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脱机拔管后的护理体会
2010-02-09傅芬芬宁波市第一医院315010
傅芬芬 (宁波市第一医院 315010)
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是抢救危重患者呼吸衰竭时的重要措施。当患者基础疾病改善,病情稳定,自主呼吸恢复达适当水平而成功脱机后,应适时拔除气管套管,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因反复感染和气道阻塞等原因,往往不能顺利拔除气管套管,使套管留置时间延长,增加了肺部感染的机会。拔管是否顺利与临床护理关系密切,为了提高拔管成功率,笔者总结了近年来我院住院的COPD患者脱机后成功拔管的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4年10月至2008年10月在我院急诊病房住院的COPD伴呼吸衰竭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61~79岁;合并心功能不全17例(48.6%),高血压10例(28.6%),其他疾病8例(22.9%)。气管切开术后均使用上海景年医疗器材有限公司生产的气管套管。一次拔管成功31例(88.6%),再次上有创呼吸机2例(5.7%),其中1例死亡;带管出院回当地继续治疗2例(5.7%)。31例套管留置时间11~42d,平均21d。
1.2 气管套管拔管指征 患者意识清醒,病情稳定,呼吸功能良好,吞咽、咳嗽反射恢复,口鼻腔分泌物不多,无发热、黄脓痰等肺部感染症状,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
1.3 拔管方法 患者具备上述拔管指征后,先吸净痰液,常规试堵管24~48h,观察患者有无气促、胸闷等,若活动及睡眠时呼吸均平稳,则给予拔管。拔管前先做好解释工作,彻底吸净气道内分泌物,消毒切口周围皮肤,在吸气末顺气道自然曲度轻柔迅速拔出套管,再次消毒后覆盖无菌小纱布,然后用蝶形胶布拉拢切口。
2 护理
2.1 加强营养,为拔管创造条件 足量的蛋白质可维持和改善机体细胞的代谢功能,减少呼吸肌萎缩,有助于拔管成功。应了解患者的营养状况,保证蛋白质的供应量每天在1.5~2.0g/kg,同时供给足量的维生素和适量矿物质;避免进食产气的食物,如汽水、豆类、马铃薯等;忌食油炸、腌制食品,高血压和心功能不全者应给予低盐饮食;告知患者减少糖类,以降低二氧化碳产生量,减少呼吸负荷。可应用人类生长激素治疗,以补足和维持肌肉群中氮的储备,改善呼吸肌的功能[1]。本文5例(14.3%)使用了生长激素,患者自诉咳嗽能力增强,为成功拔管提供了有利条件。
2.2 指导咳嗽和呼吸肌训练 咳嗽是清除气道分泌物的重要手段,也是锻炼肋间肌和腹肌的重要方式。脱机后鼓励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取坐位,双脚着地,身体前倾,双手环抱枕头,进行数次深呼吸,再深吸一口气,屏气3~5s,进行2~3次短促有力咳嗽,每2h 1次,每一过程咳嗽5次左右。呼吸肌训练:主要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呼气和腹式呼吸,调动通气潜能,改善呼吸功能。
2.3 更换气管套管 自主呼吸恢复并脱机后,对气管套管过大、呼吸道分泌物较多或已形成痰痂者,改用套管内径较原套管小2~3号且无气囊的金属气管套管,使套管体积和气道变小,以免拔管后瘘口周围的软组织经较大的瘘口随呼吸进入气道内,形成呼吸活瓣而导致重新插管;同时也避免气囊对气管内壁的刺激,使患者逐步适应人工气道的改变,直至完全堵管[2]。使用金属套管期间根据痰液情况,每6~12h消毒更换内套管1次,避免痰液积聚。痰痂形成时,吸痰管插入感觉有阻力,往上提拉吸引过程中可听到“咝、咝”声,因痰液干燥且容易积聚在套管头端,痰痂不易被吸出。此时应安定患者和家属情绪,做好解释工作,在痰痂形成初期,可边湿化边吸引,并嘱患者咳嗽,反复数次后,痰痂可被咳出或吸出;痰痂较多且已部分堵塞套管时,应及时更换内套管并注意加强气道湿化。本组有3例换成金属套管。
2.4 保证有效湿化和氧疗 针对COPD气管切开患者脱机后常需低流量吸氧和痰液易干燥结痂的情况,本组除3例金属套管外,均给予人工鼻吸氧1~2L/min。非呼吸机型人工鼻作为被动型湿热交换器,模拟人体解剖湿化系统的机制,对吸入气体加湿均匀,并有过滤和加温作用,对呼吸道无刺激,既能吸氧又能有效减少痰痂形成等并发症[3]。遇痰液较多时注意勤更换人工鼻,以免堵塞。
