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地区农村居民生育意愿研究
——对恩施自治州376位农村居民的调查分析
2010-01-19刘伦文彭红艳
刘伦文,彭红艳
(湖北民族学院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生育就其本身而言是一种自然过程,但就人类而言,生育更多的是体现出社会文化特征,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及个人特征塑造特定的生育文化,生育意愿是生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社会深刻转型,以及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们的生育观念、生育意愿也随之发生嬗变。妇女总和生育率从20世纪30年代初的5.8下降至当前的1.8,群众的生育意愿与国家现行生育政策之间的差距大为缩小(莫丽霞,2005)。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口出生性别比开始逐渐高于103-107的正常值,人口的性别结构问题显示出来。
由于生育意愿将对未来生育行为产生明显的预测作用(Bumpass,1987)。“认识到生育意愿的预测作用将有利于鼓励我们确定新的生育研究方向,从而找寻出个体生育与社会之间的作用机理。”(Robert,et al.,1999) 而且,一个社会整体的生育水平直接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国家的生育政策,二是人们的生育意愿(风笑天,2004)。由此可见,生育意愿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实际生育行为,对人口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通过对土家族地区农村居民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揭示土家族地区农村居民生育意愿内涵及其趋势。
一、概念界定及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在国内外的生育意愿调查实践和研究中,涉及生育意愿的文献众多。生育意愿是指人们在生育问题上的一种愿望,是人们在生育期内、在生育决策过程中的一种意向(韩永江,2005)。同时,也有学者提出,生育意愿指人们对终身生育孩子数和性别的期望,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意愿生育孩子数;二是意愿生育孩子性别(莫丽霞,2005)。但是顾宝昌提出,生育是具有三维特征的事件,即子女数量、性别和生育时间(顾宝昌,1992),从理论上讲,考察生育意愿应当也包括这三个维度。无独有偶,周福林亦指出,生育意愿也应该包括意愿生育数量、意愿生育时间和意愿生育性别等三个方面(周福林,2005)。但是也有学者提出异议,生育意愿是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们的生育目的,即为什么要生育子女;二是生育数量的看法,即希望生育几个子女为理想子女数;三是有关子女性别的看法,即希望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李彩霞,2005)。此外,有学者认为生育意愿不但包括生育动机、生育数量、生育偏好,还包括生育的延伸层次——孩子的抚养和教育问题,表现为生育目的、生育数量、生育性别偏好和生育质量(李瑞德,2005)。庄渝霞也提出相同观点,随着人们对孩子质量的重视,生育质量也应该是生育意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庄渝霞,2006)。一些国外的生育意愿调查还包括生育意愿的强度及相关的感觉等测量(Thomson & Brandreth,1995)。
可以说,当前关于生育意愿的研究,所使用的概念和指标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我国大部分生育意愿调查内容实为理想子女数和理想性别结构,这些测量在我国特定背景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还有待验证。因此我们得到的理想子女数很可能是“受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的有条件的生育意愿”(乔晓春,1999) 。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与对象。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中的定量分析方法,采取封闭式问卷调查方法。问卷调查于2008年7、8月进行,选取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农村,由参加过培训的学生在回家过暑假期间完成。该调查采取不太严格的随机抽样方法,实际发放问卷400份,收回问卷390份,有效问卷376份,有效回收率为96.4%。全部问卷资料经检查核实编码,输入FOXPRO6.0数据库,然后导入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受调查者的背景包括性别、民族、年龄、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等。其中性别:男性占46.2%,女性占53.8%;民族:土家族、汉族、苗族、侗族、其他民族分别占50.3%、37.9%、9.1%、2.2%、0.5%;年龄:18-21岁、22-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1岁及以上分别占3.2%、30.1%、34.4%、23.9%、5.9%、2.4%;受教育程度: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小学、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大专及以上分别占3.0%、13.7%、40.6%、32.0%、10.8%;政治面貌:中共党员、共青团员、民主党派、群众分别占11.0%、17.7%、0%、71.2%。
