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投资趋同的羊群效应研究
2010-01-12张乙明原毅军熊隆华
张乙明, 原毅军, 熊隆华
(大连理工大学 经济系,辽宁 大连 116024)
钢铁行业投资趋同的羊群效应研究
张乙明, 原毅军, 熊隆华
(大连理工大学 经济系,辽宁 大连 116024)
对企业投资行为的研究是解释钢铁行业重复建设的微观基础。由于制度和技术的路径依赖,中国钢铁工业形成了区域寡占型市场结构,大型国有企业和中小民营企业并存,前者在国家兼并政策下以扩大市场份额为目标,后者以利润为目标且通过大型企业的投资来形成市场需求预期。大型钢铁企业之间的投资趋同,以及中小企业的跟风行为产生了羊群效应。文章对上市钢铁企业的实证研究证实了这种效应。政策建议是减轻制度和技术的路径依赖,加强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
钢铁行业;重复建设;投资趋同;羊群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5次大的经济周期,相对出现了5次较大规模的投资膨胀和重复建设。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上游原材料行业,是重复建设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1]。2009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批转发改委等部门制定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8号),将钢铁行业列为重点治理对象。2010年4月,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7号),同样列入了钢铁行业。如何摆脱这种过度扩张的怪圈,成为制约钢铁行业长远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对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的治理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文从钢铁企业的投资出发,通过研究投资中的羊群效应,揭示钢铁行业重复建设发生的微观基础。
一、重复建设问题研究综述
所谓重复建设,是指由于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数量过多,造成全国总体生产能力出现过大,生产设备出现闲置的现象[2]。一般情况下,重复建设是由于进入某一市场的同类产品的企业数量过多,或者进入的企业无法迅速退出或淘汰而引起的。重复建设的直接后果是导致生产能力出现过剩,企业开工率下降,生产设备出现闲置。
对重复建设成因的探讨一直是相关研究的重点,目前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3]:第一类侧重从产业组织学的角度解释我国的重复建设。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低集中度的市场结构导致重复建设。持有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低集中度是对于最优市场结构的偏离,会导致企业规模过小,不能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等问题,既是重复建设、产业组织不合理的表现,也是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形成的重要原因[4]。第二,产品同质和规模经济导致企业过度进入。在同质产品市场,企业自由进入并假设进入后实行古诺竞争,那么均衡时进入企业的数量大于社会福利最大化时的企业数量,也就是说自由进入将导致对社会福利而言太多的进入。另外,在规模经济效益明显的行业,由企业自发地进入或退出这一行业而形成的长期均衡企业数量,一般会大于社会福利最优的企业数量[5]。第三,低进入壁垒、高退出壁垒的结构特征导致重复建设。地方政府权利扩大、融资渠道多样化、融资成本降低、地方保护主义和对本地企业的支持,使得进入壁垒降低,同时地方政府由于本地就业、税收与社会安定等因素考虑,往往阻止企业的退出和破产,导致退出壁垒很高,低进入壁垒和高退出壁垒进而导致过度竞争[6]。第四,以保有市场过剩生产能力促进企业间合谋来解释重复建设。企业越是增加生产能力,保有的过剩生产能力越多,彼此间合作和增加利润的机会越大,因而企业为了获取合作利润会尽可能保有比较多的过剩生产能力[7]。从产业组织视角对重复建设的解释揭示了重复建设的直接原因,但是,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重复建设的产业组织因素长期存在,并且发生在非常众多的产业,产业组织学本身很难给出合理的解释。我国的学者因此侧重解释重复建设形成的制度原因。
