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体育科学学术生产力分布格局研究以1999—2008年国家科学基金项目、CSSCI和CSCD源期刊论文为视角

2010-01-30许登云乔玉成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0年6期
关键词:基金项目学术论文

许登云,乔玉成

(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在科技被誉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获得国家科学基金项目和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的数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术机构和科研人员的学术生产力和影响力。作为国务院学位办公布的教育学门类下的“体育学” 一级学科,其国家级基金项目的立项和高水平论文发表情况已有人做过系统分析[1~10],但这些研究只是针对体育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源期刊论文所做的分析,而对与体育学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论文并未涉及。“体育学”一级学科是一个文理医融合的交叉学科,只有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才能更加全面、更加客观地反映出体育学术机构的科研实力、学术生产力和影响力,才更有说服力。鉴于此,本文尝试以1999~2008年10年间我国体育机构获得的国家科学基金项目和发表的CSSCI和CSCD源期刊论文为视角,通过对其所获得的国家科学基金项目和发表的CSSCI和CSCD期刊论文的数量、地域分布、核心研究人员等变量进行分析,以此来呈现当代我国体育科学学术生产力格局,为决策层规划学科布局,调整学科方向,促进学科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1 国家科学基金项目

对于大多数身处主流知识生产体制之内的学术人而言,基金应该是一个并不陌生的词汇。一方面,学术研究的进行需要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另外一方面,基金在现代知识生产机制中影响越来越大,基金项目尤其是一些通常在学界被认为级别比较高的基金项目,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或者学术研究团体科研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是目前我国级别最高、最有影响力、最具权威性的的两大基金项目,其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术机构或地区承担项目的多少,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一个地区、一个学术团体科学研究水平、研究能力的权威性指标,而且也已经成为体现学术机构、地区和科研人员学术生产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通过对体育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情况进行分析,可以从一个独特视角窥视目前我国体育科学学术生产力的格局。

1.1 机构分布

通过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官方网站[12]历年资助项目检索,1999—2008年10年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共计335项(不包括西部项目),共有107家机构承担了该项目的研究工作,其中承担项目≥5项的机构见表1。

表1 1999—2008年承担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的机构

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包括重大招标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自筹经费项目。

按承担机构类别划分,高校系统承担312项,占93.13%,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科研院所承担14项,占4.18%;机关(国家体育总局机关、省/市体育局机关)承担9项,占2.69%。在高校系统所承担的312个项目中,体育院校承担了142项,占45.51%;综合性院校的体育学院及相关机构承担了93项,占27.76%;师范院校的体育学院及相关机构承担了77项,占24.68%,形成了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足鼎立的局面。表1显示,在承担项目的107家研究机构中,处于前7位的为: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共承担项目130项,占38.81%。处于第二方队的是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吉首大学体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苏州大学体育学院等15家机构,共承担项目95项,占28.36%。剩余的86家机构承担了110项,占32.84%,属第三方队。从上述三个分区的划分可以看出,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的机构分布上尖下宽,呈现明显的金字塔分布,且承担项目数量呈现出明显的塔尖集中现象,即不到7%的机构所获的项目数占整个基金项目数的1/3以上。

通过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方网站[13]历年资助项目检索,1999—2008年10年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资助与体育学相关的研究项目101项,共有39家研究机构承担了这些项目。按承担机构类别划分,除6家科研院所承担9项外,其余92项均由高校系统承担,占91.09%。

表2 1999—2008年承担与体育学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的机构

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包括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专项基金项目。

表2给出了1999—2008年承担与体育学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的机构。从承担项目的机构看,北京体育大学是目前国内唯一拥有体育学国家级重点学科(运动人体科学)的院校,其研究实力强盛,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遥遥领先,当之无愧的成为了我国运动人体科学研究领域的龙头老大。上海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等运动人体科学研究重镇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也有不凡的表现,显然与其雄厚的学科实力密切相关。除此之外,武汉体育学院、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山西财经大学体育部、清华大学体育部、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等高校也成功申请到两项以上(包括两项)的基金项目,说明它们在运动人体科学研究领域也颇具实力。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和运动医学研究所作为专职研究机构,虽然也有不俗表现,但就运动人体科学研究领域整体而言,还远不能与体育院校相抗衡。在运动医学(运动创伤)研究领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是国内著名的运动医学教学、科研和医疗机构,拥有许多国内一流的运动医学专家和学者,在运动医学研究领域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它们能够承担较多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也在情理之中。此外,还有不少著名高校的非体育研究机构承担了部分与体育学相关的基金项目。例如,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承担了三项与兴奋剂检测有关的研究项目;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承担了两项与运动生物力学有关的研究项目;北京理工大学网络信息中心承担了“虚拟人体运动系统研究”项目;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承担了“基于视频的人体腾空翻滚运动跟踪与分析方法”项目;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承担了“有氧运动通过胞浆-线粒体对话机制改善衰老心肌胰岛素敏感性”的项目。这些非体育学专职研究机构的参与,一方面说明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一些“高”、“精”、“尖”项目单凭体育学专职研究机构还难以完成,需要多学科联合攻关;另一方面说明现代体育快速发展,尤其是竞技体育技术的进步,与多学科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有部分专业体育院校和绝大多数省(市)级体育科学研究所在1999—2008年10年间未申请到任何国家科学基金项目,除地缘劣势原因外,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值得有关机构深思。

