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起:那柄古剑,成了他最后的晚餐

2009-12-31余耀华

百家讲坛 2009年23期
关键词:长平白起秦军

余耀华

白起得罪了老板

长平之战,秦昭王强令白起撤兵之后,形势的发展却出乎意料。当初秦昭王答应韩、赵的求和是有条件的,就是“割韩垣雍、赵六城”。秦国退兵后,韩国如约向秦国献出了垣雍,赵国却反悔了,不但没有割让六城,而且还遣使齐国,欲联齐抗秦。秦昭王知道自己被赵国耍了,气得暴跳如雷,立即下令白起率兵伐赵。

尽管秦昭王很委婉地向白起道了歉,白起还是不愿出战,他认为秦国已经失去了灭赵的有利时机。白起不愿出战,秦昭王下令大将军王陵率兵10万伐赵。

邯郸城再次告急,赵王礼请廉颇出马,率兵抗击秦军。廉颇根据秦强赵弱,秦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的情势,制定了严防固守,伺机偷袭的战略,秦军全线失利。秦昭王连夜召见白起,请他重新出山,率兵攻打赵国。

白起对秦王说,赵国已不是长平之战时的赵国了,现在,赵国的伤口已逐渐愈合,百姓也得到了喘息,秦军杀了他们四十多万子弟,他们对秦军恨之入骨,必将同仇敌忾,誓死保卫邯郸。且赵军的主帅是老将廉颇,此人深晓兵法,用兵灵活,非赵括可比。再说,各诸侯国见秦国再次兴兵伐赵,定会有唇亡齿寒的感觉,诸侯若援救赵国,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去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秦军的形势就很危险了,因此不可发兵攻赵。

秦昭王听了很生气,第二天又吩咐范雎前往劝他率兵出征,他又以旧病复发为由推脱。秦昭王当即命王龁为大将,再增兵10万,前去接替王陵,继续攻打邯郸。秦军包围邯郸城达五个月之久,战局没有丝毫进展。白起听说秦军在邯郸攻城失利的消息后,心中感慨颇多,难免对门客牢骚几句,门客们相互走动,闲聊的时候,就将白起的话传了出去。

这话很快就传到了宰相范雎的耳朵里。范雎又向秦昭王汇报,秦昭王听了之后,再次下令命白起赶往前线,接替王龁主帅之职,继续攻打赵国,白起仍拒绝接受任命。这一次,秦昭王忍无可忍,削去白起武安君的封号,贬为普通士兵!

公元前257年,魏、楚、韩等国组成联军,陆续开赴邯郸战场,救援赵国,面对诸侯国联军,王龁屡战屡败,实在招架不住,向秦昭王求取救兵。秦昭王得知前方又打了败仗,更是迁怒于白起。恰在此时,范雎又向他报告说,白起虽然成了一名小兵,但他的门前却是车水马龙,进出的人川流不息,似乎有不臣之心。

秦昭王听到这个消息后,更是怒不可遏,立即下令,将白起逐出咸阳城,流放到阴密(今甘肃灵台),一刻也不准在咸阳逗留。

临行前,白起在心中粗粗计算了一下,自己一生中斩杀、坑杀和溺焚的敌军,不下160万!这是秦国国君的荣耀,统帅的功名,可也是百姓的灾孽!

出了咸阳城之后,西北风夹杂着碎雪迎面扑来,打得人睁不开双眼,白起似乎并不在意风雪肆虐,依然仰着头,大步向前走着。

最后的晚餐

白起的流放令刚下,秦昭王就接到急报,进攻汾阳(今太原)的秦军遭到赵国的顽强抵抗,形势十分严峻,请求派兵救援,秦昭王立即诏命范雎进宫商议。战场上的连连失利,令秦昭王暴跳如雷,将一肚子的怨恨都发泄到白起身上,但此时还没有杀白起的念头。

范雎进宫之后,秦昭王问道:“白起离开咸阳了吗?”范雎说:“今天一大早,他已被禁军押解离开咸阳城了。”秦昭王的怒气似乎缓和了一些,说道:“秦国不用白起,我就不信攻不破邯郸城!”当即命范雎起草诏书,命郑安平率兵五万前往邯郸,增援王龁!

午时时分,押送白起的队伍到了距离咸阳不足二十里的小镇杜邮,正准备在镇外生火做饭,却看见三骑快马疾风般从咸阳城方向奔驰而来。来人翻身下马,白起认出此人是宫中的郎中阮驼,阮驼从怀里取出一个锦盒,对白起说:“大王口谕,赐钜阙于白起,钦此!”

