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经词语札记
——语素“分”及其合成词“上分”“中分”“下分”“初分”“前分”“后分”示例

2010-02-09呼叙利

关键词:大词典佛经东东

呼叙利

(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佛经词语札记
——语素“分”及其合成词“上分”“中分”“下分”“初分”“前分”“后分”示例

呼叙利

(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分”有“部分”义,可以与一些表示方位意义的语素结合,构成合成词,如“上分”“中分”“下分”“初分”“前分”“后分”等。这些词语义项比较丰富,在佛教典籍中用例较多。加强对这些词语的研究,对了解中古汉语的词汇面貌、编纂大型词典等都有一定意义。

佛经词语;分;上分;中分;下分;初分;前分;后分

“分”是古代汉语构词能力很强的一个语素,为“部分”义,常常用来指整体中的一部分,经常与“上”“中”“下”“前”“后”等表示方位义的语素结合,构成偏正关系的词语“上分”“中分”“下分”“前分”“后分”“初分”等,这些词语在中古时期的佛经文献中使用非常频繁,义项丰富,但目前较少为人所注意。在上述词语中,《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仅仅收录“中分”一词,引宋代沈括《梦溪笔谈》用例为书证,释义与书证时代都有问题。李维琦先生认为这类“分”为“名词的构成成分。前面可接名词、动词、形容词”[1]。

1. “上分”“中分”“下分”“前分”等用于一般物体或人体时,可指某一部分,某一局部。

(1) 东晋东东东跋东罗共法显东《东东东 东》卷一八:“若有虫者,相漉用水。有三阶下中上,若下分无虫,中分上分有虫者,相取下分无虫水用。若中分无虫,上分下分有虫者,相取中分水用。若上分无虫,相取上分水用。若上分有虫者,相以手拍水,令虫入水底已取用。若三分尽有虫者,尔时相漉水用。”(22/373/a-b)①

(2) 隋东 那隋多等东《起世经》卷九:“一切大山乃至须弥山王,普皆洞然。地下水际,亦悉干竭,水聚既尽,风聚亦消。如是火焰炽盛之时,须弥山王顶际上分,七百由旬,一时崩落。”(1/355/c)

(3)唐东道唐《中天唐舍唐国 唐唐唐经》:“唐形三分,下分黄金作口黄 黄黄起,中分白银颇梨黄起,上分玛瑙天金杂作。”(45/885/c)

(4)唐东金刚智东《不动使者东罗尼秘密法》:“取新牛粪未落地者,作方坛二肘。未落地者有二种义:一者以器物承取德令至地;二者亦落地时尘土未污,即略取上分不着地者。”(21/23/a)

例(1)“上分”“中分”“下分”分别指水的上部、中部和下部,即上层、中层和下层;“三分”与本例中的“三阶”义同,均指水的三层,“分”为名词“部分”义甚明。例(2)“上分”指山顶的上部,例(3)“上分”“中分”“下分”分别指钟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例(4)“上分”指“牛粪”的上部。例(1)、例(2)、例(3)中均是把物体分成三个部分,“上分”“中分”“下分”三者形成对立。而例(4)中是将物体分为两个部分,“上分”大约与“下分”对立。

《大词典》“中分”条:“指房屋从梁到地面的部分。宋沈括《梦溪笔谈·技艺》:‘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2](册1-584)《大词典》对“中分”的释义缺乏概括性,“中分”不仅仅限于房屋的中部,且书证的时代太晚。

(5) 元魏东菩提流支东《东说法集经》卷六:“世尊,如人有足,则能游行,如是世尊,菩萨东东萨亦复如是。有直心深心,诸东妙法自然修行。世尊,譬如有人具足上分,则有寿命。”(17/644/a)

(6) 南朝陈东南南东《东南 南经》卷上:“南变神相,身下分然,身上分出清冷水。”(24/960/c)

(7)隋东 那隋多东《东本行集经》卷五五:“今我之子,显南神通,所谓于身下分放其火光,于身上分出其冷水。” (3/910/a)

