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73例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分析
2010-01-25王霞岳风枢杨泽飞
王霞 岳风枢 杨泽飞
听力损失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在我国位居5项残疾之首[1]。婴幼儿听力损失严重影响其言语、智力及心理发育。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有可能早期发现先天性听力障碍,进而实施早期干预和治疗,使他们最大限度地接近和达到正常同龄儿的言语发育水平,使其智力发育不受太大影响[1]。北京电力医院2005年7月31日~2008年8月31日对2 173例新生儿进行了听力筛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筛查对象 2005年7月31日~2008年8月31日在北京电力医院出生的新生儿共2 241例,2 173例(96.97%,2 173/2 241)接受了听力初筛,其中男1 150例,女1 023例;正常足月儿(包括剖宫产)1 534例,早产儿100例,低体重儿36例,轻、中度窒息儿(用Apgar评分法)44例(轻度窒息31例,中度窒息13例),宫内窘迫儿459例。241例新生儿接受了听力复筛(11.09%,241/2 173),其中男145例,女96例。
1.2测试环境、仪器及参数设置 初筛在环境噪声≤45 dB(A)的安静房间完成;复筛、诊断性检查在噪声≤30 dB(A)的隔声电屏蔽室进行。
DPOAE筛查、诊断性检查:采用美国GSI Audera DPOAE筛查仪、诊断仪。筛查仪和诊断仪两初始纯音f1和f2的频率比为f2∕f1=1.22,刺激声强度L1=65 dB SPL,L2=55 dB SPL。筛查时f2频率范围为1.0~4.0 kHz,每倍频程选择3个测试点,共7个测试点。通过标准为反应幅值高于本底噪声6 dB及以上,即信噪比≥6 dB为该频率引出反应的标准,7个测试点中有3个或3个以上引出反应,且引出反应的幅值不低于-5 dB SPL。三者同时具备则视为“通过”。DPOAE诊断性检查时f2频率范围为0.5~8.0 kHz,每倍频程选择3个测试点,共13个测试点。测试探头均选择小儿专用型。
声导抗检查:使用美国GSI TympStar-2型声导抗仪,用1 000 Hz探测音进行鼓室声导抗测试。
ABR、ASSR检查:采用美国IHS公司的Smart EP仪器,ABR刺激声为短声(click),带通滤波0.1~1.5 kHz,叠加1 024次,刺激率19.3次/秒,分析时间12.8 ms,记录电极置于前额发迹,参考电极置于同侧乳突,地极置于眉心,极间电阻<3 kΩ,插入式耳机型号为ER-3A。ASSR刺激声的载波频率为0.5、1、2、4 kHz,调制频率左耳依次为77、85、93、101 Hz,右耳依次为79、87、95、103 Hz。带通滤波为10~300 Hz,扫描次数为400次。极间电阻<3 kΩ,强度间隔5 dB。测试时8个调制声(每耳4个)同时给出,放大器增益为105倍,运用快速扫描模式。
1.3筛查程序及诊断方法 听力初筛在新生儿出生后2~4天完成,全部采用DPOAE筛查仪进行,初筛未通过者于生后42天行DPOAE听力复筛,仍未通过者于3月龄时接受诊断性DPOAE、声导抗、ABR和/或ASSR检查,进行听力学综合评估后确诊。
1.4注意事项 测试应于新生儿浴后进食入睡或安静时进行,避免哭闹产生强大的本底噪声干扰反应信号,影响测试结果。测试前对所有新生儿进行外耳道检查,排除外耳道胎脂、羊水堵塞、残渣物对测试结果的不良影响。DPOAE筛查仪、诊断仪均要求于测试前及每测试14例新生儿后进行校准,保证刺激声信号物理参量的准确。测试中探头密闭地置于外耳道,其尖端小孔正对鼓膜。
1.5统计学方法 初筛通过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初筛结果 2 173例新生儿接受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者350例,通过率为83.89%(1 823/2 173),其中,正常足月儿初筛通过率85.46%(1 311/1 534),早产儿初筛通过率72.00%(72/100),低体重儿初筛通过率75.00%(27/36),轻、中度窒息儿初筛通过率72.73%(32/44),宫内窘迫儿初筛通过率83.01%(381/459)。正常足月儿与早产儿、低体重儿及轻、中度窒息儿的初筛通过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9.595,P<0.01),而正常足月儿与宫内窘迫儿的初筛通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27,P>0.05)(表1)。