1.2 地区分布

与其他学科[14]一样,体育学国家科学基金的地域性分布也极不平衡,各省区市之间在立项数目上存在极大差异(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经济、科技、体育、文化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往往也是获得项目比较多的地区。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方面,北京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数目超过福建、吉林、河南、陕西、黑龙江、江西、新疆、甘肃、云南、青海、重庆、山西、安徽、西藏、河北、宁夏、贵州、广西、内蒙古、海南20个省市之总和,这与北京高校和研究机构较多,人才集中,学术气氛浓厚,研究条件优越,交流机会较多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当然也不排除地缘关系、信息优势和操作上的便利等因素。上海、广东、湖北、辽宁立项数量均超过20项,湖南、江苏、四川、天津、山东、浙江立项数在13—18项之间,说明这些省市在该研究领域也有较强的实力,可看作我国社会体育学研究的重要基地。而河北、宁夏、贵州、广西四省区10年间仅获得一项资助,内蒙古、海南两省区立项数为零,说明这些省区体育社会科学生产力仍处于较低水平。

表3 1999年—2008年体育学国家科学基金立项地区分布

注: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包括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专项基金项目。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包括重大招标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自筹经费项目。

在承担与体育学有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方面,基金项目覆盖面不到全国行政区域的55%,且地区性分布差异更加悬殊。北京承担了基金项目的41.55%,毫无悬念地成为了我国运动人体科学和运动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天津实力不凡,已成为我国体育生物科学研究领域学术生产的重镇。广东、湖北、山西、江苏、湖南、河北、湖南、山东、浙江、陕西各获2—5个项目,说明这些省份在运动人体科学和运动医学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实力。辽宁、贵州、四川、福建、江西各获一项资助,而其他15个省市10年间处于空白,说明这些省份在运动人体科学研究领域处于弱势地位。

国家科学基金项目地域分布的不平衡,从一个侧面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各省区市的体育科研力量和学术生产力,但国家科学基金资助制度设计及其实施方面的缺陷也是毋庸置疑的。

1.3 主持人分布

1999—2008年10年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共立项335项(不包括西部项目),共有301人承担了项目的主持工作;与体育学有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立项101项,有81人承担了项目的主持工作。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文献计量学中确定核心作者的计算方法确定出国家科学基金的核心主持人。根据普赖斯公式N=0.749(ηmax)1/2[15],其中N为立项数,η为所统计年限中主持频次最多的主持人立项课题数。只有那些主持N次以上的主持人,方能称之为核心主持人。在本文所统计的年限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η=5,N=1.68(项);社科基金项目η=3,N=1.29(项)。根据取整原则,我们均取N的整数值为2。将统计年限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以上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以上的主持人确认为体育学国家科学基金项目核心主持人。根据上述标准,体育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核心主持人有15人(见表4),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核心主持人有34人(见表5)。

表4 1999—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核心主持人分布

注:①主持人所在单位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为准。②主持人如有工作调动,以最近一次主持人所在单位为准,工作调动前主持的项目计算在内。

