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城市社区邻里交往趋势探讨

2010-02-09王剑云

关键词:邻里关系邻里空间

徐 鑫,王剑云

(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 310032)

网络时代城市社区邻里交往趋势探讨

徐 鑫,王剑云

(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 310032)

网络技术已经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社区邻里交往的形态也因此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将直接对当代社区的邻里关系产生作用,从而影响和谐社区的建设。本文通过回顾邻里交往研究历程,探讨以网络为平台的虚拟交往对邻里交往的影响,并且提出了互联网时代邻里交往研究的新问题和新的研究视角。

虚拟交往;邻里交往;和谐社区

十多年前,当互联网技术渐渐走入中国人的生活时,许多人把网络仅仅当成一种新的可用可不用的现代信息传播的媒体或技术工具,并未意识到它将以惊人的速度与不可阻挡的力量改变我们生存的方方面面,甚至改变我们的传统意识和价值观念。而今天,互联网已经像《得乐园,失乐园》所预言的那样,它不仅是我们可用或可不用的信息媒体和工具,它已经是我们生存的世界。“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断言:人在世界中;如今的科技专家毫不犹豫地把它改写为:人在网络中”[1]。网络之于现代生活的巨大变革使得我们不得不从各种视角去研究探讨它。本文关注的问题是,互联网时代城市社区邻里交往如何变化,虚拟交往怎样影响社区邻里交往,当今城市社区邻里交往研究又面临怎样的新课题。

一、邻里交往的相关研究回顾

《马丘比丘宪章》中说:“人与人的相互作用和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城市社区的邻里交往问题是城市社区研究中引人关注的课题之一。根据社会学的理论,邻里是基于地域靠近而形成互动关系的群体,是构成城市居住社区的基本单位之一,它既表达了城市居民住宅在空间上的临近性,又表达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即由居住地域的临近性以及成员的“面对面”接触而发生的邻里交往关系[2]。

从研究视角和目的来看,对于邻里交往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不同类型社区邻里交往的模式及其对于社区文化、社区精神形成及社会稳定的作用和意义的研究;另一类偏向于邻里交往的发生频率、交往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类社区物质空间 (比如街巷、户外空间、社区公共设施、住宅建筑公共部分等)对邻里交往产生的影响,以及交往行为和空间特质的关系模式等。前一类研究多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偏重于邻里交往的精神形态和社会意义研究,并且较多地作为社区研究整体课题中的一个部分来看待,其成果也常在社区或住宅社会学研究专著中的部分章节出现。后者则以建筑学的研究取向,偏重于邻里交往所依赖的物质空间形态研究,并将邻里交往作为一种居住行为之一并作为独立的研究课题看待。国外在后一类型的研究中,已经有产生世界范围影响的成果,比如丹麦建筑学家杨·盖尔的《交往与空间》,本书 1971年在丹麦首版之后,至今英文和中文均出了四个版本。美国城市规划学家 Oscar Newman结合社会安全问题的研究成果而写的《Defensible Space》一书影响也较大。这些成果不仅对规划设计富有意义,并且也深深影响了最近十多年来我国规划建筑界研究社区邻里交往的理论和实践。

国内在社区邻里交往方面的研究在八十年代中期出现小热潮,并一直延续至今。当时正值我国改革开放成果初出,相应的新问题层出不穷。那时开始的较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运动和新的居民住宅区建设,带来了原有居住社区结构的瓦解。而对居住社区结构进一步发生重大影响的是九十年代开始的住房商品化。有人对这一时期的邻里关系作了如下描述:“离开了四合院、筒子楼和单位宿舍,邻里之间既不会由于空间的局促而‘被迫’交往,也不会因为工作关系而约定俗成地来往,建筑结构的分隔造成了人际关系的分离。”如果说这一时期邻里交往的研究问题主要由城市居住社区结构的瓦解和重构引发,那么互联网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又给邻里交往问题提出了新机遇和新挑战。

近年来,由于虚拟交往的介入,已经使得邻里交往的研究出现新的动向。如虚拟交往条件下的社区重构、虚拟小区的研究等都构成邻里关系研究的视角。但是关于虚拟交往对邻里交往影响的研究体系还未建立,虚拟交往对社区邻里关系重构的意义研究也仅仅出现零散的研究论文,没有出现具有影响的力作。对新近出现的“物联网”技术将对邻里交往产生怎样的影响,基本上还属于研究的空白地带。

二、虚拟交往对邻里交往的影响

(一)虚拟交往的特征分析

本文中的虚拟交往,包括以互联网为技术手段在虚拟空间里进行的一切个体之间或个体与群体之间无具体商业目的的交往行为,技术平台包括电子邮件、多人在线游戏、即时通讯工具 (QQ、MSN等)以及在各类虚拟社区里的访问论坛(BBS)等。其中,即时通讯和访问论坛是虚拟交往最为常用的方式。