(8)唐东玄奘东《瑜伽师地论》卷一:“又将终时,作恶业者,识于所依,从上分舍,即从上分冷触随起,如此渐舍乃至心处。造善业者,识于所依,从下分舍,即从下分冷触随起,如此渐舍乃至心处。”(30/281/b)

(9)宋东法天东《东说圣宝藏神仪轨经》卷上:“然后用净水入净土少许,洗身上分。即默然面东,或面西或面北,端坐洗身下分。”(21/349/b)

例5、例6、例7、例8、例9中,“上分”“下分”分别指人体的上部和下部。“上分”与“下分”对立,是将人的身体分为两个部分,也有将人体分为三个部分的用例,如:

(10)唐东失东《大日如来剑印》:“凡澡浴法,三分别洗,须知次第前后。从足至脐为下分,从脐至颈名中分,从颈至顶为上分。相先洗下分净已,即以皂荚澡豆净手,次洗中分又净洗手,次注上分。”(18/198/b)

例(10)“上分”“中分”“下分”三者对立,把人的身体以“脐”和“颈”为分界点,颈以上为“上分”,脐以下为“下分”,两者之间为“中分”。而将身体两分为“上分”和“下分”的具体分界点,在佛教典籍中未查找到相关例证。此例中“三分别洗”即三个部分分别清洗。

(11)隋东 那隋多东《东本行集经》卷一四:“汝今观我此形容,前分阔大后纤细。在于山中自恣活,复能存恤余德生。”(3/715/b)

例(11)“前分”指狮子的身体前部、前端,与同句中的“后”对立,“后”当是指身体的后部。因为人体是垂直方向的,可以分上、中、下等部分,而狮子的身体是水平方向的,可以分为前、后部。

2.“初分”“中分”“后分”“前分”等经常指某一段时间中的一部分、一段时间。

考察佛教典籍中的用例,这些词语经常用于指白昼或黑夜中的一段时间,一般是将白昼或黑夜分为三个部分、三段时间,这样一日就分为六个部分,即“六时”。“初分”可以与“中分”“后分”对立,“前分”也可以与“中分”“后分”对立。在这样情况下,“初分”义同于“前分”。“初分”和“后分”也经常用来指佛历中某个季节的前段和后段,每段时间大致有两个月。

“初分”“中分”“后分”经常用来表示三分白昼或者三分黑夜之一部分、一段时间。如:

(12)西晋东敦煌三藏东《东说决定毗尼经》:“以日初分有所犯戒,于日中分思惟,当得一切种智,菩萨尔时不破戒身。以日中分有所犯戒,于日后分思惟,当得一切种智,菩萨尔时不破戒身。以日后分有所犯戒,于夜初分思惟,当得一切种智,菩萨尔时不破戒身。以夜初分有所犯戒,于夜中分思惟,当得一切种智,菩萨尔时不破戒身。以夜中分有所犯戒,于夜后分思惟,当得一切种智,菩萨尔时不破戒身。以夜后分有所犯戒,于日初分思惟,当得一切种智,菩萨尔时不破戒身。”(12/40/a)

(13)北魏东菩提流支东《东说东名经》卷九 :“若有德生,信我语受持读诵是诸东名,当净洗浴着新净衣,于昼日初分时中分时后分时,夜亦三时,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一心称是东名,供养礼拜,作如是言。”(14/167/c)

(14)唐东实叉难东东《大方广东华严经》卷四一:“或日初分时入,或日中分时入,或日后分时入,或夜初分时入,或夜中分时入,或夜后分时入。”(10/215/a)

例(12)“初分”“中分”“后分”相对立,可指整个白昼中的三个部分,也可指整个黑夜中的三个部分。佛经中通用做法,是把白昼和黑夜各分成三段时间,一整天分为六个时间段。如例(13)“昼日初分时中分时后分时,夜亦三时”。“分”指整个白昼或者整个黑夜中的一个部分,即一段时间。

在佛教典籍中,“夜初分”也称为“初夜”,“夜中分”也称为“夜半”或“中夜”,“夜后分”也称为“后夜”,如:

(15)西晋东法炬东《东说瞻婆比丘经》:“已过夜初分,已过夜半,已过夜半后夜,已欲晓明星出时,明星不久当出。”(1/862/c)

(16)后后东后东罗什东《十后 婆沙论》卷六:“是事相初夜一时礼一切东,忏悔劝请随喜回向,中夜后夜皆亦如是,于日初分、日中分、日后分亦如是。一日一夜合为六时,一心念诸东如南在前。”(26/47/b)

(17)北北东浮东跋东共道北等东《南 南 婆沙论》卷第五一 :“若于日初分修,中分后分则不修。若于初夜修,中夜后夜则不修。”(28/378/c)

(18)隋东那连提耶舍东《东说百东名经》 :“初夜诵一遍,思念东而眠,中夜诵一遍,后夜亦复然。如是昼三时,于初中后分,一时诵一遍,精勤不放逸。”(14/355/a)

例(15)“夜初分”与“夜半”“后夜”相对立,可知“夜半”相当于“夜中分”,“后夜”相当于“夜后分”。例(16)、例(17)、例(18)中,“初夜”“中夜”“后夜”相对立,亦分别相当于夜的“初分”“中分”“后分”。《大词典》“夜半”[2](册2-357)词条下收“半夜”与“古代十二时之一”两个义项;“中夜”[2](册1-594)词条下收“半夜”义;“初夜”[2](册2-620)词条下收“犹初更”义;“后夜”[2](册3-961)词条下收“后半夜”义。这些词语在佛经中的意义均可补入《大词典》,均指三分黑夜之一部分。

在佛经中偶见把整个黑夜分为三个部分后,再把其中的每个部分进行三分并用“初分”“中分”“后分”指称的用例,如:

(19)后后东弗若多罗东《十诵东》卷四:“初夜初分、初夜中分、初夜后分,中夜初分、中夜中分、中夜后分,后夜初分、后夜中分、后夜后分,亦如是。”(23/23/b)

例(19)“初夜”“中夜”“后夜”是把一个黑夜进行三分之后相应的部分、相应的时间段,也可以分别称为 “夜初分”“夜中分”“夜后分”,而这每一个时间段又可以再分为三个部分,即“初分”“中分”“后分”。如“初夜”可以分为“初夜初分”“初夜中分”“初夜后分”三个时间段,即分别相当于“夜初分之初分”“夜初分之中分”“夜初分之后分”。

“初分”又可以称为“前分”,与“中分”“后分”相对立,如:

(20)北魏东留支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尔时世尊,于日前分,着衣持钵,入舍唐大国,而行乞食。于其国中,次第行已,还至本处,饭食事讫。”(8/757/a)

(21)后后东后东罗什东《大智度论》卷四八:“菩萨知日中分时,前分已过,后分未生,中分中无后处,无相可取。”(25/409/c)

(22)南朝梁东曼东罗仙共东伽婆罗东《大乘宝云经》卷四 :“善男子,如大旷野林中,夏月后分,设有一人从东方而往西域,复有一人从于西方而往东域。”(16/261/a)

(23)隋东智者大师说、灌顶录《金光明经文句》卷六:“东法有三时,时有四月,各有初分后分。从腊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此初分春时,从二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此二月春后分。从四月十六至六月十五日,此二月是夏时初分,从六月十六至八月十五,此是夏后分。从八月十六至十月十五,此二月是冬时初分,从十月十六至腊月十五,此二月是冬后分。”(39/80/c-81/a)

(24)宋东知礼述《金光明经文句记》卷六:“初依俗法,二依东法。夏之后分,冬之初分,随俗名秋,随此两间消息斟酌。”(39/151/a)

从例(23)来看,佛教历法是把一年分为春、夏、冬三个季节,每个季节有四个月,每季中的前两个月称为“初分”,后两个月称为“后分”。如“从腊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这两个月为春季的“初分”,“从二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这个两个月为春季的“后分”。这样,“前分”与“后分”相对立。

3. “初分”“中分”“后分”“下分”“前分”等可以指一部经书或一篇文章的某一部分。

(25)北北东南无谶东《大方等大集经》卷一:“此则第一本也,今以品次验之,是两本六十卷中,前分三十卷矣。”(13/8/b)

