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炒车生态链:倒爷年入数百万
2010-01-16张煦
◎张煦
杨帆已经从事汽车销售行业近20年,如今他终于找到了“比4S店赚钱更多、更快”的工作!这份工作就是炒车。
所谓炒车,就是“加价换加塞”——面对汽车销售市场的紧俏和漫长的提车周期,总有一些心急的客户不愿排队,宁愿多出钱也要先拿车,但是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俗称4S店)却不敢明目张胆地加价销售,于是,类似杨帆这样的“倒爷”便应运而生,他们通过关系,找到紧俏车源,并加价销售给消费者,最后与4S店进行利润分成。
通过炒车,杨帆去年收入有数百万。
炒车族众相
“别人提不到的车,我提得到!”这并非杨帆的狂言妄语,杨帆举了个例子:目前在4S店,途观从订车到提车得等个6~8个月,但杨帆“凭关系能让消费者在1~2个月内提到车,那些心急的消费者宁可加价5万也愿意”。
为什么经销商不直接加价销售?杨帆的解释是,4S店怕撞上厂商派来的调查人。“去年本田CRV刚上市时,厂商就派了个神秘访客,主动加价购车,不但全款付了,车开走了,连牌照都办好了,结果厂商直接作为证据惩罚了相关经销商。”杨帆回忆。
因此,经销商对销售人员的要求是,对进店的人要立即分清谁是消费者,谁可能是访客。对于那些真正的客户,经销商就直接加价;对于那些可能暗访的,就需要杨帆这类炒车族出手。“我们虽然替经销商卖车,但身份却不是经销商,厂商管不到我们。”杨帆递上的名片上写着,“某某销售公司,杨帆,以及银行开户行账号和地址。”
一般情况下,对于在4S店已经半公开加价销售的车型,如大众CC、高尔夫等,炒车族会在经销商加价的基础上,再度加价。杨帆又拿途观举例,“经销商对途观加价3万元,我们先全款支付,由于与经销商关系不错,他们刚到货5台车,就全给了我们,然后我们再加价5万元来卖给消费者,这多出来的2万元,我们与经销商的相关人员分成。”
与杨帆的“盈利模式”不同,在汽车交易市场热心帮忙购车的“赵总”则致力于依靠全国各地区不同的车辆价格,来回倒车赚取差价。
“我们的主要目标客户群是外地消费者,我们从购车价便宜的地区进车,再售给其他地区的消费者。”赵总介绍。
相比之下,刚入行不久的小贾则是最小一类炒车族,他并不直接参与车辆倒卖,只在经销商和客户之间牵线搭桥,“和客户谈加价的事由我们出面,但购车流程还是走4S店,我们只把保险返利和加装内饰的钱赚到手。”小贾说,这类炒车族的收益相对较少。
总之,杨帆、“赵总”、小贾之间分工明确,形成一个纵向的、层次分明的金字塔,但从横向来看,炒车族已经遍布全国——按“赵总”的说法,“有的炒车族已经冲出地区,走向全国了。”
互利生态链
事实上,炒车族的存在并未对经销商的利益造成损害,反而帮助经销商解决了一些不方便出面解决的问题。炒车族、经销商和厂商,如鲨鱼和在鲨鱼嘴中清理食物残渣的小鱼一样,构成了一条奇妙的生态链。
炒车族也受到了4S店内销售人员的欢迎。4S店内销售人员任务量包括两个标准,一个是热销车型的任务量,一个是滞销车型的任务量。如果不好卖的车型任务没有完成,则只能按比例拿奖金中的一部分。“所以,帮着炒车族售加价车型所拿取的回扣,对于4S店的销售人员来说,比赚奖金要容易和实惠得多。”
其实,厂商对于炒车族的态度也是暧昧不明。刚刚从某日系品牌的4S店跳槽的陈斌说,近一年以来,厂商实际上对经销商加价销售暗中默许,主要也是因为车市价格体系的混乱和冷热不均。“以一汽大众为例,CC、高尔夫属于加价热销的车型,但对于宝来、捷达等车型,有的经销商就在赔钱。经销商不得不通过加价的车型,来把利润找补回来。”
虽然炒车族已经是汽车销售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但炒车族能拿到热门车,还要靠所谓的关系。“如同经销商求着厂商给多发一些热销车型一样,炒车的人也求着我们。车给谁不是给啊?所以这里就有个关系和利益的问题。”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经销商说:“肥水肯定不流外人田嘛!”
尴尬的监管
事实上,无论是市场上还是行业规章,对于炒车行为还是有说法的。不少经销商为防止销售人员炒车,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一旦发现炒车行为便立即开除。
“虽然有制度,但实施难度却很大。”一位经销商负责人说。
这种情况在2009年表现尤为明显,当年车市需求暴涨,车企突然意识到产能不足,奇货可居的车型更成为经销商的香饽饽。也正因此,炒车族才大行其道。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车企对销售渠道的管理不善也是炒车行为风靡各地的原因之一。另外,同一款车型,有的地区卖不动,有的地区则买不到,也是部分造成炒车存在的原因。
如何让炒车行为消失?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可以借鉴西欧、北美等汽车市场经验,这些市场汽车报价都是全国统一价,炒车族无法利用汽车差价进行异地炒车;部分成熟的汽车市场都是实行订单销售,消费者接受的信息是明码标价,经销商根本没有办法提供炒车的价格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