2.5 心理护理 患者从机械通气开始到恢复自主呼吸脱机经历了复杂的心理过程,护士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注重与患者的沟通,通过眼神、表情、手势或者笔记等了解并满足患者的需求。脱机后根据病情给气囊放气(应于进食30min后进行,避开进食),让患者用声音说话,发音时轻轻堵住套管口。此时的语言交流使患者觉得特别珍贵和高兴,也是树立患者信心和进一步拉近护患距离的最佳时机。充分利用家属的情感支持作用,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告知患者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消除患者紧张不安心理,为拔管做好充分准备,使堵管、拔管一次成功。
2.6 密切观察病情 拔管前密切监测患者的pH值、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的动态变化;观察患者神志和生命体征,评估患者咳嗽、咳痰能力,安置合适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体温过高或痰液性状改变时,立即报告医生并正确留取痰标本送检,做痰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医嘱选用有效抗生素并观察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加强人工气道管理,气管内吸痰严格无菌操作,定期对痰液进行细菌培养。保持病室空气流通,避免患者受凉。对心功能较差者,需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变化,保持情绪稳定、大便通畅,遵医嘱用药,积极控制心衰、改善心脏负荷等,消除心功能不全对拔管的影响。
2.7 慢途径拔管 机械通气时间较长或不适应堵管的患者,我们采用慢途径拔管方法:在半卧位下每2h给气囊放气5min,观察患者放气后呼吸无明显改变、无咳嗽加剧、无唾液吞咽至气管内时,可逐渐增加到持续放气时间4h;平卧时仍按每2h放气5min,每天气囊放气时间增加5min,直到每2h放气1h,最后气囊持续放气48h后拔管。本组6例按此法成功拔除套管,平均历时27d。
2.8 定时翻身拍背 拔管前后均应做好翻身拍背工作,特别是对卧床患者,通过叩击患者背部,间接地使附着在肺泡周围及支气管壁的痰液松动脱落。本组拔管后2例出现一侧轻度肺不张,经加强拍背等措施后好转。拍背时,根据病情,最好取半卧位或坐位,五指并拢,掌指关节屈曲成杯状,腕关节用力,由下至上,由两侧到中央,有节律地叩拍背部,反复进行5~10次(每天6~8次),同时嘱患者深呼吸。注意拍背切忌用力过猛,以防肋骨骨折、肺泡破裂等意外发生。
3 小结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常遇到COPD患者脱离机械通气后拔除气管插管不成功的情况,影响到患者的疾病康复。造成拔管困难的因素除疾病本身外,主要与营养不良、分泌物潴留、气管套管过大、机械通气时间较长及心理因素等有关。本组4例未成功拔管皆与上述因素有关。我们的经验是,首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积极为拔管创造条件;加强咳嗽和呼吸肌训练,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做好气道湿化和套管护理;关注患者的心理感受,使其积极配合。
[1]童武华,施云超.生长激素在慢支呼衰机械通气中疗效评价[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8(5):27-28.
[2]刘春英,张玲,刘玉洁.气管切开患者堵管方法的改进[J].护理学杂志,2008,2(23):25-26.
[3]姜玉梅.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的管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7,2(4):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