(26)南朝梁东慧皎撰《高东传》卷二:“谶以涅经本品数未足,还相国相槃,值其槃亡遂留岁余。后于于阗更得经本中分,复还姑臧东之,后又遣使于阗槃得后分。”(50/336/b)

(27)南朝梁东东佑撰《出三藏记集》序卷九 :“遣使高昌取此胡本,命谶东出。此经初分唯有五品,次六品已后,其本久在敦煌,谶因出经。”(55/60/a)

(28)隋东德藏撰《法华玄论》卷二:“初段明乘之权实,后段明身之权实。乘之权实谓相竟乘,身之权实名相竟身。若言乘权实为相竟,身权实不相竟,是人但信初分经,不信后分经,故信不具足。”(34/372/b)

(29)唐东输波迦罗东《苏悉地羯罗经》卷上:“若依此法,一切诸事无不成就。此经虽属金刚下分,以奉东教 许通成故,亦能成就上二部法。”(18/604/b)

(30)唐东道唐《大唐相典录》卷九:“后后弘始年弗若多罗共罗什东初二分,又共东东流支续东,又卑东罗叉出后分都了。”(55/324/a)

(31)唐东玄奘东《南 达磨大 婆沙论》卷一六 :“此中论文总有二分,一者释东东弟子义,二者释东东彼因缘,前所举文即是初分。”(27/77/c)

例(25)“前分”指经书的前部,与例(27)、例(28)中的“初分”相同。例(26)“中分”“后分”分别指经书的中部、下部。例(29)“下分”指经书的下部,与“上二部”对立,“上二部”大概是“初分(前分)”和“中分”。 例(31)“初分”指一篇文章中的前部。

一部经书如果分为二部,一般用“前分(初分)”“后分(下分)”指称,如果分为三部,一般用“前分(初分)”“中分”“后分(下分)”指称,如果分为更多部,大概就可以说“第一分”“第二分”“第某分”等。

例(30)中的“初二分”、例(31)中的“总有二分”之“分”为“部、部分”义甚明,指一部经书或者一篇文章中的某一部分。经书目录中的“第几分”一般指经书的第几部,或者是某部中的第几小部。

“上分”“中分”“下分”“初分”等可以表示某种程度,“上分” 有“上级、上等”义,“中分”有“中级、中等”义,“下分”有“下级、下等”义,“初分”有“初步、初级、第一步”义。如:

(32)后后东后东罗什东《大智度论》卷四六:“世间善有三品:上分因缘,故天道果报;中分因缘,故人道果报;下分因缘,故南修罗道果报。”(25/279/b)

(33)北北东南无谶东《大般涅 经》卷二三:“心若有漏名曰不净,东心无漏故名大净,以大净故名大涅 。善男子,是名善男子善女人,修行如是大涅经,具足成就初分功德。”(12/503/c)

(34)南齐东求那 地东《百南经》卷四:“多取财物,即共分之,等以为分。唯有鹿野钦婆罗,色不纯好,以为下分,与最劣者。”(4/556/b)

(35)隋东 那隋多东《五千五百东名经》卷五:“复有二种南正蜜,别用和彼上分香。若有酥东那正油,即用此油涂两手。”(14/337/c)

(36)唐东智 《东东止观》卷二:“若能修行得全分宝,但能读诵得中分宝,华香供养得下分宝。东与文殊说:‘下分宝所不能尽,况中上耶!’”(46/14/a)

例(32)“上分”“中分”“下分”修饰“因缘”,分别为上等的因缘、中等的因缘和下等的因缘等义。例(33)“成就初分功德”义为成就初步功德、成就第一步功德,“初分”为“初步、初级、第一步”义。例(35)“上分香”指上等的香。

“下分”“后分”在佛教典籍中经常用来指“肛门”,在这个义项上与“下部”为同义词。“下部”的“肛门”义在佛经、古代医籍中均常见[3]。如:

(37)十六国东失东《 尼槃经》卷四:“若比丘下分中有痔病者,当作裹疮衣,德令脓血流出污衣。”(24/821/a)

(38)北魏东瞿南般若流支东《正法念处经》卷四五:“两耳孔中,或有垢出,或有血出,或有脓出。口中气口,或 故口,口口流出。于下分中,若屎若尿,血等不净。”(17/265/c)

(39)隋东 那隋多等东《起世经》卷三:“如是烧胸、烧心、烧肠、烧胃,既烧胃已,直过小肠,从下分出。”(1/322/a)

(40)唐东玄奘东《瑜伽师地论》卷三二:“所谓眼耳鼻喉筒等种种窍穴,由是吞咽,于是吞咽。既吞咽已,由是下分不净流出。”(30/463/c)

(41)唐东不空东《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德凶时日善恶宿曜经》卷上 :“若触小肠下者则属虚宿,若触胯腿及后分者则属危宿。”(21/392/c)

(42)唐东一行撰《七曜星辰别行法》:“文星直日。鬼名形奉叉,令人后分疼痛,如被箭射,不可忍之,起坐不得。”(21/456/c)

例(37)“下分中有痔病”可证“下分”为“肛门”义。例(38)“于下分中,若屎若尿”可明“下分”义即“肛门”。例(39)“直过小肠,从下分出”,“下分”为“肛门”义甚明。

例(41)、例(42)“后分”均指“肛门”。辽·希麟《续一切经音义》卷六“痔病”条:“上直里反。玉篇云:后分病也。集训云:下部病也。说文云:后病也。”

[4]这证明“后分”义同“下部”。

“下部”为“肛门”义,在古医籍与佛经中习见。如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方》:“若病人齿无色,舌上白,或喜睡眠,愦愦不知痛痒处,或下痢,急治下部。不晓此者,但攻其上,不以下为意,下部生虫,虫食其肛,肛烂见五脏便死。”[5]又如隋·阇那崛多译《起世经》卷二:“彼诸众生,唇口应时悉皆燋烂。唇口烂已,次烧其舌。如是烧腭、烧喉、烧心、烧胸、烧肠、烧胃,直过小肠,从下部出。”(1/321/c)又如宋·元照《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中:“下品中三处毛、腋下及大小便道,灌下部者,谓以酥油灌身下分。”(40/354/c)可证“下部”与“下分”同指“肛门”。

注释:

① 本文所引佛经文献出处均为《大正新修大藏经》,标注方式:先标册号,再标页码,最后标栏号。上中下栏分别标为a、b、c。如(46/14/a),“46”指《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6册,“14”指本册的第14页,“a”指上栏。大正一切经刊行会. 大正新修大藏经[Z]. 台北: 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3.

[1] 李维琦. 佛经续释词[M]. 长沙: 岳麓书社, 1999: 110.

[2] 罗竹风. 汉语大词典[M].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5.

[3] 呼叙利.“下部病”辨正[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9(6): 41−44.

[4] 慧琳, 希麟. 正续一切经音义[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921.

[5] 葛洪. 肘后备急方[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6: 37(上).

Notes On Several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HU Xuli

(College of Humanities,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312000, China)

“Fen(分)” had the meaning of “part”. It can constitute some compound words with some morpheme of position significance, such as shangfen(上分), zhongfen(中分), xiafen(下分), chufen(初分), qianfen(前分), houfen(后分) and so on. Meanings of these terms were rich in Buddhist Scriptures with many examples. The study of these terms can be help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appearance of the Chinese vocabulary in middle ancient times, compilation of large-scale dictionaries and so on.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fen(分); shangfen(上分); zhongfen(中分); xiafen(下分); chufen(初分); qianfen(前分); houfen(后分)

book=16,ebook=74

H109.2

A

1672-3104(2010)02−0126−05

[编辑:汪晓]

2010−01−03

呼叙利(1970−),男,山东高密人,文学博士,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古汉语词汇学,训诂学.

猜你喜欢

大词典佛经东东
东东“闯关”记
东东“闯关”记
东东“闯关”记
东东“闯关”记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陆谷孙请人“找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