喇叭口末期蚜量迅速增加,扬花期蚜量猛增,在玉米上部叶片和雄花上群集为害;8月上旬正是制种田玉米抽穗期,玉米蚜虫多群集在新叶及幼嫩雄穗内危害,条件适宜时为害持续到9月中下旬玉米成熟前。
1.2 危害特点:玉米雌穗是由腋芽发育而成的,着生于茎秆中上部的叶腋间,受精后即成为果穗。8月上旬是夏播玉米制种抽穗开花期,玉米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和养分,正遇玉米蚜繁殖盛期,玉米蚜虫、若蚜刺吸植物组织汁液,导致叶片失绿变黄,叶片分泌蜜露,产生黑色霉状物。玉米蚜虫刺吸使光合累计有机物质减少、流失,养分不能输送给果穗,幼穗因缺乏营养物质而不发育,影响雌穗发育,造成空秆。严重时7天左右,茎秆部分有浅红变黑,逐渐整株枯死。
2 防治方法
2.1 药剂防治:父本雄穗花粉的多少直接影响制种产量的高低,蚜虫发生严重,不但严重吸食养分,而且破坏父本雄穗花粉,无法散粉授精,使一些茎秆及幼穗萎缩,花粉减少,造成减产。当发现中心蚜株,可喷施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当蚜株率达到30% ~40%,出现“起油株(蜜露)时,应进行全田普治。父本行也可在小喇叭口期至大喇叭口期多防治几次,及时有效地防治病虫。在玉米喇叭口期,用呋喃丹、杀螟粒等颗粒剂丢心,可防治玉米蚜虫,兼治玉米螟、盲蝽象等。在抽雄出穗吐丝期,用绿色功夫、氧化乐果适期防治蚜虫、玉米螟等,可减少病虫为害,提高受粉率,增加粒数粒重,有效地预防秃顶空秆的发生。也可选用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3 5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每亩8~10 g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每亩10~15 g兑水45 kg喷雾防治。病虫害严重时,因种子非食用产品,可施用剧毒农药甲拌磷。
2.2 农业防治:加强栽培管理,采用摸苞去雄,避免氮肥施用过多,减少植株糖分对玉米蚜虫的吸引。抽穗前进行摸苞去雄,一方面可减少养分消耗,促进雌穗早抽丝,提高产量;另一方面可防止母本散粉,保证种子质量,是当前提高玉米制种产量质量采取的主要方法。结合摸苞去雄及时发现被害蚜株,母本带叶摸苞集中掩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