众人听了,不解其意,都疑惑地望着阮驼。阮驼打开锦盒,取出一柄寒光闪闪的短剑。白起一见短剑,立即就认出来了。这柄剑,就是自己当年献给秦昭王的那柄宝剑—钜阙。

这柄剑出自江南吴越的著名铸剑师欧治之手,欧治当年铸造了五柄宝剑:纯钧、湛卢、豪曹、鱼肠、钜阙。后来楚军攻下越国都城,此剑落入楚王之手。

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78年),白起率兵伐楚,攻克了楚国都城郢城以后,在楚王的宫中发现了这柄锋利无比的钜阙,他派人将这柄剑献给了秦昭王,秦昭王非常喜爱,将其置于御书房中。

今天,在自己被押送阴密的途中,秦昭王突然派人送来这柄剑,用意已不言而喻。白起双手接过钜阙,仰天长叹道:“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这个结果?”声音虽然沙哑,但依然震耳。随即又自言自语道:“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国士兵投降的有几十万人,我用欺诈之术把他们全都活埋了,这足够死罪了,今天,就在这里为他们偿命吧!”说完,双手反握剑柄,猛地将剑刺进自己的胸膛……

钜阙这柄古剑,是白起献给秦昭王的战利品,如今又成了他最后的晚餐,历史这样安排,是天意?还是巧合?

阮驼面无表情地抽出宝剑,擦干剑上还在冒着热气的鲜血,然后将剑装进锦盒之中,向躺在地下的白起看了一眼,带着随从回咸阳向秦王复命去了。

寒冷而荒漠的田野里,只剩下一个缺了左臂的老兵,抱着热气渐渐散去的一代战神的尸体,无声地哭泣……

咸阳宫发生了什么

按秦昭王的意思,他只是将白起押往阴密,并没有处死的意思,为何突然改变了主意呢?白起被押送出咸阳城后,咸阳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原来,白起押解出城后,范雎心里仍然忐忑不安,白起虽然被削了封号,成了阶下囚,由一只凶猛的老虎变成了一只任人宰割的绵羊,但他仍然还活着,倘若有朝一日重新起用,这只绵羊立刻就会变成老虎,这对自己是一个潜在的威胁。范雎是一个很有心计的人,只要他感到有威胁,就一定要想办法消除这个威胁,否则,他就会吃不安,睡不宁。他两眼一转,又有了主意,便对秦王说:“白起被削了封号,心里本来就不服,又将他遣往阴密,心中更是愤怒。臣听人说,白起谈起越国大夫钟子期曾说过,别忘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前车之鉴啊!如此看来,他对大王早就有了戒备和不满之心,到了阴密之后,如果投奔他国,没有人能阻挡得了,秦国将祸不远矣!”

秦昭王想了想,采纳了范雎的建议。

秦昭王赐死了白起,日子却过得越来越不顺心了,前线战局一直没有进展,邯郸城仍然是久攻不下。

在此期间,平原君赵胜受赵成王的重托,周游诸侯国,先是与楚国盟约,楚国派黄歇率八万楚军北上救赵;游说魏国,魏国派信陵君率十万大军以解邯郸之围。楚魏联军在秦军的背后,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赵军得知援军已到,也从城内向外冲杀,秦军腹背受敌。

正在双方酣战的时候,一支由平原君散尽家财组建的三千人的敢死队,发疯般地冲进秦营,秦军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本就有所不支,再被这支不要命的敢死队一冲,阵脚顿时大乱,楚魏联军和赵军乘势向秦军发起猛攻,秦军终于招架不住,丢盔弃甲,向汾水方向溃逃。

秦将郑安平率领的五万秦军后撤时,被楚魏联军切断了退路,欲进无路,欲退无门,只好向联军缴械投降!邯郸解围,赵国转危为安,韩国也乘机收回了被秦军占领的上党城。

秦军战败、主帅郑安平降敌的消息传到咸阳,秦昭王气得暴跳如雷,下令诛杀了郑安平九族!

后来发生的这些理情,都被白起言中了,可惜他未能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白起死了,范雎的日子过得也不大顺心。

郑安平临阵降魏之后,范雎一直忐忑不安,因为是他举荐郑安平给秦昭王的。秦律规定:凡被举荐之人犯罪,举荐人应当同罪。他深知自己罪责难逃,心里十分恐慌,躲在相府里不敢出门,等待着秦昭王下诏治罪。秦昭王无意追究范雎的责任,使范雎逃过了一劫。

但范雎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很多人都在怀念白起,为了使自己不遭到和白起同样的下场,为了使自己从被人议论的漩涡中脱身,他请求告老还乡。秦昭王批准了范雎的请求,范雎回到自己的封邑,老死于应城。

白起死于报应?

