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隐记忆在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2010-02-09蔡巧颖邓春继张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年9期
关键词:深度麻醉记忆

蔡巧颖邓春继张 倩

内隐记忆在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蔡巧颖①邓春继②张 倩③

本文对内隐记忆在国内外的研究进行梳理性总结。内隐记忆的理论构建趋于成熟,研究方法日益完善,为人类探明意识与无意识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内隐记忆;加工分离程序;听觉诱发电位;综述

记忆是将获得的知识储存和回忆的过程。记忆通常有两种形式: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和内隐记忆( implicit memory)。外显记忆是对过去经历的有意识的识记和提取;内隐记忆是在非意识回忆状态下,过去经历对当前行为的影响。内隐记忆的特点是:人们并没有觉察到自己拥有这种记忆,但它却在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表现出来[1]。

自从1974年英国神经心理学研究人员warring ton和weiskrantz在对健忘症患者的启动效应的研究中发现内隐记忆以来,激发了人们对这种无意识无觉察记忆的研究兴趣。至20世纪90年代,内隐记忆已经成为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中心课题。内隐记忆研究揭示了在有意识的外显记忆系统以外存在一个无意识的内隐记忆系统,使人们对记忆建构的理解更趋完整。发现了内隐学习及内隐学习效应;扩展和解放了记忆研究的方法、技术和对问题及现象的选择。

1 内隐记忆与心理学

1.1 内隐记忆的实验特点 杨志良、叶阁蔚等[2-3]用匹配方法研究汉字内隐记忆存在的条件。实验结果发现在非目标整字偏好判断实验中,间接测量成绩显著高于直接测量成绩。这是对内隐记忆存在的直接证明。

内隐记忆作为人类记忆的无意识形式,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外显记忆。它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在某些方面说明了它的特点。外显记忆易受无关信息的干扰,但是内隐记忆的情况有些不同。陈世平和杨志良[4]以汉字常用词为实验材料,研究干扰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发现干扰对线索回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对无意识的词对补全则相对不产生影响。就个体而言,外显记忆的发展成倒u型曲线,而内隐记忆个性之间差异甚小,在个体的一生发展中,从幼儿到老年,内隐记忆不存在明显的年龄特点[5]。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研究发现了遗忘规律:记忆遗忘曲线。这个曲线表明在个体学习停止之后,遗忘立即开始,其过程是先快后慢。如没有线索的重新启用,遗忘可能是终身的。它揭示了外显记忆与时间的关系。但在内隐记忆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内隐记忆随时间的推移消退的较慢。

1.2 内隐记忆研究方法的探索 传统记忆研究方法在内隐记忆研究中的运用:虽然内隐记忆是记忆的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但其研究方法受传统研究方法的影响。心理学家杨志良运用了传统记忆研究方法:信号检测论、非参数模型和信息论研究内隐记忆。在探索内隐记忆研究方法上做出了贡献。加工分离范式的提出:内隐记忆与传统外显记忆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这决定了它的主要研究方法不仅在具体表现形式上而且在方法学本质上都有着与传统记忆研究方法不同的特点。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内隐记忆研究方法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1991年以前采用的是任务分离范式;1991年开始采用加工分离程序;现在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脑成像技术开始应用于内隐记忆的神经过程研究。

认知神经科学方法的引入,近年来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研究者试图借助一些无创的观察方法来探索内隐记忆发生过程中的脑生理机制。郭春彦,朱滢在2000年研究了内隐和外显记忆的神经活动过程的差异[6]发现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加工过程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既有分离又存在重叠。

2 内隐记忆与精神病学

2.1 内隐记忆与抑郁症 许多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记忆损害为外显及内隐记忆测验具有与心境一致的记忆偏好。Tarsia等对一组门诊患者进行研究,分抑郁症、焦虑和抑郁混合型和正常对照各18人。结果显示,抑郁组有正性内隐记忆偏好并在自由回忆有与心境一致的偏好。焦虑症组在内隐记忆测验中表现为较高的启动作用。而混合组的启动作用则与正常对照无显著差异。但自由回忆中焦虑相关词汇多于其它词汇。最近研究发现:在内隐记忆方面,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和抑郁症患者的阳性和阴性词汇检索能力基本相似。然而在外显记忆方面,抑郁症患者显示对阴性刺激的偏好。而有被害妄想患者则显示对阳性刺激的偏好。抑郁症患者对标准化情绪刺激有注意偏好[7]。

