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8例原发性小肠肿瘤诊治分析

2010-02-09时立平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2010年6期
关键词:小肠肠梗阻腺癌

项 成, 周 宁, 时立平

原发性小肠肿瘤发生率低,起病隐匿,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及有效的辅助检查手段,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本文回顾总结我院近5年收治的68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8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男43例,女25例,男女之比为1.72∶1;年龄1~88岁,中位年龄60岁,40岁以上59例,占86.8%。发病至就诊时间1天至10年,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良性肿瘤16例(23.5%),其中十二指肠腺瘤4例,脂肪瘤1例;空肠腺瘤3例,间质瘤2例,脂肪瘤1例;回肠间质瘤2例,腺瘤2例,脂肪瘤1例。恶性肿瘤52例(76.5%),其中十二指肠腺癌19例;空肠腺癌10例,间质肉瘤5例,恶性淋巴瘤2例,恶性嗜铬细胞瘤1例;回肠腺癌7例,间质肉瘤4例,恶性淋巴瘤4例。

1.2 临床症状 本组病例中,表现有中下腹部不适,腹部胀痛或隐痛36例(52.9%),其中多为隐痛不适,有5例为不全性肠梗阻,表现为腹部剧烈绞痛;消化道出血31例(45.6%),其中6例表现为急性消化道大出血;腹部肿块19例(27.9%);黄疸9例(13.2%);肠套叠2例;急性腹膜炎3例。

1.3 诊断 本组术前确诊为小肠肿瘤的仅30例,确诊率为44.1%(30/68)。其中十二指肠肿瘤24例,术前诊断14例,确诊率为58.3%;空回肠肿瘤44例,术前诊断16例,诊断率为36.4%。术前误诊38例,误诊率为55.9%,分别误诊为:急性腹膜炎3例,肠梗阻原因待查5例,结肠癌4例,急性阑尾炎1例,盆腔肿块1例,消化道大出血原因待查6例,肠套叠2例,严重贫血2例,腹痛原因待查4例,胆囊炎胆囊结石2例,肝脏占位1例,胆管癌3例,黄疸原因待查1例,胰头占位2例,空肠肿瘤误诊为十二指肠肿瘤1例。术前诊断方法主要为:胃十二指肠镜检查确诊十二指肠肿瘤8例;全消化道造影51例,发现小肠肿瘤11例;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发现7例;选择性动脉血管造影发现3例;核素扫描发现1例。

1.4 手术治疗 本组68例均经手术治疗。空回肠良性肿瘤均行一期小肠切除吻合术,十二指肠良性肿瘤行局部肿瘤切除。恶性肿瘤中十二指肠腺癌19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7例,肿瘤无法切除行姑息性胃空肠吻合术2例;空回肠恶性肿瘤行小肠切除吻合术26例,另7例空回肠腺癌因腹腔广泛种植转移,行姑息性小肠短路手术。恶性淋巴瘤术后均转血液科化疗。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

2 讨论

2.1 小肠肿瘤的特点 小肠占胃肠道全长的75%,其黏膜表面积约占胃肠道表面积的90%以上,但小肠肿瘤的发生率仅占胃肠道肿瘤的5%左右,小肠恶性肿瘤则更为少见,约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1]。原发性小肠肿瘤分上皮源性和非上皮源性两类,病理分类复杂。肿瘤良、恶性发病率各家报道不一,本组为1∶3.25。良性肿瘤较常见的有腺瘤、间质瘤,其他如脂肪瘤、纤维瘤、血管瘤等。恶性肿瘤则以恶性淋巴瘤、腺癌、间质肉瘤、类癌等比较多见。本组资料中,良性肿瘤以小肠腺瘤较常见,占全部良性肿瘤的56.3%(9/16),其次为间质瘤25.0%(4/16),脂肪瘤 18.7%(3/16);恶性肿瘤中,小肠腺癌占全部恶性肿瘤的69.2%(39/52),间质肉瘤 17.3%(9/52),恶性淋巴瘤 11.5%(6/52),另有恶性嗜铬细胞瘤1例。本组资料显示小肠肿瘤的临床表现,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可能因肠管蠕动功能紊乱引起。腹痛可为隐痛、胀痛乃至剧烈绞痛,当并发肠梗阻时,疼痛尤为剧烈。肠道出血常为间断发生的柏油样便或血便,甚至大量便血。有患者因长期反复小量出血未被察觉,而表现为慢性贫血。肿瘤较大时可触及腹部肿块,一般活动度较大,位置多不固定。并可引起肠梗阻、肠套叠,而肠穿孔则多发生于小肠恶性肿瘤。

2.2 小肠肿瘤误诊原因分析 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少见,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体征,目前常规的肠道检查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术前误诊率很高。本组病例术前不能明确诊断38例,占55.9%,误诊的主要原因有:(1)临床症状体征无特异性,常规体检不易发现,易与其他消化道疾病相混淆。如本组有5例表现为肠梗阻,6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2例表现为严重贫血而就诊。(2)小肠辅助检查手段较少,检查阳性率低,准确性差。(3)小肠肿瘤发病率低,常易误诊为结肠肿瘤等其他疾病。如本组有4例误诊为结肠癌,1例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十二指肠肿瘤有3例误诊为胆管癌,2例误诊为胆囊结石,2例误诊为胰头占位。(4)就诊时已发生肠穿孔、消化道大出血、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无法再行进一步详细检查以明确诊断。如本组有急性消化道穿孔误诊为急性腹膜炎3例。