白起是个了不起的军事家,拥有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从秦昭王十三年,替秦昭王效力,到秦昭王五十一年,秦昭王赐剑自裁而终。37年的时间内,几乎没有打过败仗。这段时期,正是秦国发达的时期,可以说,如果没有白起的鼎力相助,秦国的发展不可能如此迅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功勋卓著的将领,最终还是得到秦昭王的赐剑,不能不说是历史的玩笑。

白起不得善终的原因,历来就是人们议论的话题,各人的看法不同,莫衷一是。有人说白起死于他的性格;有人说白起死于他的愚忠;有人说白起死于政治斗争,是范雎陷害;有人说白起杀人太多,罪孽沉重,他的死是上天的报应。

报应说,只是一种唯心的说法,不值一提,而死于政治斗争,则一直颇占上风。这一说法,源于《史记》:

韩、赵两国十分害怕,就派苏代到秦国,游说应侯说:“赵国灭亡,秦王就要君临天下了,武安君当封为三公无疑,您就得屈居下位。秦军曾进攻韩国,围击刑丘,困死上党,上党的百姓都转而归附赵国,天下百姓不甘做秦国臣民已经很久了。如果把赵国灭掉,它的北边土地将落入燕国,东边土地将并入齐国,南边土地将归入韩国、魏国,那么您所得到的百姓就没有多少了。所以不如趁着韩国、赵国惊恐之机让他们割让土地,不要再让武安君建立功劳了。”

听了苏代这番话应侯便向秦王进言道:“秦国士兵太劳累了,请您应允韩国、赵国割地讲和,暂且让士兵们休整一下。”秦王听从了应侯的意见,割取了韩国的垣雍和赵国的六座城邑,双方停止交战。

范雎担心白起的功劳太大,到时位列三公,地位在他之上,出于一种妒忌心理,他劝谏秦昭王收兵,使白起丧失了一次立大功的机会,谁知此举竟成了白起人生的分水岭。自此以后,白起便从战国时期的战争舞台上消失了,最后发展到被秦昭王赐死。故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于应侯。”

白起不得善终,范雎确实要负一些责任,但如果完全将责任推在他身上,似乎又有些不公允。要弄清这件事的根源,恐怕还要从两个当事人:白起和秦昭王身上找原因。

白起是一员战将,骁勇善战,桀骜不驯,长平之战收撤兵后,秦昭王三番五次地命他率兵攻打邯郸,他固执己见,一再托病不出。至少,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可是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只是一个借口,秦昭王早就有杀白起之心。何以见之?

作为一个英明的君王,从谏如流是最起码的要求,秦昭王是一个善于听取意见的人,他不可能因为范雎的几句风凉话,就杀掉功勋卓著的武安君白起而自毁长城,如果事情真的这样简单,以后谁还给他卖命?当然,白起与应侯范雎不和,使得秦昭王这出戏演得更加惟妙惟肖。一个说要杀,一个说该杀,杀白起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那么,秦昭王杀白起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秦昭王四十九年,秦昭王命白起进攻邯郸时,白起已经看到长平之战后,秦军坑赵军40万震惊了诸侯。长平之战后,秦国内部民生凋敝,外部诸侯唇亡齿寒,合纵抗秦,秦国已经成为众矢之的。

白起看到这一点,所以秦昭王三番五次地命令他率兵攻打邯郸,他都称病不出,不愧是个卓越的军事家,他认识到,以当时的情况,秦国强行出兵,是不明智之举,是不可为而为之。秦昭王却不这么想,他认为白起是抗旨不遵,不将他这个君王放在眼里。在君权至上的战国时期,任何一个君王都不能容忍这种抗旨不遵的行为,因而,这件事就成为白起命运的转折点。

白起预见到了,作为一国之君的秦昭王也预见到了,但是秦昭王不服气,他咽不下这口气,决定赌一把。可是白起却猜不到秦昭王的心思,他不为秦昭王所用。秦昭王无奈,起用他人,结果仗打得一塌糊涂,秦军遭到惨败。这时形势对秦国极为不利,经历了一系列战争之后,国内短期内没有能力迎战,国外诸侯合纵气势汹汹。此时的秦昭王,必须找个人负责,平息诸侯的恐慌,白起,无疑就是最佳人选。

白起在接到秦昭王的赐剑后说:“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过了好半天,又自言自语道:“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看来,白起真的死不瞑目,到死的时候,他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死。坑赵卒只是一个表面原因,历史,我们只能用如果来回答。

如果没有坑杀赵卒,他就不会被应侯嫉妒;如果没有坑杀赵卒,他就不会引起诸侯们的惊恐;如果没有坑杀赵卒,他就不会激起诸侯联合抗秦;如果……长平之战,白起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却成为战略上的失败。

历史,已经过去两千多年,当年的秦帝国已经成为历史。杜牧在《阿房宫》中写道:“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矣!”白起的故事,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做人不要太极端,得饶人处且饶人。凡事给别人留条后路,其实就是给自己留条后路。

编 辑/赵雪梅

猜你喜欢

长平白起秦军
快速阅读理解专练
白起的悲剧,秦相负第一责任
白起和他的死亡
莫做挑拨离间之人
梁小姐想要一点真心
劳模
长平的车站
秦军文:“再苦再累也不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