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社区老年健康第二章 常见老年病
2010-02-09林继超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101300
林继超 杨 静 (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 101300)
本章所包括的疾病有些在本讲座以往的章节中已经涉及,本章将从老年病的角度再次提出,旨在突出老年人患该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特点。
第一节 老年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导致心血管病的重要因素,也是老年人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我国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40%左右,是成年人的4~5倍。我国老年女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男性。
一、临床特点
1.血压波动范围大
老年人血压波动范围明显大于成年人,老年女性收缩压波动更明显。老年人一天当中收缩压可波动40~80mmHg,舒张压可波动20~40mmHg。波动范围冬季较大,夏季较小。由于老年人血压波动范围大,在选择降压药物时更应谨慎。
2.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较为多见
老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占50%以上,且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多,是老年人高血压最常见的类型。收缩压增高,舒张压不变或下降,脉压增大(其原因是大动脉弹性降低),这将进一步加重动脉壁的损伤,增加出现心血管突发事件的机会。
3.并发症较多
老年人高血压并发症发生率约40%,明显高于成年人(约20%)。由高血压直接导致的并发症有脑出血、左心衰竭、高血压脑病、肾衰竭等,因高血压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的并发症有冠心病,脑血栓等。
4.致残率、致死率高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明显高于成年人。老年高血压病病死率约13%,成年人仅为7%左右。死亡原因:脑卒中居首位,其次为心衰,肾衰竭居第三位。老年脑卒中存活者约70%以上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
二、老年高血压病诊断标准
①年龄≥60岁;②连续3次非同日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③可排除假性与继发性高血压。
三、治疗特点
1.强调积极治疗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积极降压治疗,患者将明显受益,出现心血管意外的危险性明显下降。但治疗应谨慎,要求收缩压降至140mmHg,而舒张压不得低于70mmHg。否则,舒张压过低,将导致心、脑等重要器官灌流不足,出现心绞痛或脑供血不足。
2.应强调非药物治疗
高钠饮食、饮酒、肥胖是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对老年人的影响更大。临床资料表明,通过单纯限钠、戒酒、减肥常可使老年高血压有所下降。因此,非药物治疗也很重要。
3.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
(1)治疗老年高血压应避免使用的药物:①作用较强的利尿药:因其减少血容量;②神经节阻断药、α受体阻滞药,因其易导致体位性低血压;③利血平、可乐定等中枢性降压药,因其可导致抑郁、健忘等症状。
(2)使用降压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避免血压下降过快、过低,导致心、脑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
(3)根据具体病情选择降压药物:例如:①伴有冠心病心肌梗死者,宜选用β受体阻滞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长效钙拮抗药;②有左心室肥大者选用ACEI、钙拮抗药;③伴心衰者选用ACEI、利尿药,卡维地洛;④伴糖尿病、糖尿病肾病、肾功不全者首选ACEI。
(4)使用降压药以长效制剂为主,降压平稳,血压波动较小,而且对心脑肾有保护作用。
(5)采用顺序疗法:使用一种降压药疗效不佳时,更换另一种,仍无效,再换一种。
第二节 老年冠心病
冠心病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60~70岁达到高峰。老年冠心病有症状者仅占10~30%,大部分为无症状者。病理学资料显示:老年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成年人更严重,多支病变更多见。
一、临床特点
(一)老年人心绞痛的临床特点
