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跨文化的外语教学
2009-12-31耿颖
耿 颖
【摘 要】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不仅仅影响着语言的变动发展,也渗透到语言习惯中。英语学习不能脱离文化而学习,老师也不可能在英语教学中脱离文化而教学。在这样的条件下,应使中西方文化有机地融合起来,贯穿在书本之中为学生所用,但如何才能在教学中做到西为中用,中西结合呢?一、在外语教学中关注中西文化,二、加快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关键词】 语言 中西结合 文化差异 校本课程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不仅仅影响着语言的变动发展,也渗透到语言习惯中。如此,英语学习不能脱离文化而学习,老师也不可能在英语教学中脱离文化而教学。在这样的条件下,应使中西方文化有机地融合起来,贯穿在书本之中为学生所用,但如何才能在教学中做到西为中用,中西结合呢?
一、在外语教学中关注中西文化
英语和汉语的社会群体在各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不同的风俗习惯、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具有各自民族特色的词汇体系。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反映民族文化意义的词汇。这些词汇的文化意义呈现出差异性。
1.词汇的文化内涵不同
词汇的文化内涵一般是指其感情色彩、风格意义和比喻意义等。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两种差异最大的文化类型,东西方民族在词语的意义联想和文化意想方面必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individualism”一词字典中的汉语意思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这在中国人看来含有贬义的意思,而事实上,在西方这个词是褒义。又如中国人爱用“黄色”象征低级趣味的影视书画作品,以至有时学生一看到“yellow book”和“yellow press”,就想当然地将其理解为属“扫黄打非”之列的黄色书刊。可实际上,在英语中前者指的是“法国等国家政府发表的报告书”,后者则指“哗众取宠的报刊”。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学习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理解,以防我们单纯地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说red这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的日子有关。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的“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惹人生气的事)。还有blue这个词,在英文中除了是蓝色以外还有忧郁和色情的意思,而很多人不知道blue具有色情的意思,就常常误用yellow来表示。中国人蔑视狗,因而有“走狗”、“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等等之说。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对狗的赞誉也屡见于口语和谚语中,并把人比作狗。例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等。
2.交际语域的差异
“您老、小王”等表示称呼的用语,在汉语里是很礼貌的,在英语文化里却可能是很不礼貌的。例如:“小+姓”,在汉语里是个亲切的称呼语,但若在此称呼一位美国人,却是极不礼貌的。反过来美国人喜欢用名字称呼对方,以示亲切。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且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儿子甚至对其父亲直呼其名。但在中国,直呼其名在很多场合则显得不够尊重,孩子直呼其父母之名更是忌讳。别人也会认为这孩子不懂规矩,这是由于文化不同而产生的语域上的差别。在听到别人赞扬时,中国人心里虽然很高兴,但往往是否定对方对自己的赞美,先贬低自己一番,而西方人则一般没有贬己尊人现象。他们听到赞扬后往往表示高兴并如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比如,中国学生听到外国人说:“你的英语说得很好!”之后,往往回答“不,不,我的英语说得不好。”以示谦虚,殊不知客人听了这种回答是要生气的。因为英语是他的母语,他有能力判断语言的好坏,学生的回答等于说他不懂什么是好的英语。
二、加快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随着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日趋频繁和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不断深入,全球范围内的文化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瑞典、挪威和丹麦分别从1962年、1974年和1975年开始先后将文化教学列入各自的教学大纲,美国的大部分学校在20世纪50年代也将文化学习视为外语教学的首要目的。在我国,文化教学在不同时期的大纲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强调和规定,但整体上还是有限的、零散和随意的。
只有通过对西方文化背景与中国文化存在差异的了解,才可能将西方的文化知识与学校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结合起来。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的开发,实现课程决策民主化。从其本质上说是学校教育共同体在学校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融通指相互沟通,融会贯通,中西文化融通指中国和西方文化的一种交融和相互渗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中西文化贯通的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我校不断引进原汁原味的澳大利亚原版UEI英语教材、小语种教材(韩语和日语)和本校高中英语教师根据本校学生学情编写的融入和渗透西方文化的听力及阅读教材等。例如,听力材料采用的是地道的美式英语或英式英语发音,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根深蒂固的语音概念,使他们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并模仿标准的英语发音,从而有利于学生们正确标准的语音概念的形成。其次,阅读理解的文章可采用百分百的欧美国家时事趣事或科普生活的原文,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了解欧美国家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以及与中国之间所存在的各种理念和生活的差异,通过这些文章去了解中西方各个领域存在的差异,从差异中学习。当然,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是结合我们江苏省的高考政策,链接高考题型,并在内容上进行不断地更新和修正,还有就是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嫁接过程。目的是真正开发出有着外国语学校特色的中西文化融通的外语校本课程。在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优势和风格,进而通过校本教材及课程的开发形成特色。校本教材开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应通过实践不断修改和完善校本教材。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在他的《语言》一书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以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要注重中西方文化的融通,既吸收外来的又坚守自己的。总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的文化,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并不断拓展其文化视野,加深其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培养其世界意识和人文精神。
(责编 黄 晓)