表5 1999—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核心主持人分布

注:①主持人所在单位以国家社科基金网站为准。②同表4注②。

由表4、表5可以看出,国家科学基金项目核心主持人都是在学术上有较大贡献,在国内体育学研究领域的高级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值得一提的是,有八位学者10年间累计获立项三次以上(包括三次)。国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周期在一般在三年左右,这意味着上述学者在完成一项课题的当年即成功地再次立项,可称得上当代体育学科的大家巨擘。但对核心主持人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尽管有49位研究人员获得两项或两项以上的国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人),但如果我们借用文献计量学中描述作者人数与其所著论文之间的关系的洛特卡定律(即写两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一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的1/4;写三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一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9;写n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一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n2……,而写一篇论文作者的数量约占所有作者数量的60%)进行推导的话,主持一项国家科学基金所占的比例(88.22%)明显偏高。尽管承担国家科学基金与论文关系不完全相同,但这样的比例使我们看到主持国家科学基金项目核心主持人数量仍然偏少,说明至少目前体育学科研队伍中的高水平的拔尖人才还不够多。另外,从地域上看,北京拥有的核心主持人占核心主持人总数的1/3以上,他们共同成就了北京作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中心的地位。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一旦涉及研究人员个体可能会引发争议。由于目前国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也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学术之外的因素,仅仅以获得基金项目数量的多少来衡量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生产力肯定或多或少会存在一定问题。本文通过主持人获得基金项目的数量来审视体育学术生产力格局仅仅是一种可以参照的观察视角。至于其他因素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只能留给相关学科专家去研究。

2 期刊论文

论文是学术生产力和科研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体育学术机构及其研究人员是体育科学研究的主体,而要反映一个学术机构和研究人员的科学研究能力与学术生产力的整体水平,在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则是一个重要指标。由于体育学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特点,故本研究将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和南京大学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为依据,从另一视角对体育学术机构和研究人员的学术生产力进行间接评价,尽可能体现我国体育科学学术生产力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2.1机构分布

一个机构学术生产力的强弱首先表现为该机构学术论文的发文量。表6给出了1999—2008年间在CSSCI和CSCD源期刊发文量排在前30位的机构。从表5可以看出,在CSSCI源期刊发文量排在前30位的机构中,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外,其他29家机构全部为高等院校。表明高等院校不仅是培养体育学人才的摇篮,而且还是学术生产的重要基地,真正发挥了教育和科研两大职能。在高等院校中,虽体育专业院校仍占据前七位,但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垄断局面已被打破,部分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院已跻身于体育学术生产的重要位置。从CSSCI源期刊发文总量上看,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发文量均超过1 000篇,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成都体育学院发文量超过700篇,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显示出强大研究实力;天津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发文量在200—300篇之间,在体育社会研究领域优势也较为突出。处于前30位的其他院校,虽发文量与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存在较大的差距,但也已经成为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力量。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处于排序前五位的机构均主办有CSSCI源期刊,对本单位学者的论文录用率往往高于其他单位,其发文量较大肯定或多或少与此有关,但它们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实力是不容置疑的。

表6 1999—2008年体育机构发表CSSCI和CSCD源期刊论文前30位分布

注:①数据来源:维普资讯数据库,http://dx1.cqvip.com/asp/vipsearch.asp。 ②机构发表论文数量统计,不仅仅包括第一作者单位,还包括其他作者单位。③近年来,国内高校合并、改名者较多,为保证统计范围的一致性,在统计时把被合并高校及改名前的数据一并计 入最新的机构名称。

从CSCD源期刊发文量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以其教学、科研、医疗实力拔得头筹,成为我国运动医学(运动损伤)研究领域的“龙头老大”。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国家体育总局成都运动创伤研究所在运动医学研究领域也占有明显的优势地位。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浙江大学体育学系发文量均在50篇以上,这些单位基本上都具有运动人体科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或硕士学位授予权,在运动人体科学研究领域已具明显的学科优势,已经成为我国运动人体科学学术生产的重要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等16家机构发文量20—50篇之间,这些机构近年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科建设发展较快,有望成为我国运动人体科学学术生产的重镇。