2.操作化。本研究将选取了生育意愿的四个方面进行测量:生育数量;生育性别;生育目的;生育时间选择。利用问卷资料对生育意愿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生育数量。理想生育子女数的总特征为一孩、二孩趋向明显。采取询问“您认为一个家庭最理想的孩子数是几个?其中几个男孩,几个女孩?”而得到的生育意愿。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平均期望生育子女数为1.64个,标准差是0.03。期望生育1个孩子的149人,占42.3%;期望生育2个孩子的187人,占53.2%,期望生育1孩和2孩的人数占总人数的95.5%;不想生育和三孩及以上生育意愿的人数共16人,所占比例为14.5%。
首先,生育数量的选择可用经济学中的“效用最大化”理论解释。经营家庭生活的夫妇是理性的“经济人”(陈俊杰,穆光宗,1996)。家庭的生育决策就是由父母根据外部经济、社会的变化及家庭资源的预算限制,按照家庭收益最大化的原则做出的理性决策(Ajzen,I.,&Madden,1986)。从而形成相应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观,这一观念以直接间接地实现家庭效用最大化为目标。选择生育一个孩子的居民大多认为抚养孩子投入多、回报少,影响工作和个人事业发展。其次,国家人口政策的巨大影响,绝大多数人认为是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少生更有利优育,选择生育2个和3个及以上的则主要认为儿女双全家庭完美。但是几乎所有的人对子女受教育的预期都比较高,77.7%的人认为儿子应该接收大专及以上的教育,65.9%的人认为女儿应该接受大专及以上的教育。由此可见,人们对子女将来的受教育目标及抚育成本作了初步估计。
(二)生育性别。性别结构是人口结构的重要方面,也是体现人口安全的重要指标。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一男一女是土家族地区农村居民生育理想性别搭配的最佳选择。对于期望子女的性别搭配问题,选择1个男孩的81人,占23.0%,选择1个女孩的68人,占19.3%,而有165人选择了1男1女选项,占46.9%,而选择两男或两女的比例都很低,分别占4.0%和2.3%;而期望生育3个以上孩子的16人,基本上都是追求儿女双全。按照意愿生育性别比=意愿生育男孩数量/意愿生育女孩数量,统计得出,意愿生育性别比约106,在正常值范围内。
“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衡问题是21世纪中国继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老龄化后面临的又一严峻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人口社会问题”(张仕平等,2006)。有学者认为,性别价值观是农村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衡的根本原因(穆光宗等,1996)。恩施州在过去20多年的计划生育工作中,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农村实行两孩生育政策,在人口控制和出生人口性别比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人们对男孩偏好趋向不再明显,重男轻女的思想逐渐在人们的意象中淡化。
(三)生育目的。我国当前传统的生育观正向现代生育观转型(邬沧萍等,2006)。人类的生育意愿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传统农业社会相关的重数量、轻质量和强烈男孩偏好的传统生育意愿;另一类是与现代工业社会相关的少生、优生和无性别偏好的现代生育意愿。中国人的生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生育价值取向(佟新,2000)。
表1 生育数量和性别结构
在本项研究中,对生育目的测量是以对不同性别子女的生育需求来测量的。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村民的生育目的呈现多样性。对生育男孩的需求上来看,排在前五位的是:有劳力,占15.4%,传宗接代,占14.9%,照顾父母,占12.6%,养老有依靠,占12.2%,有孙子,占9.4%;对生育女孩的需求上来看,排在前五位的是:孝顺,占27.7%,照顾父母,占18.6%,结婚花钱少,占11.2%,好就业,占9.0%,养老有依靠,占7.8%。由此可见,过去人们以增加劳动力、为家庭传宗接代、为父母养老送终需求为生育目的的主导趋势依然存在,但是不再显著,而表现为多种生育目的共同存在。
表2 对不同性别子女的生育需求(N=361)
注:本题是多选题,笔者列出每个选项中回答“是”的统计结果,合并成单选题进行统计分析。
同时,对比不同性别的孩子的生育需求,通过数据处理来揭示农村居民的性别平等观念。分析结果(见表3)显示:约70%的农村居民持男孩女孩平等观念,甚至部分人表现了一定的女孩偏好,这是人们生育意愿转变的发展趋势之一;但持男孩偏好的农村居民仍占有相当比率,约是持女孩偏好的农村居民的5倍。这与上文关于生育性别状况的分析不存在矛盾,说明传统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有一定市场。
表3 性别平等观念(N=354)
注:将每个个案认可的项赋“1”分,没有认可的项赋“0”分,然后用男孩的得分减去女孩的得分,计算出得分差距。凡得分为负且低于-1分的,其认可女孩的生育需求多于男孩,我们认为村民有女孩偏好;凡得分为正且超过1分的,其认可男孩的生育需求多于女孩,我们认为村民有男孩偏好;凡得分在-1和+1之间的,其认可男孩和女孩平等。
(四)生育时间。在传统社会,由于医疗卫生条件和避孕节育技术的落后,生育年龄主要由婚配时间决定。而现代社会里,由于避孕节育技术能够保证人们防止或中断非意愿怀孕,相对而言,人们可以选择生育时间。正因为人们的主观选择性增强,对生育时间的测量也随之变得困难。本研究是通过测量初孕时间和结果来测量生育时间。统计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平均初孕年龄为23.31岁,标准差是2.569岁,这与现行生育政策强调晚婚晚育的政策基本相符。此外,338名初孕者中,初孕年龄为16-19岁的占3.8%,20-30岁的占95.6%,31-40岁的占0.6%,表明存在少数的早婚与孕育现象,而30岁以上初孕的只是及个别现象。同时,初孕的结果为:孩子出生的占90.9%,引流产的占6.1%,其余的3%是死产和产后夭折。表明第一胎生育年龄与国家政策法规的要求基本一致。