第二类侧重从制度因素解释我国的重复建设,主要有五种具体的解释:第一种解释是从财政激励的角度出发,认为财政激励使得地方政府倾向于投资那些看起来有利可图的产业,并对投资后的产业进行地方保护[8][9]。第二种解释是从晋升激励的角度出发,认为地方政府官员之间的晋升激励使得地方之间的合作空间非常狭小,而竞争空间非常巨大,这就形成了地方保护和重复建设的制度基础[10]。第三种解释是从预算软约束的角度进行,认为地方政府进行的投资或地方政府干预企业进行的投资并没有顾及项目的风险和成本,这与投资管理体制、银行管理体系有关[11]。第四种解释是从产权制度的角度出发,认为国有企业对控制权丧失缺乏必要的补偿,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或企业管理者为了保证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极力抵制并购等重组行为,这是形成重复建设的产权基础[12]。第五种解释认为中国重复建设的根本性原因是两个地区的先进部门(比如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差距太小以及宏观经济环境中存在的初级产品的价格扭曲[13]。上述对重复建设制度成因的研究揭示了经济转轨时期产业发展的制度约束。然而,除少数基础设施项目外,绝大部分产业包括钢铁产业投资的主体是企业。因此,忽视企业的行为来解释重复建设的成因,说服力并不强。
本文的思路是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以钢铁产业为例,进一步研究企业的投资行为,揭示重复建设的微观基础。
二、羊群效应发生的基础:市场结构与投资动机
1.我国钢铁行业的市场结构
我国钢铁行业的市场结构具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全国范围内的市场集中度低[14]。自1996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总产量已经连续十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2008年更是突破5亿吨,但与世界主要钢铁市场相比集中度还偏低。我国钢铁产业数目众多,全国现有粗钢生产企业超过500家,平均产量不足100万吨,排名前5位企业的钢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28.5%,而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排名前4位企业的钢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为60%~70%。二是区域分割,同一区域内,存在几个居于寡占地位的大型企业,以及众多中小企业。事实上,我国钢铁企业的竞争还主要集中在区域内,这是造成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偏低的一个主要因素。我国钢铁企业按照区域划分为华东、山东、华北、东北、西北以及华南六大区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大型钢铁企业分别为宝钢集团、山东钢铁集团、河北钢铁集团、鞍本钢铁集团、包头钢铁集团、华菱钢铁集团等。
2.钢铁行业市场结构形成的原因
(1)历史原因。改革开放前,钢铁工业的典型布局是资源依托型,即依托铁矿发展钢铁企业,形成了一批钢铁生产基地和城市。改革开放后,钢铁布局发生深刻变化,出现了新的依托市场和港口建设的钢铁基地。两种体制背景下产生的钢铁企业并存,降低了产业集中度,加剧了区域分割[15]。
(2)技术原因。技术路径依赖表明,一种技术一旦被首先利用起来,往往具有两种机制:一种是报酬递增,另一种是自我强化[16]。钢铁行业的技术性路径依赖很典型,一个企业一旦采用某种技术,在短期内很难迅速转换。我国钢铁产业最初采用高炉、平炉技术炼钢,即使后来像鞍钢这样的钢铁企业大规模引进原苏联技术和工艺装备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建,也摆脱不了递增报酬所导致的锁定效应,中小型钢铁企业大部分以小高炉、小转炉、小电炉、平炉以及落后的化铁炼钢工艺为主。改革开放后,国有大中型钢铁企业陆续淘汰了一些落后工艺和装备,引进大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生产线或设备。但国外输入的技术并不是世界最先进的,因此又陷入了新一轮的技术锁定。自主创新不足,加剧了企业之间的数量竞争。
(3)制度原因。现有研究所指出的财政激励、晋升博弈、预算软约束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问题在钢铁行业的发展中都存在,结果是促进了地方政府对钢铁行业的投资[17]。钢铁行业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铁矿石和燃料供应。而作为铁矿石和燃料供给的矿山资源,长期以来一直属于“国有”和“集体所有”,没有得到清晰的产权界定。按照我国现行的土地征用和管理制度,最有能力且具有“合法”身份去占有这部分资源的行为主体就是各级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又以低价将这些矿山资源的开采权授予本地的钢铁企业或者民营投资者。由于具有成本优势,使得一大批本该被淘汰的中小型钢铁企业得以生存发展[18]。
3.不同钢铁企业的投资动机
在上述市场结构和体制背景下,大型钢铁企业和中小型钢铁企业具有不同的投资动机。
(1)大型企业。大型钢铁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具有强烈的投资倾向,首先,对于钢铁企业领导来说,只有努力加大投资,把摊子做大,才能引起政府重视,也更能拉到银行贷款。其次,我国近期的一系列钢铁产业政策,包括《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条例》,鼓励实施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意味着市场份额小的钢铁企业将会被兼并重组,市场份额大的钢铁企业将被视为骨干企业并得到国家更多的扶持。再次,从生产成本的角度看,钢铁企业的规模决定了其对上下游的议价能力。如在铁矿石采购中,市场份额越大的钢铁企业越受到重视,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获得长期稳定的合同。另外,铁矿石进口配额长期掌握在几家大型钢铁企业手中,只有具备铁矿石进口资质的企业,才有可能享受到进口铁矿石的长期协议价格。最后,虽然钢铁企业进行大规模投资存在巨大风险,包括市场风险、金融风险和环保不达标而停建的环境风险,但这些风险被大部分转嫁给银行和地方政府。
