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部队心理卫生服务工作的思考*
2010-02-09李权超
李权超 于 泱
近 10年来,全军各部队普遍重视心理卫生服务工作在基层的开展,积极探索此项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大部分师医院、旅(团)卫生队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添置了一些心理学器材,发放了一批心理学资料。这项工作对于促进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维护广大官兵的心身健康,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但由于部队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心理疏导教育方法与青年官兵心理特点脱节等原因,致使心理卫生服务工作难以深入开展,离四总部提出的要求有较大差距。现仅就如何完善心理服务工作做一探讨。
1 依时依人调整心理服务内容
心理服务工作包括的内容很广,服务对象涉及部队每一位官兵,甚至包括官兵家属。通过心理测量,帮助官兵了解自我;通过心理知识普及,帮助官兵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通过心理咨询和疏导教育,解决官兵成长发展中遇到的人际关系紧张、情绪困扰、工作压力、婚姻家庭矛盾等实际问题;通过心理训练,增强团队凝聚力、开发心理潜能和提升心理防护能力;通过心理诊断,对各类心理障碍如癔症、恐怖症、抑郁性神经症、疑病症以及各类异常心理进行治疗[1]。
新兵入伍集训期是一个人能否顺利适应部队环境的关键期。除了进行必要的心理测试、筛查外,应多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内容包括如何适应新环境、如何处理军营人际关系、如何看待个人期望与现实差距等。对于高学历新兵,由于这部分群体知识面广、有一定生活阅历、个人理想远大,与现实发生心理冲突可能性增大,因此心理辅导的重点是使其纠正不当认知、调整人生设计蓝图,逐步摆脱逆反、孤独、自负等不良心理。
改选士官、入党提干、老兵转退、提级晋职等关系到官兵的切身利益,少数人容易发生疑虑、猜疑、失落等不良心理。此时,单纯的大课堂式教育很难奏效,有时效果还会适得其反。心理卫生服务人员应主动深入他们之中,进行群体心理疏泄,请其讲出心中的不快、压抑和担心,由政工干部进行政策解读,邀请转业再就业成功人士、荣誉模范人员现场讲解,重新使其树立起面对未来人生的信心。对于心理困惑严重人员,有发生意外事件的可能时,应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劝慰、情感支持和危机干预[2]。
加大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官兵心理危机干预力度。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的突发性、艰巨性和后果的不确定性,会对广大官兵造成精神和心灵上的创伤。心理危机如果不能及时得到适当地干预,可能形成永久的心理创伤。如参加四川“5· 12”特大地震救援的官兵,其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留守部队人员,焦虑、抑郁、烦躁、怠倦、人际冲突等心理问题会暴露出来[3]。心理危机的产生与个体的人格因素、社会支持、生理因素密切相关。针对官兵心理危机,必须掌握有效的心理控制技术和应对策略。一是调动社会支持系统,缓解官兵情绪压力。鼓励官兵通过电话、谈话等与亲友联系,表达自己情绪情感,提高心理自助能力。二是教授心理应对技巧,提高官兵心理防护能力。向官兵解释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产生各种不良情绪、行为反应的合理性,教会有效的应对技巧。三是确保足够的休息,为官兵提供丰富的娱乐活动。避免官兵长时期处于任务一线,保障睡眠时间,适时换防。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娱乐活动,调节生活,以转移注意力。四是提供个体认知干预,帮助官兵客观、理智地面对现实,纠正错误和不合理的认知。五是坚持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工作双管齐下,多予激励、及时表扬,有效减轻官兵对险恶环境的恐惧和对繁重任务的畏难心理[4]。
2 改善环境条件丰富心理服务方式
一是建立官兵沟通、宣泄平台。充分利用部队局域网络,设立官兵心理服务栏目,对于官兵提出的各种心理问题或困惑,要及时、耐心、细致地解答。设立心理服务热线电话,公布心理服务人员值班和移动电话号码,心理服务工作者要热情接听每一次电话。把心理服务室装饰得温馨、舒适,使来访人员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利用连队有线广播、板报橱窗,经常播诵、张贴脍炙人口的心理学文章、怡情哲理故事,让官兵心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成长。