表1 各组新生儿初筛通过率比较(例)
2.2复筛结果 初筛未通过的350例新生儿中有241例(68.86%,241/350)进行了复筛,其中男145例,女96例。复筛通过者174例,复筛通过率72.20%(174/241),有67例未通过复筛。
2.3听力损失诊断结果 复筛仍未通过的67例中,男36例,女31例。有41例(61.19%,41/67)接受了诊断性DPOAE(诊断仪)、声导抗、ABR和/或ASSR检查,最终确诊为先天性听力损失者11例(0.51%,11/2 173),其中重度听力损失1例,中度听力损失3例,轻度听力损失7例;双耳4例,单耳7例。正常足月儿和宫内窘迫儿中有6例确诊为先天性听力损失,占0.30%(6/1 993),听力损失高危因素儿(早产儿,低体重儿,轻、中度窒息儿)中有5例确诊为先天性听力损失,占2.78%(5/180)。
3 讨论
本组新生儿的初筛通过率为83.89%(1 823/2 173),与文献报道接近[2]。早产、低体重及轻、中度窒息是新生儿听损伤的高危因素[3],从文中结果看正常足月儿的初筛通过率明显高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及轻、中度窒息儿,而正常足月儿与宫内窘迫儿的初筛通过率无明显差异,提示宫内窘迫不一定是听力损伤的高危因素。
本组新生儿中,最终确诊先天性听力损失11例(0.51%,11/2 173),其中正常足月儿和宫内窘迫儿中有6例,占0.30%,听力损伤高危因素儿(早产儿、低体重儿、轻、中度窒息儿)中有5例,占2.78%,与文献报道一致[4]。可见,听损伤高危因素儿先天性听力损失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新生儿,故对其早期进行听力筛查及诊断性检查具有重要意义。
听觉神经中枢的正常发育取决于1岁以内这段敏感时期声音的足够刺激(足够的强度和时间)以及婴儿对其听觉和语言中枢系统的持久应用[5]。早期的听力丧失将会直接影响听觉神经系统的发育,影响语言和言语能力的发育,以致发生言语障碍甚至聋哑。如果听力损失患儿在出生后3个月时能被诊断,并给予早期干预,充分利用残余听力,使听觉系统得到声音刺激,加上适当的训练,可使其聋而不哑[6],降低和防止听力损失造成的影响,使其会话、理解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得以健康发展。
早期听力检测和干预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使听力损失患儿获得最大程度的语言交流能力和读写能力,避免其交流、认知、阅读能力和社会情感方面的发展落后于正常听力的同龄人,这种儿童期的落后会导致其成人后的受教育程度及就业能力也较低。从文中结果看,初筛未通过新生儿听力复筛率仅为68.86%(241/350),仍有31.14%(109/350)初筛未通过的新生儿未按要求接受复筛;复筛未通过新生儿接受听力损失诊断性检查率仅为61.19%(41/67),38.81%(26/67)的复筛未通过的新生儿未接受听力损失诊断性检查,所以应加强与家长进行听力健康教育的沟通和交流,使他们认识听力损失的危害性以及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的意义。
4 参考文献
1 韩德民.新生儿听力筛查——聋儿的福音[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07,22:1.
2 叶玉,毕桂平. 畸变耳声发射听力筛查的初步分析[J]. 重庆医学, 2004,33:763.
3 欧阳顺林,张建国, 肖建云,等. 三组新生儿的诱发性耳声发射的监测分析[J].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3,9:332.
4 聂文英,戚以胜. 高危新生儿的监测[J].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2007,22:19.
5 顾筱琪,石丽娥,钱惠萍.诱发畸变耳声发射法对4 996例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411.
6 王德芬,许志先.小儿听力障碍的早期发现和干预[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3,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