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粒黑粉病在杂交水稻制种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
2010-02-09康艳琼李开平
康艳琼,李 勇,李开平
(1.景谷县土肥站,云南 景谷 666400;2.景谷县芒果站;3.景谷县种子站 )
稻粒黑粉病在杂交水稻制种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
康艳琼1,李 勇2,李开平3
(1.景谷县土肥站,云南 景谷 666400;2.景谷县芒果站;3.景谷县种子站 )
稻粒黑粉病在杂交水稻制种中是最常见的危害最普遍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年份病粒率为5%左右,重病年达25%以上,造成制种减产,直接影响着制种质量和产量。本文就其发病规律及诱发病害产生的相关因素分析探讨,并针对景谷县制种区域的气候特点提出系列防治措施。
杂交水稻;制种;稻粒黑粉;发生特点;防治对策
稻粒黑粉病俗称黑穗病,对一般常规水稻来说,很少发生危害或危害较轻,难以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杂交水稻的推广,稻粒黑粉病发生日趋严重,尤其在杂交水稻制种上表现更为严重,已成为杂交水稻制种田的首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种子的质量和产量。笔者在生产一线长期从事杂交水稻制种工作,现根据我县气候特点,结合实践经验,对影响杂交水稻制种产量和质量的稻粒黑粉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作初步探讨,以供参考。
1 稻粒黑粉病在制种田的发病规律
稻粒黑粉病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病害,只危害谷粒,只有当水稻成熟时才能发现病害的存在。受病的谷粒外观呈污绿色或污黄色 (经水浸泡的病粒更加清楚),在内外壳之间有时有一黑色的舌状物伸出。病粒内充满黑色粉末,病粒裂开后,黑粉散出,这就是病菌的厚垣孢子。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和种子表面潜伏越冬,种子上的病菌是主要的侵染源之一,但以土壤表面的菌源侵染为主。当次年水稻开花、灌浆时,厚垣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及次生小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水稻上,水稻开花时病菌侵入花蕾,危害花器、子房或细嫩的谷粒,病菌菌丝在谷粒内蔓延,使米粒不能形成;后期病菌又以厚垣孢子在病粒内或病粒破裂而粘附到健粒上或落入土壤中越冬。水稻从抽穗到乳熟期,特别是开花至乳熟期最易感染此病,但以盛花期为主;一天中又以湿度最大的傍晚和夜间侵染为主。侵入后潜伏期一般为17~21天,最短仅有13天。开颖时间长、开颖角度大、柱头外露率高的不育系发病率最高,如D297A、Ⅱ-32A等。
2 发病主要条件分析
2.1 不育系对稻粒黑粉病发病轻重的影响
稻粒黑粉病主要发生在不育系上,其发病的轻重与不育系的开花习性和生理抗性有关。高产制种要求不育系具有开花时间长、开颖角度大、柱头外露率高等特征,然而正是这些高产特征最有利于病菌的侵染。据调查,在制种区域内,珍汕97A×明恢63发病率一般只有5%~10%,特殊年份如花期遇阴雨发病率才会上升至10%以上;而D297A×明恢63正常年份的发病率为10%~15%,花期遇阴雨年份发病率上升至25%以上。所以,因不育系开花习性及抗性的不同,其发病程度有着极大的差异。
2.2 恢复系花粉量对稻粒黑粉病发病轻重的影响
不育系开花张颖时间的长短与接受外来恢复系花粉量的多少和时间密切相关。若一开花就接受到恢复系花粉,闭颖就快,病菌侵染的几率就大大减小。相反,若开花后恢复系花粉量少,授粉时间短,则不育系张颖时间将延长,从而增加了病菌侵染的机会。因此,恢复系花粉量的多少对不育系发病程度有很大影响,高产组合发病轻低产组合发病高就是这一道理。
2.3 赤霉素对稻粒黑粉病发病轻重的影响
喷施赤霉素是杂交水稻制种夺取高产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正确喷施赤霉素不但能解除包颈,改善亲本授粉态势,而且具有促进不育系开颖角度增大,延长开花时间,提高柱头外露率的作用。然而,不育系的这些特性又恰巧给病菌的侵染提供了机会。因此,赤霉素使用技术正确与否,对发病程度和产量有着重大的影响。
2.4 穗层、着粒位置对稻粒黑粉病发生轻重的影响
2001年在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对制种组合汕优63调查,随机取样5点,每样点面积1 m2。调查结果表明,荫蔽度大、通风透光性较差的中、下部穗层穗粒发病率为14.6%,比通风透光性好的上部穗层发病率高出10.7个百分点;高位迟发分蘖的穗粒发病率18.9%,比主茎发病率高出13.5个百分点;第二次枝梗的发病率比第一次枝梗的发病率高出5.8个百分点。因此,发病轻重除了与开花习性及营养条件有关外,田间荫蔽程度、棵间湿度及群体通风透光性等均与发病轻重有很大关系。
2.5 气候对稻粒黑粉病发生轻重的影响
杂交水稻制种抽穗扬花期时所遇的天气与病害发生最为密切。制种花期如遇阴雨天气,在湿度大、光照不足的情况下最易使病菌孢子萌发,形成侵染危害。如2000年我县制种基地在6月10-12日盛花期期间连续3天遇阴雨,导致当年制种汕优63、D优63、Ⅱ优63、D优10等4个组合严重发病,发病率分别为10.1%、13.9%、11.2%、25.4%,严重地影响了制种产量和质量。
2.6 栽培管理技术对稻粒黑粉病发生轻重的影响