2.2 内隐记忆与精神分裂症 记忆不仅与年龄和智力水平存在比较密切的关系。注意力、信息处理和症状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精神分裂症具有认知功能改变的特征。主要是执行功能、注意和记忆方面,也与阴性症状有关。正常人内隐记忆的研究显示:刺激形式可影响语义信息恢复。而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增加了词汇表达和处理过程之间的交叉模型连接性。即减少了形式性调节和信息包含。它是由于语言加工特别是言语过程受到损害的结果。Surguladze等[8]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在较高水平的记忆处理方面的损害。

2.3 内隐记忆与精神药物 长期服用氯丙嗪可损害患者的记忆和心理运动功能。Carvaiho等[9]研究发现氯丙咪嗪治疗者与内隐记忆测验时操作不良有密切关系。血清高浓度氯丙咪嗪与中心执行测验及记忆转移的操作功能下降有显著关联。惊恐障碍患者长期服用较低剂量的氯丙咪嗪与记忆转移减少启动及工作记忆受损有关。

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对边缘系统的纹状体以及前额皮层的多巴胺转运作用与传统神经阻滞剂不同。因此对内因和外显记忆以及快感消失的作用也不同。研究发现奥氮平对无信息学习和运动速度的影响低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在日常生活中它可以使患者较好的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10]。

3 内隐记忆与麻醉学

3.1 麻醉深度与记忆关系 1987年,Prys-Roberts重新定义了麻醉的概念。他提出麻醉是由药物引起的一个病人对伤害性刺激的无知觉、无回忆的状态。这一概念引出了麻醉深度的新的理解。V icker描述了两种程度的麻醉深度的不足。第一种是能回忆麻醉状态下发生的事件,第二种是对听觉指令有反应但是没有回忆。前者既是所说的外显记忆,后者是通常所说的内隐记忆。Jessop把麻醉中的意识形态、认知功能分为4个阶段:①有意识的知晓,有清晰的外显记忆;②无意识的知晓,无清晰的记忆,但有模糊记忆(内隐记忆);③无意识的知晓,无清晰地记忆;④无知晓[11]。随着麻醉逐渐加深,记忆形成逐渐减弱。第一个被抑制的是有意识的回忆,其次是无意识控制记忆,最后是内隐记忆。

研究麻醉中学习与记忆的历史与麻醉本身的历史一样长。早在1959年Greek,1960年Wolfe和M ilett就观察和报道了患者在麻醉中的记忆问题。1968年W arrington和W eiskrants也做了报道,并提出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内隐记忆的概念。外科麻醉产生的记忆损害类似遗忘综合征。患者虽然不能回忆或再认近期的学习项目,但他们都能够在一些间接的记忆测验中表现出对这些项目的记忆效果。简而言之,外显记忆受到损害而内隐记忆仍然存在。

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有些特殊的信息不仅能在麻醉中察觉,而且在手术后能被回忆。M erikle和Deneman发现,尽管从临床征象上观察麻醉深度足够,患者已经处于无意识状态,但患者仍有可能处于麻醉深度不充分的状态。记忆只在麻醉较浅的病人中形成,而深睡眠状态下则无。Kessens等认为全麻中听觉信息的内隐记忆提示麻醉中存在对信息的整合。由于这些结果可能来自于没有被检测到的麻醉深度不充分的时间段。因此当刺激存在时控制镇静水平就显得很重要。

3.2 内隐记忆与其他监测方法除临床征象外,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 IS)和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m idlatency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MLA EP)在麻醉深度监测中运用较多。B IS可即时监测中枢神经系统活性,是麻醉中镇静深度良好监测指标。其数值不仅对麻醉药的靶器官浓度有良好的相关性,而且对麻醉中记忆功能的抑制也有较好的预示作用。Lubke等研究显示B IS介于60~40之间时受试者仅对听觉刺激有记忆。目前许多研究显示B IS与许多麻醉药物的浓度有良好的相关性,其中B IS与丙泊酚的相关性最好。由于B IS与大多数全麻药浓度相关性较好,故B IS监测技术对术中麻醉药用量以保持适宜的麻醉深度是非常有用的但许多因素会对B IS产生影响。在静脉复合麻醉和体外循环低温状态下,也可表现为B IS与麻醉深度不一致[12]。