(2)中小型企业。民营中小型钢铁企业的投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这和国有企业的投资动机相比,更符合“理性人”假设。然而,中小型钢铁企业受资金、技术依赖和自主研发缺失等因素的限制,更倾向于投资具有短期效应的项目,生产“投资少,见效快”的低水平同质化的钢铁产品。因此对中小型企业来说,盈利的关键在于能够准确地把握市场机会。然而,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型钢铁企业对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以及对未来钢铁市场需求的预期上不如大型钢铁企业。这是因为无论是政府的市场监管、产业发展规划、铁矿石进口策略的制定等,都有大型国有企业参与。因此,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策略是紧盯大型企业的投资行为,一旦国有大型钢铁企业扩大投资,中小企业立刻跟进,发挥灵活优势分一杯羹。同时,当行情下降时,再迅速退出或缩减规模。
三、钢铁企业投资趋同的羊群效应模型
1.基本模型
为方便研究,假设某个区域性市场上共有2个大型国有钢铁企业,以及n个中小钢铁企业。市场出清时的钢铁总产量为Q,那么:
其中,Q1和Q2分别是大型企业的产量,qj是中小企业的产量。
该博弈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虚拟自然人选择需求状态。在现实中,钢铁产品的需求通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季节性因素、气候、铁矿石价格,以及房地产和汽车、造船等下游产业的景气程度,因而显现出一定的随机性。假设未来的需求有两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是需求增加,概率为p0;第二种状态是保持原状,概率为1-p0。
第二阶段:大型企业决定是否进行投资,以扩大产能。对每个企业i(i=1,2)而言,投资的概率为pi。根据前文的分析,其投资动机主要是扩大市场份额。对大型企业1和2来说,市场份额不变,其经理人的效用为0;市场份额上升,效用为εi(i=1,2);市场份额下降,效用为-1。
第三阶段:中小企业根据大型企业的行为决定是否投资。假设只要有大型企业投资,中小企业即跟进,否则不投资。
在需求状态1下:
(1)企业1和企业2都加大投资,中小型钢铁企业也纷纷跟进,这时市场份额保持原状。企业1和企业2的经理人效用为u1=0,u2=0。
(2)企业1加大投资,企业2保持原状,中小型钢铁企业跟进企业1。这时市场份额发生变化,企业1的市场份额扩大,企业2的市场份额减少。企业1和企业2的经理人效用为u1=ε1,u2=-1。
(3)企业2加大投资,企业1保持原状,中小型钢铁企业跟进企业2。这时市场份额发生变化,企业2市场份额扩大,企业1市场份额减少。企业1和企业2的经理人效用为u1=-1,u2=ε2。
(4)企业1和企业2都维持原状,则市场需求得不到满足,区域外的钢铁企业将进入。这时企业1和企业2的市场份额都将减小,企业1和企业2的经理人效用为u1=-1,u2=-1。
第1种需求状态下的博弈收益矩阵如表1所示:
表1 第1种需求状态下的博弈收益矩阵
在需求状态2下:
(1)企业1和企业2都加大投资,此时市场已经出现产能过剩,利润导向的中小型钢铁企业只能选择退出。企业1和企业2的市场份额都将扩大,企业1和企业2的经理人效用为u1=ε1,u2=ε2。
(2)企业1加大投资,企业2保持原状,中小型钢铁企业跟进企业1。这时市场份额发生变化,企业1的市场份额扩大,企业2的市场份额减少。企业1和企业2的经理人效用为u1=ε1,u2=-1。
(3)企业2加大投资,企业1保持原状,中小型钢铁企业也纷纷跟进企业2,这时市场份额发生变化,企业2市场份额扩大,企业1市场份额减少。企业1和企业2的经理人效用为u1=-1,u2=ε2。
(4)企业1和企业2都维持原状,则中小型钢铁企业也维持原状,此时市场份额保持不变,企业1和企业2的经理人效用为u1=0,u2=0。
表2 第二种需求状态下的博弈收益矩阵
这样得出企业1和企业2的支付函数分别为:
说明p*1、p*2分别跟ε2、ε1成正比,即企业1的投资意愿越大,企业2加大投资的概率越大,反之亦然。这充分体现了大型钢铁企业之间的投资趋同性,构成了钢铁企业羊群效应的发生基础。
2.羊群效应的发生机理
“羊群行为”是指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行为主体因受他人行动的影响,忽视自己的私人信息来模仿他人行动的决策行为。多个行为主体之间的羊群行为现象定义为“羊群效应”[19]。目前对于羊群行为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理性羊群行为,认为由于信息获取的困难、支付外部性以及行为主体的激励因素的存在,使得行为主体选择羊群行为是最优策略[20]。另一种是非理性羊群行为,认为行为主体忽视了理性分析的重要性,只会盲目地相互模仿。此外,一种折衷的观点认为,决策主体近似理性,他们通过启发式方法获取信息或降低信息处理的成本,同时又不会受到第三者理性行为的影响[21]。
