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胎传梅毒44例临床分析
2010-02-09金巧英浙江义乌市妇幼保健院322000
金巧英 (浙江义乌市妇幼保健院 322000)
胎传梅毒是苍白密螺旋体从母体经胎盘进入胎儿循环所致的梅毒感染。2000年1月至2008年6月我院共收治44例胎传梅毒患儿,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4例中,男25例,女19例。出生<24小时19例(43.2%);24小时~,22例(50.0%);28天至2个月3例(6.8%)。早产儿26例(59.1%),Apgar评分<7分者19例(43.2%)。所有病例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和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均呈阳性,母亲证实为梅毒螺旋体感染者。
1.2 症状和体征 所有患儿均有皮肤损害,多见于四肢远端及颈面部。其中,圆形红色斑丘疹30例,伴疱疹23例,仅有疱疹11例,疱疹呈红豆或黄豆大小,边界清晰,内含黄白色浑浊液体;足底呈轻度烫伤样改变2例。上述皮疹均于1~7天后转为脱屑样改变。7例(15.9%)仅表现明显脱屑样改变,多呈圆形剥脱;伴皮肤瘀点、瘀斑5例(11.4%)。有黏膜损害27例(61.4%),多表现为口、鼻、眼黏膜充血,分泌物增多。仅4例(9.1%)出生时无临床表现。肝大30例(68.2%),脾大22例(50.0%)。
1.3 实验室检查 血小板减少18例(40.9%),按日龄算白细胞计数升高21例(47.7%),贫血17例(38.6%),C-反应蛋白增高17例(38.6%),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11例(25.0%),低白蛋白血症13例(29.5%)。蛋白尿和(或)血尿22例(50.0%)。双下肢水肿8例(18.2%),全身水肿1例(2.3%)。8例(18.2%)行腹部B超检查,双肾均未见异常。12例(27.3%)行血补体C3检查,C3下降6例。
1.4 影像学改变 44例中有27例行长骨摄片,22例(81.5%,22/27)有骨骼损害,主要表现为骨骺炎、骨干炎和骨膜炎。其中有干骺端炎17例(77.3%,17/22),主要表现为临时钙化带增浓、模糊或增宽,骨骺破坏和骨质缺损;骨膜炎15例(68.2%,15/22),主要表现为骨膜增生、增厚;骨干炎9例(40.9%,9/22),主要表现为虫蚀状骨质破坏。44例中6例(13.6%)有四肢软组织肿胀,为对称性,程度与骨破坏不一致。27例中同时行其他部位X线检查19例(70.4%),发现肩胛骨、手足小骨、髂骨、锁骨和椎骨等表现为干骺炎或骨皮质下透亮带和皮质虫蚀样破坏。44例胸部X线检查提示25例(56.8%)有病变,包括有小斑片炎性浸润23例和(或)间质性改变3例,1例有淋巴结钙化。
1.5 治疗及转归 确诊后自动出院或转院4例(9.1%),余40例(90.9%)给予青霉素静脉滴注,部分合用头孢菌素,疗程10~14d。经治疗,40例皮疹和生化指标明显好转,骨膜反应等骨骼改变也有好转,未见复发。
2 讨论
我院近年收治胎传梅毒患儿较多,与本市位于浙江省商业发达地区、一些外来务工人员缺乏保护防范意识有关。本组44例从发病年龄来看,均为宫内感染所致的早期胎传梅毒。由于胎传梅毒的病原体经胎盘直接进入胎儿循环,故临床早期表现类似成人梅毒的二期表现,缺乏软下疳等一期表现。本组44例多以皮肤黏膜、骨骼损害和肝脾大为主要表现,同时多伴肺部炎症改变、血三系改变、尿异常、妊娠和(或)分娩异常,与文献报道[1]相符。
先天梅毒影像学改变主要是骨骼和肺部改变,本文占72.7%。总结骨骼损害有下列特点:①以骨骺炎、骨膜炎和骨干炎最常见;②骨骼损害可早于皮肤黏膜损害。本文有2例常规X线胸片检查时发现有骨骼病变,提示胎传梅毒可能,通过血清免疫学和长骨影像学检测才确诊;③骨骼损害常持续存在,早期骨骼损害较轻,无活动障碍,但未经正确治疗,骨骼可进行性加重,甚至出现假性瘫痪。本组1例患儿在出生时有较典型皮疹,在当地医院诊断脓疱疹,经治疗好转,2月龄时发现左大腿肿痛、活动障碍而来就诊,经影像学检查发现典型表现,最后通过血清免疫学检测得以确诊;④骨骼损害一般是可逆的。本组32例有骨骼损害患儿,除4例自动出院外,余28例经治疗骨骼改变均消失或明显好转,复查也未见复发。肺部炎症改变普遍,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①梅毒螺旋体致肺部感染。虽然我们未能进行肺部病理检测,但梅毒螺旋体完全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肺部引起炎症。②窒息吸入性肺炎。由于本组患儿早产和窒息比例较高,因此吸入性肺炎也需考虑。③合并感染。部分患儿有早产、窒息,伴羊水早破等,须注意有合并细菌感染的可能,另有报道[1]同时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
梅毒的骨骼和皮肤损害较常见,且有一定特征性,可作为早期胎传梅毒诊断的线索。然而Grossman报道[2],胎传梅毒在出生时即有临床表现者仅占30%,且梅毒的皮肤和黏膜损害多可自行消退,持续时间短,确诊前家长往往不愿承认性病史,易被漏诊或误诊。本院仅4例出生时无临床表现,说明可能有部分暂无临床表现者未能及时诊治;44例中多例曾误诊为先天性肾炎、骨脓肿、脓疱疹、败血症等。因此,建议在梅毒高发地区、父母为高危职业[3]、有妊娠或分娩异常者行梅毒血清学筛查,而且对一些原因不明的黄疸、肝脾大、肺部炎症、血三系改变、尿异常、假性瘫痪等,提高警惕,注意本病可能。
胎传梅毒防治关键是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政策,建立、健全婚前和产前梅毒筛查试验制度,尤其是对城市流动孕龄妇女的管理,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成人梅毒。
[1]邹朝春,孙眉月. 胎传梅毒八例[J]. 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31(3):159.
[2]Grossman KL.与皮肤科有关的小儿传染性疾病的新进展[J]. 江超译,国外医学·皮肤科病学分册,1992,18(2):91-93.
[3]全国梅毒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 1990至1994全国38个城市监测点梅毒流行病学调查报告[J]. 中华皮肤科学杂志,1996,29(3):15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