1.疼痛较轻:老年人心绞痛程度较成年人轻,主要原因是老人痛觉减退。
2.疼痛部位不典型:老年人心绞痛部位经常不是胸骨后或心前区,而是牙、咽喉、颈部、肩背、上腹部等。老年人心绞痛部位不典型的发生率约35%,是成年人患者的3倍。
3.非疼痛症状较多:气促、呼吸困难、胸闷、颈部紧缩感、左上肢酸胀等。
4.可有心脏体征:奔马律、心尖部收缩期杂音、血压上升、肺底啰音等。
(二)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点
1.非疼痛症状较多:老年人无痛性心肌梗死占40%以上,病人缺乏持续性胸痛症状,主要表现为气促、意识障碍,其次可有谵妄、眩晕、疲倦等非疼痛症状,容易误诊。
2.非Q波性心肌梗死较常见:非Q波性心肌梗死即心电图不出现病理性Q波,过去曾被称为非透壁心肌梗死或心内膜下心肌梗死。老年人发生率为成年人的3倍。非Q波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变较浅,常有自愈倾向,早期预后较好,但因其临床表现较轻微,心电图变化不典型,多未能及时做出正确诊断,延误治疗,远期预后较差。
3.并发症较多:老年心肌梗死病人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脏破裂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成年人。
4.心肌酶峰值较低且出现晚:老年心肌梗死病人肌酸激酶(CK)、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峰值较成年人低,达到高峰的时间也比成年人晚。
5.心电图变化不典型:老年心肌梗死病人心电图变化典型者只占60%,不典型者占20%,无法诊断者占20%。
6.病死率高: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病例中,80%以上为老年人。70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是成年人的4倍。
二、治疗特点
(一)老年人心绞痛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
1.硝酸酯类:①此类药物容易导致体位性低血压,首次使用时应采取卧位或坐位;②静脉给药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③老年人唾液分泌减少,含服硝酸甘油难以溶化,可采用硝酸甘油喷雾剂。
2.钙拮抗药:对冠脉痉挛引起的老年心绞痛疗效较好,但容易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应从小剂量开始。
3.阿司匹林:开始时150~300mg,每天1次;3天后改为100mg,1次/日。
(二)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特点
1.再灌注治疗
(1)溶栓治疗:如果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无溶栓禁忌证,发病12小时以内,2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达到或超过0.1mV,应积极采用溶栓治疗。
(2)介入治疗:对于不能采用溶栓治疗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可采用介入治疗:多采用急诊经皮球囊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或急诊冠状动脉支架术。
2.药物治疗
(1)阿司匹林:无阿司匹林使用禁忌证者,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4小时内即开始采用阿司匹林治疗,首次给予非肠溶片300mg,以后给予肠溶片100mg,1次/日。
(2)β受体阻滞药:能降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应从小剂量开始,如阿替洛尔6.25mg,每日2次。
第三节 老年性痴呆
痴呆是老年人神经系统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老年期出现的痴呆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阿尔次海默病,即老年性痴呆。
一、概念
痴呆是一种综合征,属后天性智能衰退以及人格、行为的改变。即人在清醒的状态下,出现高级智能(包括记忆、定向、计算、语言、思维、情感、分析、判断等)的全面障碍。痴呆多呈渐进性发展。
老年性痴呆(阿尔次海默病)主要因老年性脑萎缩所致。在我国,65岁以上者的患病率约3%,70岁以上约5%,并将随人口老龄化不断增高,该病将成为21世纪威胁老年人健康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二、临床特点
老年性痴呆属慢性痴呆,隐袭发病,缓慢进展,表现为智能的减退甚至消失。
(一)主要表现
1.记忆障碍:近记忆减退最先出现,严重时不认识亲人,忘记家人的名字。
2.个性改变:固执、偏激、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孤僻、冷淡,多疑等。