二是完善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卡拉 OK室、球类活动场,使官兵在艰苦的军事训练之余,能够进入这些场所进行情感、注意力转移,从而减少工作压力感。重视营区绿化美化工作,为官兵提供心旷神怡、轻松愉快的生活空间可不定期组织才艺表演、军地联欢、团体游戏等文体活动,让官兵在欢声笑语中陶冶情操,增进友谊,减少不必要的隔阂和心理矛盾。三是营造融洽和谐的内环境。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以此为指导,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把人际关系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关心等健康的心态之上;营造公正的用人环境,在涉及到官兵切身利益问题上,实行公平公开公正,纠正用人上的关系、感情和交换因素;营造文明的管理环境,教育带兵骨干依法施教,以理服人,纠正简单粗暴甚至打骂体罚等使战士紧张、恐惧、压抑和对抗心理的带兵作风。
3 着眼素质和能力,加强心理卫生服务人才建设
心理服务专业人才和基层心理骨干,是部队心理服务的主要力量。要把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军人才战略工程,以培养专业人才为重点 ,以提高素质能力为核心,以健全基层心理卫生服务骨干队伍为基础,逐步建造一支适应形势任务需要、作用发挥明显的心理卫生服务人才队伍。
一是坚持短期培训制度,发挥基层部队心理服务骨干的作用。当前,专业人才远不能满足部队实际需要,军区、集团军组织基层骨干进行短期培训十分必要。但根据反馈的信息,短期培训有时达不到预期效果。原因之一是,由于每个部队选派固定的人员参加心理知识培训班,但每年心理培训的内容相同或相近 ,学员得不到知识更新;原因之二是 ,教授的内容均是心理学基础知识,在书本上就能看到,而学员渴望学到操作性、实用性强,符合部队实际情况的心理疏导与教育方法、措施。因此,短期培训内容的设置应建立在基层人员需要的基础上,每次培训选取不同的专题,并做到教员、学员相互交流,使短期培训取得实际效果。
二是借助院校力量,加大心理卫生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专业的心理卫生服务者是指经过严格系统的正规心理学教育和训练,可以在预防、治疗方面提供服务与帮助的专业工作者。在军医大学设置医学心理学系,开展医学心理学普通本科学历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培养专职心理医生,同时对现有专、兼职心理医生进行轮训和补训。加强地方专业人才引进,招收国防生和大学生士兵提干增加心理学专业人员比例,接收重点大学心理学硕士、博士入伍,特招或聘用地方心理专家为部队服务。依托全军国家职业资格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国家职业资格军队培训点,组织心理咨询师培训和考试[5]。
三是搞好心理服务人才管理和使用。要严格心理服务人才选拔和准入条件,对部队专兼职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进行资格认证,符合条件的方可上岗。在汶川大地震中许多志愿者凭着一腔热忱深入灾区进行心理救助,但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基本的灾后心理干预和救助知识,给救援工作增添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有些志愿者自己成了需要救助的对象[6]。因此,部队也要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考核,不称职的及时做出调整。此外,积极为心理服务人才成长进步、开展工作创造条件,解决好他们遇到的实际困难。建立全军、军区心理服务专家库,定期组织专家到部队开展巡回服务,遂行重大军事行动心理服务保障任务。
[1]黄希庭,郑涌,毕重增,等.关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 [J].心理科学,2007,30(1):2-5
[2]易晓阳,刘学科.全面加强心理卫生工作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7,25(3):212-213
[3]陈金宏,侯世科,郑静晨,等.多样化军事任务中的危机管理 [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9,18(7):561-562
[4]于维国,李俊丽,郭运芳.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加强我军心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J].白求恩医学院学报,2008,6(5):269-270
[5]王进礼,张月娟.军队心理救援工作的定位及专家工作模型的建构[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9,18(11):913-914
[6]郭明霞,张江波.重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救助问题研究 [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3):15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