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富士康员工系列轻生事件看企业员工心理维护
2010-02-09黄俊秀王志中
黄俊秀王志中
从富士康员工系列轻生事件看企业员工心理维护
黄俊秀①王志中△
近来,富士康发生的多起员工轻生事件,再次让自杀的话题摆在公众面前。以往,比起大学生来,与他们同龄的企业员工却较少受到社会的关注。研究表明,影响企业员工自杀意念和行为选择的因素很多,究个体而言主要有不良应对方式、缺乏社会支持、自杀者自身人格缺陷等多重因素。可以通过满足员工精神需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防御能力、建立心理档案等来预防员工自杀,保护员工利益。
自杀;自杀原因;干预对策;综述
富士康的工人连续跳楼的悲剧性事件,如同之前一系列的校园惨案,强烈冲击了人们的神经,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也让"自杀"这个沉重话题再次摆在公众面前。令人遗憾的是,此前针对青少年自杀及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比较多地集中在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大学生身上,而与他们年龄相近的企业员工,尤其是其中的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工作和生活压力很大,却较少受到关注。此次富士康的连续跳楼事件,正是集中发生在这一人群。
1 企业员工自杀是一个沉重的社会现象
自杀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是现代人的十大死因之一,更是15~35岁年轻人前3位死因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平均每20秒就有一个人自杀。它对人类的伤害以及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危害,不亚于一场瘟疫和战争。因此,各国政府把自杀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和公共精神卫生问题进行防治。
在心理学界,有关“自杀”这一名词术语的含义界定存在诸多争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有意或者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动”;Ksplan等认为“自杀是有意的自我伤害导致的死亡”[1];在本文中自杀被认为是自己引起,根据自己的意愿使生命终结的行为”。国际通用分类将自杀分为成功自杀、自杀未遂和自杀意念;关于自杀的影响因素,自杀科学研究奠基人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压力与影响是自杀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并从社会整合的角度将自杀分为利己性自杀、失范性自杀、利他性自杀和宿命性自杀4种。我国学者一般把自杀按程度不同分为5种:1是自杀意念,2是自杀威胁,3是自杀姿态,4是自杀企图,5是自杀完成;按自杀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两种:冲动型自杀(情绪型自杀)和理智型自杀;按自杀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患身心疾病者的自杀和未患病者的冲动型或理智型自杀[2]。
近年来,企业员工自杀事件渐有增多之势,这是一个让各方面都不轻松社会现象。企业员工自杀使企业面临很大的压力,华为前几年为员工自杀深深困绕过,之后法国爱立信连续自杀事件折腾的焦头烂额。去年底到今年初的富士康,又因员工自杀而推上了风口浪尖。企业员工自杀成为不少企业挥之不去的梦魇。这些自杀的员工留给各自家庭的也绝不仅仅是看似“可观”的赔偿金,失去儿子或者女儿,失去父亲或者母亲,失去丈夫或者妻子,而是给家庭成员造成的心理伤害不是短期能够平复的。同时,企业员工自杀的“高密度”发生也使政府责任问题、社会救助体系问题、倍加引人注目。这一切都突显了对这一问题研究的重要性。
2 企业员工自杀个体因素分析
影响企业员工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选择的因素有很多,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社会的和个体的原因。社会原因包括了企业的(管理方式、工作环境、工作压力等)、政府的(对企业的监管不力、服务缺位等)、社会的(心理救助机制不完善、关爱心理健康环境未形成、个别媒体报道的误导等)、学校的(源头性的生命教育缺乏、耐挫折训练不够等)、家庭的(家庭教育方面、家庭经济责任压力大等),这些本文暂不讨论。本文主要就自杀者个体的原因作一些分析。
2.1 理想的破灭 当年少的他们承载着父母的期望、怀揣美好的憧憬进入企业,觉得美好的生活开始了。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不成熟的他们难以接受。稚嫩的心灵还承受不了挫折和打击,极易产生悲观绝望的情绪,对未来的无望,自己的弱小,从而产生轻生的想法。