2.3 小肠肿瘤的术前诊断 因小肠肿瘤发病率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临床医师较易忽视。根据本组病例临床表现的分析,临床医师对以下症状及体征应警惕小肠肿瘤的存在:(1)腹部触及包块,或CT、BUS发现腹腔实质性包块,包块活动度大。(2)消化道出血,内镜检查排除胃及结直肠出血者。(3)肠梗阻原因不明确,反复发作,逐渐加重者。(4)成人肠套叠。(5)不明原因的脐周下腹部疼痛。

近年来由于辅助检查手段的进展,使原发性小肠肿瘤的术前诊断率有所提高。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为:(1)腹部平片及口服钡剂全消化道造影。因痛苦小,价格合理,应为首选的检查方法。但由于小肠较长,走行弯曲,肠管常相互重叠,常规口服钡剂造影检查不能在短时间、同时、全面显现整个小肠的形态,故阳性率不高,本组小肠肿瘤共行全消化道造影51例,发现小肠肿瘤11例(21.6%)。国外研究认为通过气钡双重对比造影,翻身改变体位,反复细致地观察,可提高诊断阳性率[2]。(2)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病灶取得活检,得到组织学诊断,但一般内镜检查范围有限,胃十二指肠镜只能到达十二指肠与空肠交界处,主要针对十二指肠肿瘤的诊断,本组有8例经胃十二指肠镜检查确诊,均为十二指肠肿瘤;结肠镜只能到达回肠末端,仅能排除结肠疾病;电子小肠镜可对整个小肠进行完全、彻底、无盲区的检查,并能检查出大多数的小肠疾病[3],理论上应为小肠肿瘤的最佳检查方法,但因操作困难,患者较痛苦,目前较难推广。胶囊内镜能够无创观察小肠全段,但定位、定向不够准确,检查价格昂贵,尚未推广应用。(3)血管造影:可用于疑似小肠肿瘤引起的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包括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对活动性出血量大于0.5 mL/s的患者,血管造影检出率可达75% ~83%[4],在非活动性出血期可显示异常的肿瘤血管或肿瘤轮廓。本组3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经血管造影确定为小肠出血。(4)多层螺旋CT,MRI及BUS检查。多层螺旋CT可以显示小肠肿瘤的形态、大小、肠系膜和后腹膜淋巴结是否肿大,有利于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及术前分期,本组术前7例行CT检查出腹腔小肠肿瘤。在CT检查前应口服阳性对比剂使肠腔充盈,可疑病变部位采用薄层扫描技术可提高分辩率。MRI水成像技术对于小肠肿瘤引起的肠梗阻,可以显示增厚的肠壁和梗阻性肿块。BUS检查因肠腔内气体的存在而受限,仅能显示较大的腹腔内肿块。(5)腹腔镜检查及剖腹探查。从总体来看,目前对原发性小肠肿瘤早期诊断仍较困难,因此对于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腹痛,小肠梗阻及定位不明的腹部肿块等,高度怀疑小肠肿瘤而通过各种辅助检查仍诊断不明者,应及时行腹腔镜检查或剖腹探查,以便及早发现,避免延误诊治。

2.4 治疗 原发性小肠肿瘤的治疗原则为,不论良、恶性,均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5-6],对于良性肿瘤可行肿瘤局部切除或小肠节段性切除,预后良好。对于小肠恶性肿瘤,应行根治性切除,切除肿瘤上下肠管20 cm,并清扫区域淋巴结。小肠恶性肿瘤浸润其他脏器能够切除者,应行联合脏器切除,如已无法切除,可行短路手术或胆肠吻合手术,以解除肠梗阻及胆道梗阻。

总之,原发性小肠肿瘤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体征,目前常规开展的一般内镜及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有限,因此对于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小肠梗阻及腹部肿块等,应积极行腹腔镜检查或剖腹探查。随着电子小肠镜、胶囊内镜等新技术的不断改进及推广应用,有望将小肠肿瘤的诊断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消化科和外科医师提供更有效的诊断手段。

[1]汤钊猷.现代肿瘤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844-851.

[2]施华秀,任建林,董卫国.小肠疾病诊断进展[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8,25(8):444-446.

[3]O'Brien A,Cruz JP,Berríos C,et al.Advances in radiography of the small intestine:computed tomography enteroclysis[J].Gastroenterol Hepatol,2006,29(9):528-533.

[4]戈之铮,刘文忠.小肠病学:基础与临床[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315.

[5]杨国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诊疗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82-290.

[6]刘彤,张宝良,何小玲,等.116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2,5(4):259-262.

猜你喜欢

小肠肠梗阻腺癌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一根小肠一头猪
益肺解毒方联合顺铂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影响
养好女人小肠经
小鼠早期肺腺癌模型的建立
成人先天性小肠旋转不良长期误诊1例
GSNO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作用
小肠克罗恩病临床诊治分析
乳头状汗管囊腺癌一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