听觉诱发电位(A EP)是指听觉系统在接受声音刺激后,从耳蜗至各级听觉中枢产生的相应电活动。能可靠反映各种麻醉药物的麻醉深度,并能以此判断是否产生术中知觉。科学家对A EP曲线进行量化处理,衍化出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 I。用0~100表示不同状态:60~100代表正常清醒状态, 40~60代表嗜睡状态,30~40代表浅麻醉状态,低于30代表临床麻醉状态,低于10为深麻醉状态。对镇静程度和意识状态的监测安全可靠。

与B IS相比,A EP可能与意识记忆有更好的相关性。A EP记录听神经到皮层的电活动,其变化更大程度上反映麻醉深度而不是镇静深度[13]。A EP在预测意识状态时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较B IS而言,A EP判断“意识存在”和“意识消失”两种状态,可信区间的重叠更少。可以有效防止术中知晓的发生[14]。

3.3 麻醉药对记忆的影响 咪达唑仑是最常用的苯二氮卓类药,具有显著地顺行性遗忘作用。研究显示:术前服用咪达唑仑7.5毫克,将显著影响内隐记忆[15]。而且这种影响效果具有剂量依赖性。但对其效果的持续时间,目前尚无统一认识。由于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有截然不同的神经系统作用。因此猜测不同的苯二氮卓类药与这些不同部位脑细胞受体的作用机制可能不同。

4 展 望

内隐记忆的额研究方法方兴未艾,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参与。内隐记忆的研究揭示了人类对记忆本质的新认识,其对无意识状态提出了新的见解。也为人类探明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此研究带来了对人类记忆功能的崭新认知。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研究方法的更新,内隐记忆研究能进一步揭示出人类的奥秘。

[1]W el lman H M,Cross D,W aison J.M eia-Analysis of Theory of m indDevelopment;The Truth about False Belief[J].Child Development,2003,72(3):655-684

[2]杨志良,叶阁蔚,王新发.汉字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1)-内隐记忆存在的条件[J].心理学报,1994(2):17

[3]杨志良,叶阁蔚.汉字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2)任务分离与反应倾向[J].心理学报,1995,27(1):1-6

[4]陈世平,杨志良.干扰对外显和内隐记忆的影响[J].心理科学, 1991(1):1-2

[5]郭力平,杨志良.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1998 (4):319-323

[6]郭春彦,朱滢.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神经过程研究[J].心理科学,2000,23(2):219-222

[7]Taylor J L,John C H.A ttentional and M emory Biss in Persecutory [J].Debusions and Depression Psychopathology,2004,37(5):233-241

[8]Surguladze S,Rossell S,Rossell S,et al.Cross-modal semantic pr iming in schizophrenia[J].J Int Neuro psychol Soc,2002,8(7):884-892

[9]Carvalho sc,Narcoukakis T,A rtes R,et al.M emary-Performance in Panic disorder patients after chronic use of clom ipram ine J[J]. Psychopharmaool,2002,16(3):220-226

[10]StervensA,SclywarlJ,SchwarzB,et al.Inplicit and explicit learning in schizophrenics treated w ith olanzapine and w ith classic neuroleptics[J].Psychopharmacology,2002,160(3):299-306

[11]Jessop J,Jones J G,Evaluation of the actions of general anaesthetic in the humanbrain[J].Gen Pharmacol,1992,23:927

[12]Gu I,GnaiB.Cevauv In Bispectrat Idex increase and decreases are not a lways signs of indequale anesthesia[J].Anesthesiology,2000, 92:903

[13]陈杰,王祥瑞,杭燕南.不同静脉麻醉药对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2,18:629-633

[14]张海芳,董榕,任凤珍,等.双频指数和听觉诱发电位在临床麻醉深度中的价值[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2,18:577-580

[15]Chortkoff B S.Anesthesiology,1993,79:724

Advances in I mplicitM emory Study in M edical.

CaiQ iaoy ing,D eng Chunji,Zhang Q ian.D epartm ent of A nesthesia,A f f iliated H osp ital of H ebei university,B aod ing071000,P.R.China

2010-04-22)

① 中国.河北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保定) 071000 E-mail:caiqiaoying@sina.com ②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 ③保定市妇幼保健院

猜你喜欢

深度麻醉记忆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小儿麻醉为什么要慎之慎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记忆中的他们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