网络社会中,网民们基于电子空间而形成的某种特定的生活或活动区域 (虚拟社区)不同于经验社区。“虚拟社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它仅仅属于文化社区,其主体具有虚拟性、主题或生活领域的强烈共享性、表达方式的随意性、沟通或行为结果的非责任性以及精神世界的完全赤裸等等特征”[3]。从其技术支持平台和方式上分析,虚拟交往改写了传统邻里交往的形态,其形态上的特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概述:

1.交往空间形态的变异。交往空间的距离尺度被高度压缩,物质空间不再是交往成立的必须载体,距离不再是交往成立的障碍;同时,交往空间的场所尺度被无限扩大,明确的场所界定不再具有意义。这种交往空间形态的变异,使得个体与社会群体的交流不再制约于地点的同一性、空间的在场性。传统交往上意义重大的交往空间在虚拟交往中失去了意义与作用。这一特征使得虚拟交往的交往对象具有空间上的离散性。

2.交往时间效率的延展。在传统交往中,交往对象不仅空间上要求有同一性,而且时间上也必须有同时性,而一旦时间上的同时性消失,也意味着交往的结束或暂停。而虚拟交往的成立不再依赖于所有交往对象在场的同时性,在虚拟社区中,一个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以发帖的方式与任何一个其他人 (群)交流,同样,一个人对于一个话题可以在任何时候以留言的方式加入交流。因而虚拟交往对传统面对面的交往而言,交往的时效得以延展。

3.交往要素的简化。通常,面对面的交往中,重要的交往要素包括言语、表情、体态和行为,而这些要素在虚拟交往中都被简化为网络上的信息符号,交往要素变得抽象而简单。这样的改变可能使得习惯于虚拟交往的人群在某种程度上陌生了面对面交往的基本要素,而习惯面对面交往的人群则觉得虚拟交往的要素过于抽象和冷漠。

(二)虚拟交往对邻里交往的影响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将更广泛深刻地影响个体的精神世界和行为,催动生活方式的变迁和社区构成的变革,这种变化的表象之一就是虚拟交往已经成为个体交往的重要形式之一,从而对邻里交往形态也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从正负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1.虚拟交往对邻里交往的促进作用。从技术特征上看,虚拟交往极大地方便了邻里交往的行为,促进了邻里交往的进行。新建成的城市社区的业主论坛,正成为邻里甚至准邻里交往的重要平台,业主们通过互联网上的业主论坛来交流装修经验、组织团购活动已经很普遍了,其中中青年业主们是业主论坛上交流的主力。除了共同关心的装修、团购等话题以外,兴趣爱好也是谈论的主题。逐渐地有共同兴趣或爱好的人会形成各种不同的小群体,群体内部的交流会逐渐趋于频繁,进而网络上的虚拟交往会转化为现实世界中面对面的交往。通过这些交往,加深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并开始建立起进一步的信任,从而完成从陌生人到友好邻里的过程,邻里关系的基础就此形成。在杭州《都市消费》专刊和某房产楼盘联手策划的“理想家园的献计活动”中,入选十大点子之一的,就有“建一个虚拟社区”。从这些现象看,虚拟交往之于邻里交往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有人甚至认为互联网打破了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城市社区邻里关系冷漠的僵局。“网上小区”的创建不仅是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更是沟通社区居民人际关系、强化社区居民心理认同及参与意识的主要桥梁[4]。而且值得关注的是,调查研究显示,与现实社区邻里交往行为如健身、休闲娱乐、社区活动等主体多为中老年或老年人不同,在网络社区中,网络、类缘等交往行为多发生在青少年、学生中[2],社区虚拟交往的参与主体具有年轻、高学历的特征[5]。在邻里交往空间扩大的同时,交往的行为主体也在扩大变化。

2.虚拟交往的离散作用。借助虚拟交往,现代人交往的空间范围被无限扩大,在虚拟社区内可谓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虚拟交往提供的如此巨大的空间,使人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虚拟世界。由于交往对象不受时间空间限定,个体的交往对象在地缘关系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离散性,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个体对邻里的精神依赖,从而对传统的面对面的邻里交往产生离散作用。此外,虚拟社区的出现,使人们在交往、购物、服务、娱乐甚至参与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行为都有了新的途径,从而不仅使个体减少了对邻里互助的依赖,而且也大大降低了对物质空间环境及其设施的依赖程度。根据《零点宜居指数——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 2006年度报告》对 20多个城市2553名市民的入户访问调查结果显示:55.5%的市民不知道邻居户主的工作单位,42%的市民不知道邻居户主的姓名,33.3%的市民不知道邻居家庭有几口人,甚至有 10%的市民根本不认识自己的邻居①什么是公众眼中的宜居城市,http//ccdv.people.com.cn,人民网 2007年 12月 4日。。

通过虚拟交往对邻里交往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虚拟交往既是一个极为高效有益的促进邻里交往的方式,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传统邻里交往,同时,它又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传统交往的作用。总之,虚拟交往既丰富拓展了现代人的人际关系内容,又分散了现代人对邻里熟人交往的注意力,从而对邻里关系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三、邻里交往趋势展望

在分析虚拟交往的特征剖析其对邻里交往的影响后,本文认为,互联网在当今社会已经不仅是人类的技术工具,它已经或逐渐成为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邻里交往会出现不同于前的演变趋势。