2.2 地区分布

地区体育学术生产力通常和该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以及体育运动发展有着紧密联系。表7给出了1999 —2008年10年间CSSCI和CSCD源期刊体育学相关论文的地区分布状况。从表7可以看出,各地区之间的发文总量极不平衡。在CSSCI源期刊发文量方面,北京2 727篇,湖北和上海均超过1 400篇,三省市被冠以体育社会科学学术生产的“高产区”当无争议。分析原因我们认为,北京地区由于集中了量多质高的高等院校以及国家体育总局所属科研机构,其学术生产力远远超出其他省份,所发表的CSSCI源期刊论文列于榜首是其必然。上海是我国除北京之外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体育运动的开展也在全国名列前茅,排名在前也属应当。湖北排名第二超过上海看似让人惊奇,但仔细分析发现,作为高等教育强省,湖北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确有不凡表现。有研究显示1993—2004年12年中湖北获得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七个年度超过上海[16]。由此看来,体育机构在CSSCI源期刊发文总量位居第二也不属于意外。至于有人提出CSSCI源期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湖北地区作者发文数较高,区域性较强[5],也可能是其超过上海的原因之一。位于第二层次的四川、浙江、广东、山东、江苏、湖南、河南、天津八省市发文总量在500—1 000篇之间,可视为社会体育科学学术生产的“主产区”,这些地区经济、文化基础较好,人才资源丰富, 研究机构较多,为社会体育学术生产奠定了殷实基础。位于第三层次的陕西、河北、福建、辽宁、安徽、重庆、江西、山西八省市发文总量在200—500篇之间,可视为社会体育科学学术生产的“一般产区”。这些省区市虽也有不少发文较多的机构,但由于缺乏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野战军”,难以形成集团优势。位于第四层次的吉林、甘肃、广西、黑龙江、新疆、贵州、云南、内蒙古、宁夏、海南、青海、西藏12省区发文总量均在200篇以下,可视为体育社会科学学术生产的“低产区”,其原因可能与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基础较差,人才匮乏有关。

表7 1999—2008年CSSCI和CSCD源期刊体育学相关论文地区分布

注:因部分论文作者地区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故表6中的论文总数略多于文献总数。

从体育机构在CSCD源期刊发表论文的地区分布看,北京以842篇稳居榜首,上海以346篇居于次席,两市无可争议地成为了体育生物科学研究的主力军。河南、广东、陕西、浙江、山东、天津、重庆、河北发文总量在100—200篇之间,发文量与它们在体育生物科学方面的研究实力基本相称。另外21个省市区10年发文总量均低于100篇,其中贵州仅发文8篇、青海1篇、西藏处于空白,表明这些地区在体育生物学科研究领域研究力量薄弱,学术生产力低下。其中缘由除与地区对体育生物学科的重视程度有关之外,可能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对科研设备设施、研究人员水平、科研投入力度要求更高有关。

2.3 作者分布

苏联著名情报学家A5И5米哈依诺夫曾指出:每个科学家发表的文章数目,可以作为他科学劳动效率的准确和客观指标。这是因为科研人员的成就是以科研成果来体现的,而科研成果一定要用文献的形式表达出来才能得到推广应用,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一般来说,一个研究人员的成就越大,他的文献,特别是在重要刊物上发表的文献就越多[17]。因此,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我国体育学文献作者进行分析,可以从一个侧面比较客观地反映研究人员学术生产的能力。

表8给出了1999—2008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SSCI和CSCD源期刊发表论文15篇以上的作者。这些作者大多在我国体育学研究领域中享有盛名,其中既有学术前辈与资深学者,也有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一些学术精英。这些作者10年间能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SSCI和CSCD源期刊发表论文15篇以上,称之为高产作者并不为过。

表8 1999—2008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SSCI和CSCD源期刊发表论文15篇以上的作者

注:(1)数据来源:①作者筛选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依据,http://epub.cnki.net/grid2008/index/ZKCALD.htm。②CSSCI和CSCD源期刊论文以维普资讯数据库检索为准,http://dx1.cqvip.com/asp/vipsearch.asp。(2)作者如有工作调动,核实后以近期发表论文作者单位为准,工作调动前发表的论文计算在内。

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而在国内顶尖杂志发表的论文数同样可以反映出一个机构和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生产能力。为尽可能地减少由于机构拥有主办CSSCI和CSCD源期刊为本单位人员提供论文发表上的便利,减小不公平因素,本研究将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的会刊《体育科学》和《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为依据,对1999—2008年10年间在两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五篇以上论文的作者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表9,表10)。

《体育科学》为目前学界公认的国内体育学顶尖学术刊物,列体育类CSSCI源期刊首位,2008年又被列为《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报告——RCCSE 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排行榜》体育学“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的榜首[18]。《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为由体育机构主办唯一进入CSCD的源期刊,也是由体育机构主办的唯一进入临床医学“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的杂志。这两种期刊在我国体育学界均享有较高的学术威望,对科研人员有较强的吸引力。10年间能在这两种期刊发表五篇以上论文,作者所具有的科研实力不言而喻。

表8—10显示,能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SSCI和CSCD源期刊发表论文15篇以上的作者或在《体育科学》、《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发表五篇以上论文的作者,大多就职于体育学术生产的高产区和主产区。他们及其所带领的团队在体育学术生产方面所做的努力,不但成就了机构和地区的学术生产力,而且为机构与地区的学术影响力和竞争力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表9 1999—2008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体育科学》杂志发文五篇以上的作者