2.2 生活事件 有理论证明自杀是一个复杂过程的最终产物,能够到达自杀这种程度的一定是因为多个问题重叠造成的,负性生活事件导致的心理累加效应和行为人陷入到多个问题困扰的状态是他产生自杀意念的重要原因[3]。生活事件作为一种心理社会应激源对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发生起着直接和间接的作用。当某不利生活事件作用在具有不良个性特征的个体时,部分应激源可能成为自杀意念形成的影响因子。自杀前经过常年积累慢慢形成的那种“准备状态”是很重要的,就像在不堪重负的骆驼背上的加上一根稻草都会把它的脊背压断。流水线单调的工作方式,繁重的工作,身体上的疲惫使得人们的心情消沉,任何一次意外事件都可能造成悲剧。
2.3 应对方式 有自杀意念的人在认知上通常会认为他所面临的困境是绝境,是无法逃避的、无法忍受的、无法改变的、永无止境的。因而,他们认为自杀是唯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在面临挫折时会采用一些与正常人不一样的极端方式解决,并且方法选择的范围很窄小[4]。富士康一线工作的人员多是新生代农民,文化知识水平不很高,世界观和人生观都还不成熟,生活中面临刺激性事件时还不会自我调节,思维上容易走入“死胡同”,从而轻生。而且,自杀者多为跳楼方式,不排除仿效的因素。心情抑郁者在痛苦中煎熬时,听到或看到自杀的解决方法,他也会模仿、从众,采取自杀的方式来结束痛苦。
2.4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影响应激反应结果的一个重要中介因素或缓冲因素,可以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同时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间接保护。
自杀高危人群几乎得不到周围人的关心和支持,他们被那种绝望的孤独感所压迫。可是即使在这种困难的情境下他们仍然会发出某种求救的呼唤,并且下意识地希望自己在绝望中发出的声音能够被身边的人听到[4]。所以在这时外界能伸出援助之手,他们强烈的自杀意念会大大减轻。而从媒体的大量报道来看,富士康的员工因为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即使同一个宿舍的人员交流都很少,缺乏周围人的支持。
人是社会的组成成分,必须依托社会才能更好地生活,缺乏和别人之间的感情支持往往会造成自我封闭和偏激,看问题片面从而一不如意就会走极端。所以不管是上级的支持、家庭的支持还是工友的支持都对自杀意念的产生具有良好保护作用,充分认识这一点,有利于预防自杀行为。
2.5 人格因素 1999年M ann等人提出“应激-易感模式”,在此模式中“应激”指个体在生命适应中的需要与能力失衡而引起的心身紧张状态;强烈而持久的应激则会导致生理、心理功能紊乱,乃至引起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应激源可以是来自生活中的各种能引起刺激的事物、情境或是某种思想、观念及信息。“素质”则是导致自杀行为之持续易感性或先天特质。该模式发现不同的人经历相同的情景反应却有所不同,因此,推论个体对外在刺激如何反应的过程和素质因素如何与环境之间互动是有重要关系的,并由此假设自杀的过程[5]。不同的人面临同一件事件时反应是不一样的,那些敏感、冲动性和焦虑特质的人承受挫折力差,遭遇到外界刺激性事件就有天要塌下来的感觉,生活实在是糟糕极了,没有挽回的方法了,从而容易产生自杀想法。
所以说自杀行为是在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彼消此长的影响下,个人素质与应激相互作用的产物,也就是说,个人心理状态(应对方式、缺乏主观社会支持、人格和心理特质等)是自杀未遂行为的内因,达到一定强度的负性生活事件以及工作压力过大、理想的破灭构成自杀未遂行为的诱发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造成自杀的发生。
3 企业员工自杀现象的干预对策
这些导致自杀的问题和困难并不是无法解决和克服的,研究和事实证明,自杀是可以有效预防和干预的。富士康员工轻生事件接连发生后,客观地讲,各方面都在想办法进行应对,防范自杀的再度发生。如富士康集团通过建“爱心防护网”、搞相亲相爱编组、请心理医生帮助和在员工中训练心理辅导师、对新员工入职时作心理测试以便及时辅导等。深圳市政府也提出了要加强员工娱乐,加强主动心理干预,要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要加强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等。
3.1 满足精神需求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安全、社会交往、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只有低级的需求满足之后,人们才会去追求高级需求。进城打工的青年多为新生代农民,他们在满足了温饱问题之后,有了社会交往、自尊的需求。
易普斯曾提出职业心理健康三级预防模式,不仅把员工看做机器而是社会人,各层次的需求都得到满足。初级预防,消除诱发问题的来源。初级预防的目的是减少或消除任何导致职业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并且更重要的是设法建立一个积极的,支持性的,安全的、健康的和易于交流的工作环境,让员工觉得有归属感。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适当放宽对速度和效率的限制,对于“不能接打电话”等严苛规定进行适当调整。二级预防即教育和培训。教育和培训旨在帮助员工了解职业心理健康的知识、帮助管理者掌握员工心理管理的技术。在培训投资上,既注重软件也注重硬件建设,在硬件建设上,可设有大面积的培训中心一所,接受学员多人,培训中心备有录像机的电视教室,自动化的电影、幻灯教室、电子装备的外语教室。在软件建设上,培训中心可准备教材,按照专业内容配备通用教材和专用教材。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既有专职教师,又聘请社会上的专家学者开设专课讲座,同时请经验丰富的企业经理、董事为学员讲课。三级预防,员工心理咨询。员工心理咨询是指由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向员工提供个别、隐私的心理辅导服务,以解决他们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使他们能够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来生活和工作。