3.智能障碍:不能胜任原工作;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不讲卫生,不主动进食。
4.定向力障碍: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位能力出现障碍。严重者,分不清早晚时间,出门易走失。定向力障碍在傍晚或夜间更明显,在陌生的环境常加重。
5.动作障碍:脚步不稳,易跌倒。
6.情感障碍:焦虑、易激动;抑郁、淡漠呆滞。
7.睡眠障碍:常出现睡眠倒错,即白天嗜睡,夜间不眠。
(二)临床分期
1.早期(遗忘期):记忆力减退,定向力、判断力障碍,日常生活尚可自理。
2.中期(混乱期):面无表情,动作缓慢、词汇贫乏甚至失语,部分病人生活不能自理。
3.晚期(极度痴呆期):卧床不起、无自主运动,沉默不语,生活完全需人照料。
三、治疗
到目前为止,对老年性痴呆尚无特效治疗。
(一)老年性痴呆的发病、衰老与脑萎缩直接有关,医生与家属都应正确评价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对其病情恢复的期望值不应过高,而应符合实际,但又不应抱悲观态度。加强护理,给予切合实际的健康指导,尽可能使病情得到最大限度恢复。
(二)对症治疗
1.对紧张、焦虑、兴奋躁动的病人可给予抗焦虑药物或抗精神病药物,但应谨慎用药,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
2.对失眠病人可给予较缓和、易耐受的药物如地西泮,巴比妥类应慎用。
3.如有感染、高热等躯体疾病应及时给予治疗。
(三)西药治疗
以下几方面的药物对延缓病情进展、促进病情恢复可能有所帮助。
1.胆碱酯酶抑制药:如安理申、他克林、毒扁豆碱等。
2.抗氧化药:如维生素E等。
3.钙拮抗药:尼莫地平等。
4.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5.脑细胞代谢活化药:如吡拉西坦(脑复康)、都可喜等。
6.改善脑循环药物:如丁咯地尔等。
(四)中药治疗
银杏、刺五加、人参等中药对恢复记忆、改善智能有一定的帮助。近年有学者采用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丸、归脾汤、天王补心丹四种中成药治疗老年性痴呆取得一定效果。
第四节 老年抑郁症
一、概述
(一)抑郁症的概念
抑郁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以心情低落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精神障碍。其核心表现是心情低落,一天当中多数时间无法高兴,经常无原因的想哭;以往的兴趣和乐趣下降或丧失,精力下降、身心疲惫、不想活动。有睡眠障碍、早醒;思维困难,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自信心下降,自我评价低,自责;食欲与性欲下降;经常想到死,甚至有自杀念头与行为。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加大,抑郁症的发生率逐渐上升。老年人抑郁症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可达10%以上。成为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病人极其痛苦,严重影响生活与工作,并有自杀倾向,可危及生命。
(二)老年抑郁症的病因
1.神经递质发生变化:脑组织中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含量或功能下降与抑郁发病有关。老年人体内这种变化更明显。因此,抑郁症的发生率更高。
2.老年人生物节律变化,睡眠周期紊乱与发病有关。
3.社会心理因素:①损害性人际关系,②负性社会应激事件,③个性因素。
二、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特点
(一)老年抑郁症起病缓慢,病程长,容易复发。
(二)老年抑郁症常与焦虑症同时存在。
(三)患病信号
如出现以下症状应警惕出现老年抑郁症:
1.毫无根据的认为自己患了严重疾病、不治之症。
2.焦虑不安,心烦意乱,常与人发生矛盾、争执。
3.语言、行动迟缓,闷闷不乐,坐着不动,活动减少。
4.无其他原因出现严重失眠,尤其是比平常提前2小时以上的早醒。同时出现烦躁不安症状。
5.对外界漠不关心,自述脑子变慢、变傻,甚至出现类痴呆症状。
6.无根据地认为自己有罪、贫穷、被别人陷害。
7.认为人生没前途,有轻生的言语或行动。
8.无其他原因出现躯体不适症状,如疲乏无力、头痛胸闷、胃肠不适、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肢体疼痛等。
三、老年抑郁症的治疗
(一)药物治疗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SSRI)是治疗抑郁症的主要药物。该类药物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常用药有:①氟西汀(百优解);②帕罗西汀(塞乐特);③舍曲林;④西肽普兰;⑤氟伏沙明。用药4~6周可有明显效果。为防止复发,应维持治疗6个月至1年。
(二)心理治疗:应由有资质的专业心理医师进行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