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汶川地震后的心理救助再论我国精神疾病预防体系

2010-02-09单怀海李建明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年12期
关键词:精神疾病精神科精神病

单怀海 李建明

1 地震后心理救助状况

近年来,灾难性突发事件经常发生,例如自然灾害有地震、水灾、飓风和人为的灾害有战争、空难和矿井事故等,在这些灾难性突发事件中常常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1.1 灾害后心理问题 2008年 5月 12日 ,经国家地震局正式确认,发生 8级强烈地震 ,全国大部地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场 8级地震给灾区的同胞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和身体创伤和痛苦,作为灾难中的幸存者,除了身体的创伤之外,心灵也经受了一次巨大的浩劫,地震和其他灾难性事件就像在心灵的平静湖水中投下一颗重磅炸弹,人内心原本平静的感知、情绪和意志活动在危机事件的重创之下变得遥遥欲坠,失去内部平衡。有研究表明,灾难性突发事件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 10%~ 20%,称为应激相关障碍,主要表现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1.2 地震发生后为灾民提供心理救助 心理救助是救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激相关障碍是精神科医生和临床心理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责任。全国各地都派各种救助人员赴四川地震灾区参加救灾活动,当灾民需要心理救助的紧要关头,成千上万的心理学专业人员赴四川地震灾区参加心理救助活动,进行灾后心理干预,帮助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积极应对和经历痛苦过程。一支又一支的心理危机干预人员活跃在最前线,他们给受灾者带来常规社会救援不能解决的紧急心理救护和进一步的心理援助,使不幸的人们在绝望中鼓起勇气、获得希望,并与他们一起共同度过人生中这段最最艰难的时刻。在这些心理危机干预人员中,精神科医生和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应该是主要力量,属于专业人员。心理咨询师组成了志愿者纷纷赴四川地震灾区参加心理救助活动,弥补了不足。尽管他们有的没有经过心理危机干预培训,但是也在紧急心理救护中多少也发挥了一些心理援助和心理干预的作用。

1.3 政府的心理救助工作 卫生部于 5月 15日发布了《心理危机干预》方案 ,5月 19日印发了《紧急心理卫生干预指导原则》,指导专业人员开展心理救援工作。卫生部心理危机干预医疗总队由 30多名心理专家,带领近 200名心理干预治疗师,深入到灾区一线学校、社区、部队、医院,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治疗。还派出 171名精神科人员在灾区开展心理救援活动,其中包括精神科医生、少数精神科护士和临床心理治疗师;也都有心理卫生工作人员,赶赴灾区开展心理救援工作。

2 精神卫生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精神疾病治疗率低 据媒体报道,中国有 13亿人口,1600万精神疾病患者。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精神疾病的治疗率很低;根据公开的统计资料,目前全国有 80%的精神病人没有得到有效治疗。目前全国地市级以上综合医院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不足 20%。而在现有的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 10%的人接受了相关的药物治疗。

据 2005年的媒体介绍,由世界卫生组织牵头开展的世界精神卫生调查,首批已完成了包括中国等 14个国家 60483名居民的调查。对中国上海、北京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成年人中,精神障碍的年患病率为 7.0%。但同时也显示,我国精神卫生服务利用率极不理想,仅 11.1% 的患者接受了精神医学、普通医学或传统医学的服务。例如我国大多数的综合性医院缺乏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科服务,由于中国人的文化特征,对大多数患有抑郁症的中国人来说,更愿意在综合性医院接受治疗,不愿意去精神病医院看病。

2.2 我国农村地区精神卫生资源缺乏 我国农村地区精神卫生资源缺乏和水平不高,不少农民因当地缺少精神卫生服务,不得不长途跋涉到大城市就医。例如我国妇女自杀率高于男性,农村妇女自杀率高于城市:农村的精神卫生服务和社会心理支持系统比城市差,有些农村地区缺乏基本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自杀者因为抢救不及时而致自杀死亡和自杀预防及救治力量的薄弱;由于非精神科医务人员缺乏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可能导致部分精神疾病患者,特别是抑郁症、人格障碍患者得不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等。

