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的赠达与自我寻位

2009-12-31郑愁予

台港文学选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山人音乐性言志

郑愁予

我在台湾师大国语中心讲过一次关于“诗的声音”的题目,却是从诗这个字的构成说起的。汉语在殷代晚期,似乎已在爻卜辞中发展了抽象用语,及至西周。抽象词汇大致完备,在人文思维复杂的推理中可以虚实并用,其中最具文化作用的字便是这个“诗”字了。诗字的构成基于“言”,言这个字是一个绝对正面意义的词汇,代表正直、理性和机智,是发自个人,是对促进文明和人际关系遂成责任的工具,又给它配上主持民政和管理祭典的“寺”,并取其声音把这个词的赋义和读音建立起来。“寺”作为一个行政机构也是音乐、舞蹈、民风,一切庙堂文化的集中处,应该是属于公众的,这样“言”与“寺”的相配,使“诗”这个词带有明显的使命,所谓“诗咏言”的诠释以及“诗言志”的定义都是来自此一根源,因此使得济用与功能的主张一时成为诗的正统,刚好多半的诗人都有着“思无邪”的“真”的天性,所以不说假大和谄媚的话的这一“咏言”的原则,也几乎是多半诗人自然的原则,所以咏言不成为诗人的问题。至于“言志”,由于“志”的不同,便直接涉入个人写诗的表现方式。而“志”又有济用的功能,所以实际处理“言志”这一主题时,是不能漠视当给出一己“志向”的同时也需要他人的感染或接受,这就要靠诗艺术的力量了。

原来,一个人之所以耽于写诗被称为诗人,是因为爱着结构诗语言的机巧和形成张力的匠心,以及在想诗的过程中不断寻求美的意图;事实上诗人一直是活用“志”的,早就借重了“寺”的内涵中活泼的民风,而疏远了凝重的民政,这是将志中的“心”的部分扩大到一个更为“根源”的存美的大地,那便是“情”之所在了,同时在“言”的物理结构中提炼音乐性(音乐质素musicology)和发展歧义性,特别是前者;因为音乐性可以激昂可以婉转,使“情”在荡气回肠中化作更能感人的力量,是“情”的不可或缺的媒介;如果有这样的“情”在“言”中,便是有感动力的言,如以这样的“言”来“言志”,便是可以行远的志。如果这样的“志”是关怀生灵和自然的,便是我在前文中所称的“情怀”了。那么“言志”的诗,也就是抒发情怀的诗,则在强调艺术的时候,最重要的技巧莫过于使音乐性融入语意化为抒情的力量。汉诗自古以来因应抒情的需要,一再推究语言的音质予以完美的规律,诗词歌赋,丰富了语言表情的功能。所谓抒情传统,情也好,志也好,是要靠言的载具,而抒的时候就要靠音乐性了。

我咬文嚼字了半天,无非是说明音乐性是情绪抒发的媒介,当一首诗完成之后我们就称之为全诗的节奏,抒情诗所抒发的情绪,该是个人的本性因外界的“发生”(情事景物)而引起反应的化学作用,因为个人本性(气质)互异,只会对不同的“发生”产生各自的反应,然而在众人之中仍有个人与个人之间恰好是对某一“发生”产生同位反应,换言之,这两者本性的化学接近,便可以赠诗来抒发“自况之情”或“关怀之情”,并借赠诗的境界自我寻位,因此语言中情趣之不可缺以及情思层次的存在固很重要;而情绪流动的节奏也是抒怀的要件,等于是谈话时的语气声调;表露赠诗真挚的感情也要靠直朴淳厚的节奏,所以节奏(音乐性)既是造就形式也要兼顾内容的。

下面我引述一首赠诗,有四点是可以注意作上面所说的例子:

1所赠与的主体人物有特别的气质,称之山人,却与其生活环境有一种哲学意味的契合。

2全诗三节,每节以问句为引,反复交换使用明喻和暗喻以征显主人形态举止随同心理的活动。

3全诗以舒缓的节奏进行,含内韵,因为背后有传统文化的寓意,用文言保持趣味,并扭紧文句的肌理,形成自然的跌宕顿挫。

4作者与受赠者气质以及审美的同位点,是引起作者真挚感情而写这首诗的动机。

闻北海先生笑拒谈酒事有赠

“先生,您饮酒半生有何益处?”

山人一笑答了百鸟的喧问

问者以美妇居多

宛转之意山人不去甚解

山人从北海来

纽约市峰高壑险

涧谷响着车马流水

风雷洞府彩虹有时来渲染

一切都隔在玻璃杯外

“先生,您号北海是否海量无边”?

不免举杯齐唇

把微笑遮着一半

山人从北海来

视松风与波涛为一物

用中指轻捻着清酒冰块

正如天清月明

山中海上同一明月

饮酒亦是饮冰

赏丸月而挥目千里

闭目咂饮则如鲸吸沧海

先生不理“量”为何意

“先生,听说有人劝您戒酒哩!”

应之以长身而起

酒事修成一身道骨

山中海上游玩世界

著作随缘却无需等身

劝者以康富为由

饮者的笑纹不置可否

不饮酒则自由安在

又焉有文艺之风流

猜你喜欢

山人音乐性言志
言志为本
陈洁白
论谢榛诗歌的山人书写
言志说及其诗歌史上的体现
如何巧妙地托物言志
从音响性往音乐性的转变Esoteric(第一极品)Grandioso P1X/Grandioso D1X分体SACD/CD机
最后的守山人
颇有音乐性与弹性的新作 HiVi(惠威)SUB12S超低音音箱
托物言志,表情达意
勃拉姆斯《弦乐六重奏》(Op.18)中的“家庭音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