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感染性休克68例临床分析
2010-02-09海南三亚市人民医院572000
陈 凯 (海南三亚市人民医院 572000)
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是儿科常见的危重病症之一。为了提高对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的认识,探讨最佳的临床治疗手段,现将近年来我院重症监护病房(NICU)治疗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5年4月至2008年10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共收治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患儿68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27例;日龄11小时至23天,平均10天;出生体重1984~2931g,平均体重2417g;早产儿21例(30.9%),足月儿47例(69.1%)。原发疾病:新生儿败血症47例(69.1%),重症肺炎18例(26.5%),化脓性脑膜炎3例(4.4%)。临床表现:昏迷13例(19.1%),嗜睡24例(35.3%),精神萎靡14例(20.6%),烦躁17例(25.0%);面色灰白35例(51.5%),四肢发凉46例(67.6%),少尿或无尿57例(83.8%),腹胀、肝脾大12例(17.6%),皮肤发花18例(26.5%),眼底动脉痉挛26例(38.2%),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均大于3s。并发各器官功能衰竭50例(73.5%),其中呼吸衰竭22例,心力衰竭15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2例,呼吸心搏骤停2例,脑水肿4例,单纯肺出血2例,胃肠出血3例。
1.2 实验室检查 ①血气分析:68例均有酸中毒,其中63例(92.6%)为代谢性酸中毒,5例(7.4%)为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②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平均为19.8×109/L,明显增高,血红蛋白平均为77.4g/L,血小板191×109/L;③肝肾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平均为120.3U/L、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平均62.7U/L、肌苷平均127μmol/L、尿素氮平均l0.5mmol/L,均显著增高;④血培养:检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5例(36.8%),金黄色葡萄球菌18例(26.5%),铜绿假单胞菌13例(19.1%),大肠杆菌3例(4.4%),无致病菌生长9例(13.2%),粪隐血试验均阳性。
1.3 治疗 68例入院后即给予持续吸氧、保温、氨基酸及白蛋白静脉滴注、输新鲜全血或血浆等对症支持治疗。针对病原菌合理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对微循环障碍者进行扩容,改善微循环;纠正酸中毒,强心利尿,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减轻中毒症状。
1.4 疗效标准 以下条件持续时间>12h为治愈:①神志完全清醒;②四肢温暖,口唇及甲床转红,脉搏有力;③尿量每小时>30ml;④中心静脉压(CVP)0.58~1.18kPa;⑤血压正常,脉压≥4kPa。
1.5 结果 本组68例中,治愈63例(92.6%),死亡5例(7.4%)。死亡患儿均为早产儿,其中呼吸衰竭3例,肺出血1例,急性心力衰竭1例。
2 讨论
感染性休克为内、外源性细菌感染后释放毒素进入血循环内所致。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不足,器官功能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发生感染且常迅速加重。本组68例新生儿感染性休克以出生5d内发病为多,有31例,占45.6%。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病情发展迅速,可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中以呼吸系统衰竭最常见,其次是新生儿特有的肺出血、脑水肿等。治疗此类疾病原则是早期、积极、持续。及时清除感染灶,对衰竭的器官或系统采取综合措施,力争2h内补足有效循环血量,24h内使患儿脱离休克状态,恢复正常的组织灌注,维持重要脏器的功能。首选抗生素治疗24~36h无效者,应立即针对感染细菌的种类选择有效抗生素,以免错过抢救时机。临床发生的新生儿感染以葡萄球菌多见,可首选Ⅱ、Ⅲ代先锋霉素。强调在休克早期应用扩血管药物,以解除周围血管痉挛所致的微循环功能障碍[1]。山莨菪碱为抗胆碱能药物,早期应用可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及兴奋呼吸中枢。酚妥拉明为α受体阻滞药,能扩张肺血管,解除血管痉挛,对休克肺作用明显。目前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病死率仍较高,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有效的液体复苏、防止多脏器功能受损,是降低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病死率的重要手段。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5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