3.2 提高员工自我防御能力 企业里的员工多为远离家乡,一个人孤苦伶仃在外打拼,缺乏社会支持,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工作压力大,生活环境压抑时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对员工开展压力应对、情绪调控、工作与生活协调、自我成长等专题的培训或团体辅导。只有具备高自我防御能力才能在遇到尖锐的矛盾时,具有良好的应对策略。为此培养员工注重修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坚韧耐挫的自控能力,才能在激烈的角逐中不迷失自我。
3.3 最佳应付方式计划 Frydenberg和Brandon等提出“最佳应付方式计划”,被证明是一个有效的应付方式教育的模式。该模式的基本原理在于一个人的应付方式是可以通过训练来发展和培养的。它有10个步骤组成,由讨论应对的意义以及应对的不同类型开始,鼓励人们思考不利于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并找出可替代的应对方式[6]。
3.4 建立心理档案 普查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员工的心理健康档案,了解重点帮助对象,做到及时指导和帮助。再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增强管理者和员工的危机干预意识。最后,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询工作,建立有效的自杀危机干预体系。
公司应该将培养建设和谐健康的企业精神理念和企业发展理念作为一个长久的目标,员工多半是“新生代农民”,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文化科学知识尚需要提高,那么,作为员工大家庭的企业,应该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去帮助他们,支持他们,关爱他们,使他们在劳动中学习成长,在进步中不断推动公司的前进。形成良好的关系,这才是作为一个在中国土地上有中国籍的企业应尽之义务。
如前所言,企业员工自杀问题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而其成因有社会的和个体的两大方面。企业员工心理问题也具有普遍性,不只在富士康一家企业出现。因而,真正意义上对企业员工自杀的有效预防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和家庭的共同参与,从根本上讲要把解决员工轻生事件背后的经济社会原因和解决员工自身的心理原因等紧密的结合起来。从这个角度讲,富士康遇到的问题事实上具有普遍意义,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王倩倩,李焰.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和预防对策[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2):1075-1077
[2]郭黎岩,王冰,王洋,等.大学生自杀心理与行为及预防对策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3):264-268
[3]高桥祥友(陈诚).走出自杀阴影[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5-37,75-76
[4]周红五.心理援助[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13-115
[5]付亚亚.基于“应激-易感”模式下的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子的调查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6]孔晓东.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策略的调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Viewing Psychological Maintenance through a Series of Suicide Events of FOXCONN.
H uang J unx iu,W ang Zhizhong.S hanx i M ed ical U niversity,T aiyuan030001,P.R.China
2010-09-02)
① 中国.山西医科大学(太原) 030001 △通讯作者 E-mail:wangzhizhong5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