钢铁行业投资趋同的羊群效应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大型钢铁企业投资决策的相互依存性。正如前文所述,他们的投资决策受到国有企业管理层晋升机制和产业重组政策影响,使得各个企业的投资行动表现出一致性;二是中小型钢铁企业的跟风行为。相对于金融投资市场,钢铁行业投资市场的投资决策主体数量相对来说少而专业,因此对中小企业来说,把对大型企业行为的观察作为自己私人信息的一部分进入决策过程,以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这属于理性的羊群行为[22]。这两种机制相互作用,导致钢铁行业投资的羊群效应。
四、钢铁行业投资趋同的实证研究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计量经济模型表示如下:
其中,Ii,t为钢铁企业i当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TAi,t-1为期初总资产,被解释变量定义为企业i的“投资扩张规模”。I-i,t为钢铁企业i所在区域除钢铁企业i外所有钢铁企业当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之和, TA-i,t-1为钢铁企业i所在区域除钢铁企业i外所有钢铁企业期初的总资产之和,因此,解释变量钢铁企业i所在区域除钢铁企业i外其他钢铁企业的平均投资扩张规模。N Fi,t-1为钢铁企业i的国有股比例,LnSZi,t-1是钢铁企业规模,为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本文选取炼钢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炼钢业的原因,一是国内上市钢铁企业以炼钢业为主,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二是近年来我国钢铁企业的过度投资主要发生在炼钢业中;三是炼钢企业投资于固定资产的比重大,回收周期长,资产专用性强,更能体现扩大产能的特点。样本筛选标准如下:(1)根据本文研究目的,为确保钢铁企业投资扩张行为的连续性,避免新股发行的影响,剔除2000年以后上市的钢铁企业;(2)剔除ST和PT类的上市钢铁企业,这些钢铁企业处于财务异常状况,不宜纳入研究样本;(3)剔除数据缺失的上市钢铁企业,得到2000~2008年数据完整的上市钢铁企业23家。
这是一个样本容量为23×9的面板数据模型,经Hausman检验,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如下:
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内其他企业的平均投资扩张规模系数为正,说明钢铁企业的投资扩张规模受区域内其他竞争性钢铁企业投资扩张规模的影响,充分体现了钢铁企业之间的投资趋同性。(2)国有股比例的系数为正,说明钢铁企业国有股比例越大,投资扩张规模越显著。(3)企业自身规模对企业投资扩张的影响也为正。
五、治理钢铁行业重复建设的政策建议
多年来,有关部门治理钢铁行业重复建设的政策多以强制压缩落后产能为主,但政策效果不如人意。本文的研究表明,治理钢铁行业重复建设的关键在于纠正企业的投资冲动,主要措施包括:
第一,减轻制度性路径依赖。(1)改进国有钢铁企业经理人激励机制。改变单纯以规模、市场份额为企业绩效的衡量标准,应以经济利润和企业价值为主,考虑企业的长期利益。(2)推进矿山资源产权改革。目前矿山资源属于国有企业的资产,事实上导致了资源价格的扭曲,应加快推进矿权改革,尽快推出资源税,促进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3)减少政府对钢铁企业的行政干预。加大金融监管力度,防止地方政府以优厚的“配套”条件或其他因素来诱使银行对本地落后钢铁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从源头上切断一批技术水平落后、污染环境、长期资不抵债的地方性中小型钢铁企业的生命线[23]。
第二,减轻技术性路径依赖。(1)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在过去几年中,长材一度受到冷落,而板材则受到追捧。然而,由于缺乏协调,随着热轧板、冷轧板等所谓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的快速膨胀,其产能已超出市场需求。未来一段时间内,钢铁产品结构调整可能会向长材方面发展,板管带比有可能出现阶段性下降。因此,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结构调整和优化,改善品种结构。(2)避免新一轮技术锁定。把钢铁业的发展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与新材料发展结合起来,与循环经济结合起来。同时鼓励中小型钢铁企业走特钢和拳头产品的发展道路,从产品差异化中寻找出路。避免引进技术同质化,陷入新一轮的技术路径依赖。
第三,加强钢铁工业协会的作用,促进钢铁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信息不完全是羊群效应的基础,信息沟通是行业协会的重要功能。(1)定期预测市场需求,发布预警信息。钢铁工业协会应定期举办行业信息发布会,根据国际钢铁市场需求、国内下游产业需求,整合各大型钢铁企业对未来市场需求的预期,及时发布产能过剩预警信息。(2)充分发挥钢铁工业协会的协调机制,通过大中型钢铁企业的价格协调、生产协调、进出口协调等举措,稳定钢材价格和产能。
[1]国家统计局课题组.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的成因与对策(上)[J].中国统计,2005,(2):30-32.