另外,根据以上分析,引流产、死产和产后夭折的共占9.1%,表明在对孕妇及新生儿的照顾或医疗卫生服务上存在一定漏洞,据调查,在初孕过程中,做过B超仅占30.6%,而在问题“在你或你爱人怀孕时,村里是否为你或你爱人进行身体检查”的回答中,40.7%的人表明“没有检查”。此外,部分人的引产可能是出于对胎儿的性别选择或其他目的。可见,仍然有少数人存在着对生命价值的轻视,对于观念判断“选择性引流产是一种杀害生命的行为”,选择不太赞成、不赞成和无所谓的共占28.3%。
三、几点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将土家族地区农村居民生育意愿得出一下结论:
(一)对孩子质量预期增高,数量降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逐步增长,外出务工人口,尤其是外出务工妇女的增多,导致养育孩子的机会成本更大,“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制度的完善,社会文化的发展使孩子的保障效用多,精神效用下降,从而生育效益下降,同时,生活费用的上升,生养成本逐步攀升,促使父母在运用成本效益指导生育观的时候,自然而然树立起现代型生育观。”(韩永江,2005)可见,市场经济的发展成为严格的人口政策制约之外,抑制生育子女数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重男轻女思想逐步淡化。将近一半的受调查者认为理想的子女性别结构是一男一女,男孩偏好所占比例不高。这一现象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解释:一方面,重男轻女的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正在减弱;另一方面,恩施州实行“二孩”生育政策,农村居民能够合法生育两个孩子的现实,从客观和主观上都淡化了男孩偏好。
(三)生育目的多元化。传统社会生育目的的功利性目的依然存在,但是生育目的呈现多元化现状,增加劳动力、养儿防老、孝顺、照顾父母等目的主导地位降低,人们更加看重的是养育孩子的乐趣等精神因素,希望孩子能够上大学、就业顺利等。
(四)生育时间的选择更加自主、理性。
人们可以依托良好的医疗卫生条件和避孕节育技术,理性的安排生育时间,生育时间的主观选择性增强,并利于优生优教。同时,调查的生育时间与国家及地方的政策法规要求基本一致。
总之,土家族地区农村居民生育观念已初步形成现代意识。人们的生育观念、生育意愿正在或即将影响人们的生育行为,亦将进一步影响地区人口发展态势。地方政府今后应把工作和考核重点放到提高人口素质和家庭生活质量上来。
需要说明的是此次调查研究是在不太严格抽样调查形成的样本的分析,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出土家族地区农村居民的真实想法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行为还有待进一步检验。特别是一些调查由于调查者身份的影响,可能所得到往往是更符合目前计划生育政策的答案(风笑天,2004)。我们关于土家族生育问题的后续研究,将会从生育的社会组织:土家族婚姻家庭研究、土家族的生育习俗、生育文化的变迁及其机制等角度深入,这会对土家族地区农村居民生育意愿的研究作出有益补充。
[1] 莫丽霞.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的生育意愿与性别偏好研究[J].人口研究,2005(3).
[2] 韩永江.生育观影响因素的经济分析[J].人口学刊,2005(2).
[3] 顾宝昌.论生育和生育转变:数量、时间和性别[J].人口研究,1992(6).
[4] 风笑天.城市青年的生育意愿:现状与比较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4(4).
[5] 周福林.生育意愿及其度量指标研究[J].统计教育,2005(10).
[6] 李彩霞.城市经历与女农民工的生育意愿——对武汉市洪山区部分女农民工的个案访谈[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8).
[7] 李瑞德.当前农村青年的生育意愿:一项观念性的实证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6).
[8] 庄渝霞.厦门市青年流动人口生育态度转变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1).
[9] 乔晓春.关于二十一世纪中国生育政策研究的思考[J].人口研究,1999(3).
[10] 陈俊杰,穆光宗.农民的生育需求[J].中国社会科学,1996(2).
[11] 张仕平,王美蓉.性别价值观与农村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衡[J].人口学刊,2006(2).
[12] 穆光宗,陈俊杰.中国农民生育需求的层次结构[J].人口研究,1996(2).
[13] 邬沧萍,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化与挑战[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14] 佟新.人口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74-76.
[15] Bumpass,L.L.1987.“The Risk of an Unwan ted Birth. The Chan ging Context of Contraceptive Stefilmation in the U.S.”[J].Populathgn Studies 41(3).
[16] Robert,S, M .A.Nan ,J.K.Yong, A.N.Constan ce and M .F.Jason.1999.“Do Fertility Intentions Af~t Fertility Behavior7.”[J].Journal of Mwriage and the Fam 61(3).
[17] Thomson,E.&Brandreth.“MeasuringFertilityDemand.”[M].Demography,1995:1.
[18] Ajzen,I.,&Madden,T.Prediction of goal-directed behavior: Attitudes,intentions and 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986(22):453-474.(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