(一)虚拟交往和传统交往方式的持久共存

基于互联网的虚拟交往已经成为城市居住社区中邻里交往的新方式。今后,邻里交往将越来越显著地表现为虚拟交往与传统面对面交往方式共存的形态。由于虚拟交往和面对面交往在媒介和形式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别,它们在构建邻里交往中的作用优劣亦不同。据有关调查研究,虚拟交往在社区活动、社区参与及社区认同方面作用较好,而面对面交往则在日常交流、邻里守望、互助等方面作用较好。因而两者的共存和互补将成为邻里交往的发展趋势。

(二)虚拟交往在邻里交往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普及,虚拟交往的便捷程度越来越高,交往的成本越来越低,这将使得更多的人群走进网络,接受和利用虚拟交往这种新的人际交往方式。有关研究的抽样调查发现,39.1%的调查对象曾通过虚拟交往与邻居交流,更有 58.2%的调查对象认可虚拟交往这种邻里交往模式[5]。由此可见,虚拟交往在邻里交往中将有巨大的拓展空间,其作用的日益增强显而易见。实践证明,把虚拟交往和面对面交往在网络空间和地理空间上叠合 (比如建立网上小区等),虚拟交往在邻里交往中的作用会进一步增强。

(三)基于虚拟交往和传统交往方式共存的邻里关系重构

根据社会心理学关于人类类型关系的分析可以发现,在传统农业社会,邻里关系主要靠血缘和亲缘关系维系。八十年代以前的“单位大院”式的邻里,虽然传统聚落里的血缘和亲缘关系被瓦解,但地缘关系、业缘关系成为了维系邻里关系的基石。以亲缘、地缘和业缘为基础构成的社区邻里结构相对紧密稳定,邻里关系亲密和谐,邻里交往不成为问题。住宅商品化后,基于血缘、亲缘以及业缘关系的邻里结构被打破,邻里关系仅靠地缘的互动关系来维系,呈现日渐松弛倾向,因而城市社区的人际交往衰落、邻里关系淡漠成为世界性的通病。增进城市社区的邻里亲和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专门针对此项问题提出了“城市社区的重塑”的副主题。当今社区邻里维系和谐的邻里关系,关键就在于促进邻里交往。虚拟交往为邻里人群提供了尽快建立类缘和机缘关系的可能性,虽然这两类关系在人际关系的类型层面上相对属于浅层,但通过深化转换,能有力促进邻里交往。基于虚拟交往和传统面对面交往方式共存的邻里交往趋势,进行社区邻里重构、建构信息时代的和谐社区是邻里关系发展的另一个趋势。

(四)关于邻里交往研究的展望

信息时代的邻里关系研究必须结合当今邻里交往的发展趋势拓宽研究视野,甚至转变其研究侧重点。如前所述,虚拟交往和传统面对面交往方式之间存在着互相排斥、互相补充和互相转换的复杂关系。纵观近年来有关邻里交往的研究成果,关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尚待深入研究,如两者排斥的力度、转换的条件及其互补整合的优化等均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深入研究这种关联关系,可为在邻里重构中充分发挥两种交往形态的作用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邻里关系问题研究还需要引起关注的是多学科交叉研究,整合建筑学、城市规划、社会学及网络技术等学科的研究视角,拓展邻里交往研究的视野,将为当代邻里关系研究开拓新的领域。

[1]李河.得乐园,失乐园——网络与文明的传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2.

[2]薛丰丰.城市社区邻里交往研究[J].建筑学报,2004,(4): 26-28.

[3]陈劲松.现实社会中的虚拟社区的权威达成[J].社会科学研究,2001,(4):113-116.

[4]詹娜.“网上小区”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0-23.

[5]孙良,黄一如.虚拟交往与社区虚拟重构 [J].时代建筑, 2009,(2):25-29.

A Study of the Trends of Neighborhood Commun ication in the Ti mes of the Internet

XU Xin,WANG Jian-yun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Zhejiang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32,China)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our social life and has also changed the form of neighborhood communication.This change has a direct effect on the neighborhood relations, thus influe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community.By reviewing the study process of the neighborhood communication,this paper exploreswhat has happened to the neighborhood communication with the Internet and proposes some views about the trends of neighborhood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in cyberspace;neighborhood communication;har monious community

book=3,ebook=56

C913.31

A

1006-4303(2010)03-0282-04

(责任编辑:金一超)

2010-01-05

徐 鑫(1972-),女,黑龙江牡丹江人,讲师,硕士,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王剑云(1963-),女,浙江杭州人,副教授,硕士,从事城乡规划与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邻里关系邻里空间
“小邻里”托起“大幸福”——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打造“邻里+”基层治理新样板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黑白电视·邻里之情
2016年温州中考作文题 | “邻里关系”
邻里关系的纽带
温州卷
你为邻里理发,我为你倒茶
城市社区异质性与社区凝聚力——以社区邻里关系为研究对象
养猪致富不忘乡亲邻里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