[2]魏后凯.从重复建设走向有序竞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8-118.
[3]江飞涛,曹建海.市场失灵还是体制扭曲——重复建设形成机理研究中的争论、缺陷与新进展[J].中国工业经济, 2009,(1):53-64.
[4]杨蕙馨.中国企业的进入退出:1985-2000年汽车与电冰箱产业的案例研究田[J].中国工业经济,2000,(3):99-105.
[5]MANKIW N G,WHINSTON M D.Free entry and social inefficiency[J].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86,(1): 18-27.
[6]曹建海.我国重复建设的形成机理与政策措施[J].中国工业经济,2002,(4):26-33.
[7]罗云辉.过度竞争:经济学分析与治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08-118.
[8]宋小宁,杨治国.农地征用、财政分权与制造业发展[J].农业改革,2008,(5):32-37.
[9]梁艳,吕尚霖,赵璐璐.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财政关系实证分析:以辽宁省为例[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36-39.
[10]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7):36-50.
[11]张维迎,马捷.恶性竞争的产权基础[J].经济研究,1999, (6):11-20.
[12]科尔奈.短缺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 101-119.
[13]皮建才.中国地方重复建设的内在机制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4):61-64.
[14]万岷.市场集中度和我国钢铁产能过剩[J].宏观经济管理,2006,(9):52-54.
[15]徐康宁,韩剑.中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布局与结构优化研究——兼评2005年钢铁产业发展政策[J].中国工业经济,2006,(2):37-44.
[16]刘和旺.诺思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新发展[J].经济评论,2006,(2):64-68.
[17]马涛,王雅林.东北地区经济运行中的“制度解锁”[J].学习与探索,2004,(5):65-70.
[18]陈伟刚.中国钢铁产业企业进入行为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6.
[19]PALL EY T I.Safety in numbers:a model of managerial herd behavior[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95,28:443-450.
[20]BULOW J I,KL EMPERER P.Rational frenzies and crashes[J].Technical paper,1991,(112):82-119.
[21]NONAKA I.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5):14-37.
[22]韩金山.中国电力产业经济稳定性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
[23]邓路.环渤海经济圈地方保护与产业同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51-54.
Research on Herding Effect of Enterprise Investing Convergence in Steel Industry
ZHANG Yi-ming, Y UAN Yi-jun, XIONGLong-hua
(Department of Economics,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China)
To study the investment behavior of industry is fundamental to the research of repeated construction problem in steel industry.Because of institutional and technical path dependency,there appears a kind of regional oligopolic structure in Chinese steel industry,in which state owned giant companies and private small and medial size ones coexist.Giant companies tend to increase their market share because of the Q&A policy, while the others follow them as the demand information is incomplete.When investing convergence happens among giant companies and others increase investment by imitation,the herding effect appears.An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listed steel companies confirms the conclusion.Policies include eliminating institutional and technical path dependency,and promoting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mong companies.
steel industry;repeated construction;investing convergence;herding effect
F407.4
A
1008-407X(2010)03-0014-06
2010-05-1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CJ Y004)
张乙明(1964-),男,辽宁大连人,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原毅军(1955-),男,山东荣成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熊隆华(1984-),男,江西南昌人,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发展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