在杂交水稻制种田上栽培密度过大,不适时晒田控苗,易使群体失控,通风透光性变差,湿度增大;氮肥使用不当,过量、过迟,导致茎秆细嫩,群体抗性变劣,无效分蘖增多,通风透光不良,花遇差,父本花粉量不足,都有利于稻粒黑粉病的侵染危害。
3 防治对策
3.1 选用抗性好的制种组合
由于不育系之间存在着开花习性及颖壳闭合特性的不同,其抗性有很大差异。据多年制种观察,一般情况下,珍汕97A抗性最强,其次是冈 46A、Ⅱ-32A、D汕A,最弱的是D297A。因此,在制种生产实践上,各组合制种面积要合理搭配,尽量选用抗性好的组合制种,减少抗性弱的组合制种,防遇不良天气造成重大损失。
3.2 土壤消毒及病草处理
土壤及残留田间的病草是厚垣孢子主要越冬场所之一。在制种田翻耕前,每亩撒施生石灰50 kg或用2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土壤消毒杀菌。残留田间的病草不能直接还田,要通过处理后才能用作肥料。
3.3 种子消毒处理,清除病粒,减少种子带菌
3.3.1 晒种。在种子浸泡催芽前通过日光照晒5~6 h,可杀死附于种子表面上的部分病菌,并可激活种子内各种生化酶的活性,促进种子萌发。
3.3.2 盐水选种。种子照晒后放入盐水选种,把病、秕粒清除。方法是将亲本种子倒入盛有8%~10%的盐水容器中,反复搅拌多次,待籽粒饱满的无病种子下沉后,捞出浮在水面的病、秕粒,达到减少侵染源的目的。
3.3.3 药剂侵种处理。将盐水选种后的种子用清水洗净,用温水浸种12 h,让孢子萌发,然后用20%强氯精200倍液浸种12 h或用50%多菌灵可湿粉剂500倍液浸种10~12 h,取出洗净再催芽播种,可起到消毒杀菌效果,以减轻发病率。同时,用强氯精浸种消毒,还可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增强小秧的抗逆性。
3.4 选择最佳抽穗扬花期
选择最佳抽穗扬花期是防治稻粒黑粉病,提高制种产量和质量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在1997年前,我县抽穗扬花期安排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此时期是我县阴雨最多、湿度最大的时段,稻粒黑粉病发生危害十分严重,制种产量和质量一直难以提高。为此,根据我县30年来的气象资料,结合制种所需要的温湿度条件和制种所集累的资料,通过认真分析研究,从1998年后重新确定我县最佳抽穗扬花期为6月1日至6月10日期间,此时段平均气温24.5℃,降水25.2 mm,相对湿度75%~78%,有短时阵雨,无连续阴雨保证率92%。据当年制种抽样调查,汕优63病粒率为1.1%,D优63病粒率为4.2%,Ⅱ优63病粒率为2.1%,Ⅱ优6078病粒率为1.3%,平均亩产量达215.5 kg,不仅保证了种子质量,而且提高了制种产量。
3.5 保健栽培
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是保健栽培的关键。制种田父母本行比实行2∶18~2∶20,亩基本苗父本保证7 000~7 200株,母本保证10万 ~15万。在管水上,采取“浅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蘖、够苗晒田、干湿壮籽、孕穗深水、施肥水不干”的原则。在施肥上,应采取“早施、重施底肥,适氮增磷钾,适时适量追肥”的办法。在栽前一二天,亩施腐熟农家肥或糖泥肥1 000 kg,水稻专用复合肥40kg做基肥。父母本栽后5天,亩追施尿素10~15kg。;父本栽后7天,每亩用水稻专用复合肥10kg拌农家肥1 500 kg做成球肥深施于父本行间。母本幼穗分化肥根据后期苗情长势决定用量,一般掌握在每亩6~7kg。这样才能促进父母本平衡、健壮生长,增强自身抗病力,达到花期相遇,提高制种产量和质量。
3.6 合理施用赤霉素,改善父母本穗层结构,提高通风透光性
实践证明,喷施赤霉素若方法不当,对发病程度有很大影响。喷施剂量过少或喷施时间过迟,则包颈严重,造成花粉传播不畅和田间荫蔽;剂量过大或喷施时间过早,则造成部分种子闭颖不好,植株过高,茎秆细嫩,抗病力下降。因此,赤霉素的喷施应根据不同组合特性,以改善母本异交结实率为主要目的,并兼顾防病为基础。在花期相遇下,赤霉素喷施方法上应坚持适时、适量的原则,每亩总用量控制在籼稻制种18 g,粳稻制种8 g,分三次使用。采取这种方法施用赤霉素,可避免因赤霉素施用方法不当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并利于提高田间群体的通风透光性,降低发病几率。
3.7 药剂防治
在制种上,药物防治主要反映在增产效果上。由于该病发生在母本受精结实的籽粒内,药剂防治既能杀死病菌,但同时又能抑制异交受精或籽粒发育,两者很难一致。因此,在药物防治上,要注意掌握好四个要点:一是选用对口药剂,做到既可防病,减少病粒率,又不影响异交结实率的提高。目前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有克黑净,其次是2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二是喷药时间应掌握在大多数母本颖壳关闭之后的下午6点左右进行,以免杀伤柱头,降低其活力。三是喷药时期应选择在母本始花期、盛花期及灌浆期。四是药剂亩用量应掌握在克黑净水剂100~150 g,辅剂250 ml,兑水25 kg喷施,或用20%多菌灵100 g,兑水50 kg喷施,可起到较好的防病效果。
[1]田大成.水稻异交栽培学[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91.
[2]周育俊.稻粒黑粉病的药剂防治[J].种子世界,1978,(4).
[3]罗德祥.不同药剂对稻粒黑粉病防治效果比较[J].种子世界,1993,(2).
1005-2690(2010)01-0027-03
S 435.111.4+6
A
2009-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