3 心理干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3.1 精神科医生和临床心理学工作者是心理干预队伍的主要力量 灾难性突发事件后心理救助是心理危机干预的公共卫生问题,作为精神科医生和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分辨受难者和救援者在心理上出现的具有临床意义症状,识别灾难引起的严重的精神症状及并发症,应积极开展预防和治疗应激相关障碍的方面的工作。面对灾民迫切需要心理救助的危急时刻,必须马上提供灾难中的紧急心理救助及危机干预。因此,灾难后的紧急心理救助是预防和治疗应激相关障碍的重要方法。

3.2 社会心理干预志愿者是辅助力量 近年来,民间心理危机干预小组的志愿者,在医院和社区参加了大量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救助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救助工作经验。成功地帮助他们走出了心理阴影和心理危机,救助和治疗过数百个企图自杀者和心理危机者,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

3.3 国家要有心理干预紧急心理救助体系 汶川大地震后,中国对心理救援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为了让以后的灾难心理救助更有计划和效率,中国需制定一套包括培训、协调、具体救助计划等内容的紧急心理救助体系。一旦灾难发生,这套心理救助策略纳入国家紧急救助体系。紧急心理救援策略还应包括协调方案,即对各方心理救援队伍进行统一部署,尽可能快地将他们调动起来,而且保证都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在当地对有心理学基础的志愿者进行简单培训,尽快组织起心理援助队伍;对准备奔赴受灾中心地区的救护人员进行心理培训,一方面对救护人员自身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一方面对伤员进行心理援助;通过媒体和传单对当地群众进行广泛的心理辅导,使当地群众知道如何应对心理创伤;对受灾儿童和老人,尽快地进行心理干预,使其心理伤害程度降至最低。举办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快速培训班,培训心理保健人员加入救灾工作。培训对象包括:有心理学背景的救灾志愿者,灾区红十字会推荐的人员,心理学会、精神病学会及精神卫生机构推荐的医务人员,新闻媒体工作人员。培训内容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表现、评估及其后果,危机干预以及干预中应注意的法规问题等。

4 加强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提高精神疾病的防治和管理能力

国家卫生部新闻办公室于 2005年 5月 9日发布消息,提出要在 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 60个精神疾病防治培训示范区。目的是完善社区对重性精神疾病的防治和管理能力,降低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提高医务人员对重性精神疾病规范化治疗的能力,并提出了具体操作指标。

我们要响应卫生部号召,每个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就是为精神疾病防治多做实事,建立防治精神障碍的平台,开展健康教育、社区康复宣传和网上心理咨询等方法。社区管理人员要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更优质的精神卫生服务,为加大防治精神障碍的力度。

解放日报 2005年 8月 22日报道,上海召开了加强社区精神病人日间康复照料机构建设工作会议上透露:年内将建成 20家社区精神病人日间康复照料中心,为精神病患者提供就近康复的场所。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用 3~ 5年时间,基本满足精神病患者在社区得到康复和照料的需求。上海市共有各类在册重性精神病患者约 10万人,其中易肇事肇祸的约占 10%。这次将建成的 20家标准化社区精神病人康复照料机构,是为经治疗病情稳定的慢性精神病人提供日间照料、心理辅导、娱乐康复、开展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的社会福利性场所。显然,这是政府为精神病患者做了件大好事情,但是还是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合作和支持。

4.1 精神医学人材走出专科医院 在综合性医院建立精神科或心理咨询服务。区县专科医院应该合并与分解。加强社区精神病防治工作,将精神卫生服务作为社区服务中心的内容之一。提高精神卫生服务水平,降低精神病复发率。

4.2 精神医学的进一步发展 合理使用资源,打破垄断,有利于创建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精神医学的公平竞争与发展。然而,我国目前主要由精神病医院提供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没有得到根本的变化,精神医学如何与国际接轨,应该从行政管理体制深刻思考,改变精神病医院服务模式。

21世纪我们面临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是在现代社会竞争愈加激烈,心理压力增加和各种生活事件与心理应激增加的情况下,公众重视心理健康的意识不够,心理障碍人群不断增加、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低和心理障碍治疗率偏低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需要精神卫生工作者要把主要精力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 ,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提高大众的心理健康意识,减少发病率,提高服务质量及治愈率。

猜你喜欢

精神疾病精神科精神病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精神科护理工作研究进展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精神病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都有精神病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