注:①﹡包括前沿动态介绍。② 仅统计第一作者,作者如单位调动,以作者最近发表论文所标注的单位为准。

表10 1999—2008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发文五篇以上的作者

在这里我们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没有列出的学者不能说其学术成就就一定比已列出的学者小。在CSSCI和CSCD源期刊发表论文的多少仅仅是本研究的一个视角。许多学者由于研究课题面较窄,研究领域人员较少,其研究领域内的论文能进入CSSCI和CSCD源期刊的数量较少,而使得这些学者难以进入我们的统计视线。还有部分高水平研究者的学术成果发表在国外学术期刊上,有的已被SCI或SSCI收录,其学术贡献率和影响力已远远超出上述不少学者,只是我们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统计而已。此外,本研究数据来源于期刊数据库,由于期刊库在收录时部分期刊被漏收,可能会导致部分作者未能进入排行榜,在这里我们特向由此失误造成缺憾的学者表示深深的歉意。

3 结论

本文以我国体育机构和学者1999—2008年10年间承担国家科学基金项目和发表的CSSCI和CSCD源期刊论文数量为视角,对我国体育科学学术生产力格局进行分析,得出下列结论:

(1)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学术生产的主要力量集中在高校,且已形成体育专业院校、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和综合性大学体育学院三足鼎立的格局。在体育专业院校中,北京体育大学处于龙头老大的位置,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处于具有较大优势。在师范大学中,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处于优势地位。在综合性大学中,苏州大学、山西大学、扬州大学、吉首大学等有不凡表现。

(2)在运动人体科学研究领域,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在运动医学(运动损伤)研究领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处于优势地位。

(3)我国地区间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状况的不均衡性经过充分放大后已投射到体育科学研究领域。北京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成功挑起体育学术生产中心的重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较为发达的上海、广东、湖北、四川、浙江、山东、江苏、湖南、河南、天津等省区市已成为我国体育学术生产的高产区或主产区。而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欠发达的“边”“少”地区及中西部地区,其体育学术生产力仍然相当落后。

(4)承担国家科学基金的核心主持人和在CSSCI、CSCD源期刊发表论文的高产作者大多就职于体育学术生产高产区或主产区的体育学术机构。虽其他地区或个别机构也不乏有一些学术精英和高产作者,但由于研究力量比较分散,难以形成明显的研究优势群体。

本研究以承担国家科学基金项目和发表CSSCI、CSCD源期刊论文多少来探讨体育科学学术生产力格局只是一个角度,尚不能完全反映出我国体育科学学术生产力的全貌,况且有些分析也不一定准确。但是,通过这项统计分析至少可以使我们对我国体育学研究领域有影响的地区、机构、学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便于我们看到自己的成绩,找出自己的差距。

[1] 陈安平,杨秉龙.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体育学研究现状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2(2):126~130.

[2] 杨桦,任海,王凯珍,等.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1141~1148.

[3] 夏伟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年资助体育学项目统计与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4):86~90,112.

[4] 杨辉.我国社科基金体育学立项项目的分布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1):37~40.

[5] 朱唯唯,邓三鸿,白云.体育学学术影响力研究报告——CSSCI体育科学文献分析[J].体育科学,2006,26(10):27~37,42.

[6] 孙汉超.体育社会科学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1~6.

[7] 田雨普,张文静.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体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6,26(4):9~13.

[8] 张天白.1997—200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体育学)立项状况[J].体育科学.2000,20(5):1~3.

[9] 许鑫.基于CSSCI(2004—2006)的体育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10):20~27,45.

[10] 朱唯唯,李俊,邵旭.体育学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J].体育学刊,2007,14(2):20~24.

[11] 常安.从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看法学研究状况—一种知识社会学视角[J].现代法学,2006,28(2):174~185.

[12]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历年资助项目[BE/OL].http://www.npopss-cn.gov.cn/planning/yearxm.htm.

[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检索[BE/OL].http://isis.nsfc.gov.cn/portal/proj_search.asp.

[14] 邹志仁.试析中国社会科学生产力及其结构与分布[J]. 图书情报知识,2005(4):87~90.

[15] 李永宸,熊曼琪.文献计量学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9(4):246~249.

[16] 凤元杰,范全青.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的学科与地区分布研究[J].学术界,2005(3):14~21.

[17] 邱均平. 文献计量学[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426.

[18]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做法及结果[J].评价与管理,2008,3(2):27~68.

猜你喜欢

基金项目学术论文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常见基金项目的英文名称(二)
常见基金项目的英文名称(一)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